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提升策略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影片虽在国内取得不菲的成绩,但在跨文化对外传播中遇冷不前。本文以“走出去”为切入点,结合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垄断、高低语境、文化贴现、价值差异等特征,分析中国影片“走出去”面临的多重困境,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影片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中国影片;海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62-0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方面更具优势,伴随着国际交往形成了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传播与辐射势态。由于跨文化语境下存在语境差异、文化差异、舆论构陷等多重障碍,中国影片海外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面临“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中国形象也面临着错位和解构的风险。因此,当前如何寻求“自我”传播局限突破、跨越文化圈层的障碍,减少“文化折扣”,推动中国影片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电影“走出去”现状
  (一)中国电影不断开拓海外市场,采取多种途径“走出去”
  当前我国影片不断开拓海外市场,采取多种途径“走出去”。从国家层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影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有助于中国影片“走出去”的政策,助力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比如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多项优惠政策及法律保障助力中国影片走出国门;2018年国家电影局宣布成立,推动电影改革和发展;搭建“中国电影·普天同庆”全球发行平台、推出“影像中国”播映活动、建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有效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去”。我国影片在国家层面的高效推动下,成功地在好莱坞影片强势占领全球电影市场局面下崭露头角,为弘扬中国精神、宣传中国价值体系、塑造中国形象找出一条有效路径。
  (二)中国电影国内大热、国外遇冷
  当前,国内影片市场蓬勃发展,票房屡创新高,然而在海外传播仍面临跨文化语境差异,未能摆脱“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当前我国影片在全球影片排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仅有3部影片。全球权威票房网站Box Office数据显示,影片《战狼2》全球排名73,影片发行包含欧洲、非洲、亚太地区及本国在内的6个国家,票房共计8.7亿美元,其中有8.5亿美元来自国内,占总票房的98%,国际票房仅占2%。国内大热影片《流浪地球》和《红海行动》情形也差不多,国际票房分别只占1.4%和0.5%,发行国家和地区也相对较少。反观全球影片排名第一的《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其共发布全球21个市场,包含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亚太地区在内的57个国家。票房高达近28亿美元,国内票房8.58亿美元,占总票房的30.7%,国际票房占比高达69.3%。强烈的数据差迫使我们深思为何会遭遇如此窘境,要探究未来中国影片海外传播该何去何从。
  二、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影片“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一)资本主义文化垄断式传播机制使中国影片失语褪色
  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作为美国梦的载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具有很大的文化优势。好莱坞影片利用炫酷震撼的视觉效果,宣扬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渲染超级大国地位,对外输出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由于其垄断的价值输出行为造成了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性以及文化同质性,在长期的侵入和渗透下,形成资本主义文化单向流动的垄断式文化传播机制。在大肆兜售自身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同时,好莱坞影片也不乏存在恶意贬低和诋毁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情况,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失语褪色。
  (二)语境差异下的“好莱坞式”表达弱化影片价值丧失主流初心
  跨文化输出中高低语境的差异,使中国影片大打文化折扣。美国人类学家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研究范式认为,高语境文化依赖于交际语境,低语境文化更推崇语言本身的作用。同时,该研究中将中国归属于高语境文化,而将欧美国家归属于低语境文化。因此,近年来为了弥补语境差异带来的文化贴现问题,中国的影片不断开拓“中国价值”的“好莱坞式”表达,寻求商业属性与价值传遞之间的意义联结[1]。与此同时,部分接近文化复制技术的国产影片仍存在简单复制、文化“乱炖”、情节“无厘头”、元素杂糅等弊端,弱化了国产影片的民族化、本土化价值。在高低语境文化转换过程中,信息编码、解码的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使电影作品损失部分意义,呈现出与原本传递价值或意义不同的面貌。
  (三)价值观差异下的本土解读形成国产影片“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按照德国学者伽达默尔的观点,艺术过程就是理解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但是由于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任何理解都会存在“偏见”,而“个人”的偏见构成文本存在的历史现实性[2]。中西方受不同的主流思想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各自不同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全球文化交流中,西方部分国家常常以自身的价值标准一言以蔽之。加之近年来西方媒体加快构建“中国威胁论”,提出“锐实力”等概念“妖魔化”中国形象,导致国外受众用“有色眼镜”去解读中国影片,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某些刻板成见,阻碍了对外传播。中国影片在海外仍面临“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以《战狼2》这部影片为例,片中传递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主题精神,但对于反派描述呈现出扁平化,与现实发生“错位”,外国受众基于本身的文化背景,可能产生反斥心理,影响有效接受影片传递的主流价值观念。
  三、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影片“走出去”的路径
  (一)建立以共同价值为核心的言说体系,赋予影片国际共享的价值诉求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影片创作要进一步拓展文化视野,立足于寻求中西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求同存异的理念为基础,建立以共同价值为核心价值的言说体系[3]。积极在影片中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借用儒家、道家、佛家、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符号言说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价值诉求,着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共同价值。同时需要强调人类价值互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弱化中西方文化实体之间的价值差异,使国际受众能够打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完成对中国形象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影片中“红色文化”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应当主要提取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进行重点刻画。   (二)突出中国影片中的“域外叙事”,锻造构建世界话语秩序能力
