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东来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新乐市,古称新市,地处华北平原。相传远古时期,人文始祖伏羲曾在这里生活。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诞辰日,每年新乐何家庄都要举办庙会和庆祝活动。
  一座古代的高台建筑在节日的喧闹中默默伫立,这就是伏羲台。庙会像个大集市,人来人往,商贾云集,但是最重要的活动是人们走上伏羲台,虔诚地朝拜祭祀。(图1)
  新乐自古就流传着关于伏羲的传说,在百姓心目中,伏羲不只是人们敬仰的始祖,更具传奇色彩。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惟有伏羲、女娲得以幸存。他们乘坐一只大葫芦随波逐流,漂到一处土岗停了下来,弃舟登岸,开始了新的生活。土岗因此叫葫芦头,这些地方就是现在的新乐。
  洪水退去,大地荒芜。伏羲和女娲在这里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传说他们的孩子出生时裹在肉团里,伏羲用“剌孩草”的叶子划开肉团,小生命才呱呱坠地。
  除了这些传说故事,新乐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当地人认为,它们与伏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伏羲在这里生活的证据。
  2006年的一天,距何家庄20多公里的新乐县城旧址,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承安镇中学操场北面的一座清代庙宇遗址,发掘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两个字:景羲。
  原新乐文物管理所所长相振稳说,院里有非常大的柱础、碑刻。这处清代建筑遗址原是一座学校,“景羲”是它的校名,表达了新乐人对伏羲的思慕、敬仰。
  新乐旧县志里有当年书院及文庙建筑群落的手绘平面图。
  新乐县城的一些古老地名,也有着伏羲的影响。地方志记载,新乐县城的南城门叫作“景羲门”,寓意出门十多里便是伏羲台。而“羲台晓日”则被列为古代的新市八景。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是许多传统曲目的开篇。今天,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确认中国4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虽然还有争议,但三皇五帝中的黄帝、炎帝早已被炎黄子孙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开启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程。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遥远朦胧的历史深处,伏羲,传说的三皇中的另一人,他真的存在过吗?他所代表的伏羲时代,又是什么样子?(图2)
  相振稳是土生土长的新乐人,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对于伏羲的研究探索,他感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振稳把目光投向了伏羲台。如果弄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也许能够解答人们长久以来的疑问。
  伏羲台又称为“人祖庙”,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都建在高5米左右的夯土台上,并且层层加高,形成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的布局。
  伏羲台从南至北,依次为六佐殿、龙师殿和寝宫。新乐曾多次遭遇战乱,伏羲台原始的建筑大多被毁,曾多次重修。今天看到的庙宇和殿堂,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
  伏羲庙中的六佐殿,原名十王殿。一根柱子的顶端,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瓦刘三”的字样。据此,人们判断十王殿是伏羲台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现存的梁架大部分是元代遗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正脊的花饰突破了一般的北方建筑特色,其表现手法突破了官方所规定的式样,带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古朴大方,十分罕见。这座建筑的梁架大木为自然型材,不加斧凿,四根金檐柱用当地山石制造,形状为不等边八角形,坚固耐久,古朴壮观,具有粗犷大气的元代风格。
  调查发现,伏羲台上下三层台,用夹砂黄土罗叠堆集而成。第三层台呈不等边的八角形,又称八卦台,传说伏羲“始画八卦”于此。伏羲台总高约27米,方圆十几公里可清晰看到主体建筑。(图3)
  历史上,伏羲台曾被称为羲台城、伏羲城、古野台和义台。《括地志》中曾经记载:“野台,一名义台,在定州新乐县西南六十三里。” 相振稳认为所记载的,正是今天的伏羲台。翻阅史书,在《史记·赵世家》中,相振稳又找到相关记载:“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是说公元前309年,赵国国君赵武灵王穿过九门,登上野台,远望齐国和中山国。如果这里的“野台”指的也是伏羲台,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战国中期,伏羲台就已经存在了。新乐本土的专家、学者都持同样观点。
  但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宫长为对“野台”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赵武灵王所登的野台,不是今天新乐的伏羲台。
  古代典籍中,关于新乐伏羲台最早也最可靠的记载是《魏书·地形志》.书中记载:“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塚、羲台城、新市城”。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伏羲台最迟的建成年代——汉代。
