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能力的训练,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训练必须寓于语言训练之中,语文训练靠思维来实现,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则对思维训练植根于语言训练进行重点研究,并分别从语感训练及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教学过程;语感;智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界对教学过程的理论探索越来越深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思维能力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这早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过,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隐约感到一种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弱化语言训练的风气在潜滋暗长,有的老师甚至割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抛开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去进行单纯的思维训练。
于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美文,通过师生煞费苦心的“共同活动”,剩下的便只有几条干巴巴的“筋”了。对此,教学评估者说,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符合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而学生却说,这种缺乏生动的语感训练的课“太乏味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便兴味索然。这种动机与效果的反差和矛盾,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鉴于以上存在的矛盾,对于当前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正确处理语言训练及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任务。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应解决涉及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思维训练还是语言训练,哪一种训练是主流。然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众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但笔者认为,组织、指导学生理解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只有充分了解语文文字,才能够致力于深层次研究。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性任务并不是思维训练,应以培养语文基本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若从该角度出发,思维训练应植根于语言训练,将两种有效结合起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语言训练的重点是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的重点则在于思维的有序性、统摄性、发散性、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断地增加和培养语感,养成一种能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语感训练中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为了解释的条理性,下面将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分开来谈谈。
一、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文化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语文文字能力,其表现形式是感性的,并依据知觉思维而发展。而本质上融合理性及感性,在直觉中沉淀着思考。尽管语感能够在实践中自然形成,但这样形成的语感属于低层次的,还具有可靠性。真正的高层次语感,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经过思维而形成的。因此,在培训语文语感的过程中,也使思维得以训练,实现高效语文教学。鉴于语感及思维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语感训练,应从两方面着手:语感分析及语感实践。其中语感分析是指对语言的运用进行重点分析,如:在特定的语境中例析其运用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分析词性、句式或者修辞手法、思想内容等,这些内容并不是培养语感的要求,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而语感实践是指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及感受语言材料,进而让学生形成综合性语言。通过语感分析及语感训练,让学生把握语言逻辑的紧密感、语言规范的确当感、生动流畅感及文质感等。
二、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以语感能力为基础,因此,思维训练应寓于语言(语感)训练之中。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有这么几句话:“如果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我设置的语感训练题是:把“深刻得多”与“丰富得多”调换一下位置好不好?学生通过统摄有序性思维,很快发现“深刻”与上文“肤浅”相对应,“丰富”与“贫乏”相对应,词序调换后就不对应、不协调了,而原文给人以词语搭配相宜感。这样,在语言的搭配相宜感训练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整性。
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推敲、品味,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通过文章的语言组合或概括,训练统摄性和有序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抽象材料的具体阐发,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造句、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如:写一篇关于“秋”的文章,在四季循环更替中,感悟真谛。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秋的概念,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郊游活动,在活动中感叹悲秋,创作出真实的作品。
总之,语言思维训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只有以语言训练为主体,并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思维训练的精神,精心设计训练题,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双向发展,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教育局)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教学过程;语感;智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界对教学过程的理论探索越来越深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思维能力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这早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过,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隐约感到一种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弱化语言训练的风气在潜滋暗长,有的老师甚至割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抛开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去进行单纯的思维训练。
于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美文,通过师生煞费苦心的“共同活动”,剩下的便只有几条干巴巴的“筋”了。对此,教学评估者说,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符合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而学生却说,这种缺乏生动的语感训练的课“太乏味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便兴味索然。这种动机与效果的反差和矛盾,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鉴于以上存在的矛盾,对于当前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正确处理语言训练及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任务。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应解决涉及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思维训练还是语言训练,哪一种训练是主流。然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众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但笔者认为,组织、指导学生理解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只有充分了解语文文字,才能够致力于深层次研究。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性任务并不是思维训练,应以培养语文基本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若从该角度出发,思维训练应植根于语言训练,将两种有效结合起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语言训练的重点是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的重点则在于思维的有序性、统摄性、发散性、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断地增加和培养语感,养成一种能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语感训练中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为了解释的条理性,下面将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分开来谈谈。
一、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文化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语文文字能力,其表现形式是感性的,并依据知觉思维而发展。而本质上融合理性及感性,在直觉中沉淀着思考。尽管语感能够在实践中自然形成,但这样形成的语感属于低层次的,还具有可靠性。真正的高层次语感,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经过思维而形成的。因此,在培训语文语感的过程中,也使思维得以训练,实现高效语文教学。鉴于语感及思维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语感训练,应从两方面着手:语感分析及语感实践。其中语感分析是指对语言的运用进行重点分析,如:在特定的语境中例析其运用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分析词性、句式或者修辞手法、思想内容等,这些内容并不是培养语感的要求,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而语感实践是指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及感受语言材料,进而让学生形成综合性语言。通过语感分析及语感训练,让学生把握语言逻辑的紧密感、语言规范的确当感、生动流畅感及文质感等。
二、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以语感能力为基础,因此,思维训练应寓于语言(语感)训练之中。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有这么几句话:“如果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我设置的语感训练题是:把“深刻得多”与“丰富得多”调换一下位置好不好?学生通过统摄有序性思维,很快发现“深刻”与上文“肤浅”相对应,“丰富”与“贫乏”相对应,词序调换后就不对应、不协调了,而原文给人以词语搭配相宜感。这样,在语言的搭配相宜感训练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整性。
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推敲、品味,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通过文章的语言组合或概括,训练统摄性和有序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抽象材料的具体阐发,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造句、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如:写一篇关于“秋”的文章,在四季循环更替中,感悟真谛。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秋的概念,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郊游活动,在活动中感叹悲秋,创作出真实的作品。
总之,语言思维训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只有以语言训练为主体,并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思维训练的精神,精心设计训练题,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双向发展,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