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学科素养融入、国家情怀教育不足的现状,作者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家情怀教育等相关策略,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关联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等策略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以期对改进当前历史教育方法、增加国家情怀教育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渗透;初中历史;国家情怀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国家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学科素养,就是要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具备奉献、报效祖国的理想与信念。在现实教学中,受传统观念、考核压力的影响,较多历史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传授和讲解重点考试知识、应试方法技巧,而忽视对学生国家情怀的培养和教育,以致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和责任严重缺失。因此,探讨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渗入国家情怀教育的有效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国家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知识内容均与国家情怀相关,教师可以选择这些内容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的目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学习成绩;发挥典型案例中相关人物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固化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和信念。因为这些典型案例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师无须花费额外的时间查找和搜集,可直接对它们进行分析,对于教学来说更方便,所以教师应优先选择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国家隋怀。
例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篇文章,教材包含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以及由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内容,并通过人物扫描栏目对其弃医从政进行了简单介绍。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利用人物扫描栏目的内容,对孙中山先生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以及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在学生思想中留下印记。再如,《科学与技术的成就》(一)这篇文章包含了“两弹一星”的内容,并对邓稼先与杨振宁的故事、邓稼先协同其他科学家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事迹进行了讲述。教师可以对这些事迹进行深入分析,向学生证明正是爱国主义、国家责任使邓稼先等科学家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攻坚克难、取得成就的。从而促使学生以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榜样,形成爱国、奋斗、奉献的思想信念。
教材中类似上述提到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它们运用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上。此外,教师应注意所选择例子的相关性和讲解的透彻性。教师所选择的例子本身应具备国家情怀元素,否则不适于选择和讲解。教师在对具备国家隋怀元素的例子进行讲解时,应力争深入分析、讲解透彻、具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和信服,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与国家相关的正确情感和观念。
二、通过关联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国家情怀
除单独对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隋怀以外,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相互关联讲解,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的目的。对于教材中具备丰富国家情怀元素的内容,教师将它们之间进行关联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国家情怀的教育效果;对于不具备或者具备较少国家情怀元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将它们之间进行关联以达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的效果;当然,具备丰富国家情怀元素的内容与不具备或具备较少国家隋怀元素的内容之间也可以进行关联。
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这些内容进行关联并对学生讲解,让学生们领悟和体会历史上青年学生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进一步增进他们的爱国情感;教师也可以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这些内容进行关联和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珍视现在、热爱祖国的情怀。再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时,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学习过的我国汉朝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在学习世界历史希腊爱琴文明时,教师可以将之与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中包含的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进行对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也可以将之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相关联,让学生感受被古希腊人称作“丝国”的中国及其人民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从前述举例可以看出,将教材中的不同内容进行关联对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也具有重要作用。相同教材的不同内容可以关联,不同教材的不同内容也可以关联。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教材之间的联系,充分寻找和发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点,以更好地为渗入国家情怀教育服务。
三、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国家情怀
当前,大多数教师是在教材内容资料的基础上,以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虽然这种传统、普遍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要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历史人物进行直观、深刻的感受比较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想象能力。即使这样,因有些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是难以简单地用语言描述和表达的,所以还是会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素养的养成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应对现有口头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互联网时代下,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工具引入历史教学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选择。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教师可以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料,可以更方便地将图片、影像资料应用于课堂之上,可以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真切的感受,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起着助推作用。例如,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教材中讲到了商朝青铜铸造工艺,但教材中只给出了一张司母戊鼎的图片,资料非常有限。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商朝青铜器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直接观看的方式感受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的发达,以增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再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真实的历史镜头为学生展现旧中国是如何在巴黎和会上被列强瓜分的、学生与工人等爱国人士是如何进行抗争的、北洋政府又是如何残暴镇压的,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凌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人士为国家所做出的抗争和牺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前述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技术手段对开展国家情怀教育很有帮助。优化国家情怀教学方式不止借助技术手段一种,还具有其他方法。比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观看文物、学习知识,如果学校周边具有红色革命纪念馆、教育地基,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情怀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學科素养之一,培养学生国家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当被教师关注和重视,被渗透到初中日常历史教学中。国家情怀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
