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少见赵神针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564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史,常说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是不以为然的。“才人”当然不断地出,但也不断有被埋没的,只是“出土”了的自然有话语权,而“被埋”的没处说,也就没人知道罢了,比如我的朋友“神针”赵天才就是差点被埋没的奇才。
  发现针灸奇人
  1987年,我在《康复》杂志供职。有朋友在静安区卫生局工作,某日告诉我,要鉴定考查一位名气极响的民间医生,据说是上海市禽蛋公司的一个工人,叫赵天才,为社会各界义针二十年,病人敬重他,舆论却不以为然:他只不过一个工人,真那么有本事,为什么没有一篇报道呢?
  考察的结果令人大出意外,所选的三个病人,两个是面瘫,一个是颈部强直,银针所向,个个都有显著改观。接着卫生局又调查他的师承,才知其芝兰有根,醴泉有源:他1923年出生于江苏淮阴,十二岁随父前往上海,当了上海著名中医蒋怀仁的药童,蒋怀仁是蒋介石的本家,在镇江与上海都有诊所。后又拜在老中医何春秀、武术名家马良行的门下,故而虽蛰居陋巷却不坠青云之志。
  那么,是否要对其发放行医执照呢?卫生局犹豫着。我倒頗想介入,至少要去现场看看。结果是令人吃惊的:长长的求诊队伍从“陕北菜场”顶端的一个三层阁(赵家)开始,绵延六七百米出弄堂,一直甩到南京西路。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如造假,这个民间医生得花多少钱来买断患者的舌头呢?
  来求诊的都是遍医而无效者,被赵天才数针就反转乾坤。那针,强酸强麻强辣的“爆炸感”,让现场的病人不由自主地呻吟着,号叫着,哆嗦着。我把现场观察到的情况报告给针灸大家裘沛然,裘老感言,针灸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针感能如此强烈的,无论文献还是现实,据他所知,都极少。


  现场引起轰动
  如此奇人,我自然力主报道,于是便有了关于他的第一篇长篇报道《神针赵》。报道见刊后,谁都没预料到社会反响会如此强烈。杂志社便协助市卫生局,在人民公园启动了“上海市首届500名医大会诊”活动,媒体全体到场,整个上海为之沸腾。
  现场没有医疗设备,医生们除了为患者解惑释疑外,一般只能预约病人。赵天才则不然,针灸器具携带方便,见效也快。面对蜂拥而来的疑难杂症病人,赵天才那根飞快捻动的银针,犹如赵子龙百万军中取上将的银枪,摧枯拉朽,砍瓜切菜。一个个面瘫的,当场笑逐颜开;一个个气喘的,当场心胸舒泰;更有喑哑者当场开口,坐轮椅的当场走路的奇迹。
  一场精彩的“針灸公开课”就此引发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中国医药报》、《中国保健杂志》、《健康报》、《上海医药报》,以及全国近十家电视台的跟进报道,全市名医大会诊也因此连续办了三届。事后统计,三次大会诊总共三万五千张入场券,指定赵天才诊治的就有两万八千多张。
  拯救尿闭病人
  赵天才成了男神,走在路上都有人请他扎针。那天他请我们《康复》杂志的同仁吃饭,表示感谢。我说去黄河路吧,没承想到“乾隆美食”刚坐下,黄河路头上的“阿毛炖品”店长就屁颠屁颠地挤进了包房,连连作揖,说:“神医到了,救命救命!”
