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笔花卉皆生动 用彩用色见功夫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代,长沙窑以漂亮而新颖的釉下彩绘独步一时。今日,它成了收藏者十分看重的藏品。但釉好、彩好、画工好、品相好的上品,实在难得,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能遇到三好、两好乃至一好的残件、瓷片,也是一件乐事。笔者收藏长沙窑多年,但看到那些有特色的瓷片,仍然难以割舍。现选择几件花鸟画瓷片与藏友们共赏。
  
  青釉褐绿彩宝相花碗底
  
  宝相花是佛教象征性花卉,由莲花变体而来,在唐代十分流行。碗底四个桃形莲瓣作辐射状排列,莲瓣中心套绘菊花,菊瓣层层交错,莲瓣腋间尚有辅助纹饰,花型端庄丰满,色彩鲜明雅丽,釉面润洁匀净。碗虽残破,但仍不失大气和华美。
  
  釉下褐绿彩蕨草纹碗底
  
  四株蕨草,三株有叶,一株光杆,轻风徐徐吹拂,蕨草迎风摇曳,碗口绘有辅助纹饰以增加装饰效果。草茎以褐线勾画,流畅劲健,草叶以褐绿两色绘出,舒展自由,绿彩发生窑变,蓝中泛白,真是意趣天成,更增加了自然生态的韵味。
  
  釉下褐绿彩花卉纹碗底
  
  好大一只碗,好大一朵花!这只是碗底,足径已达11.3厘米,估计口径应在30厘米以上,堪称大碗了。这朵花占住了碗底的中心位置,可以想见,碗口部一定还有辅助纹饰与之呼应,因为这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经营布局上的一个规律。花蕊由褐色线条勾出,花的轮廓由绿彩柔线画成,质感很强,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整个画面舒展奔放,华贵富态。此类器物,或可能是上层社会的宴会用瓷。
  
  褐绿彩莲瓣纹瓷片
  
  瓷片的花纹虽不完整,但可以看出长沙窑艺人们的用笔设彩功夫。作者以绿彩绘莲瓣轮廓,笔走中锋,行笔沉稳有力,线条流畅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极具质感,再以褐彩勾画脉络,俊逸明快,然后罩上一层黄色的透明釉,彩色和谐鲜明,浑然一体。虽说与姹紫嫣红的荷花颜色不是一回事,但这正是中国传统画“随类赋形”的体现,作者不追求客体色彩的真实感,而是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初放荷花,水气淋漓,生机勃勃,美哉,湘莲!
  
  釉下褐绿彩水草纹瓷片
  
  这可能是一只瓷罐的下腹部,图中水草常见于塘坝沟渠,作者以褐线勾勒草茎,绿彩画草叶,由于绿彩含铜量较高,因而叶片显出黑色,而这正是草在水中的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不画波纹,而能使观者感受到水在流动,你看那水草不是在逆流摇摆吗?线条流畅明快,色彩褐中显绿,真实而生动。
  
  青釉釉里红花卉纹碗片
  
  该花卉纹饰的褐彩部分发色一般,而釉里红发色比较到位,鲜艳、沉稳、匀净,算是烧得比较好的釉里红了。长沙窑利用铜元素在还原焰气氛中呈现红色的原理烧制釉里红的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而也就生产出了一些精美的产品,但由于烧成难度极大,就整体而言,它毕竟是少之又少,时隔千年的今天,好的藏品更是难以寻觅了。依笔者之见,元釉里红虽说享誉极高,但与长沙窑釉里红比,也只是各有千秋而已。
  
  釉下褐绿彩鹿纹瓷片
  
  这是一只幼鹿,大耳朵,大眼睛,满身斑点,专注地看着前面。从残存的彩绘痕迹看,前面(壶流正下方)还有一只母鹿,按长沙窑画面布局特点,母鹿下方应绘有树木花卉等辅助纹饰以营造意境。褐绿两彩对比鲜明,青釉覆盖其上,更显雅丽。鹿的神态也十分灵动可爱。虽为残片,不缺美感。
  