  但这个答案不能解释人们心中的疑惑。汉代,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相隔了几千年。司马迁的《史记》里,详细记载了黄帝和炎帝的事迹,但对于伏羲,却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已无从得知。也许2000多年前,对伏羲他就有了和我们一样的困惑。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重修伏羲庙记”石碑上,记载着当年的修缮者这样的感慨:“创建者不知始于何时,鼎新者不知历更几代”。
  2001年的一个清晨,几位何家庄的村民正在伏羲台围墙以南的空地上挖坑植树。突然,一位村民手中的铲子碰到了什么,他跳下土坑,小心扒开泥土,一件陶器露了出来。一同植树的村民也陆续挖出了一些陶器残片和建筑构件。得知消息后,相振稳立即赶到了现场。
  经过整理发掘,伏羲台台基周围及周边地带一米多的浅表地层存有商周、战国、汉代早期灰陶、夹砂灰陶。还发掘出不少带有云纹、回纹等纹式瓦当等建筑构件。其中,大量带有粗细绳纹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它们的材质和花纹代表了典型的商周时期文化特征。直到今天,这样的粗陶残片在这里的地面上仍然随处可见。
  2001年的这次发掘,将伏羲台的年代上推到了商周时期。这个结果令相振稳兴奋不已。从地下出土的陶片和建筑构件来看,在商周时期,伏羲台一带就已经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和大型建筑物。
  离伏羲台不远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引水渠道石家庄段。
  正是这条水渠的修建,使新乐伏羲台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新乐所在的地区,古代隶属于冀州,战国时期,这里位于中山国的境内。曾经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和连年不断的战乱,在新乐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和当年的三峡工程一样,南水北调工程也催生出一场文物大抢救。 2006年初,当这段引水工程即将开工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带领文物抢救发掘小组来到这里。考虑到伏羲台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考古发现,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伏羲台所在的何家庄一带。
  对何家庄的考古发掘,相振稳抱着很大的期望,在与许永杰的交流中,相振稳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很快有了收获。许永杰和同事发现了大量夹砂灰陶和灰褐陶,陶器的表面多装饰有细绳纹,这些发现和2001年的发掘相互印证,经过考古类型学的判断,都属于商周时期的文物遗存。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许永杰在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中,发现了泥制橙红色陶片,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陶片也装饰有细绳纹,有的呈现出紫红彩,与商周时期的陶片形成了鲜明对比。经过比对,它们被认定是双耳小口尖底陶瓶、彩陶钵和夹砂绳纹陶罐的残片,这些彩陶片的出现令许永杰眼前一亮。
  许永杰说,相所长来到我们的工地,我说,相所长你的伏羲挖出来了。我指着筐里的陶片说,这就是你的伏羲。
  许永杰和相振稳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许永杰发现的陶片,在考古学中被称为“彩陶”,它是指古人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描绘花纹和图案,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是非常古老的制陶技术。
  今天,彩陶成为人们研究那段远古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彩陶质地、图案、花纹和造型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遗迹的时代早晚和原始生活、生产面貌。
  1921年,考古学者最早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彩陶,从此之后,对于那段没有文字可考的中国远古历史,有了新的时间坐标——仰韶文化。它的时间跨度为距今6000年~5000年之间。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
  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彩陶,出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大地湾。从1978年到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制作工艺非常原始,表面绘有简单的几何与动物图案,通过研究,学者们判定大地湾遗址最早的年代距今大约7800年。如果以彩陶作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大地湾就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同时也是传说中伏羲的诞生地。而在传说中伏羲生活的河北新乐,同样发现了代表史前文明的彩陶,这两者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图4)
  按照新乐当地的“东迁说”,伏羲是因为气候和生存问题从甘肃东迁来到河北的。从天水大地湾到新乐,直线距离约1000公里。在那个混沌、蛮荒的远古时代,伏羲经过了怎样的漫漫旅途,又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足迹呢?
