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入股获得国内银行的客户网络,成为一条被外资银行广泛认可的快速通道
2006年底,香港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许华和他的许多同事都没有回家休圣诞和新年长假。新年前后,等着他们忙的事儿很多:内地法人银行的筹备、东亚银行正式向本地居民推出百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款、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元旦假期后在内地市场推出、东亚上海第五家支行静安支行的开业等等。
每一件都是破天荒头一遭的大事。前几样自不必说,新设的静安支行,也因为银行业的开放而与众不同。“这是我们在上海的第五家支行,更是银行业开放之后设立的第一家支行,也是业务最全的一家支行,具有旗舰店的意义。”
东亚上海分行行长张伟恩,从2006年8月份就开始紧张应对12月11日后人民币业务申请,以及设立内地子行等事宜。
到年底,无论是张伟恩,还是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以及渣打中国区总裁曾景璇等外资银行高管们,显得格外舒心和惬意。就在他们与家人团聚的前几天,收到了盼望已久、最让他们心动的圣诞大礼——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向外资开放。
之后的两三天,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多家外资银行都纷纷收到银监局确认函,可以在中国对内地居民开展百万以上人民币定期存款业务。不久后获准在内地注册法人银行。
2006年11月21日上午,《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银行大厦林立的小陆家嘴,一从地铁二号线3号出口上扶梯,就看见了大红的宣传广告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热烈庆祝东亚银行开展内地居民百万存款业务”。
外表瘦削但格外精神的香港人许华,在他可以270度俯瞰陆家嘴风貌的办公室里,踌躇满志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5日下午,东亚银行就迎来了第一位内地百万人民币定期存款客户,到那天为止已经有两位内地客户,把百万以上资金从某内资银行划到了东亚银行。“两位客户都是上海私营企业的老板,之前这两家企业都是东亚的公司业务客户。”
2003年,对外资银行放开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之时,南京爱立信公司的倒戈事件,很多人可能还记忆犹新,一笔超过10亿人民币的巨额贷款从南京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转移至花旗上海分行。
而在今天,当面向13亿人口的人民币业务大门洞开之后,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同一竞技场上征战,此后类似的倒戈事件,恐怕不再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
在审慎开放中生存
5年前,中国人说起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喜欢讲狼和羊的故事。但是时隔多年,因为中国奉行审慎开放原则,看似来势汹汹的“狼”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风卷残云。相反,时至今日,按照资产计算,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仍然不到2%。
“这几年,政府每放开一个领域,我们都积极申请拓展,但是至今国内才开了30家网点,外资行里面我们最多了。但是国内股份制银行一家的门店都是我们的10倍,网点超过10000家的大型国有银行更不用说。”许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对于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的银行来讲,网点的布局至关重要,但是多年来中国监管机构遵循着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允许外资银行每年在中国仅新设一家分支机构。开设分行和支行需获得批准,审批时间最少为8个月。银监会亦曾要求外资银行在设立代表处届满3年后,方可申请在当地开设分行。
近两年东亚银行在内地的业务增幅迅猛,2005年度内地业务盈利约2.9亿港元,同比增长74%。但基数仍然很小,而且增长还是主要得益于公司业务的增长——因为国内宏观调控,中资银行的企业贷款受到一定制约,给了外资银行机会。
因为政策没有放开,虽然内地人民币零售业务市场巨大,外资银行在零售银行有优势,也很难大刀阔斧施展拳脚。
“2004年中旬,政府允许外资银行推个人外汇理财产品。2005年我们针对内地居民设计了十多种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但是到2006年年初,发现它很难卖了。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客户会问,你保证这个产品的投资收益,能抵消人民币升值的亏损吗。”许华一摊手,摇摇头。
花旗银行2006年10月率先在中国推出首个人民币理财产品,但是购买者只局限于外籍人士。
在内地市场发展最好的汇丰银行,境遇同样如此,到2006年底,内地网点布局也仅达到30家的规模。利润方面,与汇丰投资内地银行的收入相比,5年来自身业务的发展并不那么亮眼。
在参股的交通银行未实现海外上市之前,2004年,汇丰在内地税前盈利仅为32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汇丰内地分行的营业收益净额比2005年上半年上升45.1%,但也只有11.55亿港元。
