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效品德教学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ei2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来了客》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甚少看到有老师在展示或者是竞赛活动中选用此课教材。细读本课教材,其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是值得研究并极具现实意义的一课。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途径,精当的教学手段,本课的教学极容易沦为“形散神无”的说教式教学,致使学生走出课堂后,只拥有容易遗忘的浅表的收获。基于上述思考,我着力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提高课堂实效。
  一、创设情境,用生活浸润课堂
  仔细阅读2011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生活”,共出现97次,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在本课程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来源于生活的教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了桥梁,那么在“桥”的两端,教师该怎样裹挟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走进课堂,又该怎样秉持着理性的教学态度走向生活呢?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场”,这个“场”就是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让教师和孩子走“近”教材,走“进”生活。以本课为例,我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的家“搬”到了课堂上。
  教学伊始,我用语言描述和课件演示导入情境:
  今天是星期二,日子一天天过去,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周末了。【课件演示:翻日历】一大早,爸爸妈妈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加班了,小朋友们在家看看书,做做作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接着,以情境的进一步优化为推手,推进教学进程。在“学会招待长辈”这一版块中,我设置了“外婆”的角色,引导孩子在和“外婆”的各种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师:【课件演示:门铃响】这时,门铃响了。怎么做?
  生:看门上的猫眼。
  师:如果门上没有猫眼,怎么办?
  生:隔着门问一问,然后听听是谁的声音,我认不认识他。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嘴巴问一问,用耳朵听一听。现在,快让我们从猫眼里瞧一瞧是谁来了吧!【课件演示:外婆站在门外说:“小宝贝快来开门啊!”】外婆来了,高兴吗?
  生:高兴!
  师:赶紧把门打开吧!【课件演示:开门】
  师:见到外婆首先要做什么?
  生:我们首先要和外婆打招呼。
  师:请谁来和外婆打打招呼?
  生1:外婆,您好!
  生2:外婆,欢迎您来做客!
  师:小朋友们,外婆是我们的亲人。除了说,我们还可以怎样做,表示对外婆的热烈欢迎呢?
  生1:我想抱抱外婆。
  生2:我想一边挥手一边和她打招呼。
  生3:我要亲一亲外婆。
  师:大家多热情啊!见到外婆,我们首先和她打了招呼。【课件演示:打招呼】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生1:我想给外婆倒杯茶。【课件演示:倒好茶】
  生2:我要把家里的水果拿出来给外婆吃。【课件演示:选食品】
  生3:我要给外婆拿拖鞋。【课件演示:拿拖鞋】
  师: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让外婆换拖鞋吗?
  生3:这样家里的地板就不会脏了。
  师:那么,外婆换上拖鞋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4:外婆一定觉得非常舒服,很高兴!
  生5:我们还要请外婆坐下,不能让她坐着吃东西、喝茶。【课件演示:请坐下】
  生6:我们首先要请外婆进门。【课件演示:请进门】
  在这一版块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幻化成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学生在可感的情境中解决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本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教师努力通过“情境”这个强大的“场”,将现实的课堂教学和真实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延续了一开始周末小主人独自在家的情境,分别开展了“学会招待小伙伴”和“机警对待陌生人”两个版块的教学活动。招待小伙伴,是孩子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况,如何独自面对陌生人敲门的问题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鲜活的、亲切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们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生活。不难看出,情境的创设不仅实现了教学环节的无痕链接,还使生活和课堂互相走向对方,最终实现无缝融合。学生走进课堂,即走进生活,而学生离开课堂,又立即回归生活,凸显了品德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价值。
  二、唤醒内需,用导行触发探究
  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怎样做好小主人。如何激发学生探究这个问题的主体需求呢?我想,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这是自己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通过情境的创设,每个学生都成了家中的小主人,通过这一角色的担当,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在模拟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会招待长辈”这一版块中,教师首先和学生充分讨论了该怎样礼貌迎客,之后教师通过扮演“外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操作:
  师:大家刚才说得不错,能做好吗?
  生:能!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孩子迎接客人特别有礼貌。现在我就是外婆。(教师穿背心,扮外婆)今天,我要去看我们家的小宝贝了!谁来做我的小外孙,小外孙女啊?好!就请你吧!(师生上台)好孩子,现在你在家里,我刚到。叮咚,叮咚。(师模拟按门铃)
  生1:是谁啊?