  今天,在关于伏羲的种种传说中,最多的一种说法是伏羲出生于甘肃天水的成纪,成长和活动于河北的新乐,死后葬在河南的淮阳。在这三个地方,都保存有与伏羲相关的建筑。
  1942年9月,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盗掘出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楚帛书。它是迄今已发现的先秦时代惟一的一份缣帛文字资料。因为战乱,这份楚帛书后来流失到了美国,被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
  这件楚帛书是一幅形状略近长方形的丝织物,在它的上面,四边环绕绘有12个彩色神像,并附有“题记”;在四边所画神像的中心,写有两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两段相互颠倒。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外学者对楚帛书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年代久远,不但上面的文字无法破译,就连那12个神像,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图5)
  20世纪50年代,李学勤也对楚帛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考证了帛书周边的一圈奇怪文字,再结合中国古代典籍《尔雅》的《释天》记载,通过对神像注解文字的解读,推断出了那12个神像的真实身份。
  李学勤说,楚帛书周围的12个神像,每个神像上面都有说明,是神的名字。就是十三经里《尔雅》的12个月的名字。
  就像是找到了密码和钥匙,李学勤打开了楚帛书的大门。那12个神像,对应着中国古代12个月的神,它们又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时令,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神灵都是伏羲的孩子。
  经过学者的研究,这份楚帛书成为中国目前最早记录伏羲的文物。在楚帛书《甲篇》里,记载了伏羲、女娲创世的故事,内容和后世流传的传说不谋而合。看来,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把伏羲当作一位远古的神灵加以崇拜了。
  到了汉代,人们对伏羲的崇拜有所变化,今天在许多汉代建筑和墓葬的画像砖上,都可以看到伏羲的形象:戴冠着襦,双手持华盖,具有变异的神体。在一些文物上,伏羲和女娲双双出现。他们人首蛇身,尾巴缠绕在一起。造型奇特而美丽,对应着始祖造人的传说。
  随着时间推移,伏羲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河北新乐伏羲台上的伏羲和女娲已高度生活化。在百姓的心目中,他们看上去应当是一对威严的帝王夫妇,高高在上,接受着人们的崇敬。
  但是在学者们看来,伏羲绝不仅仅是远古的传说和神话。在他的背后,隐藏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早的历史记忆。
  李学勤说,伏羲这个传说,至少在战国时期已非常普遍了。一直传流下来,成为中国古代传说的古代史的开端。我们常说的夏、商、周三代之前,就是五帝时代,一般说五千年文明史,是从炎黄时代算起。可是在炎黄之前,伏羲要更久远些,所以它反映的是中国远古的历史。
  东汉班固的《汉书》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才登上官定正史。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零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伏羲究竟是否真有其人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探源工作,以往遭冷落的五帝研究,包括三皇研究在内,重新被提上日程。现在,研究者已从五帝时代上溯到三皇时代,追寻着中华远古文明的足迹。
  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遥远的远古时期,由于记录手段的缺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历史往往就是用神话和传说的方式口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和实物记载了历史,而语言和歌谣则演绎着神话。
  传说中伏羲诞生的甘肃天水大地湾,曾经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还有距今7800年的人类生活遗址,除此之外,大地湾是否能够印证伏羲时代的存在呢?