而内地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2006年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44亿元,同比增加31.5%,几乎是汇丰的四倍。
汇丰控股在内地利润增长近900%
在政策尚未放开,自身业务发展受制约之时,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纷纷采取入股国内银行,来实现在华业务增长。
从中国入世之后,汇丰斥资5.17亿人民币参股上海银行8%股份开始,到了200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前夜,这场外资并购的大戏发展到了最高潮:花旗银行、法国兴业、凯雷等多家外资机构争购广东发展银行,最后花旗竞标团获胜,以80%的绝对优势“控股”广发行,其中花旗银行占20%的股份。
到2006年底,已经有25家中资银行引进外资银行投资,外商投资总额超过了190亿美元。东亚银行虽然至今没有投资动作,但是许华说,“管理层也一直在找这样的机会。”
汇丰在入股中资银行方面表现尤为积极,至今已经参股上海银行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保险,投入近50亿美元。
2005年,汇丰控股在内地利润增长近900%,其中70%来自于中国的策略投资。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在上任后的第一年看到了中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他在公布2005年报之际接受记者采访说,“我们对内地的业务很满意,2005年在内地的投资为汇丰带来了25亿美元的盈利。”
2004年以来,有更多外资银行采取这种入股模式,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超过自身业务发展数倍的利润增长,而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入股也推动了国内银行的改制重组。
尽管去年,关于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银监会旗帜鲜明地多次表示,中国政府欢迎境外投资者,来改善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水平。
就在2006年11月20日,离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澳新银行出资近20亿人民币购得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份,双方签订战略合 作协议,并宣布合作的目标,将在三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达到公共持股公司的标准。
上海农商行对此次合作寄予厚望,董事长李秀仑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与其说这是一个目标,不如说这是检验合作效果的一个标准。”(详见《李秀仑细说上海农商行引资前后》)。
可以看见,仅仅几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最后扩展到了农村商业银行。而从区域的角度讲,总部在上海的四家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加上上海农商行,已经全部有外资银行参股。
合作中抢占先机
旁观这场外资并购内资银行的热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亚太有限公司副总裁颜湄之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外资银行在内地获得高额利润,主要得利于眼下中国银行股热的大好形势。如果是熊市,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利润。对于很多外资银行来说,尽管未来还会增加股权投资,但银行自身业务的有机增长才是最优先考虑的目标。”
因此,入股国内银行,实现资本快速增值,并不是外资银行的唯一目的。外资银行深知哪怕开放之后,网点的扩张步伐仍然会受到国内监管机构的限制。所以,通过入股获得国内银行的客户网络,成为一条被外资银行广泛认可的快速通道。
外资银行在零售银行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为应对2006年年底的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同时,希望尽快借国内银行的平台拓展自己的客户网络,而国内银行也在纷纷期望走出从存贷款利息中获得收益的单一盈利模式,向利润丰厚的零售银行业务转型,于是中外资银行在零售银行领域的合作一拍即合。
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在2006年圣诞节前夕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没有回避汇丰与交行合作的真正目的,“汇丰希望与交行的合作能创造双赢。在向交行引入国际最佳银行操守,公司管治,先进产品和观念的同时,汇丰希望从交行丰富的本地市场经验和庞大的内地网络中获益。”
目前,汇丰和交行在公司信贷、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外汇财资、现金管理等业务上展开了一系列合作,至今进行中的业务合作项目总数已经达到90多个。其中最为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交行和汇丰合作的太平洋信用卡业务,业务增长迅速,至今发卡总量已经超过100万张。
而一些在内地单独发展的外资银行,譬如东亚银行等,至今在信用卡业务上,受制于政策,不能提前享受信用卡丰厚的利润回报。
中国消费者当上帝的时候到了?