  师:你从猫眼里看看就知道是谁了。
  生1:是外婆啊!(模拟开门)外婆,我好想你啊!(拥抱“外婆”)
  师:我也好想你啊!宝贝儿!(拥抱学生)   生1:外婆,请进!我来给您拿拖鞋。(顺着“外婆”脚的方向摆拖鞋)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家的孩子是这样摆拖鞋的。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2:非常好!
  师:好在哪儿呢?
  生3:他把拖鞋摆得很整齐!
  生4:这样摆脱鞋外婆穿起来就非常方便!
  师:是啊!谢谢你!好孩子!
  生1:不用谢。外婆,我们去坐坐吧?
  师:好啊!(师生一起来到模拟沙发前)
  生1:外婆,请坐。(师坐下)
  师:谢谢你!好孩子!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转化成了小主人的角色。这一角色的转换,使“如何礼貌迎客”这一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必须解决的生活问题,把“别人提的问题”内化成了“我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模拟迎接外婆,在实际操作中将之前内化的问题,外化到行动上。
  再例如“学会招待小伙伴”版块中,教师又把问题放手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在自我尝试中,达成自我完善:
  师:(用书、玩具、食品创设模拟情境)谁愿意来做小主人?(指名一名学生)你想邀请谁来做客?
  生1:我想邀请王天宇和刘天明。(受邀请的学生上讲台)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小主人是怎样招待小伙伴的。
  生2、3:叮咚,叮咚。(门铃声)
  生1:是谁啊?
  生2、3:我们是你的小伙伴啊!
  生1:(开门)欢迎你们!快请进吧!
  生2:你们家的书好多啊!
  生1:挑一本你喜欢的吧!(生2挑玩具)你呢?
  生3:我想玩儿玩具。
  生1:好呀!这么多玩具随便你挑吧!(生3挑玩具)我们一起坐到沙发上看书,玩儿玩具吧!
  生2、3:好啊!好啊!(三生坐下)
  师: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天黑了,小伙伴要回家了。
  (生1送生2、生3到“家门”)
  生1:再见!有空再来玩儿!
  生2、3:谢谢你!再见!
  在角色的体验中,孩子直面“我要解决的问题”,内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方法落实到外化的行动上。在角色的召唤下,孩子们按照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思考、体验、进行独白、对话、演示、操作等活动时,对角色本身道德要求和行为目标进行了自我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探究。可见,本课的“小主人”既是所创情境中的小主人,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
  三、拨动心弦,用情感锻造灵魂
  拨动孩子的心弦,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让孩子形成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是每位品德学科研究者所想实现的目标。那么,当我们带着孩子说了、做了之后,我们用什么来直击孩子的心灵,擦亮其灵魂深处的闪光点呢?在本课中,教师试图利用“情感”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灵魂世界的大门。
  在“学会招待长辈”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礼貌迎客”“热情待客”。从教学内容来看,该版块已经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是,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外婆看到大家这么懂事,笑得多开心啊!(课件演示:外婆坐在沙发上乐呵呵地笑着。)看到外婆这么高兴,你是什么感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进行了情感体验:
  生1:我心里也非常高兴。
  生2:我心里乐呵呵的。
  生3:我觉得比吃了蜜还甜呢!
  师:是啊!我们把热情、礼貌带给了别人,也把快乐留给了自己!
  情感的体验往往让人难忘,在品德教学中适时地带领孩子携着情感走进自己的心灵,用正能量补给自我的精神世界是必须的。
  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孩子:“我们要乐于分享。”孩子一听而过,也许记住了,也许能落实到行动上。但是,为什么要分享,分享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本质没有得到揭示。而在本课中,教师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切入,让学生体会了“分享”带来的快乐,也就帮助孩子们探究了分享的价值,让学生从“要我分享”变成了“我要分享”。
  四、植入文化,用内涵升华德行
  在中国,关于德行的教育由来已久,但是谈及现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有专家不无忧虑地说,几千年的君子人格,在近一百年丢了。那么君子人格又源于何处呢?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作为品德教学的研究者,我们理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根植教学中,让孩子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拾回“君子人格”,做有根的新时代小公民。为此,教师在本课中也做了有力尝试。例如在为外婆倒茶的环节,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孩子们,你们瞧,这里有两杯水(实物:两杯水),有什么不一样?
