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纪录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纪录片集电影美学之大成,融合信息传播、纪录与艺术表现功能于一身,以其特有的紀实表现方式和艺术创造为人们提供多层次美感。它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不只是简单的反映现实,还要透过本质发现问题,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艺术;意境
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纪录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纪录片集电影美学之大成,融合信息传播、纪录与艺术表现功能于一身,以其特有的纪实表现方式和艺术创造为人们提供多层次美感。它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不只是简单的反映现实,还要透过本质发现问题,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曾说:“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在纪录片创作手段日趋多样化、创作形式多元化的态势下,纪录片的审美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创作者的重视,德国克劳斯·克莱梅尔就说“纪录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1]。
一、真实美
对纪实性纪录片的美学评价,首先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评价。纪录片从一诞生,就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为其基本特色。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们去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2]。纪录片的宗旨就是纪录现实、纪录生活,只有真实的现实才有价值。所以,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之源,是纪录片的灵魂,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审美基石,真实美是纪录片最首要的美学评价标准。
法国纪录片《home》是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拍成的。主创团队历访50多个国家,动用大量航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要拍成这样的片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我国近几年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是真实性的代表。片中没有刻意让人物对着镜头表达设计好的台词,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看他们如何本真地炮制属于乡土的传统美食。朴实的村民、简陋的制作环境、掉在地上被捡起直接抹在火腿上的盐,没有人因此而嫌弃这些食物,反而因为它们的纯粹而心生向往,口水一次一次涌出来又被咽回去。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唯其真,唯其善,才显其美。纪录片的真实美是一种遵从自身纪实性的美,“不造作,接地气”是对本片最好的评价。这是中国影视制作者的突破,用朴实的镜头还原朴实的乡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就此而言,《舌尖上的中国》是平民化生活的影像典型化塑造,简约地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又如《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影片。它是美国迪士尼与中国联合摄制的,由陆川导演执导,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丰富的自然地貌和特有的神奇物种。影片讲述了三个珍稀动物的家庭趣事:栖于四川竹林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丫丫、美美母女的相聚别离,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达娃一家,如何在逆境求生的艰辛,攀缘于神农架密林的顽童金丝猴淘淘,浪子回头的立志故事。
世界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深入中国自然环境中,跟踪拍摄了这部《我们诞生在中国》。由于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都非常险要,特别是雪豹这类动物还生活在岩石峭壁中,这为主创团队的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摄影师们克服艰险,一遍又一遍地拍摄,最后素材经由陆导剪辑,为原本枯燥乏味的记录片晕染出了别样色彩。这一切,都跟主创团队追求真实性的标准分不开。
二、影视美
不管是《HOME》、《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我们诞生在中国》,画面都是非常精美、配音非常应景的。纪录片的基础是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还要追求它的艺术性,使人们在观看时有代入感,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HOME》的感官刺激自不必说,壮丽的片头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的星球。但是,从人类开始发展工业之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这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环境高度污染、生态极度失衡、物种逐渐灭绝等各类自然灾害,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愈演愈烈。人类贪婪并无休止地对自然进行开采、占用甚至是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殆尽,自然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壮美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残忍的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让人们思考,自然环境是如此脆弱,如果人类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而继续破坏生态平衡的话,最终地球这个共同生存的家园将不复存在!