  釉下褐绿彩白鹭纹碗底
  
  白鹭的身躯轮廓用绿彩柔线勾画,嘴、眼、双翅、羽毛及双腿用褐线勾勒,双足颇显力度,头部抬起,平视前方。在这水草丰茂之地,食物丰富,它饱餐后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一足微抬,准备前行,或许前方水草中的鱼虾、螺蚌还在诱惑着它哩!白鹭后上方有数株水草掩映,整个画面简洁明快。碗底足径11厘米,估计口径接近30厘米,虽说彩色斑斓,但画中白鹭形象完整,生动传神,在今日潇湘大地的溪畔、田头,水圳边,还可以经常见到这自然美景。
  
  
其他文献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我国传统花卉之一。梅花以“先天下而春,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生命力顽强不息”的品性为世人所喜爱,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对象,赞美梅花的千古名句更是广为传唱。毛主席的《咏梅》一词更是将梅花的傲骨精神、高尚品格及神韵表现得光彩照人。  书画梅花作品让人百看不厌,瓷绘梅花作品更是惹人喜爱。近现代文人瓷画中,梅花创作以田鹤仙、王鹤亭、李明亮、陆云山、卓安之最为突出。瓷绘艺术
期刊
编者按:  西方油画从20世纪初来华广泛传播,经过近百年的融合,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本土化过程主要是依托学校美术教育实现的。因此,中国油画史上的绝大部分名家精品,都与各时期的美术学院密切相关,时下艺术市场走红的油画家,几乎都接受过美术学院的培养,或者曾执教于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硕士、现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刘晓丹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绘画与中国艺术市场研究。其所作的《
期刊
上世纪末,寿山石市场喜添新石种——大红袍,大红袍一经问世,喜气洋洋很快在业界唱响。  大红袍(箕花坑)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于寿山高山西北面不到一亩地的山坳中。大红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由于土壤长期滋养,其性凝结通灵,其质地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牛角冻地或藕粉冻地。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条纹呈不规则分布,且色界分明,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神采飘逸,煞是好看。偶尔还能在牛角
期刊
【本刊上海讯】2008年6月24日,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组委会在上海东方商厦七楼梅园村饭店召开上海大师座谈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张心一、李宇、周百均、梁瑞玉、陈海龙、张京年、刘忠荣、刘红宝、宋菁等出席了会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本届提名奖专家评委朱玉成首先向大家通报了3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启动仪式及本次会议主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本届
期刊
脸谱,即戏剧演员以某些颜色在剧中所扮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的特定图案。色彩斑斓的脸谱是中国戏剧的象征,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采用装饰、夸张的手法塑造舞台人物的造型艺术。  早在我国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年)的乐舞节目里就有了戴假面具的歌舞,这假面具亦称“代面”,就是脸谱的鼻祖(图1)。到了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涂面化妆基础上,吸收了面具特点,继而发展成脸谱的化妆艺术。到了元代,当时杂剧的形成使脸
期刊
敬圣惜字    “敬圣惜字”也称敬惜字纸,源于古人认为文字是圣人仓颉所创造,故尊之为“仓颉至圣”,并敬称其所创文字为“圣迹”,进而引申到对书有文字的纸张(字纸)不敢随意抛弃而加以收集处理。由于其功用在于使人学习知识而知书达礼,所以必须加以敬惜。又文昌帝为主宰文章的神至祗,故所有的劝善书都把“敬圣惜字”和文昌帝联系在一起。民间具体敬惜之法,主要表现在:  一、不可用字纸来擦拭或包裹器物,以及不可秽污
期刊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传入中国,在唐太宗以及后来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前后大约兴盛了200多年,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一座景教塔。  而在中国西安碑林,还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考证,这碑正是在周至县大秦寺里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景教碑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
期刊
金石振声 西泠举槌——西泠印社五周年庆典拍卖12月18日杭州启幕    日前,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之中,也是西泠印社继国家级社团、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称号,标志着西泠印
期刊
王立军,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收藏与鉴定方向:青铜器、佛造像、明清陶瓷。    在收藏界,王立军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随着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寻宝》节目的播出,作为该栏目专家组组长的王立军,更是以准确的鉴别能力和率真敢言的魄力树立了一个
期刊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梅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常用题材。梅花居花中君子之首,它斗霜雪抗严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文人常将它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不屈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人们借梅抒情怀,叹国恨,喻人格。寄闲情,有诗为证:  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北宋时王安石有《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