  从1978年到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地湾进行了持续的田野发掘,发现了史前先民居住过的房址、储藏物品的窖穴、烧制陶器的窑址以及墓葬等700多处遗迹,出土了近万件陶、石、玉、骨器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这个发现,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图6)
  宫长为说,从考古学角度看,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一期这个年代,是属于前仰韶时期文化,这个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和传说的伏羲文化接近了,因为古代传说的伏羲文化就在那时。
  目前,大地湾史前文化遗存划分为4个时期。它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距今7800年,最晚的遗存距今大约4800年,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在早期遗址中,不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制品,同时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种植农作物——黍。说明在7000多年以前,大地湾就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在遗址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大量牛、马、羊、猪的骨头。而这种现象,与伏羲教会人们从事渔猎和畜牧的传说有着某种契合。
  大地湾原始村落出土的文物遗存证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还处在原始社会由渔猎时代向畜牧时代的过渡时期。在众多的彩陶动物花纹中,以鱼纹图案最盛;数以万计的兽骨标本中,大量的是家畜家禽遗骸;房屋建筑类型繁多,井然有序;室内灰坑窑穴数以百计,窑穴中藏有大量粟粒;在各种陶器上刻的记事符号有十多种形状和花纹。这说明当时渔猎生产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居于重要地位,畜牧生产已有一席之地,创造文字的活动已经开始。而这些考古发现都和伏羲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驯畜以及画八卦、创文字的传说恰好吻合。
  大地湾的考古发现,鲜明地体现出在长达3000年的时间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产力逐渐提高,社会结构逐步发展,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这与中国典籍中上古系统里伏羲时代的定位是非常接近的。
  如果说大地湾的史前人类生活遗迹印证了伏羲时代的真实性,那么河北新乐与河南淮阳的伏羲传说又该如何解释呢?许永杰说,在新乐伏羲台附近发掘的陶片,为什么也被看作是伏羲时代的遗存呢?甘肃、河北这两个地方即使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彼此的距离仍然显得遥远,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史前时代,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答案还要在陶片上找,考古学中有一种研究方法叫作考古类型学,就是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在材质、图案、造型和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今天的研究者,通过对大地湾早期遗址的相关研究和碳14测定,判定它最早的年代为距今7800年。
  比大地湾年代略晚的史前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它的发现地点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仰韶文化的时间跨度长达2000年。研究者根据在不同地点发掘出的不同彩陶,把仰韶文化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图7)
  从彩陶上来看,早期的代表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彩陶,它的时间为距今7000年~5000年。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其装饰也以彩绘为主,在器物上绘有精美的动物彩色花纹。通过对彩陶的图案花纹和器物造型的研究,人们发现半坡彩陶与大地湾彩陶属于同一文化类型,从时间上看,大地湾文化遗存时间较早,半坡略晚。所以学界把大地湾文化称为前仰韶时期,而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
  那么许永杰在新乐何家庄发现的陶片又是什么时候的呢?
  许永杰说,从考古学上讲,这里的陶片应属于西阴文化。
  西阴文化得名于山西省夏县的西阴村遗址,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人李济。1926年,李济带领一支考古队在西阴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这也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在西阴村,李济发现了史前人类生活的遗存,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的彩陶残片。他推断这是一处属于仰韶文化的史前人类遗迹。距今5900年~4700年左右。这次发掘,捡拾起中华文明一段重要历史,更标志着现代科学考古进入中国。
  1994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再一次来到夏县西阴村,进行了详细的发掘工作。两个半月的发掘工作,共发掘了576平方米,复原了120件完整的陶器。
