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五家重要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品、8位大师的10幅极具代表性的法国绘画杰作——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阵容十分豪华。
此次特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大皇宫共同主办,展品来源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和毕加索博物馆。
拉·图尔、弗拉戈纳尔、雷诺阿、毕加索、费尔南·莱热、苏拉热等8位大师的10幅极具代表性的法国绘画杰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10件作品涵盖了法国从16世纪至20世纪的重要艺术成就,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各时代艺术思潮的不同侧面。其中,藏于奥赛博物馆的雷诺阿名作《煎饼磨坊的舞会》、毕加索博物馆提供的毕加索《斗牛士》等杰作,对中国观众来讲,可谓难得一见。此次展览将展至6月15日。
卢浮宫博物馆
01 《木匠圣约瑟》
乔治·德·拉·图尔
约1642年 布面油画
尺幅:137厘米×102厘米
此幅油画描绘的是一位借着儿子手中的烛光在夜间做活的木匠。从画作的名称可知,这位木匠的身份为约瑟,即基督教中耶稣的养父。孩子脸上的光赋予了他超自然的光彩,揭示出其神性,而手指上及指甲中的污垢则向观众暗示出他此时还只是一个凡人。约瑟与幼年耶稣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作的核心。
虽然这是一幅宗教作品,但画中描述的童年场景旨在唤起一种普世的情怀。通过简单的图像,传达了天主教会所推崇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神圣”的理念。在西方油画史上,乔治·德·拉·图尔最著名的便是他描绘夜间场景的才华。
02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让·克鲁埃
约1530年 木板油画
尺幅:96厘米×74厘米
由于国王对肖像画的推崇,使其从14世纪开始便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直至16世纪肖像画在整个欧洲得到迅速发展。
纵观法国历史,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至1547年在位)以其对艺术的热爱和热情的赞助而著称。许多意大利艺术家受邀来到法国为其创作,其中包括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这幅肖像画中,艺术家借宽阔的肩膀、宝剑、圣米歇尔骑士团领袖勋衔项链以及金丝绣成的衣料,突出了法兰西国王权倾天下的威严仪态。虽然画中国王仅戴着一顶素雅的贝雷帽,但象征王权的皇冠图案在背景中依然明晰可见。
03 《门闩》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约1777年 布面油画
尺幅:73厘米×93厘米
这幅作品描绘了男女间的禁忌之爱。精妙之处在于其构图,画面被一条虚构的对角线贯穿,并将苹果与门闩联系在同一条线上。苹果象征原罪,门闩则扼杀一切逃出的可能。作品给人以时间暂时凝固的感觉,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油画描绘的故事可能受到18世纪情爱小说风潮的影响,而这却是被基督教所强烈谴责的。另一幅名为《牧羊人敬拜》的油画与此作恰可形成呼应,描绘了一群牧羊人向新出生的婴儿耶稣膜拜。虽然两幅作品都出自弗拉戈纳尔之手,但其主题却与宗教相关,它们共同营构出对“爱”之主题的独特思考:对神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
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
04 《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亚森特·里戈
1702年 布面油画
尺幅:276厘米×194厘米
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1643年至1715年),凡尔赛成为法国的首都,而他的城堡凡尔赛宫则是欧洲重要的艺术中心。
路易十四在63岁时想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他的孙子,即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于是,他向画家亚森特·里戈订制了画作,并非常满意,因此又要求绘制了第二幅肖像画放置在自己的城堡中。这两幅肖像画都留在了凡尔赛宫,这里展示的是第二幅。
在这幅肖像画中,路易十四被王座、权杖及皇冠等各种权力的象征符号所衬托。蓝色的长袍饰有百合图案,是法国皇家的象征。这也是国王加冕礼,即国王登基宗教仪式的穿戴。这种构图方式从此成为后世君主官方画像的典范。
奥赛博物馆
05 《煎饼磨坊的舞会》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 布面油画
尺幅:131厘米×175厘米
19世纪末,巴黎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开辟了许多新道路,商店、夜总会和咖啡厅成为新的娱乐场所。
这一时期,很多画家都选择落户到蒙马特——巴黎市区北面的高地。身为最早安家蒙马特的画家之一,雷诺阿经常能够看到来此放松的工薪族和城里人。
艺术家、工人、朋友和游人喜欢会聚在可以举行露天舞会的小咖啡馆。雷诺阿乐于描绘生活中的喜悦和欢愉,常常被舞会中富于青春活力的舞者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此作中所描绘的正是舞会的典型场景。
06 《秋千》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 布面油画
尺幅:92厘米×73厘米
古典主义画家们偏爱历史、神话或宗教类的宏大主题,而“印象派”画家则将眼见的世界作为创作对象,并热衷于坐在室外描绘风景。
作品《秋千》中,雷诺阿捕捉到了一天中的某个特殊时刻:阳光透过树枝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画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选择色彩,粉色的阳光和蓝紫色的阴影,就连年轻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种颜色的小笔触快速点染而成的。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风格。