  当前中西方意识形态仍存在对立和偏见。突出国产影片中“域外叙事”,不仅能完成对西方“妖魔化”中国形象的反书写,也能吸引异国受众,达到主旋律影片对外传播的目的[4]。将“异域”作为国产影片叙事和传播的重要依托对象,以一种走向世界的视阈,使中国影片具备与世界对话,讲述好中国参与世界秩序构建故事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大热的影片题材如《战狼2》《湄公河行动》《大唐玄奘》中的异域形象比较集中于亚、非、拉等地区,由此也限制了中国影片的域外视阈。未来中国影片想要进一步走向世界,不仅要讲述中国故事,更要构建全人类、多种族叙事方式。比如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主线,以不同的异域视角为着力点,讲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授防疫经验、为全球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积极研发疫苗为世界抗疫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域外故事。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伴随着故事进展以更加自然、真实的形式融进受众脑海。讲述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和承担国际责任相符的域外故事,锻造构建世界话语秩序能力。
  (三)利用短视频平台流量引跑优势开启中国影片跨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全球化趋势下网络信息技术迅速更迭,数字化新媒体重构了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国外受众量大,用户黏度极高。以抖音、快手为首的新媒体平台在海外迅猛发展,国际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TikTok以6.26亿次下载量排名APP榜单首位,短视频有着“病毒式”的传播力。相较于一场时长两小时的影片,几分钟的短视频更易抓人眼球,从而培养海外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引导其慢慢进入中国的电影世界。因此,短视频作为当下移动流量的领跑者,也必将助力中国影片“走出去”。短视频平台凭借大数据优势对影片内容进行分析,剪辑出影片中的核心亮点,利用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通过多次将强感染力的内容推送至喜欢同类内容的用户,触动受众情感,引发共鸣效果,提升受众对影片的兴趣,无论是在影片播出前的宣传造势方面,还是对原有影片的重温回顾方面,影片的短视频剪辑都能成功“出圈”,引导受众走近影片。受众也可通过评论、弹幕等语言符号对影片进行实时分析和评价互动。将短视频平台用户转换为电影受众,将电影受众转化为“中国故事”受众。
  四、結语
  中国影片想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就必须拓宽电影叙事的文化视角,突出域外叙事能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以此深化影片内涵,提升中国影片的叙事和表现手法;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在政治和内容上有悖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赋予中国影片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诉求,提升我国影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孙世宽.从革命图景到“英雄神话”:主旋律电影的“祛魅”与类型重构[J].电影文学,2020(06):12-16.
  [2]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55.
  [3] 李传锋.主旋律电影的海外叙事创作路径探究[J].四川戏剧,2019(06):38-41.
  [4] 谭政.中国电影的域外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9):93-98.
  作者简介:程萌(1997—),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興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泛媒介化的信息传播阶段。图书的传播也随之迈向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包括嗅觉在内的泛媒介化沉浸传播时代,近年互动解谜游戏书的走红即是这一传播形式的集中表现。本文分析互动解谜游戏书IP开发现状、适合沉浸传播模式的优势所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沉浸传播;
本文从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以及建立以大众传播对象为核心的互动性体验传播机制等方面,对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壮族三月三n民俗活动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为三月三民俗活动在大众中
摘要:本文基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高校舆论引导、5W传播模式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运用5W传播模式,对高校舆论引导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在强化公共突发事件舆论导向功能的同时,尝试将传播学的方法和理念引入高校舆论引导研究,力争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高校舆论引导;5W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随着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新闻报道与传媒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其所承载和传递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各种新型信息收集和传播方式
期刊
【摘要】通过基于文化间传播的理论来考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表现和策略,阐释了文化间传播的含义,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文化间传播现状,最后提出中国文化的文化间传播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间传播;媒介;有效传播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关系出现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存的态势,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期,需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
摘要:在传媒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也因此发生变革。在传播领域,虚拟技术的应用为沉浸式新闻模式的创设提供了支持,为新闻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虚拟技术可以颠覆人体感知,促进人们综合感知能力的开拓,是一种十分新颖的媒介形式。本文对数字虚拟技术进行分析,阐述该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新闻传播;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新媒体依靠数字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播媒介有手机、网络、电影、动漫等形式.这些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受众价值观、消费理念等转变.传统戏曲观赏模式以剧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非遗是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民俗性、文化性与
期刊
【摘要】考古遗存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媒介,考古出土遗迹、遗物透过自身的形象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文明历程与文化信息,考古文博电视节目《考古公开课》以公共课堂的形式成为观众探寻中华文明的桥梁。该节目设置别出心裁,塑造出考古知识的全新媒介形象,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传播策略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艺术化表达,并深度诠释和传播了“工匠精神”,将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普及我国五千年文
摘要:现代农村电商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融合直播、短视频等为新表现形式的带货新模式,为农村电商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本文基于媒体融合理论探讨农村电商现状,抓住去中间化等关键节点,结合短视频、央视扶贫直播带货等案例分析直播带货、短视频现象,探究其對农村电商产生的去中间化影响。  关键词:媒体融合;农村电商;去中间化;直播带货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