  原来他有个土豪亲戚,来“阿毛炖品”大吃大喝了一天,从昨晚开始就没有小便……刚说到这里,门被撞开,那亲戚已经滚了进来,捧着溜圆的肚子连呼救命。附近的医院已去过,导尿未果,鲜血淋漓,一塌糊涂。
  赵天才对我说,这是典型的盲目壮阳的后果,有这么整天吃的吗?看他好像是肾脏出了问题,其实不是,而是三焦阻塞,死命地吃动物器官,一根根管道都因为肿胀而堵塞了。好比这紫砂茶壶,如果茶水倒不出,一定是壶盖太紧密,缝隙被封住了,空气进不去。现在看我把他的“后盖”撬开———话毕把患者的背部捋过来,一组针直接下去:“这是肾俞、脾俞,调动脾肾功能……这是三焦俞,宣肺……现在是关元、中极,扩张尿道……”
  “哎呦,不好!我的妈!”赵天才的针刚刚起出,那暴饮暴食的土豪已经一骨碌跳起来直奔门角的痰盂,当着众人的面哗哗哗一泄如注。
  赵天才在大会诊引起的轰动,事实上早已波及黄河路,现在听说真人驾到,又当场救了一个“撒不出尿”的,求诊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拥将上来,将包房围得水泄不通,点了一桌酒菜根本没法享用。我们只好拼命发“预约券”疏散他们。
  高手总是寂寞
  问题是有的人靠“预约券”根本打发不了,比如“乾隆美食”的老板亲自出场,你能不给面子吗?说是当地一个“工商”的老婆,听说赵天才驾到,居然从某医院的泌尿科病房逃出来。赵天才忙问啥病,居然又是“尿撒不出,导尿无效”。大家一听都笑了,怎么今天的男女都是“水龙头”坏了?
  那女人披头散发,顾不得矜持,抱着肚皮直叫:“撒勿出!撒勿出!”赵天才注视她良久,扎了几针,没效果,又看看病历,对我说,刚才那个男的撒不出,是湿热下注,肺热太过,导致尿滞难泄,给他扎几针使肺气下降而脾气上升,“茶壶盖”也就撬开了。但现在这位女同志不像肺气不宣,扎了几针无效,再看病历,有子宫肌瘤。
  赵天才要她俯下身子,对着她的臀部就是一组针。针还没拔出,她就脸涨得通红,高声尖叫:“哟!勿对头,出来了!出来了!”她可没有土豪的性别优势,只好全兜身上,席间顿时汁水淋漓。
  赵天才说,是子宫肌瘤膨出,压住了邻近的尿道,一组针下去,子宫收缩上提,尿道自然冲开了。
  那顿饭,真是吃得鬼哭狼嚎,屁滚尿流。吃什么,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神针赵后来扎针一直扎到90岁,95岁才辞世。去世前,他住在松江区明中路的一栋别墅里,据说常独自望着窗外出神。他一生波澜壮阔,度人无数,说是功德无量,造福人间,事实上也是寂寞的。
其他文献
白饭  煮饭,就我个人的经验,用瓦煲煮出的饭最香。米洗净,用竹箩沥干,摊晾半小时左右,然后落米入锅,相米放水,加一匙猪油,极少的盐,煮熟即可。一斤江浙米,下猪油一汤匙,盐十分之一茶匙,大约如此,吃来够香。  糯米饭  煲糯米饭吃,寒天时候固有益身体,味道嫌单调。两全其美的方法,就是煲有味的糯米饭。可以用干贝滚汤,待干贝熟透,加入洗净的糯米同煲。也可以与粗粮搭配,先煮好一些红薯、玉米,连汤再煲糯米饭
期刊
在我老家陕西商州的乡下农村里,因为条件限制,遇上红白喜事,很少有人去酒店里办宴席,多是请来乡下的厨师自己做酒席。农村酒席截然不同,凡事都追求實惠。为了体现诚意,一般都会以当地流传已久的“十三花”宴席(即十三道菜肴)待客。  在这十三道菜肴里,除了第一道凉菜拼盘之外,其余十二道菜肴可谓道道经典。一般情况多是六个盘装菜和六个搪瓷大老碗菜肴。盘装菜肴可根据时令与季节自行调配冷热、口味和烹调方式。而老碗装
期刊
有一句饮食俗谚说:北方马牛羊,南方鸭鹅鸡。  在乐山与青神、夹江交界处,有一片小平原,名叫汉阳坝,平畴千里,岷江蜿蜒,盛产花生。每年秋收之后,农家鸡群就在收过花生果的空地上放养,自由地觅食土中残留的花生,个个吃得精精壮壮、白白胖胖。用它来做菜,煎、炒、炖、炸,款款都是上品,白砍鸡尤为上口。  清水煮制,水中不加调味料,最后淋汁上桌,叫白砍鸡。全国类似的名菜有三个,上海的白斩鸡、海南的白切鸡和乐山的
期刊