毕加索博物馆
08 《斗牛士》
巴勃罗·毕加索
1970年 布面油画 尺幅:114厘米×145.5厘米
作品中的斗牛士完全被扭曲变形:两只眼睛叠在一起,白色色块上的两个黑点是鼻子,嘴是侧面轮廓,右脸上的橙色发网是斗牛士戴在头发上的饰物。 毕加索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及情感将作品中人物的身体和脸进行分解重构,《斗牛士》是其晚期作品,正体现出这种自由的风格。
07 《读信》
巴勃罗·毕加索
1921年 布面油画 尺幅:184厘米×105厘米
毕加索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不同艺术风格终其一生的不懈追求,并始终保持极高的艺术水准。我们很难想像《读信》和《斗牛士》居然出自一人之手。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锋,他尝试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同时从不同视角呈现世界。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毕加索的人物画风回归经典传统,例如这件作品。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
09 《三个肖像的构图》
费尔南·莱热
1932年 布面油画 尺幅:128厘米×230厘米
从费尔南·莱热早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较之人物,他对几何形状、机械及日常物品更感兴趣。1932年完成的《三个肖像的构图》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篇章。
从1930年起,费尔南·莱热为拓宽受众面,开始更多地创作大尺幅油画,专注于人物题材,其造型也更为写实。但他并非用人物来叙述某个故事,而是将画面中的形体进行组合,抒写出富有诗意的视觉意象。
费尔南·莱热在所有作品中都试图呈现出一种对比。这件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对立的:生命与静物的对立,黄色背景和黑白人物的对立,以及一维空间背景和饱满轮廓的对立。
在《三个肖像的构图》创作时期,费尔南·莱热在演说和文章中从不掩饰自己的个人信仰及政治立场。人自身、人的教育和人的生存一直是莱热重视的主题。1936年法国政府购买了《三个肖像的构图》,以此行动来肯定艺术家的现代思想及政治承诺。
10 《油画》
皮埃尔·苏拉热
1956年 布面油画 尺幅:195厘米×130厘米
这件作品由许多横竖交叉的黑色条纹组成,条纹间露出色彩反差很大的其他色块,是抽象艺术史中的代表作。
“抽象艺术派”形成于20世纪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巴黎翻开新的篇章,皮埃尔·苏拉热是该潮流的领袖人物之一。苏拉热认为,绘画不仅要摆脱对真实的表现,更要摆脱对一切意义、象征和情感的表现。他曾这样定义过绘画:“一种形与色的组合,加上人们所赋予的或消解的意义。”因此苏拉热并不将艺术当成一种交流途径,而是将画作看成是一个“物件”,这种观念也曾多次出现在其采访中,这个“物件”真实存在,而观众则可对其进行自由诠释。
此次特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大皇宫共同主办,展品来源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和毕加索博物馆。
拉·图尔、弗拉戈纳尔、雷诺阿、毕加索、费尔南·莱热、苏拉热等8位大师的10幅极具代表性的法国绘画杰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10件作品涵盖了法国从16世纪至20世纪的重要艺术成就,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各时代艺术思潮的不同侧面。其中,藏于奥赛博物馆的雷诺阿名作《煎饼磨坊的舞会》、毕加索博物馆提供的毕加索《斗牛士》等杰作,对中国观众来讲,可谓难得一见。此次展览将展至6月15日。
卢浮宫博物馆
01 《木匠圣约瑟》
乔治·德·拉·图尔
约1642年 布面油画
尺幅:137厘米×102厘米
此幅油画描绘的是一位借着儿子手中的烛光在夜间做活的木匠。从画作的名称可知,这位木匠的身份为约瑟,即基督教中耶稣的养父。孩子脸上的光赋予了他超自然的光彩,揭示出其神性,而手指上及指甲中的污垢则向观众暗示出他此时还只是一个凡人。约瑟与幼年耶稣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作的核心。
虽然这是一幅宗教作品,但画中描述的童年场景旨在唤起一种普世的情怀。通过简单的图像,传达了天主教会所推崇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神圣”的理念。在西方油画史上,乔治·德·拉·图尔最著名的便是他描绘夜间场景的才华。
02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让·克鲁埃
约1530年 木板油画
尺幅:96厘米×74厘米
由于国王对肖像画的推崇,使其从14世纪开始便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直至16世纪肖像画在整个欧洲得到迅速发展。
纵观法国历史,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至1547年在位)以其对艺术的热爱和热情的赞助而著称。许多意大利艺术家受邀来到法国为其创作,其中包括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这幅肖像画中,艺术家借宽阔的肩膀、宝剑、圣米歇尔骑士团领袖勋衔项链以及金丝绣成的衣料,突出了法兰西国王权倾天下的威严仪态。虽然画中国王仅戴着一顶素雅的贝雷帽,但象征王权的皇冠图案在背景中依然明晰可见。
03 《门闩》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约1777年 布面油画
尺幅:73厘米×93厘米
