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古人谈起诗歌与文章的区别时,往往会说“诗言志,文载道”,可是要在某位文人的诗集中读出他的日常生活,也不是容易的事。且不说古今文字用语的不同,时间长河中诗歌的亡佚,古人对“志”的理解,就与今天有很大的出入。对大多数古人来说,“诗言志”之“志”,多半说的不是个人情志,古时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做圣贤,圣贤的思想世界里怎么能容得下那么些鸡零狗碎呢,他们的“志”多指向国家、君主,还可以是百姓。更要留心的是,描写个人生活的诗作也不可完全当真,文人们多有夸饰的倾向。哭穷或夸富的诗歌常常是流于模式,惯用套语,反而遮蔽真相。就算到了明、清两代鼓吹性灵、抒写真情的诗人们那里,反映日常生活的诗作还是不多,他们更看重的是闲情与逸气。即使有少数如实描绘日常琐事的诗歌,最终也会在后来的诗集整理中难逃被删改的命运,袁枚对其早年诗作《双柳堂诗集》的粉饰即是突出的一例。因此,我们要想从诗歌来窥探诗人的日常生活,恐终究是所得甚微,看到的要么是残留的片段,要么是粉饰的假象。就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上来说,诗歌的功能远比不上尺牍、笔记、日记等边缘性文体。
凡事皆有例外。从诗集中探寻出某段时间内一个诗人的生活全貌,也只需要一个合适的诗人和一部真实的文本。这样的条件,张问陶和他的稿本《京朝集》完全可以满足。
张问陶,号船山,乾嘉年间的性灵派殿军人物,被人称为清代巴蜀诗人第一,连一向自负的袁枚也对他夸誉之至,居然说“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张问陶论诗主张“写出此身真阅历”,诗歌语言晓畅平易,绝少夸饰,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图书馆存其稿本《京朝集》三卷。张问陶乾隆癸丑年四月开始任翰林检讨,《京朝集》记载其自乾隆癸丑年三月至乙卯年腊月的近三年翰林生活,有诗七百八十二首,平均每两天就有三首诗歌,这些诗歌多是其个人生活琐事的记录,甚至可以说是日记的诗化表现。在这七百八十二首诗歌中,近半数是通行《船山诗草》及《船山诗草补遗》所未收者,也即是张问陶晚年删定诗稿后的幸存品。因此,《京朝集》是张问陶三载翰林生活新鲜而真实的原始记录,由此入手,对于了解整个乾隆末期的翰林群体都极有意义。
清代的翰林,是个充满矛盾意义的存在。翰林院被视为储才之地,身入翰林院,往往就是致身显贵的起点,点翰林也就成为传统读书人的梦想。而另一方面,翰林生活的穷困在当时却也让人唏嘘。尤其对出身寒微的士子来说,翰林经历就意味着困窘与清雅并存,辛酸与荣耀同在。历史的吊诡是,百年后,再翻阅当年的载籍,虽不乏“穷翰林”的传说,但已鲜见翰林们对当日生活的直接全面的记述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稿本《京朝集》的文献价值尤显得珍贵。张问陶的曾祖虽在康熙年间曾官至大学士,但家政到了乾隆末年时早已没落。张问陶感受最多的不是名门之后的荣耀,而是翰林生活的清贫。
二
据清《户部例则》,从七品的翰林检讨年俸银四十五两,乾隆时怜悯翰林生活清苦,规定例支双俸,分春、秋两季发放。这样,翰林每年的正式收入有九十两银,再加上朝廷每年赏赐的粮食,可得银一百余两。《红楼梦》中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就足够小户人家生活一年,可对于在京的翰林而言,一百多两银子却是入不敷出的。全家的衣食住行、官场的人情来往、奴仆的犒赏都眼巴巴地指望着这些俸禄。张问陶的情况更是如此,他全家的基本生活全靠俸禄来维持,《京朝集》中屡叹“米貴思春俸”、“谋生凭禄米,计月望官钱”等等。他又好酒,酒钱也是一大开支,“酒券医方损俸钱”、“秋俸新支得,官钱足酒钱”。船山喝酒并不仅是独饮,与官场同僚、风雅同好们时时举行的文酒之会比起独酌似乎要花费更多。当时麇集京师、以下层官吏为主体的文人定期都要聚会,这些聚会的由头名目繁多,就《京朝集》中的表现来看,有花朝节、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苏轼生日、欧阳修生日,不定期的夏日消夏集、冬日的消寒会,此外还有送别的祖筵离亭、偶尔的出游遣兴。每次聚会都要纵酒赋诗,在这文酒风流背后,总有沉甸甸的酒价支出。不得不说的是,张问陶在生活吃紧的时候是回避这样的往来的,他在《贫居遣怀》中说“渐渐友朋疏”,其原因多半是经济上的负担。
