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你的学生重塑学生健康人格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矫正和重塑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个班主任的职责所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使我体会到:当一个人的人格处于“扭曲”阶段时,外界的良性诱导往往是促其“正直”的秘诀。我的做法是:欣赏你的学生,使其在你欣赏的目光沐浴下变被他人欣赏为主动的自我欣赏,从而进行自我人格的重塑。如何欣赏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人格重塑呢?
  一、欣赏要有格——洒爱心,施信心
  “沒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走出封闭世界的良药,更是重塑乐观豁达健康人格的雕塑刀。父母的离异、成绩的落后使我班的王聪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与老师顶撞、和同学打架、作业不写,天天迟到,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同学们谁也不敢惹他,我也多次与之谈心但收效甚微。他爸也感到很无奈,决定放弃不管了。真要这样,这孩子不就毁了吗?偶然的一次日记使他道出了他的痛苦:“我的周围没有爱,妈妈不要我,爸爸不管我,同学不理我,老师嫌弃我,没人真正了解我……”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原来,我并未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我决心帮他走出“失爱角落”。在他生日那天,我悄悄发动学生为他送上一张小卡片,写上一句祝福话,当他发现课桌里一张张小卡片、一份份小礼物时,他哭了。他第一次抬起了那低垂的头,泪光闪烁,用不高的声音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谢谢!谢谢!”……
  有了爱心,更要有信心去容纳受伤的心灵,给他们改错的机会,让他们在机会中去完成自我人格重塑。郭二宝是五年级转过来的插班生,他异常活跃,多次违反班规校纪,致使我班与“优胜班级”失之交臂。在同学们的指责和埋怨声中他总有意无意地躲着我,而那时火气正旺的我也对他不理不睬。适逢学校举行运动会,400米跑步和4*100米接力人选一直没定,他好几次将手举了一半又放下,但终于还是对我说:“张老师,我曾在体校训练过,长跑还不错,这次我想参加比赛!”我刚要脱口而出:“你够格吗?”但望着那涨红的脸(显然是鼓足了勇气的)和期待的目光,我点了点头:“行,你要加油呀!”他喜出望外,一到下课就训练起来。我不禁一阵心颤:这徘徊在“重新振作”与“破罐子破摔”十字路口的男孩,如被我的一句“你够格吗?”剥夺了这次机会,他会怎样呢?在他的带领下,我班接力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全班同学欢呼雀跃。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也与他亲近多了。他在日记中对我说:张老师,谢谢您给我的机会,你的微笑让我安心多了。我保证,以后再不和您对着干了,我也想做个好学生……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尊重学生、给他们改过的机会——用爱心与信心!”这话真是不无道理。
  二、欣赏要有法——寻契机,抓亮点
  所谓工作契机是指学生思想情感发生矛盾冲突之机,它是一种耗时少、收获高的教育途径。就我班的后进生李晓昂而言,该生顽劣透顶,成绩极差。我努力寻求他身上的闪光点,但有心无力,即使有一点光彩,在他身上那亮光也稍纵即逝留不住,如何重塑他让我煞是伤神。机会来了,酷爱篮球运动的他因球技平平而被排除在队员之列。我灵机一动,让他做个替补队员。当球员因犯规而被罚下场时,他自告奋勇出战。目睹了那场激烈的赛事,我特地在班会课上表扬了球队的精神,更表扬了他的表现,我鼓励他:“将赛场的拼搏精神延续下去,你将非常出色!”或许是对老师信任的感激,或许是受周围同学感染的缘故,或许是他真的幡然醒悟了,他竟不再向以前那样顽劣,对老师礼貌了,对同学也友爱了……学生在被欣赏中愉快地学习、生活,班上的班风不断好转,学风不断浓厚,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这正应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的话:“教师不仅要从外部输入一些观念让学生接受,而且要善于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灵基础,从那里面挖掘出美好的种子,利用他已有的心里土壤加以培育。”
  三、欣赏要有度——赏识有度,批评有方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让老师少用惩罚性的手段。教育学生该批评惩罚时,老师不应该“心太软”。如果一味地表扬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激励不了某些后进生,却在不经易中伤害了一部分优秀学生。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讲究技巧的问题。如果教师总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学生的自尊,不适当、无原则的赞誉也会造成学生对自身人格认识的错误。上文提及的郭二宝在我们的谈话中曾对我说:“张老师,我现在乖多了,少给你惹好多事呢,以前我经常把班主任气哭的!”我本想夸奖他有进步,但从他那神情中我看到的是炫耀似的洋洋自得,我当即沉下了脸:“还好意思说呢,很光彩吗?自己好好想想!”他讪讪地走开了,第二天主动交上了一份“保证书”……
  欣赏有度并不是不欣赏。因此,适当的赏识鼓励是必要的,但切勿过了头。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透明的白纸,人格之树茁壮成长需要成人的用心呵护。一个人如果受到的赞美太多,心理便会膨胀,就会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这样的人在人格上往往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心理上也会十分脆弱,经不起生活中的风雨与挫折。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并且能够从磨难中铸就刚强性格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
  欣赏你的学生吧!让我们对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爱心和耐心,多一些尊重和信任,多一些鼓励和赞许……让我们时刻铭记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在实践中去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我愿用我的心,更多地去欣赏我的学生,让他们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华区曙光小学 河南】
其他文献
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并重视音乐教育。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夫子等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他们的有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对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获得一个初步的概念。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音乐教育的用武之地。由以上讨论可以说,音乐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许多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文章流于形式,阅读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没有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阅读质量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呢?预习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而有效的随文批注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专注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克服“学而不思”,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健全心智,而且能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质量。  一、怎样写批注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于如何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情感,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效果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关注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2课教材分析:《姥姥的剪纸》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剪纸技艺非常高超的"姥姥"的形象。表面看似普通的她——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在體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
早期美术活动的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美术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对于美术的理解能力,而且丰富和扩展了幼儿对于外部世界审美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关注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通过尝试创设丰富动态的多元美术区域环境,实现对幼儿美术活动兴趣、自主美术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体验美术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多元美术区域空间的创
哲人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跟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读书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人境界高尚。读书明理,是国人恪守不移的信条。明理既可启智治愚,也可洁身养廉,所以说读书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可谓“沐浴书香品自高”。基于此认识,我校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过程中,大力开展教师、学生、家长三线共读,整体构建学校、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书香德育”网络,形成了特色,收到了实效。    一、“人生读书教师始”
班集体中同学之间充满极为丰富的情感,其情感的纽带的松紧,直接关系到班集体能否成为一个紧密的群体。由此可见,班集体要想成为学生的“理想家园”,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班级中的情感教育,以小学生情感发展为基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加强班级的民主管理及学生的自我管理,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注重对全班学生的心理疏导,从而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友爱感、自豪感等,学生的积极性和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终身教育的起跑点,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可持续学习,为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培养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炼”,“年青朋友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就应注意培养思考能力的习惯。”这就说明培养好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可靠保障。     一、为什么要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     1、符合人类的认识   从人的认识角度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从不知道到知道,再由知道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