“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俗名“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
  灶马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促织”即蟋蟀,说明灶马体型不大。“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灶马”简称为“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对灶马也有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进一步说明了灶马的生活习性——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识辨,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蛛丝马迹”,用来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查阅相关书籍,“蛛丝马迹”一词最早出自清人王家贲的《别雅序》一文:“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由于灶马是一种小昆虫,所以“蛛丝马迹”又常写作“蛛丝虫迹”,如清人夏敬渠所著《野雯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之句。
  灶马不仅是一种昆虫,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其他文献
故乡是美的,故乡的梨花更美,故乡在梨花飘落的时节最美,也只有此时,我才有这样深刻的体味,有这样的喟叹。  我出生在春天。春天,那该是个多美好的时光啊:阳光明媚,和煦的春风拂过原野,染过梨梢,吹遍村墟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春鸟的鸣啼与绚烂的春花,还有那绵绵的细雨,我悄然来世。从此,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领受着故乡对我的恩泽……眨眼之间,没想到,我已是弱冠的少年人了。  这么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故乡。《易
期刊
现如今,一些地方官员对“风水”的迷信,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比如,因受贿获刑的河北省高邑县原县委书记崔欣元,就曾在县委大院门口堵住一个丁字路口摆放一架退役战斗机,暗喻“升官发财”、“飞黄腾达”;还有的地方用广场或大牌坊阻断直指办公楼的大路,造所谓“聚宝盆”“龙眼”,以“镇邪气”;更有甚者,南方某国家级贫困县变更行政中心建设选址,只为追求“最佳风水”。  无独有偶,两年前就有网友爆料称,阜阳“白宫书记
期刊
作为中国人口排名第四的姓氏,刘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帝王气象”。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多达九十多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一千一百多年(有重叠年份),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民间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  刘姓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刘姓有“王者气象”,是因为刘汉王朝最早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
期刊
在舆论的质疑和剖析下,“大师”王林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由此也牵出了一系列与其交往的官员。事实上,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官员中,迷信“大师”所谓“指点”、信奉怪异“风水”的风气蔓延,甚至在一些公共决策时也要烧香拜佛,请“风水师”代为参考,不仅严重脱离群众,更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不少落马官员迷信鬼神、信奉风水  “贪官多迷信”——这是网民从近年来反腐败一些典型案例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在梳理一些落马官
期刊
如果我跟你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作者有抄袭行为,你会不会说我发神经?可是事实偏偏就这么蹊跷。  请将你手头的《西游记》第一回描写花果山的那首“势镇汪洋”词和《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闻太师西歧大战”中作者赞美金鳌岛的那首词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
期刊
什么是《排华法案》?“口供纸”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什么是“纸生仔”?什么又是“纸面儿子”?何谓“爆纸”?  ……  “口供纸”移民的历史已经远去40多年了。  然而,那段历史依旧留在人们记忆里,留在那一份份发黄的“口供纸”里。  今年78岁的恩平华侨郑明迪1946年以儿子的身份跟随叔父郑金源(美国“飞虎队”老兵)前往美国,他对13岁时的那段重要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移民局接受了询问,把两
期刊
左图,20世纪60年代末期,已经有香港人在初具规模的巴黎13区唐人街开办超市。图片摄于1969年12月30日。作者不详。  右图,三十年前的巴黎13区街景。  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起起伏伏后,60年代广东华侨在欧洲开始扎根,这段岁月可以用“孤独的艰辛”来形容。语言不通、遭人歧视、思乡想家的乡情都压在这一群出生在南中国的粤籍华侨,也激励着他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拼搏。  华侨们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期刊
7月15-17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与辽宁大学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论坛暨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成立30周年、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研讨会在辽宁大学召开。  15日,研讨会举行了开幕式,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民俗学会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陆杰荣教授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国内外近40所
期刊
7月12日,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在广州市召开会长会议。名誉会长李乾元上将,会长刘志文同志,副会长李蓝田、张福铭、刘志辉、肖海明、胡志强、潘剑明、李筱文、谭白薇、凌建同志以及部分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会长刘志辉同志主持。  会上,刘志文会长作了2013上半年度学会工作情况报告,布置了学会下半年重点工作,并呼吁全省会员积极响应学会关于在广东省村落社区撰写《村落民俗文化志》的倡议,踊跃行动
期刊
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将于今年11月在广州召开,来自五大洲的3000多名各界人士将出席。广东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广州市侨办、广州市侨联等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广府人约有7000万。  经国务院侨办批准,“首届世广会”将于今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广州召开。“广州是广府人的精神家园,首届世广会选址广州,对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展示新型城市化发展成果有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