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语文”教育思想提出:教师以教语文的方法去教该教的语文,学生以学语文的方法去学该学的语文,只有教师能先明确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教学方向,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语文教与学的方法性问题。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来阐述如何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精准。
  一、根据课标,促进学生“文道结合”
  课标既是语文教学的宗旨,还是语文教学的“标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起点和落点的课标,直接道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一是文,二是道,两者缺一不可。文能载道、传道,亦能学道、明道,文道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我在执教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教学目标就没有局限在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会写里面的生字和词语,而是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够让学生明白从小就要懂得孝敬家长,有一颗感恩之心,真正实现“文道结合”。因为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动漫,所以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乌鸦反哺”的故事:“从前有对乌鸦母子,乌鸦妈妈在小乌鸦刚出生时,四处给它觅食,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随着时间的推移,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也长大了,开始懂得照顾自己的妈妈。每次都把找来的食物喂给乌鸦妈妈吃,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依然坚持喂养自己的妈妈。”学生听了以后,大眼睛一闪一闪地说:“老师,我也要像小乌鸦一样孝敬爸爸、妈妈。”看到学生已经产生了孝敬父母的意识,我然后我说道:“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胖乎乎的小手》,大家阅读以后告诉老师兰兰的小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之前我用“乌鸦反哺”的故事打好了基础,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因为兰兰这双小手为爸爸、妈妈、姥姥做过好多事情,她孝敬长辈的品质受到大家的喜爱。”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在教学时,教师要懂得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優秀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顺应”学情,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每个班级里学生的学情不同,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同样一篇文章,对于语文基础特别好、理解力特别强、语文思维特别清晰的学生来说,可以又快又准地学完这篇课文。与之相比较,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起这篇文章来就差强人意了,有的是理解不到位,有的则是思维一片混乱。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全班学生都能喜欢上语文,进而可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教学《村居》一诗时,我班一位平时语文底子就不错,学习能力也很强的学生,这首古诗他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很流利地读下来,而且仅仅花了五分钟就会背了。对于古诗中的难词“莺”“鸢”,他也能借助图片很轻松地掌握,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而另一位语文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学习这首古诗就比较吃力,在发音读的时候把“fu”读成“fo”,引来班上学生的大笑,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到如此,我赶紧制止了全班同学的大笑,并且走到她身边亲切地问:“有哪些词或字不会读?请告诉老师。古诗本来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得到我的安慰之后,她一一指出来了,我带着她又把这些她不会读的字读了一遍,直到她自信地坐下去为止。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同学犯的错,不再是嘲笑,更多的是能委婉地指正了。更可喜的是,后一名学生虽然没有前一位学生背得那么快,但她在下课的前几分钟,准确无误地背出了这首古诗,并且还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各有差异,作为教师,我们理所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时,我们应注重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而不是一味责备学生。我们只有找准学生的问题出在哪儿,并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制订合理的目标,顺应学情,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三、基于“教材”,促进学生活学活用
  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这个标准,并且能够指导学生快速达到教学目标,而“学情”则是教师在完成课标时应该因人而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进而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调整语文教学内容,规避“一刀切”。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依靠“语文教科书”这根最重要的拐杖来促进共性的、统一的“课标”和个性的、不同的“学情”有机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语文教科书对于教师来讲是教材,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材,二者是融洽的统一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观点出发把“语文教科书”看成是学材,同时引导学生用好、学好这个学材。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明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向,学生才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让课堂生成更多新的教学性资源。
  《猜字谜》这篇课文有两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目标:(1)可以流利地读完这两则谜语,感受猜字谜的乐趣。(2)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一猜,能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的了解,进而喜欢上汉字,增加对汉字的热爱之情。(3)在猜字谜时,要以启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反应能力为主, 激发创编字谜的欲望。(4)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5)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爱国精神。