微薄的收入,浩繁的支出,张问陶的翰林生涯常捉襟见肘,对物价的升降也极为敏感。就拿他最为嗜好的酒来说,每次酒价的攀升都牵动着他的神经,稿本《京朝集》中就有《夏日酒价骤贵慨然有作》、《夏日酒贵,衣装典质殆尽……》,小京官的生活压力可见一斑。杜甫曾言“途穷仗友生”,船山好酒,在朋友圈中早已有名,在他酒资匮乏时,朋友们慷慨相助的事情也不少见。在一首诗的题目中,他提到“查小山送菊花酒一大瓮,孙少迂送酒票一纸,直三十觔,松筠庵淡如上人亦送酒一坛”。稿本《京朝集》中反映接受朋友馈赠的诗歌还有《腊月十日灯下,查小山有圻送祭酒二壶,作诗谢之》、《正月五日谢封町给谏馈醉蟹》、《七夕雨中查小山送酒一瓮、巧果一盘并索诗为谢,口占一绝调之》、《九月六日雨中邵寿民送蟹十八、酒一瓶,作小句谢之》、《小山赠菊》、《十一月七日微雪,谢王香圃送酒》等。六朝毕茂世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蟹与酒堪称文人的雅好,朋友之间以此相赠,与其说是救生活之急难,毋宁看作是风雅之共鸣。
张问陶时为翰林院检讨,他在京中的至交好友也多是翰林或六部郎官,生活同样不宽裕,如其所言“良友人人贫似我”,如果要靠朋友的接济渡过难关,于情于理于势都不现实。这样,在生活困顿时,摆在张问陶面前的基本上只有两条路,一为典当,一为借债。张问陶毕竟出身世家,家中还有些值钱旧物,缓急之际,作为翰林的他也不得不求助于典当。“典衣且捄贫交急”。但典当所获较少,主要用来垫付酒资,“典衣独享三升酒”、“忍看新典鹔鷞裘,梦绕青山旧酒楼”。这也主要源于其文人天性,爱酒胜过米盐,“莫笑米盐多债主,公然不负酒家钱”。久而久之,典衣成了张问陶在急难之时的习惯举动,如其在《咏敝裘》所言“典惯成孤注”。对于张问陶来说,借债也是常年性、持续性行为。就《京朝集》记载而言,每年的年关前后,是其还旧债、借新债的时候。《癸丑小除日口号》道:“随手千金都散尽,又书新券买明年”,甲寅年末作《除夕和铁夫岁暮自述元韵》诗说:“退笔如飞删旧债,明年书券又重新”,可谓年年皆借债度日,也常常是岁除发现已债务缠身,“岁除搜书箧,券纸忽千金”。正因为此,除夕前后,也正是张问陶最难熬的日子,他在诗中如实地写出被催债的窘迫。作于甲寅年的《初春感兴》言“忍饥辞债主,烹雪祭钱神”,《二月初旬病中作》则说“上宾惟债主”。张问陶喜作诗,可面对债主,不仅生活更为困顿,就连诗情也大为衰减,“酒兴多时退,诗情一例除”,以至于“敲门债急诗全废”;内心更承受着巨大的煎熬,“累多常废学,债积已伤廉”。由此,他浩然长叹:“堕地先营避债台,靑蚨那肯逼人来。”在岁末,除了债主逼债,偶尔也有朝廷的“宽宏”之举,如甲寅年十二月十二日,朝廷下旨,赏借半俸,供京官度年之用,张问陶特地作诗谢恩。诗曰:“残冬愁积债,借俸喜新恩。拜赐先夸客,催租莫打门。知时真雨露,饯岁且饔飧。一例霑殊渥,千官笑语温。”宽慰、自得之意溢于纸上。 三
房子是当代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尤为如此。张问陶彼时客居北京,也早已面对着这一困扰。在《京朝集》所记载的三年里,张问陶搬过一次家,先后住在官菜园上街和北半截胡同,都位于今天的宣武区。这次搬家的直接原因,就是官菜园的房租升高,张问陶已无力负担。他在《七月二十二日自官菜园上街移居北半截胡同》诗中说“菜园屋券价已昂,我宁扣俸租官房”。可见北半截胡同是相对便宜的官方提供的“廉租房”。这次搬家是在癸丑年,故创作《京朝集》时,张问陶有两年半的时间都住在北半截胡同。
虽然债务缠身,但作为翰林,张问陶的居住条件比起今天的普通上班族要优越得多。在《寓斋杂咏》中,张问陶前后题咏八处房间,赐这八间房以雅名,分别为“飞鸿延年之室”“、忍冻读书斋”、“小游仙馆”、“怀人书屋”、“绣佛斋”、“夜思早作之斋”、“画眉写韵之室”、“橘师轩”,各有名家题匾。这八间房都是供张问陶起居、待客、读书之用。如果再加上盥洗室、厨房以及专供仆人、车马的房间等,张问陶在京师寓所的房间应在十几间之上,这是今日工薪阶层望尘莫及的。除了住房面积的闲敞,寓所的环境也是值得一提的。就稿本《京朝集》透露的信息来看,张问陶在庭院中植有丁香、紫丁香各一株,为客居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客窗全仗汝,妆点艳阳天”,鲜花盛开时,船山也会在其中饮酒赋诗,自得其乐。除了花,船山还在门外插上湿苇,编成篱笆,使寓斋俨然有“风趣野人家”的意味。