这幅作品描绘了男女间的禁忌之爱。精妙之处在于其构图,画面被一条虚构的对角线贯穿,并将苹果与门闩联系在同一条线上。苹果象征原罪,门闩则扼杀一切逃出的可能。作品给人以时间暂时凝固的感觉,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油画描绘的故事可能受到18世纪情爱小说风潮的影响,而这却是被基督教所强烈谴责的。另一幅名为《牧羊人敬拜》的油画与此作恰可形成呼应,描绘了一群牧羊人向新出生的婴儿耶稣膜拜。虽然两幅作品都出自弗拉戈纳尔之手,但其主题却与宗教相关,它们共同营构出对“爱”之主题的独特思考:对神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
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
04 《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亚森特·里戈
1702年 布面油画
尺幅:276厘米×194厘米
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1643年至1715年),凡尔赛成为法国的首都,而他的城堡凡尔赛宫则是欧洲重要的艺术中心。
路易十四在63岁时想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他的孙子,即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于是,他向画家亚森特·里戈订制了画作,并非常满意,因此又要求绘制了第二幅肖像画放置在自己的城堡中。这两幅肖像画都留在了凡尔赛宫,这里展示的是第二幅。
在这幅肖像画中,路易十四被王座、权杖及皇冠等各种权力的象征符号所衬托。蓝色的长袍饰有百合图案,是法国皇家的象征。这也是国王加冕礼,即国王登基宗教仪式的穿戴。这种构图方式从此成为后世君主官方画像的典范。
奥赛博物馆
05 《煎饼磨坊的舞会》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 布面油画
尺幅:131厘米×175厘米
19世纪末,巴黎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开辟了许多新道路,商店、夜总会和咖啡厅成为新的娱乐场所。
这一时期,很多画家都选择落户到蒙马特——巴黎市区北面的高地。身为最早安家蒙马特的画家之一,雷诺阿经常能够看到来此放松的工薪族和城里人。
艺术家、工人、朋友和游人喜欢会聚在可以举行露天舞会的小咖啡馆。雷诺阿乐于描绘生活中的喜悦和欢愉,常常被舞会中富于青春活力的舞者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此作中所描绘的正是舞会的典型场景。
06 《秋千》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 布面油画
尺幅:92厘米×73厘米
古典主义画家们偏爱历史、神话或宗教类的宏大主题,而“印象派”画家则将眼见的世界作为创作对象,并热衷于坐在室外描绘风景。
作品《秋千》中,雷诺阿捕捉到了一天中的某个特殊时刻:阳光透过树枝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画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选择色彩,粉色的阳光和蓝紫色的阴影,就连年轻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种颜色的小笔触快速点染而成的。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风格。
毕加索博物馆
08 《斗牛士》
巴勃罗·毕加索
1970年 布面油画 尺幅:114厘米×145.5厘米
作品中的斗牛士完全被扭曲变形:两只眼睛叠在一起,白色色块上的两个黑点是鼻子,嘴是侧面轮廓,右脸上的橙色发网是斗牛士戴在头发上的饰物。 毕加索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及情感将作品中人物的身体和脸进行分解重构,《斗牛士》是其晚期作品,正体现出这种自由的风格。
07 《读信》
巴勃罗·毕加索
1921年 布面油画 尺幅:184厘米×105厘米
毕加索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不同艺术风格终其一生的不懈追求,并始终保持极高的艺术水准。我们很难想像《读信》和《斗牛士》居然出自一人之手。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锋,他尝试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同时从不同视角呈现世界。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毕加索的人物画风回归经典传统,例如这件作品。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
09 《三个肖像的构图》
费尔南·莱热
1932年 布面油画 尺幅:128厘米×230厘米
从费尔南·莱热早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较之人物,他对几何形状、机械及日常物品更感兴趣。1932年完成的《三个肖像的构图》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篇章。
从1930年起,费尔南·莱热为拓宽受众面,开始更多地创作大尺幅油画,专注于人物题材,其造型也更为写实。但他并非用人物来叙述某个故事,而是将画面中的形体进行组合,抒写出富有诗意的视觉意象。
费尔南·莱热在所有作品中都试图呈现出一种对比。这件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对立的:生命与静物的对立,黄色背景和黑白人物的对立,以及一维空间背景和饱满轮廓的对立。
在《三个肖像的构图》创作时期,费尔南·莱热在演说和文章中从不掩饰自己的个人信仰及政治立场。人自身、人的教育和人的生存一直是莱热重视的主题。1936年法国政府购买了《三个肖像的构图》,以此行动来肯定艺术家的现代思想及政治承诺。
10 《油画》
皮埃尔·苏拉热
1956年 布面油画 尺幅:195厘米×130厘米
这件作品由许多横竖交叉的黑色条纹组成,条纹间露出色彩反差很大的其他色块,是抽象艺术史中的代表作。
“抽象艺术派”形成于20世纪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巴黎翻开新的篇章,皮埃尔·苏拉热是该潮流的领袖人物之一。苏拉热认为,绘画不仅要摆脱对真实的表现,更要摆脱对一切意义、象征和情感的表现。他曾这样定义过绘画:“一种形与色的组合,加上人们所赋予的或消解的意义。”因此苏拉热并不将艺术当成一种交流途径,而是将画作看成是一个“物件”,这种观念也曾多次出现在其采访中,这个“物件”真实存在,而观众则可对其进行自由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