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通达的秘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门三千弟子中,被后世敬尊为贤士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贤哉,回也。由也果、求也艺、赐也达。”意思是说,在这些优秀弟子中,最为贤德的当推颜回,而遇事果断的当属子路,冉求这个人多才多艺,子贡的长处是通达。
   通达者,通情达理,四通八达,畅行无阻,无所不至也。凡事,不做便罢,做便成功也。是成大事,有大为之谓也。
   这是孔子在评价自己的学生时,唯一的一个“通达”的评语。
   子贡确实是一个通达的“瑚琏之器”。他善于经商,不过短短数年,即富致千金,成为儒商的鼻祖;他还是杰出的外交、行政人才,曾挂鲁、卫两国相印,谈笑间,可使风云为之变色。举足轻重之地位,排山倒海之能量,列国之士无不把眼光牢牢锁定在他的身上,唯恐一个疏忽,手中的筹码成为明日黄花。因而,每出使,各国的政坛重量级人物必追之、捧之、攀之、附之,待之以上宾。真给孔门脸上增光啊!这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宿儒们,除了子贡之外,还没有哪个有过这样的场面和风光。其实,事情还远远不止于此,他的生命和影响是在他死后才进一步显现出来的。公元739年被唐玄宗追封其为“黎侯”;公元1009年被宋真宗加封为“黎公”,公元1267年被宋度宗赵禥封为“卫公”。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两千多年后,世界著名的零售巨商美国沃尔玛集团,公开地崇拜这位东方的祖师爷,所有的成功,不过是借他的灵感而已。真是应了那句话:“有麝自然香,不用当风扬。”有价值的东西不用没完没了地广告,不用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地到处推销,人家就会像西天取经、深山淘金、满世界寻宝一样,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想方设法弄到手。
   子贡确实有真才实学。《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讨论学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但又恰到好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已经到了告之于过去便能推知未来的程度。最让子贡的口才和雄辩大放异彩的是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他纵横捭阖,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在政务上的建树也是不得了的。他不仅能言善辩,灵活敏锐,使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能够深入人心,还深谙人们的心理,以因势利导把握政治走向。因此,他的为政能够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把握大势,从而挂两国相印,一言出而天下动。
   子贡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孔子这样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愿意过循规蹈矩的生活,天生对市场的涨落变化感兴趣,而且看得很准,从而贱买贵卖,大获利益。
   由于子贡的卓越表现,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但子贡谦逊地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高墙里面的宗庙,不从其门而入是看不见的,何况能找到门的又少之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非常谦恭。当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比谁更贤能时,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能闻一而知十,而我也就闻一知二罢了。
   孔子死后,其他弟子都是守孝三年,而子贡却一直守够六年,其师生情谊尽在其中。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子贡之所以能够亨通显达,固然是由于他有才,有识,有勇,有谋,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有做好“人”的境界在其中,这是根本,也是依恃。如此,他才能得到天下的信任与赞许。
   先做人,后做事!这恐怕就是子贡能够通达天下的秘密吧!
  编辑/许宏
其他文献
书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心与思、志与气、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表于这方寸之上。墨舞飘际,便是文字、绘画、音乐浑然一体之时。故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苏轼道“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作书,是需要情境的。有听滴滴之雨见婆娑叶之境,有感绵绵无期秋雨之界,有疾风骤雨之期,有明洁爽雨
期刊
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横竖者,所贵长短合宜,坚实有力。撇捺者, 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由之状。弯钩挑剔者,字之步履, 欲其深实。”这形象地说明了字如其人。形如人,字讲结体,人讲身材体格;貌如人,字讲墨色,人讲肤色;势如人,字论力度,人论体力;品如人,书讲书品,人讲人品;情如
期刊
书法,本是通过书写文字以记录事物之用,相比瞬间即逝的语言来讲,书法是跨越了时空的沟通工具。但是,中国书法却大大超越了它的本质属性,而上升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行为,流动在中华文明的血脉当中。  书法之所以修养心性,源于它的一撇一捺,都饱蘸着文化艺术的精华,而收发落笔。  书法,更可以说,它写出的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文化史。     书法与艺术互通:内化之势   书法是一种
期刊
契友老张擅长茶艺茶道,侃起茶文化来,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月夜,相邀吾等三人同去雅室品茶,嘻,吃茶乃雅事,何乐不为?遂欣然前往。   茶 聚   寒暄一毕,请入茶室,依次就座,上瓜子、花生等茶点。古乐声中,老张挽起袖口为我们煮水烹茶。老张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完成着烹茶的每一道工序: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   毛尖泡好后,老张持紫砂壶“三点头”各注半
期刊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从实际出发   《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期刊
在我国的传统中,“道”是永远不可企及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艺”则是“技艺”“技能”,技艺术数之类,在我国传统中是被歧视的,被视作“小道”“可观”而已。我国称“书法”,是一种质朴诚恳的态度,“法”可“师”,则可达到高妙的境界,“不炫名不耀奇”,按照老子之道,才会真正至高无上。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浓缩了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展露出独特的灵性和韵味。
期刊
中国书法,只是白纸黑字,然这一黑一白间,书写着天地间万物的情怀。何以见得?那只能叹问书法何以为艺术?何以能感染人?何以映照书者的内心?何以展现书者的气度?何以透视书者的境界?一个字,何以称为书?一字便见真性情,你提笔,蘸墨,书写,便知其意!因为笔执手中,“法”蕴心底,手中之笔依从心中之法而行,从起笔,行笔到收笔,那一提一按间,一牵一连处,都突显出有顿挫翻扭,转折收束,真的是“下笔有由”决不“任笔为
期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然而必须有足以动人的意境,从字里行间发现或捕捉到某种更深远的含义,获得某种美感或震撼。   咫尺应须论万里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里,借用杜甫的诗句“咫尺应须论万里”,作为短诗的最高艺术标准之一,是很有见地的。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简言之,就是要用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更大的空间。   那么,这种效果又是怎
期刊
谁算有福的人呢?很难回答。从前禅家教人反复念一句话:“如何是多福?——丛竹!”反复地念,反复地参究,从这似通非通的句子里闷迷求悟,念上好几年,竹报平安,平安就是福吧?未必是。竹子丛生而不相妨,象征团结和谐就是福吧?也未必是。禅家以这句话来“参话头”,可见若是参透了如何是多福,也就悟了道。   且看中国哲人替“有福”下的定义吧:   “有福是看山。”说到“看山”,许多人冲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时分,但凡炎黄子孙,不辞辛劳,行色匆匆,回乡祭祖。清明,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日子,是寻根问祖缅怀亲人的重要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今年的清明节已经过去,但是,清明前发生的一幕幕暖人心怀的事件,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和记忆并没有“过去”。  慎终追远  今年,习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