丸子汤这道菜,四川当地多称元子汤,又叫清汤浮元,是一道极为普通的汤菜。但今天无论是在四川的宾馆、饭店还是路边餐馆,都难见其踪影。为什么?不是因为它难做,而是因为做起来比较麻烦。  有一年考一级厨工就有此菜。一考生做完后端至考官面前,考官一看,丸子的形状倒像那么回事,配料却不传统。汤碗里垫的豌豆尖不少,将豌豆尖夹出,丸子瞬间全部沉底;一入口丸子口感太老,不够细嫩,严重缺味,结果可想而知。  若想做好
期刊
我家有四个泡菜坛,分别用来泡辣椒、青菜等。并非是泡菜都可以同一坛子泡,要分开泡。比如泡椒一般不与泡嫩姜一个坛子,因为嫩姜会导致泡椒走籽,变成空皮皮,那樣就不香更不好吃了。  先说泡泡菜的盐水制作。  选择泡菜坛,一定要选四川做的瓦罐泡菜坛,不能用玻璃的,也避免用密封罐,那样做出来只有盐和酸味,没有四川泡菜的鲜味和香味。选好的泡菜坛,用清水洗干净,不要用任何洗涤剂,晾干备用。  准备一盆老坛泡菜水作
期刊
以梨入馔,始于云南。据说清初吴三桂率三路大军攻打昆明,抵御的南明晋王李定国退守至市郊的呈贡县一带,军中乏食。一农妇得知后,将家中的仔鸡宰杀,欲送给李定国食用,但又怕不够,便顺手从院中的梨树上摘下十几个宝珠梨(此梨系云南高僧宝珠和尚引种培育而成,因而得名。其皮色青翠,果肉雪白细嫩,汁多味甜,食后无渣,且树不甚高,举手可得),然后将鸡、梨切丁合炒成菜。  李定国食罢,觉得脆嫩香甜,不禁大赞好吃。其后,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跟随父母下放到了农村,在一个偏僻的村子落了户。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叫樊玉臣,是一个少言寡语、黑黑瘦瘦的中年汉子,他见父亲对农活一窍不通,便安排父亲在队里看山。看山就是护秋,是农村最轻闲的活儿。在那年看山期间,父亲惹了一场祸。  有一天,母亲让父亲晚上回家的时候,顺便牵头驴回来,第二天一早家里要磨苞米面,好使驴拉磨。那时,生产队里养的驴都是用来拉磨拉碾子的,村里谁家要磨面碾米,可以随
期刊
记忆中,没有谁喜欢我奶奶,她毒舌、刻薄,还吝啬。  奶奶出身于台湾南部西螺的一个大户人家。作为家里最受宠的小女儿,却嫁给了爷爷这个穷书生。但爷爷很努力,在上海读了医科并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  爷爷带着奶奶,还有年幼的爸爸,来到广东汕头开医馆。很快,凭着精湛的医术和有口皆碑的人品,爷爷成了当地的名医。  为了爱情,奶奶虽背井离乡,却幸福甜蜜。  可惜好景不长。爸爸5岁时,一个闷热的夏夜,他在睡梦中隐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和学生普遍使用铝制饭盒,售价几毛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饭盒,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響。  备下一个饭盒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读小学。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哥在炼油厂当工人,每天清晨,他骑着白山牌自行车去上班,昂头挺胸,动作敏捷而优美,表情则有些傲气。值得他自豪的,不仅在于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紧俏商品,更因为表哥每月三十五元的工资收入,让乡亲们羡慕不已。而让我和小伙伴们
期刊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逞能折断教鞭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贫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学生老师是不能管也不敢管的。平心而论,方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