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蜀地区在近几十年来出土船棺葬墓葬160余处,年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战国晚期,时间长达1000多年。在年代相近的东南亚地区,此时也活跃着以青铜时代过渡到早期铁器时代的东山文化,东山文化的遗存中也出土了大量的船棺葬,这两地之间在相近的时代有相同的文化面貌,可以推测在2000多年前两地就有了文化交流。
东南亚文明 船棺葬 东山文化 巴蜀地区
概述
巴蜀地区的船棺葬主要分布在巴县、蒲江、成都市区、什邡、荥经等地,目前已发掘船棺葬160余座,年代早晚不一。其中金沙遗址万博地点出土的独木棺被认为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船棺,可到商末周初。在东南亚地区的早期金属时代中,葬具用船棺是一种常见的葬俗。目前已知发现船棺的地点有越南的朱芹、朱山、越溪、隆洛卯,马来西亚的甘榜双溪朗遗址,沙捞越的尼阿洞穴遗址,以及泰国北碧省的翁邦洞穴遗址。这些船棺的年代大致都相当于中国的战国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除金沙外的船棺墓葬也多在战国,这也许能证明两地之间在当时确有相互交流。
有不少学者对古代西南和东南亚文明交流做了研究,其中段渝教授主要是研究巴蜀和南亚东南亚地区文明之间的经济交流;童恩正先生则是从考古的角度阐述了两地之间所存在的诸多相似考古现象;郑德坤先生从沙捞越考古分析了古代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 ;颜信的硕士论文就从两地交流途径——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两地共有的船棺葬遗址出发,对其葬具和随葬品做一个简略的比较,以论证是否有文化交流的可能。
巴蜀船棺葬与东南亚船棺葬
从船棺形制上来看,巴蜀地区的船棺目前可分为独木棺与船棺两种类型。前者制作较粗糙,多为选择一段圆木,从中间剖开,再在中部烧凿成舱室的形状,两端多平齐,底部稍弧,船棺形体较小;后者制作较细致,一般选择一段楠木,中部剖开,烧凿舱室,形状较规整,两端上翘、一端上翘、两端平齐皆有,船棺形体较大。越南、印度、婆罗洲等地出土的船棺制法与巴蜀地区类似,多是独木棺类型,棺身两端并无上翘,但也有对船棺两端打磨整平的痕迹,船棺形体较大。
从埋葬方式上来看,巴蜀船棺多是埋藏于狭长型竖穴土坑墓中;而东南亚地区所出土的船棺如越南东山文化的船棺是埋藏于竖穴土坑内;有的则是被地面上的柱子支撑着;由此看来,巴蜀地区船棺埋葬方式较东南亚单一。
从两地随葬品组合来看,巴蜀地区船棺墓的随葬品根据族群、年代和等级的不同有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出土的铜器以巴蜀式铜兵器戈、矛、剑、钺为多,陶器主要以豆、圜底罐、釜等为主。而东南亚地区,由于材料的限制,目前只能以越南东山文化的船棺墓地随葬品为例与巴蜀地区进行比较。越溪墓地随葬品多置于棺身内,主要出土铜器,种类有兵器、工具、容器、炊具、乐器等。其中不乏与巴蜀地区相似的随葬品。例如什邡城关M1的铜斤与越溪墓地M2的基本相同,什邡城关M91出土的环首削刀在越溪墓地M2也有类似的出现。
越溪墓地共发现5座木棺墓,其中四座无随葬品,M2出土96件铜器中有大量贵族使用的兵器和铜鼓、铜鼎等,兵器以斧、钺、凿、矛较多,与巴蜀地区种类相差不远,形制也比較相似。这座墓葬的断代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的秦汉时期,而巴蜀地区的船棺葬主要流行时间就在战国时期,我们有理由可以推测,越南东山文化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在公元前2、3世纪或者更早就有一定的文化交流。
两地之间传播路线推测
根据童恩正先生的研究,古代东南亚的若干文化因素来源于巴蜀,大致有:农作物粟米种植,葬俗中的岩葬、船棺葬、石棺葬。大石文化遗迹,以及一些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等等。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地之间是有交通路线供其相互交流的。《水经·叶榆水注》所引《交州外域记》中记载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交趾地区指今越南北部红河地区,而越籍的《大越史记》、《安南志略》、《越史略》诸书中也记载蜀王子为巴蜀人,这显然是两地文化交流的另一佐证。
在广西地区,武鸣马头元龙坡墓地出土了300多座战国墓葬,其中大部分为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宽比可达4:1,这也许是巴蜀地区船棺葬葬式的一种变形,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埋葬船棺,这一墓地也出土了大量与巴蜀类似的铜兵器与各式陶器。同时春秋时期的云南万家坝式铜鼓在越南东山文化也有所继承接纳,可划分为中国铜鼓的石寨山类型,从而也侧面印证了童先生对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交流的论点。
巴蜀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船棺墓葬确系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在两地的交通线上也发现了不少云贵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文明交流,通过对巴蜀地区和越南越溪墓地船棺葬的研究,加上史料和考古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在至少在秦汉之前,巴蜀人民就可以通过某些路线与东南亚文明进行交流,至于更具体的交通方式和手段、内容等,有待于日后的考古发掘。
作者简介:戴胜男(1993),女,汉,重庆合川,硕士研究生,西南地区战国秦汉考古
[1] 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J].文物,1983.9.
[2] 段渝.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经济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研究,1993.3.
[3] 郑德坤.从沙捞越考古发现谈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古代文化交往[M].中国考古学研究,1982.
[4] 颜信.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探研[J].四川师范大学,2011.
