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文艺观念及当代启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iu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是历史上少有的传奇人物,其艺术作品及理论影响深远,苏轼身上具备的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共同促进了其文艺观念的形成,本文将其理论归纳为“真”、“达”、“合”三个方面并展开讨论,并提出笔者在研究过程所产生的启发。
  【关键词】: 豁达;真;达;合;自然
  一.苏轼生平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重文轻武,坚持以文人治国,苏轼作为文臣,一生深陷政治漩涡,政治生涯鲜有顺途而树敌颇多,天性的豁达与超然赋予了苏轼更多的角度去思考世界。宋代儒学回温,儒、释、道在宋学中得到了综合发展,在宋代大批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下构建影响巨大的宋学,苏轼就是将三者糅合吸纳的典型。
  苏轼在诗、书、画等多个艺术领域都造诣极深,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并形成了独特的文艺观念,从他的画论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苏轼关于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进而对自身学习艺术的过程产生启发与帮助。
  二.苏轼画论中的“真”“达”“合”
  1.苏轼画论中的“真”
  苏轼画论中的著名命题:“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就是对于艺术创作中“真”的表述,“天造”指自然,“人意”则是破环了自然真实的刻意经营,苏东坡的审美尚真尚意,强调自然,发自本心,以细腻的真实来达到艺术上的高度。
  苏轼要求“求物之妙,达物之理。”就是要求创作中要注重写实,苏轼批评黄荃画鸟,说其“黄荃画飞鸟,颈足皆展。”这说明他没有认真观察过鸟的自然状态,飞翔中的鸟类,脖子与足部是不会同时伸展的,这就犯了“观物不审”的错误,绘画既要寄托情感,又要忠于自然。他还以牧童讽斗牛图为例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某一收藏家晾晒藏品斗牛图,过路牧童见到大笑道:“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吊尾二斗,谬矣!”。画家缺乏对于描绘对象细致严谨的观察,没有真实的反映客观,这就没有达到艺术创作的核心。苏轼极推崇吴道子精妙绝伦的造型能力,绘画的逼真性,“吴道子画鬼神人物,得面目之新意,穷手足之变态,尤妙于旁见侧出曲折长短之势,精益考之,不差毫末。”吴道子绘画刻画细致,着重比例塑造,是为“真”。具备真实反映客观对象的能力,还要经过长期的的积累学习才能到达心手相应,自如的表达心中所感。苏轼认为:“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画家如果缺乏对创作技法和规律的认真学习与训练,就无法在实践中表达出来。
  2.苏轼画论中的“达”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仕途的几多波折却从未消极颓然或是超然出世,他于逆境之中用自己通达宽广的内心活出了真我,对于艺术创作有一颗热忱之心,在其文艺观念中,也处处透漏着豁达超然的思想。首先,“达”意味着树立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在《谢人会云巾方舄二首》中提到:“燕尾称呼便未理,剪裁云叶却天然。无心只是青山物,覆顶宜归紫府仙。”无心无意并不是不无所依据,任意为之,而是在创作中达到心灵的自由,苏轼认为绘画者应该是洒脱不羁,顺遂天性,不刻意为之,作画时沉醉其中,乐趣使然,画出的作品自然也是佳作。
  其次,苏轼画论中提到的: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也是“达”的体现,即为画家应具有通达专注的作画态度,树立一定的目标,画家需要沉浸于自身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之中,与自然相通相识,在内心建立出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经由自己理解的艺术对象,只有将自身与对象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对象所具备的生命特征,了解其客观规律,从而在笔下展现出“清新”之意。最后,“达”也是指导苏轼艺术实践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绘画应该发自真心实意,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得之自然而后创造才能自如的表达心中所感。画是客观对象与主体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将自我思考与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之中表现出来,在符合其自然规律的法度之中,充分保持自身心灵的自由,使画作不再单纯描绘客观对象,而是画者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3.苏轼画论中的“合”
  苏轼是一位实践型艺术家,在多个领域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共同特征,“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认为诗书画都是作者内在精神的自然流露,是审美的创造,具有共通之处,苏轼的画论正是建立在其对多种艺术实践核心思想的凝练。他的诗词遣词非常朴实而生动,毫无缥缈不实之感,既构建了一座巨大的豪迈的精神空间,又填充了细腻的温情的体悟感受,动人而又震撼的,这也同样适用于绘画创作,苏轼崇尚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又重视绘画中的的细节表现,强调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刻画,又不赞同囿于事物的表面,“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合”还体现在苏轼对于审美的追求上,苏轼认为评判艺术作品的优劣不应该是单一的肯定或者是否定,他的文艺观念是包容兼收的,例如他对吴道子与王维二人的画作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王维诗画同体,绘画中展现出文人疏淡超脱,品行高洁;而吴道子画人物则是“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将绘画的规律性掌握到了极致。因此,苏轼认为绘画应是二者兼顾,即需要高洁的文人气质又需要精妙的笔墨意味。
  三.苏轼文艺观念对现今艺术学习创作的启发
  当今世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遇,时代发展的速度过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与创作形式的脱节,一味的求新求变,而缺乏對于规律的深刻体悟与认识,是经不起推敲的片面化的创新,缺少对于本体的认知与表达,形式上的变化是空洞的。因此,苏轼文艺观念的本体论对于当今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意义,艺术创作者在工作时应该呈现出忘我的状态,不受外界因素所困扰,发自内心,有真实的热情与感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并以此寄托自身的品格与情感,艺术作品才能具备真实而动人的力量。
  笔者作为艺术学习者,在学习中也体会到苏轼文艺观念的重要性。首先“真”是对于绘画中规律性的学习,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基础性训练,多维度多方面的学习绘画规律,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观察形式。其次“合”要求我们注重内涵对绘画素养的培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学习,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最后,要做到“达”,无论现阶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都应学习苏轼的处世方式,对所热爱的事情永远充满激情,认真研究学习,充实自己,真实的进行艺术创作。