张问陶的房前屋后、室内室外虽都有雅意,但终究是京师风尘中的一处民宅。在世风日下、治安渐趋混乱的乾隆末世,免不了有盗贼侵扰之苦。稿本《京朝集》中,就记载了盗贼先后三次“光临”其寓所。诗题分别为《五月二日夜贼入飞鸿延年之室,尽卷壁上书画去,作诗纪之》、《五月二十七黎明贼复来入怀人书屋捆书四十余卷将登屋,为犬所扑,弃之而去》、《七月二十七日五鼓贼复来,为贼窃去澄泥砚一、歙砚二、雪舫水晶印一、王子卿刻陶子小钟印一、胡城东刻船山狮纽小玉印一、黄仲则铸长毋相忘汉瓦当铜印一,作诗记之》。从这些记叙性的诗题来看,被盗贼掠去的都是书画砚印。张问陶自嘲道:“平生有天性,遇贼亦不俗……虽取不伤廉,虽多不为虐……不重刀泉重风雅,悠悠谁是知君者。”张问陶作为诗人和画家,当时已小有名气,作为翰林的他,身无长物,最容易被窃贼盯上的恐怕就是书画与印章。当时琉璃厂等文玩市场已经兴起,名人的字画有着很好的牟利空间。作品能被以这种方式看中,真不知是穷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张问陶的京官生涯尽管清贫,他的家庭生活却堪称和乐。其妻林颀美慧多才,能诗善画,与张问陶自是一对佳偶。更重要的是,她对船山拮据的生活并不介怀,不以富贵动其心志,曾赋诗曰:“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故稿本《京朝集》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清寒的翰林生活,还有缱绻的夫妻情爱。张问陶将其房间命以“画眉写韵之室”之名,在这室内室外,多有浓情蜜意被船山记于笔下。《八月二十八夜内子以针线帖索诗为题七律二首》正是才子夫妻雅事的写照,船山在诗中安慰妻子的操劳:“齑盐苦累卿”,怜惜她的清苦,“自看手爪心犹惜”,并将其引为同道,“夜窗风味两书生”,还说“夫婿才华恐不如”。其他如月下饮酒、春日看花等韵事,在诗中也有不少呈现。清代闺秀文学盛极一时,文人对闺秀才华肯定者居多,闺秀与文人的结合并不稀奇,张问陶的朋友如孙渊如、王芑孙等人的妻子也都以诗画颇有声誉。红袖添香,泼茶赌书,是考察当日翰林生活不能忽视的一面。
写作《京朝集》时,张问陶已年近而立,“婚宦已过皆幻影”,其名心不竞,利心不浓,子嗣问题恐怕最不能令其释怀。张问陶兄弟三人,长兄张问安此时尚无子,弟张问来尚年幼,家族绵延的重任自然就摊在他的身上。林颀是张问陶的第二任妻子,张问陶二十一岁时娶妻周氏,生下一女,不久周氏与其女皆亡。林颀嫁给张问陶后第一次生下的也是女儿。连得两女的张问陶作为传统文人,在而立之年,对儿子的盼望可想而知。甲寅年,当林颀再次待产时,张问陶不禁欣喜若狂,写了《二月二日预作生子诗》,说“三十生儿乐有余,精神髣髴拜官初。频年望眼情何急,他日甘心我不如”。还想把这喜讯及时传给在家乡的母亲:“抱孙宛转廿年情,预卜高堂笑语声。”他更在此时把孩子的名字都已想好,名从谢灵运叫康乐,字从司马相如曰长卿。三天后,难以接受的事实再次出现。他自嘲道:“自笑中年得子词,癫狂先赋弄璋诗。那知绣榻香三日,又捧瑶林玉一枝。”此时的他情绪远不如三天前那样亢奋,只是在《二月五日生女》诗中淡淡地说“一颗明珠慰寂寥”,落落若失的情绪显而易见。次年的三月十三日,张问陶再得一女,心情更为落寞,《三月十三日复举一女仍用去年预作生子韵》诗道:“羡人金玉寻常得,笑我虺蛇次第生。”此时的他不仅怀疑自己的言行,“欲凭此事忏虚名”,更觉得难以面对长辈:“最是高堂难报与,抱孙深望未消除。”在京城的冷官生涯中,无子一直是困扰张问陶的一大遗憾,一大念想,真是“玉川贫已惯,何日赋添丁”。
张问陶虽是闲官,为了生活方便和官场威仪,其家中还是蓄有仆婢的。婢女主要由林氏管理,男仆则主要是张问陶负责。在张问陶对幸福生活的叙述中,仆婢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僮仆抄诗婢捧书”、“墨残奴学字,针冷婢装书”。《京朝集》有实际姓名的仆人有刘升、张芳和赵才。实际仆人应不止这三人。刘升、张芳因为形貌又被戏称为刘山魈、张僬侥。刘、张应是贴身仆人,而赵是车夫。在张问陶专门为他们写的诗中,三人都是不辞劳苦、忠于职守且略有书卷气的人。关于张、刘二人的品行,问陶说“先生贫极僬侥瘦,山魈遥遥如学究……山魈僬侥也颇落落无威仪”。至于赵才,船山更为体恤和赞赏:“三更不敢蒙头睡,更驾疲驴送酒人。”“也染车中寒士气,寻常拥盖不扬扬。”出身下层的平民为官员作仆人,都盼着能养家糊口甚至狐假虎威。船山的赞赏总归是赞赏,如果没有切实的额外的利益,是没人诚心供其差遣的。清贫的张问陶在诗中对此也屡有抱怨,如“呼僮不应官无势”、“官无起色奴多叛”、“纷纷僮仆去”。在《送赵老仆归成都》中,船山直言其离开的原因是“厮养缘初尽,钱财愿久违”。 四
