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76155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的价值理念,主要在“六经”。“六经”中蕴涵的理念,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基本依据。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光说有道教,有佛教,还不够。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层面。我认为“敬”就是儒家用来补充宗教信仰的价值理念,“敬”已经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很多人讲“孝”和“礼”。孝这个概念当然很重要,“百善孝为先”。孔子的弟子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可是犬马也能养,如果没有敬,何以别乎?孝的精神内核其实是敬。
   “礼”,包括社会的各种礼仪制度,精神内核也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所以,无敬不成礼。敬与诚信相连接。诚敬,诚敬,无诚则不敬。没有诚敬,也就没有信。大家试想,诚信在当下社会,该有多么重要!“六经”的精神义理,主要是敬、诚、信。
   “恕”,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恕”就是设身处地,也就是陈寅恪讲的“了解之同情”。二程认为,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来培养恕,即“易子而抱”,把他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强加于人。这是“恕”这个价值理念的深厚内涵。二程认为,恕是进入仁的一个途径,是仁的门庭设施。做到恕,离仁就不远了。
   “和”,同样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中了不起的概念。宋代的张载张横渠,我们都知道他的有名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术界习惯叫“横渠四句教”。他还有另外的“四句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是张载的“哲学四句教”,表达的是对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我的理解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不过是对待、流行、反正、和解而已。对待与流行的结果,不是吃掉、消灭,而是反正、和解、共生。
   张载的哲学启示我们,世界各种文明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不必然发展为冲突。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总的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走向文明的冲突。我相信,人类的“同”,远大于“异”,正如《易经》上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张仇对的双方在互相校正中实现化解,达到“和解”,走向“太和”。是“和而解”,而非“仇而亡”,这是人类本性所应该趋向的目标。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不必设想哪个国家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强权、暴力干涉、漠视主权,我们是反对的。但反对有各种方式,中间地带无比广阔,不必逼向非此即彼的对立两极。重视对话,避免对抗,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际博弈的上上策。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但社会的泛商业化、泛市场化,会冲击文化的基本价值,使社会变成失范失德失敬的价值紊乱的社会。一个“文明体国家”的基本文化价值理念,是不会成为过去的。按照康德的说法,道德理性具有绝对价值。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敬、恕、和等价值理念,都是具有永恒性、绝对价值的理念。也可以说,这些价值理念具有普世价值,可以成为和西方的价值理念对话互阐的资源。如果抛弃中华文化的这些精彩的价值理念,中国人将找不到自己未来的精神归宿和文化家园。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  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感到自己不进反退,原来仅有的一点佛心反而变得若有若无了。他很纳闷,于是就去问方丈。方丈没有直接给他解释,却告诉他下午要到集市去买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挑中了一个甜瓜,摊
期刊
有个农夫牵着一头驴子,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没有成功,过了好长时间,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嚎叫着。农夫就放弃了要救驴子上来的想法。他听到驴子绝望的叫声,于心不忍,就请来左邻右舍帮忙,将井中的驴子埋了,这样就可以早一点结束它的痛苦。  大家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叫得很凄惨。但过了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了下来。到后来,驴子叫了一声,大伙都
期刊
春季养肝但不宜补肝  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因此,肝是不能随便补的,补多了会伤肝火。这点在春季要特别注意,因为春天肝气已经很旺了,假如补肝会适得其反,所以很多人在春天会血压升高,眼睛发红或者容易头晕,或者容易上火,这些都是肝气太旺的症状。所以我们不需要补肝,那应该怎么办,顺应这个症状来理肝。  那么,如何理肝呢?顾名思义,理肝就是不要让肝气淤积在体内。首先,春天心情一定要非常愉快的,在一年
期刊
走进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第一个院内大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制“留余”匾。匾的造型别具一格,既像一面空中飘扬的旗帜,又像案上展开的书卷。该匾使用不同字体,主题突出,书写流畅,呈现出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匾文内容取自南宋进士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以及明万历进士高景逸、明万历举人夏峰之名言,共174字。其中心意思是:凡事留有余地,忌尽忌满,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不偏不倚,不事张扬,通篇体现出儒家学
期刊
春满大地,正是一年山好水好风景好的时节,花木繁茂春草萋萋,江南江北数不尽的好风光,都展现在人们眼前。  从古至今,不论民间或是文人雅士,都不会辜负这样的好春光,于是才有了那样丰富盎然的踏春故事,以及那些历尽岁月仍然余香婉婉的踏春诗词。  古人踏春的形式多种多样,观赏名山大川,游览古迹风光,结伴野炊,采摘百草,骑马狩猎,草地放风筝,细数不尽。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如果我们只懂得埋头于繁杂事
期刊
人参是人们熟悉的上等补药。它禀气中和,性味甘平,有补气益血、滋阴生津的功效,为治虚症之要药。人参虽属贵重药物,但对于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当然不在话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红楼梦》中曾多处提及人参。在书中第三回讲到林黛玉吃过人参养荣丸,第二十八回中林黛玉吃过天王补心丹,都以人参为主要药物;在第十回中提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也用了人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期刊
自秦始皇以后的历朝历代,一旦确立太子,他们的书斋里便有了《吕氏春秋》。不仅如此,从有关记录来看,自秦王朝到清代八十三朝做过帝王的人,大凡读过《吕氏春秋》,都从中借鉴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教训。  然而,自《吕氏春秋》成书至今,历朝历代,皇家都将其列为禁书,百姓与官员乃至重臣视为禁书;而太子皇帝却必须看,天天翻。所谓御人者必窥,御于人者不得窥,帝王者心术可见一斑。本刊特邀专家解析吕氏谋国之道……  编者
期刊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孝顺父母,尊敬亲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建立文化强国,首先要建立真正有文化的家庭,拥有和美敦厚的家,修养每个人的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心首在孝道,孝亲让我们敦厚、知本、感恩,孝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作为人何为正确?我想首当其冲就是是否孝养双亲?是否孝敬双亲?有人说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无法孝敬,
期刊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有的甚至管住了贵族的嘴、皇帝的手,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因为宋朝有一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管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
期刊
周厉王时,西戎猖獗,宗周岌岌可危,但动荡的王室对于作乱的戎狄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清剿,如果不是其西邻那个边缘华夏部族担任了抗戎的主力,甚至付出了其一个支族被灭的代价,那么宗周倾覆的时间可能发生得更早。  周人历来惯于借秦人与戎狄间的仇怨将其当作屏藩王畿的血肉城墙,但这个临近宗周,不断为宗周立下赫赫战功的嬴姓部族却一直没有得到周人的分封,直到周宣王即位,才第一次封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不过仍不是诸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