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现瓷影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安,宋代名吉州,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名吉州路,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再改称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意取“吉泰民安”之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吉安路成为吉安府。
  
  吉安地处江西中部,赣江自南向北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贸兴隆,经济发达。唐代,吉州府城就是全国32个中心城市之一,宋代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商业贸易的中心。吉州手工业发达,永和窑位于永和镇,濒临赣江,位于府城上游10公里。永和窑宋代最盛,元代延续,成为南方著名民间窑场。
  永和窑最富有特色的大宗产品是釉下褐色彩绘瓷器。褐彩瓷器系胎体上绘画,表面施釉,笔纹纤细,画风细腻,图案多样,观赏性强,深受欢迎,畅销南北。永和窑凭借便利的交通优势,依靠深厚的人文底蕴,向外传输先进工艺。景德镇釉下彩釉里红和青花工艺的出现与永和窑釉下褐彩不无关系,广东海康窑的彩绘风格形成也不可忽视永和窑的影响。人们谈起永和窑的影响一直局限于瓷器,如用更宽阔视野去观察,特别因地缘的关系,还会发现永和窑对本地区的其他手工业也产生了影响,如元代吉安路铜镜。
  
  唐代后期铜镜工艺水平下降,宋、元、明进入衰落时期。元代铜镜工艺可谓跌至谷底,镜店减少,铸造粗糙,镜体单薄,纹样稀疏单调。尽管如此,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妆饰用具之一,元代铜镜铸造并未停止,还有工匠积极进取,吉安路胡东有就是其中一位。胡东有铸造的铜镜大都铸有铭文,铭文主要有两种样式:一是内区正上方单线狭长框内铭:“上等端正青铜镜”,下方单线长方框内铭:“吉安路/城隍庙下/礼巷内住/胡东有作”;二是外区有一狭长单线框内铭:“吉安路胡东有作”。礼巷地名在清同治十三年编纂的《庐陵县志》府城舆图中标记清楚,在城西关外南二里,今日吉州城区仍有礼巷口地名。因“吉安路”行政区域时间明确,胡东有铜镜主要铸于元代中后期(1312—1362年)。
  
  在铜镜铸造处于低迷的元代,胡东有大胆尝试,多方借鉴,使所铸的铜镜图案丰富,装饰多样,百姓喜欢,产品畅销。胡东有铜镜纹饰颇有特点,题材内容可分三类:1,创新的花卉纹样;2,模古的仿汉图案;3,传统与创新结合的纹饰。我们发现胡东有铜镜纹样的题材和构图都明显受到永和窑褐色彩绘瓷器的影响。
  卷草纹是永和窑褐色彩绘瓷上一种常见的图案,细线从内向外作螺旋卷曲,转动的方向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顺着卷曲的主干上不时分出短枝,或其上再作点缀。卷草纹往往出现在圆器如瓶、罐之上,占据器物的表面或大部,如南宋褐色彩绘卷草纹长颈瓶(图1),褐彩绘画,腹肩条纹卷曲,看似自由,实则有序,分为三层。线条在单元小区间相互连接,内中上下左右行走,形成螺旋蔓延,附加点缀装饰,再以刀刻细线。线条流动洒脱,纹样生动活泼。南宋褐色彩绘卷草纹梅瓶(图2),颈腹卷草,卷枝粗大,弹性有力,卷草上增刻细线露出地色,缠枝上加点增强了卷草的装饰效果。元代永和窑瓷上仍在使用卷草纹。
  
  卷草纹早在唐代金器上就已采用,在元代铜镜上则是一种新的纹样,胡东有铜镜的卷草纹以圈带布置,以一条纤细的主线波曲延伸,每一单元的卷草顺势再向两侧交替分出,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在胡东有铜镜上,卷草纹一般作为辅助纹饰,如三螭卷草纹铜镜(图3),主题纹饰为浮雕三螭绕钮相向嬉戏追逐,外围一圈卷草纹;缠枝宝相花纹铜镜(图4),五道弦纹隔分区间,内区细线蔓延为卷草纹,外区线条曲卷构成花朵硕大、瓣片或圆或尖的宝相花。
  