其实,翰林官也并不是完全靠每年固定的俸禄过活,如果想发财致富,办法肯定还是有的。其中每逢乡试时,被外派各省作考官是油水最大的差事,越是偏远的省份则收益越多。据清人笔记记载,每办一回这样的差事,获得的银两足够十年的用度。但也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京朝集》创作的乾隆晚年,清朝国势日下,贪腐之风盛行,和珅等势焰熏天,官员的任用几乎都到了须金钱铺路的地步。为谋取外出的机会,钻营运作都是不可少的工夫。张问陶在诗中多有对此种行径的描摹:“君不见厂东厂西车马集,辕下疲骡声歙歙。数钱怀刺万人忙,污雨淋头有底急。”他把这种“朝谒城东客,暮饮城西酒”的人称为“终日皇皇丧家狗”。船山认为“求官已累身”,自己“性僻谋生拙,心粗处世真”,自不屑于钻营攀附的生活。别人都是怀着名刺急急奔走,他却常闭,人高卧,甘于平淡,“米盐生计任粗疏”。对于当前的生活,他也没那么急着要去改变,“保此清衔过百年,散朝时拂浣花笺”。正因当时的官场风气和淡泊的处官态度,张问陶十载翰林生涯中,仅两次出任乡试主考,且都是顺天乡试,在乡试考官中也应是所得最为微薄的。
当时不仅是京城的官场风气已坏,就是天气也不那么顺心顺意,张问陶为此在诗中常常抱怨,最令他受不了的就是风沙。在他的笔下,京城的生态环境已开始恶化,有“终日在风沙”之感。春天出游时,也会“游人气与沙吞吐”。更可怕的是,有时候狂风中带来的不仅是沙子,还会有其他的秽物,张问陶曾记道:“都城落日风萧萧,风萧萧,沙入口,马勃牛溲无不有。”在他的诗中,风沙扑人已是常态。其实,清人多部日记都记载过京城的沙尘暴,但多是对天气的简单交代,以诗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沙尘暴的肆虐,张问陶当是翘楚。
正因为京城的自然环境、生存处境已非常堪忧,加之兄弟、母亲此时皆在四川老家,在京城为官的张问陶归乡的心情非常炽烈,这种感情几乎笼罩着他在京城的生活,随时随地便会表露出来。比如晨起自照时,他思归:“揽镜自伤蒲柳质,曰归何日七星桥?”深夜不眠时,他思归:“剧怜妻女人三口,枉占风尘屋数间。薄宦浮名俱可笑,骑驴何日剑门关。”他人乔迁新居时,他思归:“坐中我是无家客,何日西归筑草堂?”客中搬家时,他思归:“登车欲别增惆怅,羸马何年入剑关?”送人归乡时,他思归:“褒斜是我还乡路,他日来听单父琴。”甚至在作题画诗时,照样思归:“池南老屋几时还,想象琴书镇日闲。”
可事实上,张问陶并未还乡。如此思归却终究不归,原因何在,难道只是文人故作套语吗?当然不是,船山作诗向来主张书写真情,且京师的生活时时让他感到艰难,回乡是很容易萌生的想法。翰林的“清衔”、密友的唱酬,都可能是他流连京师的原因,但他迟迟未归的根本性因素还是经济问题。张问陶的曾祖虽曾官至大学士,但为官清廉,家产不丰,更随着生齿日繁而家业衰落。张问陶此时已独立成家,要想回乡,首先要解决房子的问题,故他屡次在诗中说要“买青山”、“筑草堂”。张问陶在京师就手头拮据,更不能有所积蓄,回乡置业对他来说只是奢想,如他所说“债积囊空归未得,那能遥问草堂赀”。就算回家和兄弟同住也是不可能的,其老家的住房更不宽松,他写过一首《得家书知以五月九日移居城北廨舍,慨然有作》,表现得更为绝望:“他乡方避债,故国又移居。贫极家无定,愁深梦有余。悠悠天壤内,何处信吾庐。”
值得一说的是,袁枚与张问陶同是清代诗坛上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家世、性格、才华甚至早期经历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袁枚的生活就比张问陶优裕得多。袁枚做过三年庶吉士后就外放为官,历任江苏溧水、江宁、江浦、沭阳等地知县。他后来厌倦官场,在南京筑起随园,从此过上了太平富贵闲人的优游生活,可谓安乐一生。张问陶也推崇袁的际遇是“万物供游戏,婆娑八十年”。以此来反观张问陶的翰林生涯,令人感慨顿生。
