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主张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游戏作文就是其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 游戏,让学生趣生心自动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铁。”好奇、好胜、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诱惑力,从中他们可以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快乐。我想,顺应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来指导写作,往往就能“玩”出好文章来,因为他们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生活化情境时,会忘了自己是在写作文,而只是想急切说出心里话而已。“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也就是“情动”才能“辞发”。
例如,学生每天都要做眼保健操,但从未听说过“大脑保健操”。于是,在上习作课之前,我说:“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做操 —— 大脑保健操。”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沸腾,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互相问:“什么是大脑保健操?”我一语不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英文字母“○”,笑着问:“这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像一个气球,有的说像一张脸,还有的说像一个烧饼……霎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在思考这个“○”是什么,还不时环视四周,搜寻像“○”的东西。这时,我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做的就是大脑保健操。”大家满面笑容,兴奋不已,个个精神抖擞,等待着作文课的开始。
二、游戏,让学生“有米乐下锅”
李白坚教授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当前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是教师出示题目和训练重点,进行相互交流和习作指导后,就让学生当堂写,而结果往往会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完成不了。是这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太差吗?这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习作的素材。当堂习作,学生所需的素材只能从记忆储备中提取,如果这些素材在学生的记忆储备中模糊、残缺,甚至根本就没有,那学生习作必定会限入“无米下锅”的境地。
“无米下锅”的情形在游戏作文课上根本不会出现。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或亲身参与到游戏中,或坐在台下为表演者呐喊加油,或密切关注着游戏的进展。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游戏的亲历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游戏本身就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材料,又怎么会“无米下锅”、无话可写呢?
例如,在作文之前,学生先进行扳手腕比赛,观察一番扳手腕比赛的过程,以便文章生成。学生都把袖子撸得高高的,一个个摩拳擦掌。我喊“一”时,学生们都屏住了气息。我喊“二”时,全班学生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架势。大家就等着我这个“三”字了。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我吸了一口气,大声喊出的却是一个“停”字。大家一下子泄了气,愕然地看着我。
我说:“我们等会要写‘扳手腕比赛’的文章。在写的时候,是不是要描写一下参加‘扳手腕比赛’双方对员的衣着、表情呢?”大家连连称是。我又问: “那么你们是否都观察了双方的衣着、表情呢?”回答都说没有注意。
于是,我请两个学生分别观察对方的实际情况,口头描绘对方的衣着、表情。与此同时,告诉他们道:“注意了,在写‘扳手腕比赛’的时候,‘交战双方’的衣着、表情是一定要注意观察的,否则文章就不具体了。”全体笑着点头,表示理解。
于是,我再一次请大家预备比赛,学生再一次互相握紧了右手,听我的口令。“一、二!”等到应该喊“三”的地方,我又喊了声:“停——”
这回学生大笑起来。我问道:“为什么我要说‘停’呢?”
学生们已经猜到了我的意图,有人说:“要注意我们‘交战双方’的动作!”
对呀!在写这种带有动态性的记叙文章的时候,怎么能不写人物的动作呢?于是,我又请学生一起仔细地观察“交战双方”各自的动作:左右手怎么放,左右脚怎么站,腰是否弯曲,头是否低下,等等。
当然,第三次,连学生们也一起喊“停”了,他们知道环境也是可以加以衬托的内容。我则一边提醒他们道:“对了!环境也是应该写进这篇文章里去的呀!”
第四次,再请他们注意握着的对方的手感:是肉肉的,还是骨感的呢?是出汗的,还是干燥的呢?同时提醒道:“注意!手感也要写进文章里去啊!”
第五次,我开始追问“扳手腕比赛”的学生此时此刻都想了些什么?同时大声提醒道:“注意!心理活动也要写进文章的啊!”
从以上的“行为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如果生活的“源泉”已经把学生的五官和小脑袋塞得满满的了,如果他们拥有的“生活素材”已经比较富足了,他们还愁写不出生动细腻的文章来吗?
三、游戏,让学生情发言自真
作文是一系列的情感活动,应有情感的附着,应有激情的支持,应该是不愤不发。然而,在传统的习作课堂上,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是被迫完成习作任务,因为作文题目早被定死了,他们别无选择。例如,教师要求写“愉快的周末”,哪怕学生今天心情再糟糕,笔下流露的也只能是“快乐”。这实在是严重违背习作规律的现象,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文章,怎能不做“无病呻吟”,怎能不抒“虚情假意”呢?
