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生的思路教好数学促其成才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tadxx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了《倒数的认识》一课后,感觉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回想起来,主要得益于课前充分准备、与同年级教师课前交流以及课堂上顺应学生的思路、以学生为本等方面,现作小结如下。
  一、课前的思考与交流
  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常常会质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想到吗?”“学生会完成吗?”一个个问号的出现束缚了我们的教学思维,小心翼翼的扶持、细致入微的指导,必然就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每一次成功探究活动的良好开端。
  《倒数的认识》教过好多次,大多是按部就班,课堂上波澜不惊,平稳地度过。这次有点不同,上课之前我思考:关于倒数的认识,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认识理解概念?需要我们教师点拨的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正当我在思考中时,和同年级经验丰富的朱老师一番交流,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
  二、课堂的生成与延续
  相信学生的实质体现在给予学生信任空间的多少。抛出主体问题让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各自发表不同的观点,能在大组交流中使问题得以逐一解决。实践证明,学生思维拓展的程度完全取决于所设探究空间的大小,充分放手往往会让探究过程中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始阶段,我首先出了6道乘法口算题,其中有3道题乘积为1,分散在两块小黑板上。算完这些题后,我让学生将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将3道题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其他为另一类。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不仅发现了乘得的结果是1,而且有学生一口就说出这里是“倒分数”。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太准确,不过却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得出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这时,有一位爱动脑筋的女生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应该是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互为倒数。”看看黑板上的几组例子,大多是分数,难怪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表扬了她观察仔细,同时提出了问题:“就一定是分数,才有它的倒数吗?整数有它的倒数吗?”学生很快举出了5×1/5=1这样的例子,发现5的倒数就是1/5,整数也是有倒数的。我继续追问:“分数、整数都有它的倒数,那么小数有倒数吗?”学生一下愣住了,正疑惑着,我写下“0.25×( )=1”这样的例子,学生很快发现,0.25×4=1,原来0.25的倒数就是4,小数也是有倒数的。又举了1.25的倒数是
  ( ),学生通过口算1.25×0.8=1,找到1.25的倒数是0.8。
  学生的回答已经打乱了我课前的教学安排,不过没关系,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吧,精彩继续。“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分数的倒数,还找到了整数的倒数、小数的倒数。看样子,所有的数都有它的倒数吧?”学生顺应着点点头。我提问:“1的倒数是?”“1。”学生反应很快,我微笑着点点头,“0的倒数是?”“0。”一些学生脱口而出。我没出声,等了2秒,立刻有学生嚷起来“不对、不对,0没有倒数。”渐渐地,大家都站到了他这一边。我故意装糊涂:“刚才大家都发现了1的倒数是1,那0的倒数就是0吧!”学生立刻举手来纠正:“不对,0乘0还得0,不能得1。”“那0的倒数是?”“0没有倒数!”“谁再来说一说,0为什么没有倒数?”……在这样的思辨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认识了倒数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
  在学生练习巩固后,我又出了这样一个分数1/4,找出它的倒数。第一位同学很快说出1/4的倒数是4,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还是回到倒数的概念上来: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一乘,就可以发现4不对,况且也没有这样的写法。提示学生:这里的带分数我们可以化为——(假分数),再去找它的倒数就容易多了。
  三、课后的思考与收获
  课后,在和一些教师探讨时,也有教师提到,这里教材编排中只出现了分数的倒数,小数的倒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我们有必要介绍吗?我想:这里并不一定非要将小数的倒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拉出来讲,不过既然学生有这样的疑惑(认为只有分数才有倒数),那我们如果还是一味地沿着教材,按部就班的学习下去,学生最终的理解很有可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概念教学,我们应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感知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又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经历概括过程,提高了数学概括和交流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探究算法和算理的过程中来,学会猜想和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我是学生的老师,学生也是我的老师。课堂上,师生平等、和谐,相互交流,顺应生成,展开教学。学生有疑问,大胆地提出,大家一起来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无须制定固有的教学模式,应依据学生的生成适时调整教学流程,将整个课堂交由学生做主,去创设真正的常态课堂,从而促进他们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冯海波.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J].广西教育,2011
  (13).