古人谈起诗歌与文章的区别时,往往会说“诗言志,文载道”,可是要在某位文人的诗集中读出他的日常生活,也不是容易的事。且不说古今文字用语的不同,时间长河中诗歌的亡佚,古人对“志”的理解,就与今天有很大的出入。对大多数古人来说,“诗言志”之“志”,多半说的不是个人情志,古时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做圣贤,圣贤的思想世界里怎么能容得下那么些鸡零狗碎呢,他们的“志”多指向国家、君主,还可以是百姓。更要留心的是,描写个人生活的诗作也不可完全当真,文人们多有夸饰的倾向。哭穷或夸富的诗歌常常是流于模式,惯用套语,反而遮蔽真相。就算到了明、清两代鼓吹性灵、抒写真情的诗人们那里,反映日常生活的诗作还是不多,他们更看重的是闲情与逸气。即使有少数如实描绘日常琐事的诗歌,最终也会在后来的诗集整理中难逃被删改的命运,袁枚对其早年诗作《双柳堂诗集》的粉饰即是突出的一例。因此,我们要想从诗歌来窥探诗人的日常生活,恐终究是所得甚微,看到的要么是残留的片段,要么是粉饰的假象。就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上来说,诗歌的功能远比不上尺牍、笔记、日记等边缘性文体。
凡事皆有例外。从诗集中探寻出某段时间内一个诗人的生活全貌,也只需要一个合适的诗人和一部真实的文本。这样的条件,张问陶和他的稿本《京朝集》完全可以满足。
张问陶,号船山,乾嘉年间的性灵派殿军人物,被人称为清代巴蜀诗人第一,连一向自负的袁枚也对他夸誉之至,居然说“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张问陶论诗主张“写出此身真阅历”,诗歌语言晓畅平易,绝少夸饰,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图书馆存其稿本《京朝集》三卷。张问陶乾隆癸丑年四月开始任翰林检讨,《京朝集》记载其自乾隆癸丑年三月至乙卯年腊月的近三年翰林生活,有诗七百八十二首,平均每两天就有三首诗歌,这些诗歌多是其个人生活琐事的记录,甚至可以说是日记的诗化表现。在这七百八十二首诗歌中,近半数是通行《船山诗草》及《船山诗草补遗》所未收者,也即是张问陶晚年删定诗稿后的幸存品。因此,《京朝集》是张问陶三载翰林生活新鲜而真实的原始记录,由此入手,对于了解整个乾隆末期的翰林群体都极有意义。
清代的翰林,是个充满矛盾意义的存在。翰林院被视为储才之地,身入翰林院,往往就是致身显贵的起点,点翰林也就成为传统读书人的梦想。而另一方面,翰林生活的穷困在当时却也让人唏嘘。尤其对出身寒微的士子来说,翰林经历就意味着困窘与清雅并存,辛酸与荣耀同在。历史的吊诡是,百年后,再翻阅当年的载籍,虽不乏“穷翰林”的传说,但已鲜见翰林们对当日生活的直接全面的记述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稿本《京朝集》的文献价值尤显得珍贵。张问陶的曾祖虽在康熙年间曾官至大学士,但家政到了乾隆末年时早已没落。张问陶感受最多的不是名门之后的荣耀,而是翰林生活的清贫。
二
据清《户部例则》,从七品的翰林检讨年俸银四十五两,乾隆时怜悯翰林生活清苦,规定例支双俸,分春、秋两季发放。这样,翰林每年的正式收入有九十两银,再加上朝廷每年赏赐的粮食,可得银一百余两。《红楼梦》中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就足够小户人家生活一年,可对于在京的翰林而言,一百多两银子却是入不敷出的。全家的衣食住行、官场的人情来往、奴仆的犒赏都眼巴巴地指望着这些俸禄。张问陶的情况更是如此,他全家的基本生活全靠俸禄来维持,《京朝集》中屡叹“米貴思春俸”、“谋生凭禄米,计月望官钱”等等。他又好酒,酒钱也是一大开支,“酒券医方损俸钱”、“秋俸新支得,官钱足酒钱”。船山喝酒并不仅是独饮,与官场同僚、风雅同好们时时举行的文酒之会比起独酌似乎要花费更多。当时麇集京师、以下层官吏为主体的文人定期都要聚会,这些聚会的由头名目繁多,就《京朝集》中的表现来看,有花朝节、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苏轼生日、欧阳修生日,不定期的夏日消夏集、冬日的消寒会,此外还有送别的祖筵离亭、偶尔的出游遣兴。每次聚会都要纵酒赋诗,在这文酒风流背后,总有沉甸甸的酒价支出。不得不说的是,张问陶在生活吃紧的时候是回避这样的往来的,他在《贫居遣怀》中说“渐渐友朋疏”,其原因多半是经济上的负担。