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方面,游戏作文可以说有其独到的优势。首先,游戏本身就是儿童非常喜爱的形式,从儿童的情感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不会拒绝游戏,这就为他们喜欢玩、愿意说、乐意写打下了心理基础。其次,游戏作文能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作文中描写的游戏往往生动有趣。沉浸在游戏场中的学生,其眼、耳、口、鼻、手及整个身心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时而屏息思索,时而疯狂跑跳,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哈哈大笑,身心随着游戏的进程而跳动,情感体验也在游戏中不断积累。有了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笔下的文字再也不是虚伪做作、“无病呻吟”式的假话、套话,而是源源不断的真实的生命独白和心灵对话。
比如,开展游戏“盲人雕塑家”之后,学生说:“残疾人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以后我们应该主动地帮助他们。”在“传话”游戏之后,学生写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话真是不假啊!”游戏“斗蛋”让学生明白:“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力气,还要有技巧才行。”……就这样,游戏作文让学生在学会作文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实践表明,在游戏中进行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
(责编侯艳星)
一、 游戏,让学生趣生心自动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铁。”好奇、好胜、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诱惑力,从中他们可以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快乐。我想,顺应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来指导写作,往往就能“玩”出好文章来,因为他们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生活化情境时,会忘了自己是在写作文,而只是想急切说出心里话而已。“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也就是“情动”才能“辞发”。
例如,学生每天都要做眼保健操,但从未听说过“大脑保健操”。于是,在上习作课之前,我说:“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做操 —— 大脑保健操。”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沸腾,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互相问:“什么是大脑保健操?”我一语不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英文字母“○”,笑着问:“这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像一个气球,有的说像一张脸,还有的说像一个烧饼……霎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在思考这个“○”是什么,还不时环视四周,搜寻像“○”的东西。这时,我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做的就是大脑保健操。”大家满面笑容,兴奋不已,个个精神抖擞,等待着作文课的开始。
二、游戏,让学生“有米乐下锅”
李白坚教授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当前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是教师出示题目和训练重点,进行相互交流和习作指导后,就让学生当堂写,而结果往往会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完成不了。是这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太差吗?这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习作的素材。当堂习作,学生所需的素材只能从记忆储备中提取,如果这些素材在学生的记忆储备中模糊、残缺,甚至根本就没有,那学生习作必定会限入“无米下锅”的境地。
“无米下锅”的情形在游戏作文课上根本不会出现。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或亲身参与到游戏中,或坐在台下为表演者呐喊加油,或密切关注着游戏的进展。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游戏的亲历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游戏本身就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材料,又怎么会“无米下锅”、无话可写呢?
例如,在作文之前,学生先进行扳手腕比赛,观察一番扳手腕比赛的过程,以便文章生成。学生都把袖子撸得高高的,一个个摩拳擦掌。我喊“一”时,学生们都屏住了气息。我喊“二”时,全班学生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架势。大家就等着我这个“三”字了。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我吸了一口气,大声喊出的却是一个“停”字。大家一下子泄了气,愕然地看着我。
我说:“我们等会要写‘扳手腕比赛’的文章。在写的时候,是不是要描写一下参加‘扳手腕比赛’双方对员的衣着、表情呢?”大家连连称是。我又问: “那么你们是否都观察了双方的衣着、表情呢?”回答都说没有注意。
于是,我请两个学生分别观察对方的实际情况,口头描绘对方的衣着、表情。与此同时,告诉他们道:“注意了,在写‘扳手腕比赛’的时候,‘交战双方’的衣着、表情是一定要注意观察的,否则文章就不具体了。”全体笑着点头,表示理解。
于是,我再一次请大家预备比赛,学生再一次互相握紧了右手,听我的口令。“一、二!”等到应该喊“三”的地方,我又喊了声:“停——”
这回学生大笑起来。我问道:“为什么我要说‘停’呢?”
学生们已经猜到了我的意图,有人说:“要注意我们‘交战双方’的动作!”
对呀!在写这种带有动态性的记叙文章的时候,怎么能不写人物的动作呢?于是,我又请学生一起仔细地观察“交战双方”各自的动作:左右手怎么放,左右脚怎么站,腰是否弯曲,头是否低下,等等。
当然,第三次,连学生们也一起喊“停”了,他们知道环境也是可以加以衬托的内容。我则一边提醒他们道:“对了!环境也是应该写进这篇文章里去的呀!”
第四次,再请他们注意握着的对方的手感:是肉肉的,还是骨感的呢?是出汗的,还是干燥的呢?同时提醒道:“注意!手感也要写进文章里去啊!”
第五次,我开始追问“扳手腕比赛”的学生此时此刻都想了些什么?同时大声提醒道:“注意!心理活动也要写进文章的啊!”
从以上的“行为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如果生活的“源泉”已经把学生的五官和小脑袋塞得满满的了,如果他们拥有的“生活素材”已经比较富足了,他们还愁写不出生动细腻的文章来吗?
三、游戏,让学生情发言自真
作文是一系列的情感活动,应有情感的附着,应有激情的支持,应该是不愤不发。然而,在传统的习作课堂上,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是被迫完成习作任务,因为作文题目早被定死了,他们别无选择。例如,教师要求写“愉快的周末”,哪怕学生今天心情再糟糕,笔下流露的也只能是“快乐”。这实在是严重违背习作规律的现象,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文章,怎能不做“无病呻吟”,怎能不抒“虚情假意”呢?
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方面,游戏作文可以说有其独到的优势。首先,游戏本身就是儿童非常喜爱的形式,从儿童的情感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不会拒绝游戏,这就为他们喜欢玩、愿意说、乐意写打下了心理基础。其次,游戏作文能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作文中描写的游戏往往生动有趣。沉浸在游戏场中的学生,其眼、耳、口、鼻、手及整个身心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时而屏息思索,时而疯狂跑跳,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哈哈大笑,身心随着游戏的进程而跳动,情感体验也在游戏中不断积累。有了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笔下的文字再也不是虚伪做作、“无病呻吟”式的假话、套话,而是源源不断的真实的生命独白和心灵对话。
比如,开展游戏“盲人雕塑家”之后,学生说:“残疾人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以后我们应该主动地帮助他们。”在“传话”游戏之后,学生写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话真是不假啊!”游戏“斗蛋”让学生明白:“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力气,还要有技巧才行。”……就这样,游戏作文让学生在学会作文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实践表明,在游戏中进行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