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有一个日本人到中国学习一方艺术,那时候日本称东瀛,中国称华夏,彼时华夏之美,尚且流芳。中华之博大,仿佛逆水流光,深深烙在每一个到过中国的行者心中。
  中华的威严,中华的壮阔,同样让他深深地呼吸,每一寸的草木,每一方黄土,都渗透出了文化的蕴色。他第一次拜访的地方,是一座寺庙。
  寺庙里人丁繁忙,显出大国的大气,就像他曾经到过的洛阳、到过的长安一般,这一次,他不只是站在官道旁眺望。
  他可以想象他有一天来到了中国,他一直想象有那么一天,中国是泱泱大国,是中土炎黄,哪里都泛着艺术的光芒,哪里都是文雅之气,他也曾梦见洛阳,牡丹开遍了城市的春天,如同日光下舞蹈的仙子;他也曾梦见长安,这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他甚至能够在梦中嗅到布匹茶叶交混的味道,伸出舌头仿佛就能舔到不可企及的香味。
  寺庙里的方丈接纳了他,方丈教会他做禅,中国的诗话,教会他如何敲钟,可以听到黄昏巍凛的叹息,他时时闭目,就能看到树叶从他的生命里悄然落下,一抬头就看到树隙间尖锐的微光。
  他静静地听着,很少开口说一句话。尽管那时他已经习得了中国基本的发音,但他却突然发现,华夏五千年,为什么称之为五千年呢,其实连语言都是这么源远流长。他默默地将誓言收拢在心中,如果有一天,他愿意将中国带给世界八方,愿意尽他微薄之力,让世界看到中华的一个小角。
  一日方丈在后院吹奏八尺长竹,上有五孔,前四后一,错落有致,他静静地听着,那种吐纳之气,仿佛贯穿了身体,这时他掉下了眼泪,因为他突然感觉到艺术与禅的结合,如同树隙间的阳光,那么接近又那么遥不可及。
  冬天寺庙里堆积了厚厚一层的白雪,这时候方丈将那日吹奏的乐器送给了他,并告诉他这叫尺八,他的眼里闪烁过一丝喜悦,跪下来恳求方丈能够教他。
  方丈摁住了前两孔,教他学会指法,吹吸之间尘世如飘渺,生命仿佛伴随着每一个节奏生动了起来,方丈教他领会冬天的白雪,瞬间就化在了自己的心中。
  到了春天,僧人便忙着到山上采茶去了。他看到一片片的新叶,暴光在阳光之下,于是他觉得,应该离开了。
  临走之前,他再次站在门口,如同他当初第一次到来之时,眼睛不断洞察着寺庙的一切。这一次,他决定向方丈告别,因为他要把中国带回日本,带回他的家乡。
  方丈笑了,春天里他刚晒了一地的新茶,草木之气如同空气一般蔓延开来,方丈抬手叫他坐下,拿器皿取了一小碗新茶,他仍然没有多说一句话,眼里却有了一分感动。
  方丈将茶叶拢起,倒入壶中,再沏入热水,滚烫的热水如同安静的氛围,静静地在壶沿倾泻而下。洗茶之后,方丈又泡了满满一壶的水。而这时,茶叶从上而下翻腾起来,他明白,这就是道,茶之道。
  五千年的流光仿佛都泡在了一块,无尽的翻腾,旋转。
  他伸出手来,接过宛如碧水蓝天的清茶,用舌头蘸了蘸了水面,再小啜一口,再一饮而尽。
  方丈微笑着接过他的手,将曲谱放在了手心。他突然间领会了一种奥义,那种意味深长,他一生仿佛就陷了进去。
  很多年以后,当尺八在日本盛行的时候,中国已经慢慢地忘记了那种古老,然而千年未变的,终究是有两个誓言,一个深埋心底,一个浅藏心中。
  方丈在他的手心重重地点了两下,他就会将这种千年带了回来,那是一种依托,一种传达,即便身体死后还会有意识地流传下来。
  突然有一年,冢本松韵将尺八带回了中国,他一直默默地履行着祖先的承诺:即使千秋万代,都会将这个华夏的瑰宝,带回中国,带回它的家乡,绽放出千年的花骨。
  千年前的人啊,真的是含笑着瞑目了。
其他文献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的价值理念,主要在“六经”。“六经”中蕴涵的理念,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基本依据。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光说有道教,有佛教,还不够。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层面。我
期刊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
期刊
每到年终的时候,天气变得很冷,孔子会安排一些问题课,同学可以问一个字,也可以集中问一个问题,目的是将这个问题研究透彻。这一年的问题大家都关注一个字,其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政”。   政,也是道德。如果执政者道德高尚,那么,就如同天上的北斗星,你不用号召别人来景仰你,但却有无数的人围绕着你,向往着你。反之,如果执政者无道无德,那么,别人就会疏远你,甚至背离你、反对你。  
期刊
我们这一代60后出生的人,正在以急快的速度奔向老龄化,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甚至没有资格去反思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环境、文化基础、文化积累,是幸?是不幸都不重要,但是该到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了。   1911年前的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把孔家店打倒了,把传统文化革命了,余下的是西学东渐,好不热闹了三十多年。20年代到1949年的三十年间,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知识阶层是得到了些许传承、弘扬
期刊
周代末年是个乱世。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心里已经抛弃了那个乱世。也大抵因有远去之志,于是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前后选择西游秦国。那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也受到牵连,蒙受失职之责而辞旧职。宫廷的纷乱,戎伐的无情都让老子决然地想要离去。相传老子一路看见野外一片荒凉:断壁残垣,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目击这一切,老子是否心如刀绞已经无从知道,但是在《道德经》
期刊
音乐能治病。能治什么病?心病、抑郁、狂躁这些情绪和心理上的病,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通过音乐来调理。那生理的病能用音乐来治吗?音乐能调整人的内分泌,能调整人的五脏六腑,那自然也能治一些生理上的病。   音乐养生的核心机理:“摩”细胞、唱“巫”   音乐治病最核心的机理,就是“摩”细胞,也就是按摩你全身的细胞。唱“巫”的时候就能把全身内的细胞都给按摩了。人体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声
期刊
中国诗兴精神表现出生命的脉动,它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因此,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便高度关注这种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彼此关系,贬斥不良文艺现象,以推动文化精神的向上发展。鲁迅先生在1925年写的《论睁了眼看》中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中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宗白华先生在上个世纪的1935年《建国月刊》写过一篇文章《唐人诗歌中
期刊
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虚无的东西,但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孟子云:“吾善养浩然之气。”武术人炼气功,生活中,人们恭维一个人时说:“你真有福气。”遇高兴事云:“喜气洋洋。”遇不吉之事时云:“今天真晦气。”国家、集体、个人运势衰退时说:“气数已尽。”商场人头攒动说:“这里有人气
期刊
孝为儒家文化起点   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儒家有一个“三年之丧”的故事。过去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予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了一段话:“予之不仁也。”(你这个没有仁义
期刊
孝在传统中国社会备受推崇,它不仅是“百善之首”,而且历史上不只一个朝代明确宣示以孝为国策,“以孝治天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孝心文化,传统社会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孝心基础之上,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需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