微薄的收入,浩繁的支出,张问陶的翰林生涯常捉襟见肘,对物价的升降也极为敏感。就拿他最为嗜好的酒来说,每次酒价的攀升都牵动着他的神经,稿本《京朝集》中就有《夏日酒价骤贵慨然有作》、《夏日酒贵,衣装典质殆尽……》,小京官的生活压力可见一斑。杜甫曾言“途穷仗友生”,船山好酒,在朋友圈中早已有名,在他酒资匮乏时,朋友们慷慨相助的事情也不少见。在一首诗的题目中,他提到“查小山送菊花酒一大瓮,孙少迂送酒票一纸,直三十觔,松筠庵淡如上人亦送酒一坛”。稿本《京朝集》中反映接受朋友馈赠的诗歌还有《腊月十日灯下,查小山有圻送祭酒二壶,作诗谢之》、《正月五日谢封町给谏馈醉蟹》、《七夕雨中查小山送酒一瓮、巧果一盘并索诗为谢,口占一绝调之》、《九月六日雨中邵寿民送蟹十八、酒一瓶,作小句谢之》、《小山赠菊》、《十一月七日微雪,谢王香圃送酒》等。六朝毕茂世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蟹与酒堪称文人的雅好,朋友之间以此相赠,与其说是救生活之急难,毋宁看作是风雅之共鸣。
张问陶时为翰林院检讨,他在京中的至交好友也多是翰林或六部郎官,生活同样不宽裕,如其所言“良友人人贫似我”,如果要靠朋友的接济渡过难关,于情于理于势都不现实。这样,在生活困顿时,摆在张问陶面前的基本上只有两条路,一为典当,一为借债。张问陶毕竟出身世家,家中还有些值钱旧物,缓急之际,作为翰林的他也不得不求助于典当。“典衣且捄贫交急”。但典当所获较少,主要用来垫付酒资,“典衣独享三升酒”、“忍看新典鹔鷞裘,梦绕青山旧酒楼”。这也主要源于其文人天性,爱酒胜过米盐,“莫笑米盐多债主,公然不负酒家钱”。久而久之,典衣成了张问陶在急难之时的习惯举动,如其在《咏敝裘》所言“典惯成孤注”。对于张问陶来说,借债也是常年性、持续性行为。就《京朝集》记载而言,每年的年关前后,是其还旧债、借新债的时候。《癸丑小除日口号》道:“随手千金都散尽,又书新券买明年”,甲寅年末作《除夕和铁夫岁暮自述元韵》诗说:“退笔如飞删旧债,明年书券又重新”,可谓年年皆借债度日,也常常是岁除发现已债务缠身,“岁除搜书箧,券纸忽千金”。正因为此,除夕前后,也正是张问陶最难熬的日子,他在诗中如实地写出被催债的窘迫。作于甲寅年的《初春感兴》言“忍饥辞债主,烹雪祭钱神”,《二月初旬病中作》则说“上宾惟债主”。张问陶喜作诗,可面对债主,不仅生活更为困顿,就连诗情也大为衰减,“酒兴多时退,诗情一例除”,以至于“敲门债急诗全废”;内心更承受着巨大的煎熬,“累多常废学,债积已伤廉”。由此,他浩然长叹:“堕地先营避债台,靑蚨那肯逼人来。”在岁末,除了债主逼债,偶尔也有朝廷的“宽宏”之举,如甲寅年十二月十二日,朝廷下旨,赏借半俸,供京官度年之用,张问陶特地作诗谢恩。诗曰:“残冬愁积债,借俸喜新恩。拜赐先夸客,催租莫打门。知时真雨露,饯岁且饔飧。一例霑殊渥,千官笑语温。”宽慰、自得之意溢于纸上。 三
房子是当代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尤为如此。张问陶彼时客居北京,也早已面对着这一困扰。在《京朝集》所记载的三年里,张问陶搬过一次家,先后住在官菜园上街和北半截胡同,都位于今天的宣武区。这次搬家的直接原因,就是官菜园的房租升高,张问陶已无力负担。他在《七月二十二日自官菜园上街移居北半截胡同》诗中说“菜园屋券价已昂,我宁扣俸租官房”。可见北半截胡同是相对便宜的官方提供的“廉租房”。这次搬家是在癸丑年,故创作《京朝集》时,张问陶有两年半的时间都住在北半截胡同。
虽然债务缠身,但作为翰林,张问陶的居住条件比起今天的普通上班族要优越得多。在《寓斋杂咏》中,张问陶前后题咏八处房间,赐这八间房以雅名,分别为“飞鸿延年之室”“、忍冻读书斋”、“小游仙馆”、“怀人书屋”、“绣佛斋”、“夜思早作之斋”、“画眉写韵之室”、“橘师轩”,各有名家题匾。这八间房都是供张问陶起居、待客、读书之用。如果再加上盥洗室、厨房以及专供仆人、车马的房间等,张问陶在京师寓所的房间应在十几间之上,这是今日工薪阶层望尘莫及的。除了住房面积的闲敞,寓所的环境也是值得一提的。就稿本《京朝集》透露的信息来看,张问陶在庭院中植有丁香、紫丁香各一株,为客居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客窗全仗汝,妆点艳阳天”,鲜花盛开时,船山也会在其中饮酒赋诗,自得其乐。除了花,船山还在门外插上湿苇,编成篱笆,使寓斋俨然有“风趣野人家”的意味。