2006年12月11日之后,一切将重新开始。人民币针对内地13亿居民的业务将放开,虽然目前存款业务有100万以上的额度限制,但是对于追求“中高端”客户的外资银行来说,这个广阔的市场大门打开,已经足以使他们激动万分。信用卡业务也将在内地行注册完成后开启。
为了适应开放之后的业务发展,外资银行网点扩张的步伐开始加快。“目前我们的门店是30家,总行要求我们三年内能翻一番。”许华说。
扩大网点,进而就是一场人才争夺战。汇丰银行翁富泽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2007年对于我们的零售银行业务而言,将是重要的一年,因为我们将可以向内地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我们计划在2007年增聘1000名新员工,以配合我们业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金融业高端人才紧缺,刚到上海分行工作半年的许华就深有体会,他说,“我到上海工作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因为好的员工经常会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
银行业开放,不可避免将冲击内地银行业务。穆迪颜湄之认为,“鉴于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对内地银行不会立即构成威胁,外资银行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可发展至与国家股份制银行匹敌的规模。但是在沿海大城市,尤其是外资银行占13%市场份额的上海,在高端零售业务方面,如信用卡、按揭和理财产品等,以及企业业务或外币业务方面,与内地银行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据许华透露,1月中下旬,东亚银行就会推出的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将上市。其他外资银行的同类产品也将不久后推出。一场与中资银行争夺中高端客户的贴身肉搏,眼看就要拉开帷幕。
内地银行经过改制,以及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12月中旬,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宣布将对其“理财金账户”的服务进行全面升级。《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华山路泰安路路口一家新开张的工行网点,整体面积并不大,有上下两层,二层正是姜建清说的个人理财专柜。里面是一对一的vip客户服务间,装潢颇为尊贵、考究,与大多数之前中国人熟悉的工行完全不同了。
无论如何,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当上帝的时候到了。
2006年底,香港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许华和他的许多同事都没有回家休圣诞和新年长假。新年前后,等着他们忙的事儿很多:内地法人银行的筹备、东亚银行正式向本地居民推出百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款、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元旦假期后在内地市场推出、东亚上海第五家支行静安支行的开业等等。
每一件都是破天荒头一遭的大事。前几样自不必说,新设的静安支行,也因为银行业的开放而与众不同。“这是我们在上海的第五家支行,更是银行业开放之后设立的第一家支行,也是业务最全的一家支行,具有旗舰店的意义。”
东亚上海分行行长张伟恩,从2006年8月份就开始紧张应对12月11日后人民币业务申请,以及设立内地子行等事宜。
到年底,无论是张伟恩,还是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以及渣打中国区总裁曾景璇等外资银行高管们,显得格外舒心和惬意。就在他们与家人团聚的前几天,收到了盼望已久、最让他们心动的圣诞大礼——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向外资开放。
之后的两三天,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多家外资银行都纷纷收到银监局确认函,可以在中国对内地居民开展百万以上人民币定期存款业务。不久后获准在内地注册法人银行。
2006年11月21日上午,《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银行大厦林立的小陆家嘴,一从地铁二号线3号出口上扶梯,就看见了大红的宣传广告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热烈庆祝东亚银行开展内地居民百万存款业务”。
外表瘦削但格外精神的香港人许华,在他可以270度俯瞰陆家嘴风貌的办公室里,踌躇满志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5日下午,东亚银行就迎来了第一位内地百万人民币定期存款客户,到那天为止已经有两位内地客户,把百万以上资金从某内资银行划到了东亚银行。“两位客户都是上海私营企业的老板,之前这两家企业都是东亚的公司业务客户。”
2003年,对外资银行放开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之时,南京爱立信公司的倒戈事件,很多人可能还记忆犹新,一笔超过10亿人民币的巨额贷款从南京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转移至花旗上海分行。
而在今天,当面向13亿人口的人民币业务大门洞开之后,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同一竞技场上征战,此后类似的倒戈事件,恐怕不再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