  生1:一杯水满满的,一杯只有一大半。
  师:你觉得哪杯水端给外婆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觉得满满的那杯合适。因为外婆渴了,我想给她多喝点水。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要选少的那杯,这样水就不容易洒,外婆喝起来就不会呛着。
  师:大家说得都挺有道理的。究竟哪杯茶更合适呢?小朋友们,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待客礼仪中一般只把茶倒七分满,也就是大半杯的样子。这样做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所以哪杯茶更合适啊?
  生齐:少的那杯。
  师:不过,我从刚才那位同学(生2)的回答里看出,她是个特别有孝心的孩子。我们也把掌声送给她吧!
  在这里,教师将中国传统的待客礼仪带到了课堂上,为教学着上了民族色彩。传统文化的植入,赋予了品德教学浓浓的中国味道。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其个体的道德内涵被逐步丰满,道德审美被逐步提升,进而有了美的言谈、美的举止、美的情操。当个体的德行得到升华之后,在整体上就会实现美的国家,美的民族,美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
  责任编辑/齐 欣
其他文献
主题班会作为一种传统而特殊的教育形式,是根据形势需要、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围绕某个主题而进行的班级集体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现实进行着的一些主题班会,局限在教室里进行,内容空泛,形式单一,有的甚至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表演或宣讲,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改革创新班会模式,成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学校德育要“创新德
1汉兰达“肩宽体阔”的外形透露着股硬朗的气质,棱角分明的前大灯与整车的气质非常搭配,距离比一般车型更宽的两个大灯距离,使得前脸看起来更为“虎实”  2镀铬前格栅轮廓与前大灯协调,外形设计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有些简单,但是营造出“不苟言笑”的感觉,与整车风格非常相称  3尾灯上的白边将红色灯罩映衬得更加醒目,外形上与车身侧面的腰线也衔接自然。在尾灯旁边“广汽丰田”的标志体现出这款车型最新“出处”。 
即便目前纯电动车对节能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我仍旧相信前者并不适用于还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简单地说,充电设施的匮乏就不足以推动纯电动车的发展。在这之前,配备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的车型将逐步成为市场中的主导,而蒙迪欧,致胜就是其中一员。  为什么又是蒙迪欧-致胜?这是我在半年内接到的第二封长安福特蒙迪欧-致胜的试驾邀请函。依稀记得半年前当蒙迪欧-致胜首次推出EcoBoost GTDi发动机的时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明确了民族精神是学生思想道德之根,提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与其他学校主管德育的老师们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从发型问题到抽烟问题,从学习问题到异性交往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他们都很想把学生管好,但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管理阶段,还应该将其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管理——给学生一个空间    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制订管理制度。因此,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德育管理制度,有的学校的制
车企做数字化转型,上数字化产品,到底有什么价值?  这是一个灵魂拷问,我们不妨先看几个最常见的问题或者质疑吧。  “大数据产品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预测能达到什么水平?能否超过销冠对用户的判断?”  “大数据对一个消费者换车需求的捕捉,能否胜过优秀的二手车顾问?”  “大数据对经营风险的预测,能否超过顶尖的销售运营管理高手?”  “大数据对库存计划进行优化,能否超过经验丰富的计划专员?”  客观来说,
我们在2011北美车展福特展示区中,看到了这款帅气的承接Escape与Kuga的概念越野车,它的名字叫Vertrek。虽然Vertrek目前是一款概念车,不过福特的设计总监马丁 史密斯表示它是一款非常接近量产车型的概念车。而根据消息显示,Vertrek量产车将会在2012年中期发布,并在各经销商展示间现身。而根据国内SUV市场火爆的情况来看,这款新车也极有可能被引入国内销售,甚至国产。  Vert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青少年自杀、暴力犯罪、网瘾等现象频繁发生,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此项调查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是大连市首所涉外完全中学,学校本着“立足民族文化,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人本和谐、服务发展”为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凸显经典外语特色,打造优质外语品牌的办学特色。在学生的培养上,学校重点在“品”字上下工夫,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从品德修养、文明素养、艺术修养、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环保意识、自主管理、学生社团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需要富有责任心的人才共同担当。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余秋雨说: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其实,对于女性又何尝不是呢?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责任感的培养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却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优势,而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方面却缺失了一份责任感,例如,对自己的健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