《我们诞生在中国》为大众展现了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可爱的珍稀动物。精美的画面配以周迅解说,让这部纪录片有了一种动物式的温情,展现了动物世界的笑与泪、难与易。
这是一部题材新颖、手法独特的电影。影片先有故事大纲,然后按大纲去拍摄取材,摄影团队每两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导演需根据新获素材情况反复调整剧本,最终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剧情”的电影。这部有纪录片的质感、情感片的参与,有可可西里式的欢乐,也有浅尝辄止的哲学思考。混合丰富的内容,交织熬成一碗“动物版”的鸡汤。
三、哲理美
纪录片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进行发现和记录的,以此来体现美学特性,为人们提供“美”的愉悦感。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它的美学特性可以从内容的影视美以及内涵的生态美等多角度呈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感受的窗口,为人类未来生存以及反觀自省提供一个参照。从表面上看,纪录片看似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复制,但其中却渗透着创作者自我发现和投射心理,隐含着深层的文化因素。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拥有复杂情感的动物电影。影片中,雪豹母亲达娃为保护两个宝宝,无奈终被强敌驱逐,并于一次牦牛捕猎中不幸遇难丧生。金丝猴孩子离家出走后浪子回头诠释了家的重要性,以及熊猫母女一齐走过成长历程。影片并没有卖弄身姿矫揉造作,而是在拟人化的手法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稀有动物的生活,感受动物世界的残酷,领悟动物哲理与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它们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它们一样有家人,有追求,像人类一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导演陆川说:他想拍摄另一部可可西里,希望突出大自然残酷的一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也想以家和父母之爱为主题,呈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物情感。
《我们诞生在中国》的代入感非常强烈,旋律和节奏让你笑让你哭,层次设计感迭出不穷。不仅让观者以上帝视角感触着动物世界,还用壮阔万千的自然景色,讲述一个“死亡不是终点,生命是个轮回”的哲学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则是辅以中国佐料,用几个感性或严肃词汇的性感叠加,让观众体验到一次声香色味文化之旅。总编导陈晓卿通过富有诗意的说明性语言,将中国传统美学“文以载道”结合现代影像技术延续和发展,看似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实则渗透着创作者有意识的心理投射。《舌尖上的中国》将情感和所要传达的民族文化按照既定的意识形态规则来对现实进行艺术创作,其间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因素,可以说是一部最具东方气质的纪录片。
四、结语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影像化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又将自我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整个纪录片之中。纪录片创作者在影像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依赖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对现实世界的过分依赖。它的创作的逻辑起点是现实与艺术、真实和创造之间的矛盾。纪录片深化了人们的审美领域,给观看者以崇高的审美感动,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德]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惑[A].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3.
[2]高广元.真实:纪录片生命的源泉[J].电视研究,1999(9).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艺术;意境
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纪录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纪录片集电影美学之大成,融合信息传播、纪录与艺术表现功能于一身,以其特有的纪实表现方式和艺术创造为人们提供多层次美感。它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不只是简单的反映现实,还要透过本质发现问题,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曾说:“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在纪录片创作手段日趋多样化、创作形式多元化的态势下,纪录片的审美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创作者的重视,德国克劳斯·克莱梅尔就说“纪录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1]。
一、真实美
对纪实性纪录片的美学评价,首先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评价。纪录片从一诞生,就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为其基本特色。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们去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2]。纪录片的宗旨就是纪录现实、纪录生活,只有真实的现实才有价值。所以,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之源,是纪录片的灵魂,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审美基石,真实美是纪录片最首要的美学评价标准。
法国纪录片《home》是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拍成的。主创团队历访50多个国家,动用大量航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要拍成这样的片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我国近几年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是真实性的代表。片中没有刻意让人物对着镜头表达设计好的台词,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看他们如何本真地炮制属于乡土的传统美食。朴实的村民、简陋的制作环境、掉在地上被捡起直接抹在火腿上的盐,没有人因此而嫌弃这些食物,反而因为它们的纯粹而心生向往,口水一次一次涌出来又被咽回去。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唯其真,唯其善,才显其美。纪录片的真实美是一种遵从自身纪实性的美,“不造作,接地气”是对本片最好的评价。这是中国影视制作者的突破,用朴实的镜头还原朴实的乡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就此而言,《舌尖上的中国》是平民化生活的影像典型化塑造,简约地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又如《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影片。它是美国迪士尼与中国联合摄制的,由陆川导演执导,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丰富的自然地貌和特有的神奇物种。影片讲述了三个珍稀动物的家庭趣事:栖于四川竹林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丫丫、美美母女的相聚别离,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达娃一家,如何在逆境求生的艰辛,攀缘于神农架密林的顽童金丝猴淘淘,浪子回头的立志故事。
