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智慧课堂:核心素养发展不可或缺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的智慧,必须有智慧的课堂、智慧的教学。智慧的课堂又必须依靠有智慧的教师,而教师的智慧又来自教学研究与创新的过程之中。下面以小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为例,谈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打造多姿多彩、情理俱进、高效理想的数学智慧课堂。
  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始于动手操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实践创新”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包括“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等,这一切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离不开学生俯下身子自己装、自己折、自己改、自己修正……而当学生从自身的不足、错误或正确的操作中向前挺进时,才能不断完善、纠正和总结,从而掌握数学学习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技巧和技能。
  以下是《圆的认识》新课伊始的一些环节。
  1.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好不好?拿出一张纸来,先在中间画一个点,然后在这个点的周围再画很多个点,其要求是周围的点离中间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4厘米。(学生尝试操作,画了很多个点,但距离肯定不都是4厘米。)
  2.如果让你尽情画周围的点,你可以画多少?如果把这些点连起来将會成为什么图形?试着连起来,看看,你的圆真的很圆吗?(学生都不好意思,椭圆、不规则的圆、有缺陷的圆……)
  3.现在给你一张纸,不用圆规,只用尺子,你能不能通过对折的方式剪出一个圆来?(学生纷纷动手对折剪圆,为下面学习圆的特征作铺垫。)
  显然,这样的教学首先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而不是从枯燥呆板的理论开始。这与一些课例通过多媒体声光色耀眼的引入是有区别的。的确,倘若学生对于“圆”的来龙去脉缺乏清晰的认识轨迹和思路,就急匆匆地用圆规画圆,通过动态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无异于操之过急,有点“急功近利”。实践证明,学生正是在动手中,正是在“画不出一个规规矩矩的圆”的不好意思中,正是在对“不用圆规只用尺子能不能通过对折的方式剪出一个圆来”的挑战中,才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心,才推动着他们找圆心、找与此相关的生活同类现象……这样的实践课堂是智慧的,是耐人寻味的,而且隐含的教学价值更有深意:相对于理论的单一灌输而言,这样的动手操作更能落实核心素养,其所学所获更能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源于充分放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的“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充分放权,包括课堂话语权、自主选择权、实践动手权、交流合作权、反馈修正权等等。唯有充分放权,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被一点一滴地开掘出来,其核心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落到实处。
  仍然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如果教师一味地提问题:“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那么,学生一定不会主动学习,反而兴致索然,昏昏欲睡。我认为,教师应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张纸对折若干次后是不是就能确定一个圆心?对折后的折痕是不是就是半径?”
  生1:原来,对折后的重叠的中心就是圆心,从圆心出发,可以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生2:我发现了,对折的每一条折痕就是半径,都一样长,说明半径都一样长。
  生3:我发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因为只要可能,我们可以一直对折下去。
  生4:我发现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显然,“一张纸对折若干次后是不是就能确定一个圆心”这样的探究,远远比直接抛给学生“什么叫圆心”“什么叫半径”更有意思,更有探索的余地,更能促使学生发现有关圆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更有意思和更有探索的余地”其实就是智慧课堂的基本风貌。的确,何为智慧课堂?从自主自悟中尝试快乐,从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反思问题中发现更多,当然也收获到更多。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归于生活追问
  上文提到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的“社会参与”离不开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深情握手”。的确,来源于生活又印证于生活、反哺于生活,投射到现实中,和生活实际进行对接、印证和反馈,才是智慧课堂的应有之义,才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思路。为此,教师应该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走向生活,走向一个更阔大的时空内,发现一个更鲜活的数学的乾坤。
  1.关于圆,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过:“圆,一中同长也。”你们理解这句话吗?“一中”“同长”是指什么意思呢?
  2.《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你能知道圆的半径与直径吗?