  这个发现让学者们倍受鼓舞,在复原工作完成之后,他们对这些陶器进行了分类研究。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说,彩陶有彩陶钵、盆、两种瓶子,一种是双唇小口尖底瓶,一种是葫芦口瓶。大量的夹砂罐和泥制罐,还发现了一些陶灶、陶釜。
  在西阴村发掘出的彩陶残片上,有一些美丽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大多是三角形勾勒的形状,有点像玫瑰的花瓣。通过研究,学者总结出了西阴村出土陶器和彩陶的类型特点。考古学家张忠培在这次西阴村考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把西阴村所代表的史前文化类型称为西阴文化。
  许永杰说,西阴文化最有特征的陶器只有两件,一件是重唇口的小口尖底瓶;彩陶是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花卉纹的彩陶和鸟纹的彩陶。
  西阴村的发现,让学者们想起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掘。1956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县庙底沟也发现了类似西阴村的史前遗迹。该遗址的第一期遗存也被判定属于仰韶文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重唇口小口尖底瓶和花卉纹彩陶盆钵。这与之前已经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形成了鲜明对比。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是以杯形口小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钵为特征的。
  根据这些发现,人们把仰韶文化分成了不同的时期,早期为陕西西安的半坡类型,中期为庙底沟类型,也就是西阴文化。
  至此,依托田野考古的发现积累,如果选择每个遗址最早的时间上限,就会串联起一条清晰有序的历史脉络。距今7800年前,伏羲时代的原始部落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对应的史前遗址是大地湾。在距今7000年左右,他们进入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对应的遗址是半坡。随后,伏羲部落的踪迹又出现在河南三门峡一带的黄河两岸。对应的遗址就是庙底沟和西阴村,时间为距今5900年。河北新乐何家庄也属于这个时期。这个时间顺序,也许就是伏羲时代华夏原始部落的历史传承发展脉络。
  但是,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个顺序在时间上没有问题,在空间的跨越上却有疑点。
  从甘肃天水大地湾到陕西西安的半坡,再到河南三门峡一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彼此之间的地理位置都比较接近。但是从河南的三门峡到河北新乐,路途遥远。在生产力落后的伏羲时代,那些原始部落是如何到达那里的呢?
  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组成的晋中考古队,对山西中部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们来到山西省汾阳市,著名的杏花村汾酒厂就坐落于这里,1982年,考古队员在酒厂的旁边开始了发掘工作。
  山西考古所副所长马升说,我们在汾阳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从半坡文化直到商代晚期的大批遗存,包括遗迹、遗物,有许多属于仰韶文化的红陶片。
  汾阳,地处山西中部,距离西阴文化的中心所在的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区域有几百公里。而带有西阴文化特征的陶片,在这里的大量出现,正是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克林说,杏花村这个点,跟晋南的西阴文化基本是一个类型,主要特征是以陶器上的玫瑰形花卉纹为主。证明杏花村遗址,跟晋南、河南、豫西遗址是一个时期的。
  经过晋中考古队长达一年的发掘,在山西中部汾阳地区的段家庄也发现了属于西阴文化的彩陶,这充分说明当时伏羲文化已经传播到了山西中部地区。
  1989年,吉林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组成的忻州考古队,发掘了山西忻州的游邀遗址。在遗址下部的土层中,也发现了西阴文化陶片。这说明伏羲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了山西北部地区。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伏羲的传说,而2006年河北新乐何家庄西阴文化陶片的发现,为伏羲研究又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不仅新乐的考古发现距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甘肃天水文化晚了近2000年,而且传说中伏羲所拥有的发明创造和功绩似乎也不可能仅靠一个人、一代人就可以实现。今天看来,伏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就如同三皇五帝其他的几位一样。
  从甘肃天水大地湾出发,经过西安半坡、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山西中部汾阳的段家庄和杏花村,再到山西北部的忻州、游邀,最后来到河北新乐,这是一条长达2000多年的人类生活和迁徙路线。
  关于伏羲的种种传说,也许正隐含了这一段远古华夏民族繁衍、融合、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
  走进今天的新乐,伏羲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何家庄的三月十八庙会也有了新的名称——伏羲文化节。
其他文献