[5] 雷安迪.越溪墓葬的再思考——越南发现的汉代船棺葬[J].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2016.5.
[6] 雷雨.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与越南古代文化交流[J].四川文物,2006.6.
[7] 段渝.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8.
东南亚文明 船棺葬 东山文化 巴蜀地区
概述
巴蜀地区的船棺葬主要分布在巴县、蒲江、成都市区、什邡、荥经等地,目前已发掘船棺葬160余座,年代早晚不一。其中金沙遗址万博地点出土的独木棺被认为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船棺,可到商末周初。在东南亚地区的早期金属时代中,葬具用船棺是一种常见的葬俗。目前已知发现船棺的地点有越南的朱芹、朱山、越溪、隆洛卯,马来西亚的甘榜双溪朗遗址,沙捞越的尼阿洞穴遗址,以及泰国北碧省的翁邦洞穴遗址。这些船棺的年代大致都相当于中国的战国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除金沙外的船棺墓葬也多在战国,这也许能证明两地之间在当时确有相互交流。
有不少学者对古代西南和东南亚文明交流做了研究,其中段渝教授主要是研究巴蜀和南亚东南亚地区文明之间的经济交流;童恩正先生则是从考古的角度阐述了两地之间所存在的诸多相似考古现象;郑德坤先生从沙捞越考古分析了古代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 ;颜信的硕士论文就从两地交流途径——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两地共有的船棺葬遗址出发,对其葬具和随葬品做一个简略的比较,以论证是否有文化交流的可能。
巴蜀船棺葬与东南亚船棺葬
从船棺形制上来看,巴蜀地区的船棺目前可分为独木棺与船棺两种类型。前者制作较粗糙,多为选择一段圆木,从中间剖开,再在中部烧凿成舱室的形状,两端多平齐,底部稍弧,船棺形体较小;后者制作较细致,一般选择一段楠木,中部剖开,烧凿舱室,形状较规整,两端上翘、一端上翘、两端平齐皆有,船棺形体较大。越南、印度、婆罗洲等地出土的船棺制法与巴蜀地区类似,多是独木棺类型,棺身两端并无上翘,但也有对船棺两端打磨整平的痕迹,船棺形体较大。
从埋葬方式上来看,巴蜀船棺多是埋藏于狭长型竖穴土坑墓中;而东南亚地区所出土的船棺如越南东山文化的船棺是埋藏于竖穴土坑内;有的则是被地面上的柱子支撑着;由此看来,巴蜀地区船棺埋葬方式较东南亚单一。
从两地随葬品组合来看,巴蜀地区船棺墓的随葬品根据族群、年代和等级的不同有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出土的铜器以巴蜀式铜兵器戈、矛、剑、钺为多,陶器主要以豆、圜底罐、釜等为主。而东南亚地区,由于材料的限制,目前只能以越南东山文化的船棺墓地随葬品为例与巴蜀地区进行比较。越溪墓地随葬品多置于棺身内,主要出土铜器,种类有兵器、工具、容器、炊具、乐器等。其中不乏与巴蜀地区相似的随葬品。例如什邡城关M1的铜斤与越溪墓地M2的基本相同,什邡城关M91出土的环首削刀在越溪墓地M2也有类似的出现。
越溪墓地共发现5座木棺墓,其中四座无随葬品,M2出土96件铜器中有大量贵族使用的兵器和铜鼓、铜鼎等,兵器以斧、钺、凿、矛较多,与巴蜀地区种类相差不远,形制也比較相似。这座墓葬的断代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的秦汉时期,而巴蜀地区的船棺葬主要流行时间就在战国时期,我们有理由可以推测,越南东山文化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在公元前2、3世纪或者更早就有一定的文化交流。
两地之间传播路线推测
根据童恩正先生的研究,古代东南亚的若干文化因素来源于巴蜀,大致有:农作物粟米种植,葬俗中的岩葬、船棺葬、石棺葬。大石文化遗迹,以及一些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等等。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地之间是有交通路线供其相互交流的。《水经·叶榆水注》所引《交州外域记》中记载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交趾地区指今越南北部红河地区,而越籍的《大越史记》、《安南志略》、《越史略》诸书中也记载蜀王子为巴蜀人,这显然是两地文化交流的另一佐证。
在广西地区,武鸣马头元龙坡墓地出土了300多座战国墓葬,其中大部分为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宽比可达4:1,这也许是巴蜀地区船棺葬葬式的一种变形,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埋葬船棺,这一墓地也出土了大量与巴蜀类似的铜兵器与各式陶器。同时春秋时期的云南万家坝式铜鼓在越南东山文化也有所继承接纳,可划分为中国铜鼓的石寨山类型,从而也侧面印证了童先生对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交流的论点。
巴蜀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船棺墓葬确系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在两地的交通线上也发现了不少云贵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文明交流,通过对巴蜀地区和越南越溪墓地船棺葬的研究,加上史料和考古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在至少在秦汉之前,巴蜀人民就可以通过某些路线与东南亚文明进行交流,至于更具体的交通方式和手段、内容等,有待于日后的考古发掘。
作者简介:戴胜男(1993),女,汉,重庆合川,硕士研究生,西南地区战国秦汉考古
[1] 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J].文物,1983.9.
[2] 段渝.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经济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研究,1993.3.
[3] 郑德坤.从沙捞越考古发现谈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古代文化交往[M].中国考古学研究,1982.
[4] 颜信.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探研[J].四川师范大学,2011.
[5] 雷安迪.越溪墓葬的再思考——越南发现的汉代船棺葬[J].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2016.5.
[6] 雷雨.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与越南古代文化交流[J].四川文物,2006.6.
[7] 段渝.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