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生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新课改实施以来,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创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全面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结合本人的实践与总结,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些心得。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从预习开始,上好一堂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我主要把它体现在“先学”这一环节上,具体做法是:在前一天的晚修中,提前分发导学案或通过电脑放映预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带着学习目标来预习。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这样做,不仅摆脱了数学抽象和理论性强,也让学生从以前的“预习了等于没有预习”的窘境中走出来,尝到了预习的甜头,在暗暗的比量的促使下,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这一过程我主要分三步完成,不能操之过急。① 思想动员,明确先学的重要意义;② 指导预习,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懂得如何先学;③ 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水平的学生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先学。
2.开展讨论质疑,提高数学能力。
课堂中再进行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上台板演与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负责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这种由学生通过自主再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于是,学生走出了主动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后教”这一环节上,我不会一味地牵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克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3.体验知识形成过程,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归纳、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探寻、问题的辨与析、知识的联系与建构,都需要让学生多思考,并在思考中使学生得到培养与锻炼,这些对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教师的巧设质疑、精心安排的讨论、对问题怎样解决等,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論,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相互间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练习、提问、板演等方式,增加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有目的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习惯;②探索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③探索的过程中还应善于播种情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④探索后要求学生语言数学化——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4.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我想说的是“环境造人,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变化是,以前是我催着做作业,现在是在第二节晚修时学生就等着我来改作业。
我的主动改变也成就了同学们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甚至是完全错误,也要让他们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受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从预习开始,上好一堂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我主要把它体现在“先学”这一环节上,具体做法是:在前一天的晚修中,提前分发导学案或通过电脑放映预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带着学习目标来预习。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这样做,不仅摆脱了数学抽象和理论性强,也让学生从以前的“预习了等于没有预习”的窘境中走出来,尝到了预习的甜头,在暗暗的比量的促使下,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这一过程我主要分三步完成,不能操之过急。① 思想动员,明确先学的重要意义;② 指导预习,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懂得如何先学;③ 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水平的学生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先学。
2.开展讨论质疑,提高数学能力。
课堂中再进行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上台板演与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负责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这种由学生通过自主再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于是,学生走出了主动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后教”这一环节上,我不会一味地牵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克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3.体验知识形成过程,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归纳、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探寻、问题的辨与析、知识的联系与建构,都需要让学生多思考,并在思考中使学生得到培养与锻炼,这些对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教师的巧设质疑、精心安排的讨论、对问题怎样解决等,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論,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相互间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练习、提问、板演等方式,增加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有目的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习惯;②探索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③探索的过程中还应善于播种情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④探索后要求学生语言数学化——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4.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我想说的是“环境造人,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变化是,以前是我催着做作业,现在是在第二节晚修时学生就等着我来改作业。
我的主动改变也成就了同学们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甚至是完全错误,也要让他们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受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