张问陶的房前屋后、室内室外虽都有雅意,但终究是京师风尘中的一处民宅。在世风日下、治安渐趋混乱的乾隆末世,免不了有盗贼侵扰之苦。稿本《京朝集》中,就记载了盗贼先后三次“光临”其寓所。诗题分别为《五月二日夜贼入飞鸿延年之室,尽卷壁上书画去,作诗纪之》、《五月二十七黎明贼复来入怀人书屋捆书四十余卷将登屋,为犬所扑,弃之而去》、《七月二十七日五鼓贼复来,为贼窃去澄泥砚一、歙砚二、雪舫水晶印一、王子卿刻陶子小钟印一、胡城东刻船山狮纽小玉印一、黄仲则铸长毋相忘汉瓦当铜印一,作诗记之》。从这些记叙性的诗题来看,被盗贼掠去的都是书画砚印。张问陶自嘲道:“平生有天性,遇贼亦不俗……虽取不伤廉,虽多不为虐……不重刀泉重风雅,悠悠谁是知君者。”张问陶作为诗人和画家,当时已小有名气,作为翰林的他,身无长物,最容易被窃贼盯上的恐怕就是书画与印章。当时琉璃厂等文玩市场已经兴起,名人的字画有着很好的牟利空间。作品能被以这种方式看中,真不知是穷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张问陶的京官生涯尽管清贫,他的家庭生活却堪称和乐。其妻林颀美慧多才,能诗善画,与张问陶自是一对佳偶。更重要的是,她对船山拮据的生活并不介怀,不以富贵动其心志,曾赋诗曰:“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故稿本《京朝集》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清寒的翰林生活,还有缱绻的夫妻情爱。张问陶将其房间命以“画眉写韵之室”之名,在这室内室外,多有浓情蜜意被船山记于笔下。《八月二十八夜内子以针线帖索诗为题七律二首》正是才子夫妻雅事的写照,船山在诗中安慰妻子的操劳:“齑盐苦累卿”,怜惜她的清苦,“自看手爪心犹惜”,并将其引为同道,“夜窗风味两书生”,还说“夫婿才华恐不如”。其他如月下饮酒、春日看花等韵事,在诗中也有不少呈现。清代闺秀文学盛极一时,文人对闺秀才华肯定者居多,闺秀与文人的结合并不稀奇,张问陶的朋友如孙渊如、王芑孙等人的妻子也都以诗画颇有声誉。红袖添香,泼茶赌书,是考察当日翰林生活不能忽视的一面。
写作《京朝集》时,张问陶已年近而立,“婚宦已过皆幻影”,其名心不竞,利心不浓,子嗣问题恐怕最不能令其释怀。张问陶兄弟三人,长兄张问安此时尚无子,弟张问来尚年幼,家族绵延的重任自然就摊在他的身上。林颀是张问陶的第二任妻子,张问陶二十一岁时娶妻周氏,生下一女,不久周氏与其女皆亡。林颀嫁给张问陶后第一次生下的也是女儿。连得两女的张问陶作为传统文人,在而立之年,对儿子的盼望可想而知。甲寅年,当林颀再次待产时,张问陶不禁欣喜若狂,写了《二月二日预作生子诗》,说“三十生儿乐有余,精神髣髴拜官初。频年望眼情何急,他日甘心我不如”。还想把这喜讯及时传给在家乡的母亲:“抱孙宛转廿年情,预卜高堂笑语声。”他更在此时把孩子的名字都已想好,名从谢灵运叫康乐,字从司马相如曰长卿。三天后,难以接受的事实再次出现。他自嘲道:“自笑中年得子词,癫狂先赋弄璋诗。那知绣榻香三日,又捧瑶林玉一枝。”此时的他情绪远不如三天前那样亢奋,只是在《二月五日生女》诗中淡淡地说“一颗明珠慰寂寥”,落落若失的情绪显而易见。次年的三月十三日,张问陶再得一女,心情更为落寞,《三月十三日复举一女仍用去年预作生子韵》诗道:“羡人金玉寻常得,笑我虺蛇次第生。”此时的他不仅怀疑自己的言行,“欲凭此事忏虚名”,更觉得难以面对长辈:“最是高堂难报与,抱孙深望未消除。”在京城的冷官生涯中,无子一直是困扰张问陶的一大遗憾,一大念想,真是“玉川贫已惯,何日赋添丁”。
张问陶虽是闲官,为了生活方便和官场威仪,其家中还是蓄有仆婢的。婢女主要由林氏管理,男仆则主要是张问陶负责。在张问陶对幸福生活的叙述中,仆婢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僮仆抄诗婢捧书”、“墨残奴学字,针冷婢装书”。《京朝集》有实际姓名的仆人有刘升、张芳和赵才。实际仆人应不止这三人。刘升、张芳因为形貌又被戏称为刘山魈、张僬侥。刘、张应是贴身仆人,而赵是车夫。在张问陶专门为他们写的诗中,三人都是不辞劳苦、忠于职守且略有书卷气的人。关于张、刘二人的品行,问陶说“先生贫极僬侥瘦,山魈遥遥如学究……山魈僬侥也颇落落无威仪”。至于赵才,船山更为体恤和赞赏:“三更不敢蒙头睡,更驾疲驴送酒人。”“也染车中寒士气,寻常拥盖不扬扬。”出身下层的平民为官员作仆人,都盼着能养家糊口甚至狐假虎威。船山的赞赏总归是赞赏,如果没有切实的额外的利益,是没人诚心供其差遣的。清贫的张问陶在诗中对此也屡有抱怨,如“呼僮不应官无势”、“官无起色奴多叛”、“纷纷僮仆去”。在《送赵老仆归成都》中,船山直言其离开的原因是“厮养缘初尽,钱财愿久违”。 四