  四.总结
  苏轼热衷于艺术创作于艺术品评,倾注了诸多精力,他的文艺理论字字珠玑,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他创造了宋代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文艺观念与艺术作品。苏轼不仅在多领域中颇有建树,更是将它们融会贯通,寻找其核心要点,为宋代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如今,我们又一次进入到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苏轼对于文艺创作所做出的绝妙理论,更是苏轼宽广博大的胸襟气度,他的思想与气度成为了超越时代的存在,他是一个新派的探险者,他不只缔造方法论,也是一个不可比拟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幸会!苏东坡》,2017年6月第一版,第七期
  【2】张惠民、张进,《志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冷金成,《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2004年4月
  【4】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2年4月
  【5】曹枣庄,《三苏文艺思想》,文艺出版社,1985年
其他文献
【摘要】:蒲蒲兰书屋的设计风格定位在超越精神的享受,在嘈杂的闹市中寻求一丝安逸,身在其中有种被知识包围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书架形态的重新组合,读书与休闲为一体的时尚书吧。深入了解书店设计尤其是色彩的运用设计和独特的书架造型。首先,分析蒲蒲兰书屋的概况;其次,阐述蒲蒲兰书屋的设计构思;再次对蒲蒲兰书屋设计具体分析,建造一个专为爱书之人设计的舒适阅读空间。  【关键词】:丰富多彩
期刊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從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
期刊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的介入和影响,版画的销售和市场效应都不及其他画种等等,诸多因素使我们的版画创作队伍日益缩小,群众基础也日渐薄弱。当今中国版画,缺少一种精神性,这也许是版画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作为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插图、家庭的装饰品,不仅仅是复制的印制品,它也在担负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同样担负着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体现着艺术实在的内在的精神。版画是表现“人”的艺术,是表现人情感的艺术,是用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笔下的《屋顶丽人》故事内容简单,但却表达了深刻的含义。 文中体现了一系列的对立,最为突出的是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对立,这种性别对立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的。文中通过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描写,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试图用结构主义中的性别二元对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凝视;结构主义;性别二元对立  多丽丝 莱辛,(Doris Less
期刊
【摘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摄影作品进入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而通过高科技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也极大的提高了摄影的数量和速度,在此期间西方世界第摄影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关键词】:摄影;传统;手工印相  导论:  摄影术1938年问世,此后100多年时间里,摄影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1990年開始,数字化影像开始逐渐代替原有传统摄影技术成为
期刊
【摘要】:科技媒体将我们带入对自然的远程感知,让我们变成了瞎子和聋子。来自电视屏幕的暴力视觉轰炸,形成拓扑灾难。装置艺术作品《时空隧道》的创作者王度用媒体事实的方式提示我们现实的存在,从日常物化现象的自觉,寻求深刻的生命体验。媒体时代下,或是更应该具有怀疑精神。  【关键词】:王度;《时空隧道》;装置艺术;信息;媒体  1.前言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消费的大时代,媒体的存在犹如空气一般,对我们
期刊
【摘要】:艺术考古就是研究艺术的规律,不断总结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证据,人们掌握证据越多越能总结出时间真知。并且,艺术文物都是艺术学研究的客观物质基础研究的对象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物遗存。现代艺术在研究艺术部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对于艺术史的依赖性是很明显的时间性、时空性和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曲艺也由于时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
期刊
【摘要】:文本是人脑中抽象的联想,而图像在某种意义上又让我们追溯到有关意指作用的真正本体的问题上来。自古以来,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是艺术与文学的关注点,因而也衍生了图像学,符号学等各种研究。本文着重从艺术创作方面来探讨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图像与文本关系对于艺术创作的应用与表达。  【关键词】:图像;文字;关系;艺术创作  对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表达与联系,第一印象是在小时候学习古诗词及写
期刊
【摘要】:古筝表演艺术能展现一个演奏者的音乐综合素质,也侧面反映出在演奏时的心理素质。舞台演奏中面临的障碍会影响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导致不能发挥正常的演奏水平。本文根据笔者在比赛、音乐会等各项舞台实践活动的经验下阐述了古筝舞台演奏中面临的技术与心理障碍。期望能为即将登台的古筝演奏者提高心理素质,推动古筝舞台演奏的发展。  【关键词】:古筝演奏;障碍;舞台演奏  古筝演奏是一门复杂的表演艺术。在舞台演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DV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由于DV摄像机具有成本低、轻便灵活、辅助设备少等特点,而广泛的被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可以用手中的DV,扑捉、记录周围生活中质朴、平常,细小的片段。本文从:DV的特点; DV用镜头去关注生活;DV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三方面分析DV摄影艺术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的。  【关键词】:DV;数字时代;平民化;生活态度  一、DV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