  在教学中,我把班里40个学生分成5组,每组的学生根据他们语文基础的强弱进行合理的分配,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语文教材把“课标”和“学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第一环节是热身阶段,我出示了几个比较简单的字谜:人在云上走(会);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连(田);七十二小时(晶)……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猜字谜的热情。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我按照教学目标的顺序引导小组和小组之间比赛,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回答问题,得分最高的小组及其成员都会获得奖励。我发现第一组学生朗读能力有所欠缺,不如二、三、四、五组,但是他们没有气馁,在猜谜语的环节小组之间互帮互助。特别是小陈同学,虽然他的想象力差一些,但是他的反应很快,对于猜谜语有自己的敏感性。就如在猜课文中的第二则谜语“‘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打一字)”时,其他组的学生猜了很多次,每次回答都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猜正确的。可就是他,不仅自己较快地猜出谜底是“青”,并且还能给组员分析思路,从而在这一环节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一组学生看到他们的成绩在不断上升,团体的凝聚力也更强了,在第三环节的自由猜谜中,还主动创编了几个关于本课生字的字谜,让其他组的学生猜一猜,如“方字少一点(万)” “又欠人情(欢)”……
  比赛结束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的汉字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学者对我们的汉字情有独钟,都在研究我们这方方正正的汉字。”学生听了以后,都表现得很惊讶,脸上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基于学材,以学生的学情出发,一一完成了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兴致盎然,课堂的教学效果显著。
  根据“学标”、顺从“学情、”基于“学材”的“正语文”教育思想能够有效地改善语文教学内容散乱的现象,它的核心以及关键所在就是一个“正”,不仅是方向正、行动正,还要结果正。这三者紧密连接,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有条不紊、顺利、成功地进行。
  (作者单位:浙江庆元县江滨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神话是统编本教材中的重要文体,其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结合当下的教学实际,我发现神话类课文教学的最大缺失点就在于忽视了其文体意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一、现状:从固有思维到文体认知,神话教学呼吁体裁意识的回归  统编本教材设置了多篇神话类课文,其中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以神话为主体的单元,包括了四篇中外传统神话故事。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神话类课文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即“故事”与“想
“您今天是不是吃错药了?”学生一把夺回我手里的乐高,又若无其事地组装起来。接替语文老师所上的第一节课,我便受到了如此的“礼遇”。  其实在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这位学生就以其独特的举动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在所有的学生都已入座时,唯有他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对我的出现视而不见,竟然在我眼皮底下从抽屉里抓出一把乐高自顾自地玩儿着。在屡次以目光和语言提醒都不见成效后,我压制住内心的怒火走到他身边,没收了他桌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创新“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教学模式,以服装专业为试点,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先后延伸出服装制作与加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模特、纺织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和产业创新的“三位一体”。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中山市沙溪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读写结合、学科整合”等方面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古诗词,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采取的都是让学生读读背背、说说古诗词的大致意思、学习生字词等方法,经常这样进行教学,不免会给学生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时间一长,学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习作这半壁江山却成为了一块鸡肋。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也是苦不堪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采用微课植入习作课堂的形式,一段时间以来收到了一些效果。  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主要是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遵循课程要求,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时,学生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有效缓解一节课40分钟的疲劳。微课资源中多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坚守学生立场逐步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将课堂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引思”就是通过“让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形成觉醒与顿悟,借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让”出质疑权利,“引”出多元见解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
“理解”作为学习的应有之义,是学生积累与内化语言、体验与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呢?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紧扣课标的要求,多种途径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诵读品味,深化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富有“语文味”的,这种味道能带给学生精神的享受、情感的升华和愉悦的体验。《好课三味》中有言:“‘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语文味,在基于语文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倾诉者,一起研究探讨,一起咬文嚼字,让浓浓的语文味滋润学生的心灵。  一、语文的味道是读出来的  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的课堂,声情
设置语文要素,明确训练方向,是统编本教材编著的重要理念,也是一线教师在践行和使用统编本教材时要着力关注之处。为了达成语文要素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编者在单元中选编了与语文要素息息相关的典型文本,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与典型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彰显文本的作用。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依照六年级学生的学情,他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紧扣人物细节阅读的习惯,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课标对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视。但实际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内容知识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呢?  一、读中想象,培养学生思维  的形象性  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