  永和地属江南水乡,莲池荷叶成为地方独特的景色。永和窑瓷器上荷莲纹是常见的一种纹样,既具佛教意韵,又有文人气息。早期的绿釉枕面刻划荷莲,线条流畅,画面简洁。褐色彩绘瓷器上荷莲则别有情调,开光的莲池鸳鸯纹中,荷莲作为主纹的有机组成部分。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筒形炉(图5)上荷莲纹为主纹,器腹满饰一圈褐地白花的荷莲,花叶硕大,并排成行。荷叶形象,或仰或俯,叶片顺势翻卷。莲花绽开,花瓣柔媚,莲蓬饱满,垂立有别。其画技娴熟,纹样细腻,形象逼真,钩画出褐地白花荷莲开,满塘清香扑面来之意境。胡东有缠枝荷莲纹铜镜(图6)纹样内外疏简,中间是浮雕状缠枝荷莲的主纹,花与叶交替出现,花含苞欲放或蓬结莲子,叶大宽阔。铜镜与筒形炉的荷莲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主纹均是盛开的莲花、饱满的莲蓬和硕大的荷叶顺序连续,图形和布局十分接近,气韵一致。
  
  双凤纹是宋代铜镜的常见主题图案,不论是浅浮雕凤纹,还是线性凤纹,双凤形体很大,构图饱满,空隙较少,隙填云纹,或凤飞穿花。永和窑瓷器也喜用凤纹,元代的乳白釉玉壶春瓶上,腹部印出了一对凤纹。而南宋多种黑釉盏内壁凤纹装饰,绕盏分布,最为常见。一是盏内壁褐彩绘画一对凤纹,间以小花(图7);一是盏内布置剪纸贴花凤纹,两只或三只(图8),也有加朵梅装饰。永和窑瓷器凤纹体形不大,周围空隙较多。胡东有的花卉双凤纹铜镜(图9),外区花卉纹圈带,再围以卷草纹,内区则是形体不大的双凤绕钮,画面显得较为稀疏。胡东有铜镜的双凤构图不同于南宋铜镜,而与永和窑盏内的凤纹构图风格同出一辙。
  