在审慎开放中生存
5年前,中国人说起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喜欢讲狼和羊的故事。但是时隔多年,因为中国奉行审慎开放原则,看似来势汹汹的“狼”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风卷残云。相反,时至今日,按照资产计算,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仍然不到2%。
“这几年,政府每放开一个领域,我们都积极申请拓展,但是至今国内才开了30家网点,外资行里面我们最多了。但是国内股份制银行一家的门店都是我们的10倍,网点超过10000家的大型国有银行更不用说。”许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对于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的银行来讲,网点的布局至关重要,但是多年来中国监管机构遵循着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允许外资银行每年在中国仅新设一家分支机构。开设分行和支行需获得批准,审批时间最少为8个月。银监会亦曾要求外资银行在设立代表处届满3年后,方可申请在当地开设分行。
近两年东亚银行在内地的业务增幅迅猛,2005年度内地业务盈利约2.9亿港元,同比增长74%。但基数仍然很小,而且增长还是主要得益于公司业务的增长——因为国内宏观调控,中资银行的企业贷款受到一定制约,给了外资银行机会。
因为政策没有放开,虽然内地人民币零售业务市场巨大,外资银行在零售银行有优势,也很难大刀阔斧施展拳脚。
“2004年中旬,政府允许外资银行推个人外汇理财产品。2005年我们针对内地居民设计了十多种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但是到2006年年初,发现它很难卖了。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客户会问,你保证这个产品的投资收益,能抵消人民币升值的亏损吗。”许华一摊手,摇摇头。
花旗银行2006年10月率先在中国推出首个人民币理财产品,但是购买者只局限于外籍人士。
在内地市场发展最好的汇丰银行,境遇同样如此,到2006年底,内地网点布局也仅达到30家的规模。利润方面,与汇丰投资内地银行的收入相比,5年来自身业务的发展并不那么亮眼。
在参股的交通银行未实现海外上市之前,2004年,汇丰在内地税前盈利仅为32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汇丰内地分行的营业收益净额比2005年上半年上升45.1%,但也只有11.55亿港元。
而内地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2006年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44亿元,同比增加31.5%,几乎是汇丰的四倍。
汇丰控股在内地利润增长近900%
在政策尚未放开,自身业务发展受制约之时,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纷纷采取入股国内银行,来实现在华业务增长。
从中国入世之后,汇丰斥资5.17亿人民币参股上海银行8%股份开始,到了200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前夜,这场外资并购的大戏发展到了最高潮:花旗银行、法国兴业、凯雷等多家外资机构争购广东发展银行,最后花旗竞标团获胜,以80%的绝对优势“控股”广发行,其中花旗银行占20%的股份。
到2006年底,已经有25家中资银行引进外资银行投资,外商投资总额超过了190亿美元。东亚银行虽然至今没有投资动作,但是许华说,“管理层也一直在找这样的机会。”
汇丰在入股中资银行方面表现尤为积极,至今已经参股上海银行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保险,投入近50亿美元。
2005年,汇丰控股在内地利润增长近900%,其中70%来自于中国的策略投资。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在上任后的第一年看到了中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他在公布2005年报之际接受记者采访说,“我们对内地的业务很满意,2005年在内地的投资为汇丰带来了25亿美元的盈利。”
2004年以来,有更多外资银行采取这种入股模式,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超过自身业务发展数倍的利润增长,而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入股也推动了国内银行的改制重组。
尽管去年,关于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银监会旗帜鲜明地多次表示,中国政府欢迎境外投资者,来改善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水平。
就在2006年11月20日,离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澳新银行出资近20亿人民币购得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份,双方签订战略合 作协议,并宣布合作的目标,将在三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达到公共持股公司的标准。
上海农商行对此次合作寄予厚望,董事长李秀仑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与其说这是一个目标,不如说这是检验合作效果的一个标准。”(详见《李秀仑细说上海农商行引资前后》)。
