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对南唐的进攻,宋军一路摧营拔寨,南唐很快便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其他地方沦陷就沦陷了吧,但是都城金陵一定不能有事,只要都城在,皇帝在,南唐就还在。于是,派重兵守住金陵,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把这个关系到南唐存亡的任务交给谁呢?南唐后主李煜陷入了沉思,这个人,必须勇猛无比,还必须无比忠诚,既要有血性,还要有智谋。 把南唐所有的大将都过滤一遍以后,李煜把目光锁在了一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对南唐的进攻,宋军一路摧营拔寨,南唐很快便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其他地方沦陷就沦陷了吧,但是都城金陵一定不能有事,只要都城在,皇帝在,南唐就还在。于是,派重兵守住金陵,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把这个关系到南唐存亡的任务交给谁呢?南唐后主李煜陷入了沉思,这个人,必须勇猛无比,还必须无比忠诚,既要有血性,还要有智谋。
把南唐所有的大将都过滤一遍以后,李煜把目光锁在了一个叫皇甫继勋的年轻人身上,这个人,战斗力如何,人品如何,脑子够不够灵活,李煜都不是很清楚,但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李煜清楚地知道,皇甫继勋的父亲就是南唐名将皇甫晖。
当赵匡胤还是后周皇帝柴荣的一个马前卒时,皇甫晖就已经是驻守一方的名将了,此人英勇无敌,是典型的硬汉,刀架在脖子上也别想让他低头。这一点,赵匡胤也非常清楚,当年,后周皇帝柴荣攻打南唐时,赵匡胤出其不意,攻破了皇甫晖的防区,但这个沙场名将,宁愿战死,也决不投降。他的勇猛、坚毅和忠贞,给李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说虎父无犬子,皇甫家有如此优良的遗传基因,相信皇甫继勋一定不会让南唐人失望。
于是,时任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的皇甫继勋,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接过了整个南唐最重要的任务,全权负责金陵城的守卫工作。而李煜,躲进小楼成一统,继续过自己的风雅日子,有皇甫将军替金陵守着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个月。某一天,李煜心血来潮,想到城墙上去走走,结果,他一走出皇宫,就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宋朝的军队,他们像蚂蚁一样,里三层外三层,把金陵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煜怒不可遏地叫来皇甫继勋,想要一问究竟,可是,结果却让他欲哭无泪。
这个有着优良遗传基因的皇甫将军,不但没有他父亲那样的忠勇刚烈,相反地,还非常地懦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北军强劲,谁能敌之!”这句话就成了他消极怠工的最佳理由,只要宋军一进攻,他肯定马上后退。就算迫不得已打上一仗,南唐输了,他就满脸笑容,见人就说:“我就说了,这仗肯定胜不了,怎么样,被我说中了吧?”自己懦弱也就算了,还见不得别人拼命,手下的将军们,看事态越来越严重,想要来个偷袭什么的扭转局面,他知道后,立即把这些人抓起来,先是鞭子伺候,然后再关进大牢。
有这样的极品将军,金陵被困也就不足为奇了。李煜那个气呀,以为你遗传基因好,所以才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想不到,你爹的优点你一点没遗传到,真是太让人失望了!既然遗传基因那么变异,还有什么好说的,把他就地给我砍了!
皇甫继勋的脑袋就此搬了家,很快,李煜也搬了家,从金陵搬到了开封,成了赵匡胤的阶下囚。在搬家的路上,不知李煜有没有在心里琢磨:按照基因选人才,咋就这么不靠谱呢?
其他文献
冬日的清晨,阳光总是以慢慢的脚步不急不慌的走来。不像夏天,刚刚还觉得天蒙蒙的黑,再一抬头,窗外已是艳阳高照,我喜欢冬天里的慢与寒凉,在寒凉的空气中,才会更深切地感受到身体的温暖和内心的跳动。 每日的清晨,坐在书桌旁,煮水、品茶、看书、写字,已成了生活中难得的清闲与享受。想着现在的清晨还有很多人在酣睡中,早起的自己便有了意外的欢喜。清晨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更能清晰地听到内心的话语。 在这冬日的
明代大文人张岱说:“(王)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立志学为圣
阳明心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兼容释、道精髓,是500年来中国思想智慧最新生发,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深受其影响,盛名远播日韩、欧洲,影响了众多领袖人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及,“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心学提倡“心即理”“致良知”,认为“吾性自足”,每个人都有一颗可判断是非善恶的本心。致良知即是行良知,让我们的心灵不沾一点污秽,依良知而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一句是讲“心体”,也就是良知本身的存在状态是超越于相对意义上的善恶的。我们通常讲的善恶,实际上都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有善才有恶,有恶才有善,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实世界的善恶既然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相对价值理解成绝对价值,否则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就心体的本然存在状态来说,它原是超越于经验状态的,它永远能够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因此在价值的意义
阳明心学不是躺在故纸堆里的死板国故,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简明的实践指南。 10月15日至16日,主题为“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的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以及杜维明、董平、难波征男(日本)、安乐哲(美国)、崔在穆(韩国)等国内外阳明心学研究专家与会,共同探讨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 许嘉璐先生认为,“
我们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将人心和人的根本追求,从利益、从功利转变成爱和良知。 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做事情先要看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就做,有多大的利益就花多大的力气。现在我们国家的道德观念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使得我们把对于功利、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于爱和良知的追求。所以我想这也是王阳明的思想为什么在现在被如此的广泛重视,最根本的
《智囊》是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一部著名类书,收录明代以前史籍、文集、笔记、传说中的智慧、谋略、技巧等故事1238则。全书依内容分十部二十八卷,上自治国用兵之术,下至百姓生活技巧、市井小智,无所不包,且格调较高,品位不俗,今日读来,仍觉趣味横生,亦能启迪智慧,甚而发人深省。 那是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仍只是馆塾里的教书先生,生活清苦。为解无米之困,兼为书商编书。其时奸党魏忠贤
魏晋人士的风流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历史上已经确证的定调。正史、野史和史传笔记中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记载常常有着较大的反差,学术史上那些堂堂正正、正襟危坐的历史面目,在野史和史传笔记中也会露出蹩脚、酸腐的嘴脸来,这样的例子太多,可是唯独魏晋士人的记载上,正史野史达到了一反常态的一致。 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定论,风流,正是魏晋士人的正常生活样态。 魏晋士人的风流似乎是他们的天性 随遇而安、不拘礼法、兴
历史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的思想史同样如此。人类进入到21世纪,当今中国又面临着道路“选择”的拷问:是振兴中华,还是任由中华沦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扔进垃圾堆,还是拭去蒙于其上的历史尘埃,使之重见天日?我们对古圣贤的教诲和警示,是亦步亦趋?还是依照我们“临在”的情况,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文化顺利地通过历史发展的门槛,转上更高的层面?中华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们,早已感到民
赛绰 那么粗砺、朴拙,又那么赛绰质朴,像鸟儿在飞,像野兽在啸,像孤独的人在山河的月光下一个人走啊走…… 书写终于到了隶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用刀刻在甲骨、石碑上,或者,铸在贵重的青铜器上,里耶琴简上的隶文字样,是毛笔在竹简上的飞舞。 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保持着对隶书的警惕。这种警惕来自于内心——可以说,很多年里,我认为隶书太规矩、拘谨,像一个小家子气的男人,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也没有家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