  3.汽车轮胎因为是圆形的才省力,才可快速滚动;安全帽因为是圆形的才安全;瓶盖因为是圆形的才能旋转拧紧或者打开……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或者事情因为圆而更省力或更方便,或者还有哪些事情因为缺少了圆而做不下去?
  表面上看,古人没有圆规,画不出标准的“圆”,然而恰恰是没有现代化技术条件下的探索才更能锻造人的思维,更能开阔人的视阈,更能提高人的创新力,更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这一材料的引入和上文中提到的“先对折剪圆,后用圆规画圆”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先学后教,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之后,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五彩缤纷的“圆”的图片的欣赏,并由此出现的“为什么要用圆形”的追问,引领学生进入到有关圆的更深处。这样的追问不仅仅为课堂“增量”“增值”,而且为学生的认识增加了“含金量”,他们的视阈渐渐扩大: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圆,而且处处有圆的庇护,我们才得以安全和幸福;原来帽子中、瓶盖中、车轮中都蕴含着圆的本质属性;原来离开了“圆”,有时人们竟然寸步难行,原来“圆”变形为“方”就会出安全事故……
  从最初动手操作到充分放权,再到生活追问之探索,随着学习边界的不断扩大,智慧课堂的雏形渐渐形成,智慧学生的轮廓渐渐塑造,而随之,核心素养一点一滴地被开掘、被落实、被发展。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智慧课堂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353】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时更多的是依靠直接感受,在模仿和实践中形成对运动的理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行分层教学,把握动作演示和语言讲解的比例,加强动作演示教学的渗透,逐步提高动作演示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作演示中,正确理解动作的要素和结构,建立起学习行为的表象,为以后的课堂练习打下基础。  一、教材活用,实现课堂高效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体育课程设定的目标内容
期刊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内在品质,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诸多因素构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人格教育功能。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气氛  英语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在融洽、宽容的气氛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沟通。自由是指要尽可能少地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使他们有机会实现自我
期刊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能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教师把参与体验操作、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交流经验,感悟价值,使体验与交流成为学生学习中最大的乐趣,也为学生的后期发展积蓄更多的力量。小学数学真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大胆尝试,在操作中体验  数学真学课堂的体验式教学应建立在学生自身经历的基础上,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
期刊
从幼儿时期起就重视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能为学龄前幼儿日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份强有力的保障。幼儿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突出设立性别界限的优势,同时与家长配合,帮助幼儿了解性别教育的意义,让幼儿从小就秉持正面、阳光的心理去面对生活。  一、遵循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开展阳光教学活动  性别角色的实质是以个人性别为划分标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个人思想基础是否完善、言谈举
期刊
诗歌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中国诗歌有着独具风韵的艺术之美,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优化诗歌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诗歌之美,让学生进行品味、涵泳,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与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绘画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使诗歌有了形状之感,使语言文字有了可鉴赏的图形。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由此可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并不简单局限于写,还包括听、说、背,这四者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  一、找准“读”点,渗透理解训练  对于语文训练来说,读是最基础的训练。毕竟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主要方式,就是读。而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兴趣的最好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古诗词作为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往往来自自身的兴趣,通常来说,学生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越高,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就越高,学习效果自然更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只能靠详尽的言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性文章,它们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对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此类文章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教学价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是积累知识的重要过程,只有在熟读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思,为此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营造书卷气的校园氛围  不少初中学生认为熟读并将文段背诵下来的学习活动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丝毫乐趣,每当语文教师为学生布置背诵课文的任务时,学生总是叫苦连连。为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背诵课文,欣赏背诵文段的美感。而学校也可将校园环境营
期刊
言意融通中的“言”就是语言表达的意思,即体现文本本身的魅力和学生自身的语用能力。“意”是内容意境,即文本的意境、情感、思想和学生的理解、体悟、感受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走进文本深处,进行言语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实现言意的转换,让言与意融通,即达到言意互补、互转,最终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下面以苏教版第九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为例,探寻田园词教学中,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