可以看见,仅仅几年的时间,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最后扩展到了农村商业银行。而从区域的角度讲,总部在上海的四家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加上上海农商行,已经全部有外资银行参股。
合作中抢占先机
旁观这场外资并购内资银行的热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亚太有限公司副总裁颜湄之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外资银行在内地获得高额利润,主要得利于眼下中国银行股热的大好形势。如果是熊市,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利润。对于很多外资银行来说,尽管未来还会增加股权投资,但银行自身业务的有机增长才是最优先考虑的目标。”
因此,入股国内银行,实现资本快速增值,并不是外资银行的唯一目的。外资银行深知哪怕开放之后,网点的扩张步伐仍然会受到国内监管机构的限制。所以,通过入股获得国内银行的客户网络,成为一条被外资银行广泛认可的快速通道。
外资银行在零售银行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为应对2006年年底的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同时,希望尽快借国内银行的平台拓展自己的客户网络,而国内银行也在纷纷期望走出从存贷款利息中获得收益的单一盈利模式,向利润丰厚的零售银行业务转型,于是中外资银行在零售银行领域的合作一拍即合。
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在2006年圣诞节前夕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没有回避汇丰与交行合作的真正目的,“汇丰希望与交行的合作能创造双赢。在向交行引入国际最佳银行操守,公司管治,先进产品和观念的同时,汇丰希望从交行丰富的本地市场经验和庞大的内地网络中获益。”
目前,汇丰和交行在公司信贷、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外汇财资、现金管理等业务上展开了一系列合作,至今进行中的业务合作项目总数已经达到90多个。其中最为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交行和汇丰合作的太平洋信用卡业务,业务增长迅速,至今发卡总量已经超过100万张。
而一些在内地单独发展的外资银行,譬如东亚银行等,至今在信用卡业务上,受制于政策,不能提前享受信用卡丰厚的利润回报。
中国消费者当上帝的时候到了?
2006年12月11日之后,一切将重新开始。人民币针对内地13亿居民的业务将放开,虽然目前存款业务有100万以上的额度限制,但是对于追求“中高端”客户的外资银行来说,这个广阔的市场大门打开,已经足以使他们激动万分。信用卡业务也将在内地行注册完成后开启。
为了适应开放之后的业务发展,外资银行网点扩张的步伐开始加快。“目前我们的门店是30家,总行要求我们三年内能翻一番。”许华说。
扩大网点,进而就是一场人才争夺战。汇丰银行翁富泽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2007年对于我们的零售银行业务而言,将是重要的一年,因为我们将可以向内地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我们计划在2007年增聘1000名新员工,以配合我们业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金融业高端人才紧缺,刚到上海分行工作半年的许华就深有体会,他说,“我到上海工作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因为好的员工经常会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
银行业开放,不可避免将冲击内地银行业务。穆迪颜湄之认为,“鉴于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对内地银行不会立即构成威胁,外资银行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可发展至与国家股份制银行匹敌的规模。但是在沿海大城市,尤其是外资银行占13%市场份额的上海,在高端零售业务方面,如信用卡、按揭和理财产品等,以及企业业务或外币业务方面,与内地银行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据许华透露,1月中下旬,东亚银行就会推出的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将上市。其他外资银行的同类产品也将不久后推出。一场与中资银行争夺中高端客户的贴身肉搏,眼看就要拉开帷幕。
内地银行经过改制,以及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12月中旬,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宣布将对其“理财金账户”的服务进行全面升级。《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华山路泰安路路口一家新开张的工行网点,整体面积并不大,有上下两层,二层正是姜建清说的个人理财专柜。里面是一对一的vip客户服务间,装潢颇为尊贵、考究,与大多数之前中国人熟悉的工行完全不同了。
无论如何,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当上帝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