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学生缺少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更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a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质疑能力;自主;提问;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缺少质疑问难方法的引领和训练。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少质疑问难的训练,所以导致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主探究氛围不浓,自主学习劲头不高。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施问题导学。我们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养成质疑问难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当下学生的现状,主要以课前预习和课中教学为途径,采取的训练方法如下:
一、 以课前预习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一) 利用问题导学,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培养。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我们对导学案上的自学问题进行改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显著。
语文课前预习是每个语文老师常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效果呢,却各有千秋。有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往往会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如熟读课文,划出本文重点的词语,并查出意思,哪些词语为重点,学生搞不清楚,所以就随便划一些;有的预习内容过简,没有思考性,学生也没有兴致去完成,如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出感情来,没有思考的压力,所以也就产生不出想读的动力,学生课前主动读五遍以上的少之又少。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利用问题导学,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预习,然后再通过预习鼓励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不得不多读几遍课文,在书上自然就圈圈画画,找不出来就不得不去查资料,第二天在上课时通过小组汇报,梳理了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再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基本上做到以学定教。这期间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形成了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是真参与,人人都是真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当然,问题导学开始不能太多、太难,只能根据学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老师要多鼓励,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放大它示范的效果,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问题中,让“问”引发学生去学,让“思”激励学生去学。
(二) 进行质疑问难示范,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由于怕提不出问题或回答不好其他问题,所以就很难举手发言。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持久发挥,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初读课文题目时脑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时,如何质疑,品读课文重点语段时,又如何质疑,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题目,不同结构类型的课文,层次清析的课文,又是如何质疑?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训练,从示范到练习,从课本中到课本外,从专门训练到随意监测,由于训练扎实,学生基本上克服了惧怕问问题、不会问问题的心理,现在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好多学生爱上了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他们在展示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的成就感。
二、 课中探究,把质疑问难的习惯转化为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由于学生已固有的学习习惯很难把学生带进这种学习方式中。过去课堂中,虽然也常能听到老师说“同学们,现在小组讨论一下XX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平时的习惯没有养成,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课堂有限的时间就结束了他们的讨论,这种走过场的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质疑问难的本领得不到展示,自主阅读的习惯也很难养成。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检查预习、集体纠错;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生疑;达标检测,反馈提高”四段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的习惯已转化成各种能力。如在《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围绕“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通过你的朗读或说说感想来表达”,学生在展示中各抒己见,旁听的学生质疑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形成辩论的状态,有理有据。
生1: (认为乡下人家中雨后春笋的画面很美,充满生机,接着他就读起来:)在屋后种上几十株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2: 你朗读,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充满生机的画面,但是我认为你没有把春笋“探”出头来的语气读出来,因为春笋像春天的娃娃,活泼可爱,心情应该是喜悦的。(说着他就读起来……)
生3: 乡下人家,我喜欢门前鲜花盛开的迷人画面,因为这里鲜花很多,而且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真是独特迷人。
生4: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时令”吗?
生3: 时令就是季节呀!
生5: “朴素”、“华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6: 嗯(思考状),……
生7: 我认为“朴素”就是这些花没有名贵的花,但是这些花开放颜色鲜艳,在乡下人家这里就显得很美,就是“华丽”,我们家门前花一开,也很美,就显得华丽。
……
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着,品读着,争论着。虽然有时学生的质疑笨拙,回答可笑,但是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这里显得自由自在,自主表达,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不过我们需要把学生这种学习习惯坚持发展下去,把它变成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也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雷玲著《教师要学陶行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志平、李亮著《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丙亭著《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语文;质疑能力;自主;提问;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缺少质疑问难方法的引领和训练。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少质疑问难的训练,所以导致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主探究氛围不浓,自主学习劲头不高。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施问题导学。我们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养成质疑问难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当下学生的现状,主要以课前预习和课中教学为途径,采取的训练方法如下:
一、 以课前预习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一) 利用问题导学,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培养。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我们对导学案上的自学问题进行改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显著。
语文课前预习是每个语文老师常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效果呢,却各有千秋。有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往往会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如熟读课文,划出本文重点的词语,并查出意思,哪些词语为重点,学生搞不清楚,所以就随便划一些;有的预习内容过简,没有思考性,学生也没有兴致去完成,如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出感情来,没有思考的压力,所以也就产生不出想读的动力,学生课前主动读五遍以上的少之又少。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利用问题导学,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预习,然后再通过预习鼓励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不得不多读几遍课文,在书上自然就圈圈画画,找不出来就不得不去查资料,第二天在上课时通过小组汇报,梳理了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再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基本上做到以学定教。这期间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形成了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是真参与,人人都是真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当然,问题导学开始不能太多、太难,只能根据学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老师要多鼓励,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放大它示范的效果,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问题中,让“问”引发学生去学,让“思”激励学生去学。
(二) 进行质疑问难示范,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由于怕提不出问题或回答不好其他问题,所以就很难举手发言。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持久发挥,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初读课文题目时脑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时,如何质疑,品读课文重点语段时,又如何质疑,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题目,不同结构类型的课文,层次清析的课文,又是如何质疑?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训练,从示范到练习,从课本中到课本外,从专门训练到随意监测,由于训练扎实,学生基本上克服了惧怕问问题、不会问问题的心理,现在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好多学生爱上了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他们在展示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的成就感。
二、 课中探究,把质疑问难的习惯转化为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由于学生已固有的学习习惯很难把学生带进这种学习方式中。过去课堂中,虽然也常能听到老师说“同学们,现在小组讨论一下XX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平时的习惯没有养成,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课堂有限的时间就结束了他们的讨论,这种走过场的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质疑问难的本领得不到展示,自主阅读的习惯也很难养成。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检查预习、集体纠错;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生疑;达标检测,反馈提高”四段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的习惯已转化成各种能力。如在《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围绕“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通过你的朗读或说说感想来表达”,学生在展示中各抒己见,旁听的学生质疑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形成辩论的状态,有理有据。
生1: (认为乡下人家中雨后春笋的画面很美,充满生机,接着他就读起来:)在屋后种上几十株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2: 你朗读,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充满生机的画面,但是我认为你没有把春笋“探”出头来的语气读出来,因为春笋像春天的娃娃,活泼可爱,心情应该是喜悦的。(说着他就读起来……)
生3: 乡下人家,我喜欢门前鲜花盛开的迷人画面,因为这里鲜花很多,而且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真是独特迷人。
生4: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时令”吗?
生3: 时令就是季节呀!
生5: “朴素”、“华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6: 嗯(思考状),……
生7: 我认为“朴素”就是这些花没有名贵的花,但是这些花开放颜色鲜艳,在乡下人家这里就显得很美,就是“华丽”,我们家门前花一开,也很美,就显得华丽。
……
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着,品读着,争论着。虽然有时学生的质疑笨拙,回答可笑,但是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这里显得自由自在,自主表达,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不过我们需要把学生这种学习习惯坚持发展下去,把它变成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也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雷玲著《教师要学陶行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志平、李亮著《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丙亭著《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