成都电视台《相亲进行时》节目记者邹雪,几天来不断接到一位男子的电话,说要为自己的前妻征婚。节目开播3年多,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为自己前妻征婚的。    不知情的征婚    这位男子叫曾凡杨,家住成都市郊区。问及征婚事宜,他称前妻并不知道此事,记者没有接受他报名。在遭到婉言拒绝后,他恳请记者到他家里去一趟。他说,也许在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后,记者会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曾凡杨的举动让邹雪感到非常困惑。  记
期刊
夏季的某个周末,丹麦哥本哈根的中心河道吸引了600多名游泳爱好者。从15岁的少年到70多岁的老人,在他们奋力跳入水中的时候,验证的不仅是他们的泳技,还有河水的清洁度。因为几年前由于水质问题,这里的河道还被禁止游泳。    有500多年历史的哥本哈根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最早建成的教学楼带有拉丁文化的印记,庄重而恢宏,但是底楼的窗户却非常低矮,令人奇怪。  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教授艾文·斯拉兹
期刊
世界上有些动物携带着毒液,它们当中有的因此声名远扬,有些却不为人知。其实,无论是爬行动物还是鱼类,很多动物都有可能携带这种完全天然的生物武器,而且很多毒液是致命的。  在这些携带毒液的生物中,哪一种对人类的威胁最大?有人设计出了一套先进的评估系统,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毒液排名。  它分为五大标准。  第一项是攻击概率。生物攻击你的机会有多大?生活在人口密集地区的有毒生物得分最高。  第二项是攻击性。好
期刊
人类的战争,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到机械化战争的演变(图1)。          (1) 图组:战争形态的演变    发端于上世纪后期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军事变革,是当代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图2)。      (2) 新军事变革显示了国家综合国力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在边境陈兵百万,没等和敌人面对面交手,就在突然袭来的高技
期刊
象海豹以长长的象鼻而闻名,雄象海豹长达4米,体重3吨。雌象海豹的身型较小,体重大约600公斤。  对象海豹来说,回到陆地上是件辛苦的事。体重使它们很笨拙,不过在水里,它们的行动迅速而优美。(图1)  一年中象海豹会回到陆地两次,一次在10月上岸生育和生育后的交配;另一次是1月份到陆地上蜕皮毛。人们不太清楚其他10个月里它们如何在海洋中度过,这正是科学家要探索的秘密。  克里斯多弗(法国科学家)发起
期刊
都江堰,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至今依然完好,还在使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却仍然在造福人类的古代水利工程。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天府之国四川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特大的地震发生了,震级8级,震中汶川。  距震中仅20公里的都江堰市,房倒屋塌。但都江堰水利工程几乎完好无损,清清的岷江水滚滚而来,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滋润着成都平原1370万亩良田。
期刊
早在6500万年前恐龙就已经灭绝了,可是人类对恐龙并不陌生,通过古生物学家的探索研究和宣传,人们已熟悉了恐龙的形象。一位年轻的古生物学家,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历史,发现了与恐龙有关的海怪。  这个史前怪物远比恐龙古老,它的年龄可追溯到2.5亿年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淳发现并给它起了名字——混形黔鳄。   混形黔鳄的身体展开长达3米,虽和恐龙有些相像但它不是恐龙,学术上称为“
期刊
在世界最长的十条大河中,有三条集中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它们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这三条大名鼎鼎的河流比邻相望,都是从面积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流出,却也不约而同对人类隐藏着一个秘密——它们第一股细流的出生地。    三条河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它们到底有多长?水资源环境又怎样?  为破解三江源头之谜,一支迄今为止参与学科最多,测量手段最先进,人力、物力最雄厚,考察流域最广泛的三江源科考队成立
期刊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内,山势雄伟,面临丹江口水库,背依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武当山奇特的景观和绝美的风采。    自然风光蔚为奇观  武当山之盛名,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  武当山的自然景观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独特之处于一身,既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又有衡山的秀丽、峨眉山的清凉、黄山的奇特、青城山的幽静。
期刊
一组史前雕塑,看上去并不精致,刻划手法甚至显得有些稚朴粗陋,然而,几乎每一个看到这些雕塑的人,都会被它们深深吸引,并生出一连串疑问:这些人像为什么刻划得如此怪异?史前祖先雕塑他们,目的何在呢?    辽宁省丹东市后洼遗址位于辽东半岛东部,距离黄海仅15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下地劳作时在这一带经常挖出陶罐陶片,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里进行保护性发掘。   辽宁省丹东市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