世界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深入中国自然环境中,跟踪拍摄了这部《我们诞生在中国》。由于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都非常险要,特别是雪豹这类动物还生活在岩石峭壁中,这为主创团队的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摄影师们克服艰险,一遍又一遍地拍摄,最后素材经由陆导剪辑,为原本枯燥乏味的记录片晕染出了别样色彩。这一切,都跟主创团队追求真实性的标准分不开。
二、影视美
不管是《HOME》、《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我们诞生在中国》,画面都是非常精美、配音非常应景的。纪录片的基础是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还要追求它的艺术性,使人们在观看时有代入感,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HOME》的感官刺激自不必说,壮丽的片头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的星球。但是,从人类开始发展工业之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这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环境高度污染、生态极度失衡、物种逐渐灭绝等各类自然灾害,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愈演愈烈。人类贪婪并无休止地对自然进行开采、占用甚至是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殆尽,自然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壮美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残忍的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让人们思考,自然环境是如此脆弱,如果人类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而继续破坏生态平衡的话,最终地球这个共同生存的家园将不复存在!
《我们诞生在中国》为大众展现了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可爱的珍稀动物。精美的画面配以周迅解说,让这部纪录片有了一种动物式的温情,展现了动物世界的笑与泪、难与易。
这是一部题材新颖、手法独特的电影。影片先有故事大纲,然后按大纲去拍摄取材,摄影团队每两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导演需根据新获素材情况反复调整剧本,最终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剧情”的电影。这部有纪录片的质感、情感片的参与,有可可西里式的欢乐,也有浅尝辄止的哲学思考。混合丰富的内容,交织熬成一碗“动物版”的鸡汤。
三、哲理美
纪录片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进行发现和记录的,以此来体现美学特性,为人们提供“美”的愉悦感。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它的美学特性可以从内容的影视美以及内涵的生态美等多角度呈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感受的窗口,为人类未来生存以及反觀自省提供一个参照。从表面上看,纪录片看似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复制,但其中却渗透着创作者自我发现和投射心理,隐含着深层的文化因素。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拥有复杂情感的动物电影。影片中,雪豹母亲达娃为保护两个宝宝,无奈终被强敌驱逐,并于一次牦牛捕猎中不幸遇难丧生。金丝猴孩子离家出走后浪子回头诠释了家的重要性,以及熊猫母女一齐走过成长历程。影片并没有卖弄身姿矫揉造作,而是在拟人化的手法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稀有动物的生活,感受动物世界的残酷,领悟动物哲理与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它们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它们一样有家人,有追求,像人类一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导演陆川说:他想拍摄另一部可可西里,希望突出大自然残酷的一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也想以家和父母之爱为主题,呈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物情感。
《我们诞生在中国》的代入感非常强烈,旋律和节奏让你笑让你哭,层次设计感迭出不穷。不仅让观者以上帝视角感触着动物世界,还用壮阔万千的自然景色,讲述一个“死亡不是终点,生命是个轮回”的哲学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则是辅以中国佐料,用几个感性或严肃词汇的性感叠加,让观众体验到一次声香色味文化之旅。总编导陈晓卿通过富有诗意的说明性语言,将中国传统美学“文以载道”结合现代影像技术延续和发展,看似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实则渗透着创作者有意识的心理投射。《舌尖上的中国》将情感和所要传达的民族文化按照既定的意识形态规则来对现实进行艺术创作,其间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因素,可以说是一部最具东方气质的纪录片。
四、结语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影像化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又将自我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整个纪录片之中。纪录片创作者在影像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依赖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对现实世界的过分依赖。它的创作的逻辑起点是现实与艺术、真实和创造之间的矛盾。纪录片深化了人们的审美领域,给观看者以崇高的审美感动,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德]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惑[A].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3.
[2]高广元.真实:纪录片生命的源泉[J].电视研究,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