  [2]吴细玉.小学数学应用题——变化题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
  2007(22).
  [3]高贤.完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要求的浅见[J].课程·教材·教
  法,1987(11).
  (江苏省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研读教师培训政策文件,修武县知先行重,创新思路,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工程,多环节强化教师师德技能,重实效落实培训质量评估,实现了参训教师从学到做的培训质变。对均衡教育发展,有效实施农村教师培训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提升;师资均衡  朱熹在《语类》中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其意为在知和行之间,论先后的话,是知在先,要是论
摘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作者对校本研修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深有感受。回顾近年来全市以及学校的研修活动,作者觉得特别有收获,体会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模式:学习——实践——反思。  关键词:校本研修;备课;教师专业成长;反思    “校本研修”顾名思义就是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和与学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合为一体的学校管理机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对校本研修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深有感受。回顾近
有关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研究方面的文章相当多,但真正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高岑”合称背后的审美原因的文章并不多。本文着重从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给人们留下的审美感觉即“艺术完美体”的艺术感受,并非从人们习惯性的想当然出发,挖掘“高岑”合称的真正原因。  一、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看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相承  高适和岑参以他们特有的诗艺才能驾驭着各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摘 要:通过两个具体的实例,探讨班主任对学生违纪情况的处理。  关键词:学生;违纪;处理  对班主任来说,面对整体素质偏差的中职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生气甚至使人不能忍受的事情。有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有的学生恶作剧,有的学生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青年班主任教师来说,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怒气,失去理智,大发雷霆,于是不考虑后果,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语,采用一些不理智的手段。其实
当前,面对一次次考试,面对白热化的竞争,深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道的语文老师,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考场上应对自如,总是不由自主地就把大量的作业砸向学生。而这些语文课外作业机械单调,枯燥乏味,往往是“教”的强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孩子们对这些作业毫无兴趣,但害怕被老师处罚,每晚不得不艰难地奋战在书山题海中,直至深夜,真是苦不堪言。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由烦作业到积极主动地完作业呢?我觉得应
一、授课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中的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中的第一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那么,在具体的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在新课程设
当我们处于厄运的时候,当我们败下阵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一场巨大灾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将人生寄托于希望。希望会使我们忘记眼下的失败和痛苦,给自己的人生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给生命注满希望,朝着这个亮点迈起你的步伐,不要注重你的结果和开始,只求过程之美。  而史铁生先生的《命若琴弦》不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吗?给生命注满希望,才有了动力,才能铺就成才之路。  三弦琴,弦在琴上,拨动的是生命的脉搏。丝丝音符演绎的
在魏书生老师的班级,不仅做常规性的事要订计划,而且完成非常规性的任务之前也要认真订计划,千方百计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1986年春,盘锦市为了提前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动员全市城乡人民大修水利。魏老师的班级也领到了任务,往20米高的大坝上运10立方米土。  劳动前,魏老师和同学们商量:10立方米土,压得再实,最多也就是13.5吨。全班72名同学,12位同学挖土,并每人负责给5位运土的同学装土;其余6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有一群人陪伴前行,其中老师是对我们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这么多年过去,让我们脑海中历历在目的仍然是学生时代的班主任们,是他们让我们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  一转眼走上工作岗位已有八年,在这八年里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象牙塔里的学生转变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经历了当老师的过程才深切体会到以前教自己的老师是多么用心和有责任感,让我有种无形的压力。在这些老师当中,记忆最深的还
第4讲 社会思维的含义与本质  从人类思维系统的层次结构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个人思维和社会思维两个层次。所谓个人思维,是指人作为个体主体在个人特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与个人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智力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如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任何社会中,人们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总会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个人的特异性。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以个体之间在思维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