(责编:杨菲)
关键词:渗透;初中历史;国家情怀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国家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学科素养,就是要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具备奉献、报效祖国的理想与信念。在现实教学中,受传统观念、考核压力的影响,较多历史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传授和讲解重点考试知识、应试方法技巧,而忽视对学生国家情怀的培养和教育,以致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和责任严重缺失。因此,探讨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渗入国家情怀教育的有效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国家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知识内容均与国家情怀相关,教师可以选择这些内容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的目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学习成绩;发挥典型案例中相关人物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固化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和信念。因为这些典型案例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师无须花费额外的时间查找和搜集,可直接对它们进行分析,对于教学来说更方便,所以教师应优先选择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国家隋怀。
例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篇文章,教材包含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以及由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内容,并通过人物扫描栏目对其弃医从政进行了简单介绍。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利用人物扫描栏目的内容,对孙中山先生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以及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在学生思想中留下印记。再如,《科学与技术的成就》(一)这篇文章包含了“两弹一星”的内容,并对邓稼先与杨振宁的故事、邓稼先协同其他科学家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事迹进行了讲述。教师可以对这些事迹进行深入分析,向学生证明正是爱国主义、国家责任使邓稼先等科学家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攻坚克难、取得成就的。从而促使学生以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榜样,形成爱国、奋斗、奉献的思想信念。
教材中类似上述提到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它们运用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上。此外,教师应注意所选择例子的相关性和讲解的透彻性。教师所选择的例子本身应具备国家情怀元素,否则不适于选择和讲解。教师在对具备国家隋怀元素的例子进行讲解时,应力争深入分析、讲解透彻、具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和信服,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与国家相关的正确情感和观念。
二、通过关联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国家情怀
除单独对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隋怀以外,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相互关联讲解,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的目的。对于教材中具备丰富国家情怀元素的内容,教师将它们之间进行关联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国家情怀的教育效果;对于不具备或者具备较少国家情怀元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将它们之间进行关联以达到培养学生国家情怀的效果;当然,具备丰富国家情怀元素的内容与不具备或具备较少国家隋怀元素的内容之间也可以进行关联。
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这些内容进行关联并对学生讲解,让学生们领悟和体会历史上青年学生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进一步增进他们的爱国情感;教师也可以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这些内容进行关联和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珍视现在、热爱祖国的情怀。再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时,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学习过的我国汉朝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在学习世界历史希腊爱琴文明时,教师可以将之与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中包含的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进行对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也可以将之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相关联,让学生感受被古希腊人称作“丝国”的中国及其人民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从前述举例可以看出,将教材中的不同内容进行关联对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也具有重要作用。相同教材的不同内容可以关联,不同教材的不同内容也可以关联。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教材之间的联系,充分寻找和发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点,以更好地为渗入国家情怀教育服务。
三、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国家情怀
当前,大多数教师是在教材内容资料的基础上,以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虽然这种传统、普遍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要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历史人物进行直观、深刻的感受比较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想象能力。即使这样,因有些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是难以简单地用语言描述和表达的,所以还是会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素养的养成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应对现有口头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互联网时代下,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工具引入历史教学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选择。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教师可以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料,可以更方便地将图片、影像资料应用于课堂之上,可以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真切的感受,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起着助推作用。例如,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教材中讲到了商朝青铜铸造工艺,但教材中只给出了一张司母戊鼎的图片,资料非常有限。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商朝青铜器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直接观看的方式感受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的发达,以增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再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真实的历史镜头为学生展现旧中国是如何在巴黎和会上被列强瓜分的、学生与工人等爱国人士是如何进行抗争的、北洋政府又是如何残暴镇压的,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凌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人士为国家所做出的抗争和牺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前述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技术手段对开展国家情怀教育很有帮助。优化国家情怀教学方式不止借助技术手段一种,还具有其他方法。比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观看文物、学习知识,如果学校周边具有红色革命纪念馆、教育地基,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情怀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學科素养之一,培养学生国家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当被教师关注和重视,被渗透到初中日常历史教学中。国家情怀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
(责编: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