其实,翰林官也并不是完全靠每年固定的俸禄过活,如果想发财致富,办法肯定还是有的。其中每逢乡试时,被外派各省作考官是油水最大的差事,越是偏远的省份则收益越多。据清人笔记记载,每办一回这样的差事,获得的银两足够十年的用度。但也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京朝集》创作的乾隆晚年,清朝国势日下,贪腐之风盛行,和珅等势焰熏天,官员的任用几乎都到了须金钱铺路的地步。为谋取外出的机会,钻营运作都是不可少的工夫。张问陶在诗中多有对此种行径的描摹:“君不见厂东厂西车马集,辕下疲骡声歙歙。数钱怀刺万人忙,污雨淋头有底急。”他把这种“朝谒城东客,暮饮城西酒”的人称为“终日皇皇丧家狗”。船山认为“求官已累身”,自己“性僻谋生拙,心粗处世真”,自不屑于钻营攀附的生活。别人都是怀着名刺急急奔走,他却常闭,人高卧,甘于平淡,“米盐生计任粗疏”。对于当前的生活,他也没那么急着要去改变,“保此清衔过百年,散朝时拂浣花笺”。正因当时的官场风气和淡泊的处官态度,张问陶十载翰林生涯中,仅两次出任乡试主考,且都是顺天乡试,在乡试考官中也应是所得最为微薄的。
当时不仅是京城的官场风气已坏,就是天气也不那么顺心顺意,张问陶为此在诗中常常抱怨,最令他受不了的就是风沙。在他的笔下,京城的生态环境已开始恶化,有“终日在风沙”之感。春天出游时,也会“游人气与沙吞吐”。更可怕的是,有时候狂风中带来的不仅是沙子,还会有其他的秽物,张问陶曾记道:“都城落日风萧萧,风萧萧,沙入口,马勃牛溲无不有。”在他的诗中,风沙扑人已是常态。其实,清人多部日记都记载过京城的沙尘暴,但多是对天气的简单交代,以诗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沙尘暴的肆虐,张问陶当是翘楚。
正因为京城的自然环境、生存处境已非常堪忧,加之兄弟、母亲此时皆在四川老家,在京城为官的张问陶归乡的心情非常炽烈,这种感情几乎笼罩着他在京城的生活,随时随地便会表露出来。比如晨起自照时,他思归:“揽镜自伤蒲柳质,曰归何日七星桥?”深夜不眠时,他思归:“剧怜妻女人三口,枉占风尘屋数间。薄宦浮名俱可笑,骑驴何日剑门关。”他人乔迁新居时,他思归:“坐中我是无家客,何日西归筑草堂?”客中搬家时,他思归:“登车欲别增惆怅,羸马何年入剑关?”送人归乡时,他思归:“褒斜是我还乡路,他日来听单父琴。”甚至在作题画诗时,照样思归:“池南老屋几时还,想象琴书镇日闲。”
可事实上,张问陶并未还乡。如此思归却终究不归,原因何在,难道只是文人故作套语吗?当然不是,船山作诗向来主张书写真情,且京师的生活时时让他感到艰难,回乡是很容易萌生的想法。翰林的“清衔”、密友的唱酬,都可能是他流连京师的原因,但他迟迟未归的根本性因素还是经济问题。张问陶的曾祖虽曾官至大学士,但为官清廉,家产不丰,更随着生齿日繁而家业衰落。张问陶此时已独立成家,要想回乡,首先要解决房子的问题,故他屡次在诗中说要“买青山”、“筑草堂”。张问陶在京师就手头拮据,更不能有所积蓄,回乡置业对他来说只是奢想,如他所说“债积囊空归未得,那能遥问草堂赀”。就算回家和兄弟同住也是不可能的,其老家的住房更不宽松,他写过一首《得家书知以五月九日移居城北廨舍,慨然有作》,表现得更为绝望:“他乡方避债,故国又移居。贫极家无定,愁深梦有余。悠悠天壤内,何处信吾庐。”
值得一说的是,袁枚与张问陶同是清代诗坛上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家世、性格、才华甚至早期经历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袁枚的生活就比张问陶优裕得多。袁枚做过三年庶吉士后就外放为官,历任江苏溧水、江宁、江浦、沭阳等地知县。他后来厌倦官场,在南京筑起随园,从此过上了太平富贵闲人的优游生活,可谓安乐一生。张问陶也推崇袁的际遇是“万物供游戏,婆娑八十年”。以此来反观张问陶的翰林生涯,令人感慨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