  梅花图案是永和窑又一种特色图样,盏内多个朵梅(图10)有序分布;在瓶、炉上则为剪纸贴花的梅树纹(图11),枝干虬劲,花朵簇簇,瓣片清晰。长命富贵折枝梅纹菱形铜镜(图12),寿字钮座,“长、命、富、贵”四字分置四方,字间饰以浮雕状折枝梅。镜与瓷之梅朵枝干何其相像,两者质异、纹似、韵同,故其也应是胡东有所铸铜镜。
  圆形瓷器的装饰图案习惯绕腹或顺壁布局,多采用纹带形式。铜镜为平面装饰,纹样布置于镜钮周围。汉代铜镜向心构图,唐代铜镜对称排布,宋代铜镜全景构图。元代胡东有铜镜图案除延用了对称性外,以其圈带纹构图最有特点,如卷草、花卉纹,与永和窑瓷上的纹样布局气息相通。这是因为尽管铜镜与瓷器形状、质地不同,但如我们将圆形的立体瓷器四向均匀平展开来,两者的平面图案形式就有了相通性。胡东有铜镜上卷草、双凤、梅花、花卉、海涛的图案构形应该从永和窑瓷器的装饰方式上受到了启迪。永和窑瓷器和吉安路铜镜同属一地,永和窑出现早,时间长,规模大,产量巨,影响深,吉安路铜镜只是在元代与永和窑瓷器相伴同行。因此两者关系上永和窑瓷器肯定会对吉安路铜镜产生影响。虽然两者质地不同,器形也不一样,但两者同属一地,浸润相同的地域文化,具体到器物的图案装饰上,可以彼此借鉴,互相交流,双向影响。在永和窑瓷器和吉安路铜镜的纹样构图和图案布局上,我们观察到前者对后者产生了影响,而后者则从前者获得借鉴。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西方油画从20世纪初来华广泛传播,经过近百年的融合,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本土化过程主要是依托学校美术教育实现的。因此,中国油画史上的绝大部分名家精品,都与各时期的美术学院密切相关,时下艺术市场走红的油画家,几乎都接受过美术学院的培养,或者曾执教于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硕士、现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刘晓丹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绘画与中国艺术市场研究。其所作的《
期刊
上世纪末,寿山石市场喜添新石种——大红袍,大红袍一经问世,喜气洋洋很快在业界唱响。  大红袍(箕花坑)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于寿山高山西北面不到一亩地的山坳中。大红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由于土壤长期滋养,其性凝结通灵,其质地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牛角冻地或藕粉冻地。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条纹呈不规则分布,且色界分明,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神采飘逸,煞是好看。偶尔还能在牛角
期刊
【本刊上海讯】2008年6月24日,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组委会在上海东方商厦七楼梅园村饭店召开上海大师座谈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张心一、李宇、周百均、梁瑞玉、陈海龙、张京年、刘忠荣、刘红宝、宋菁等出席了会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本届提名奖专家评委朱玉成首先向大家通报了3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启动仪式及本次会议主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本届
期刊
脸谱,即戏剧演员以某些颜色在剧中所扮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的特定图案。色彩斑斓的脸谱是中国戏剧的象征,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采用装饰、夸张的手法塑造舞台人物的造型艺术。  早在我国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年)的乐舞节目里就有了戴假面具的歌舞,这假面具亦称“代面”,就是脸谱的鼻祖(图1)。到了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涂面化妆基础上,吸收了面具特点,继而发展成脸谱的化妆艺术。到了元代,当时杂剧的形成使脸
期刊
敬圣惜字    “敬圣惜字”也称敬惜字纸,源于古人认为文字是圣人仓颉所创造,故尊之为“仓颉至圣”,并敬称其所创文字为“圣迹”,进而引申到对书有文字的纸张(字纸)不敢随意抛弃而加以收集处理。由于其功用在于使人学习知识而知书达礼,所以必须加以敬惜。又文昌帝为主宰文章的神至祗,故所有的劝善书都把“敬圣惜字”和文昌帝联系在一起。民间具体敬惜之法,主要表现在:  一、不可用字纸来擦拭或包裹器物,以及不可秽污
期刊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传入中国,在唐太宗以及后来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前后大约兴盛了200多年,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一座景教塔。  而在中国西安碑林,还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考证,这碑正是在周至县大秦寺里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景教碑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
期刊
金石振声 西泠举槌——西泠印社五周年庆典拍卖12月18日杭州启幕    日前,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之中,也是西泠印社继国家级社团、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称号,标志着西泠印
期刊
王立军,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收藏与鉴定方向:青铜器、佛造像、明清陶瓷。    在收藏界,王立军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随着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寻宝》节目的播出,作为该栏目专家组组长的王立军,更是以准确的鉴别能力和率真敢言的魄力树立了一个
期刊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梅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常用题材。梅花居花中君子之首,它斗霜雪抗严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文人常将它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不屈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人们借梅抒情怀,叹国恨,喻人格。寄闲情,有诗为证:  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北宋时王安石有《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期刊
在唐代,长沙窑以漂亮而新颖的釉下彩绘独步一时。今日,它成了收藏者十分看重的藏品。但釉好、彩好、画工好、品相好的上品,实在难得,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能遇到三好、两好乃至一好的残件、瓷片,也是一件乐事。笔者收藏长沙窑多年,但看到那些有特色的瓷片,仍然难以割舍。现选择几件花鸟画瓷片与藏友们共赏。    青釉褐绿彩宝相花碗底    宝相花是佛教象征性花卉,由莲花变体而来,在唐代十分流行。碗底四个桃形莲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