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与体态语词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l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诗中有“阿母大拊掌”句。某高中语文教材对“拊掌”的注释为“击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焦仲卿妻》注为:“拍掌。这里是表示惊异。”《汉语大词典》释为“拍手,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以上注释均不完善。高中语文课本的注释只说明了体态动作,没有说明体态动作的含义,过于简单。朱东润注和《汉语大词典》注既说明了体态动作,也解释了体态动作的含义,但是没有说明“拊掌”为什么有“欢乐”和“激愤”这样相反的意义。
  把“拊掌”释为“击掌”“拍掌”“拍手,鼓掌”都是可以的。“拊”的主要义项是“拍,击”。“拊手”是拍手,“拊心”是拍胸,“拊石”是敲击石磬,“拊缶、拊鼓”是击打乐器,“拊股”是拍腿,“拊床”是拍打床,“拊背”是轻拍肩背,“拊胸、拊膺”是捶胸。将“拊掌”这个体态的含义解释为“表示惊异”和“表示欢乐、激愤”也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同一体态可以表示“欢乐”和“激愤”这样相反的含义呢?
  用《国学宝典》电子版检索,共得273条含“拊掌”一词的例句。归纳一下,“拊掌”主要有四方面的含义。
  
  一、表示“欢乐、赞赏”,常和“笑”等词连用。这个含义最为常见,宋元怀著《拊掌录》一卷,书中所记皆一时可笑之事,“拊掌”成了“笑话”的代称。例如:
  (1)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2)策拊掌大笑,乃有兼并之志也。(《三国志·吴书四》)
  (3)高祖嘉之,拊掌欣笑。(《魏书·卷二十一上》)
  (4)睹足下《咏怀》五篇,仆乃拊掌惬心,吟玩为娱。(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
  (5)语毕,满堂拊掌称善。(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光绪五年》)
  
  二、表示“打节奏”。
  (6)南闾兮拊掌,北阎兮鸣笳。(《全晋文·卷六十八》)
  (7)鸣拍板,拊掌应节。(《清史稿·卷八十五》)
  (8)即奏三弦、琵琶,鸣拍板拊掌,举盏以献,凡六献。(《清稗类钞·时令类》)
  
  三、表示“提示或引诱”。
  (9)拊掌诱之,则奋翼而唳若舞状。(宋·林洪《山家清事》)
  (10)忽拊掌一声,悉变为牛头阿旁之属,奇形丑貌,可怖可愕。(宋·洪迈《夷坚志》卷第九)
  (11)倘遇人以诗词或言语示我,彼在隔坐,不及知闻。我则拊掌,彼便说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九)
  
  四、表示“激愤、数落”。这个含义的用例很少。
  (12)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玉台新咏》)
  击掌是汉民族一个常见的体态语,“拊掌”这个词记录了左右手掌相击这样的体态。但是,击掌有两种情况,一是左右手掌心相击,就是拍手、鼓掌,表示欢乐、赞成、激动等;一是右手背击左手心(左手背击右手心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不排除有人因用手习惯不同,可能会用左手背击打右手心),表示激愤、怨怪、数落等。这两种“拊掌”均为汉民族体态语,前一种使用频率很高,后一种常出现在怨怪、愤激的场合,经常可以看到老年妇女一边用右手背击打左手心,一边激愤地数落的场景。“阿母大拊掌”的“拊掌”是在阿母见到女儿被休回家,感到很不光彩的激愤情况下作出的体态动作,后面还有一系列数落的内容,因此,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
  以右手背击打左手心这个体态语比较难用简洁的文字记录,容易被忽略,因此,也用“拊掌”表示。周国光编著《体态语》一书,“例释性条目对汉语常见的近200个体态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其中收有“拍巴掌(拊掌、鼓掌)”条。但是,没有收入“以右手背击打左手心”的体态语,也未见“激愤、怨怪、数落”的义项。
  以上注释不确的原因是对“拊掌”这个体态语不了解,未能区分“拊掌”的两种不同体态,也没有弄清楚体态语和体态语词的关系。另外,《汉语大词典》“拊掌”条义项收列不全。
  体态语是表达特定意义,传递某种信息的肢体动作,体态语词是记录体态语的词语。拍手是一个体态语,“拊掌”就是记录这个体态语的体态语词,它记录了左右手掌心相击和右手背击左手心这两个体态。体态语词用文字描写记录体态语,突破了体态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保存了汉民族体态语。但体态语词记录体态语有一定的局限和模糊性,不能像录像那样完整地精细地再现复杂的体态动作,一些相近的体态动作也难以用文字区别开来。体态语词与体态语也不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体态语可以用同一体态语词记录,如“拊掌”就包含两种不同的击掌方式;同一体态语也可以用不同的体态语词记录,如:拍手可以叫“拊掌”,也可以叫“抚掌”,还可以叫“鼓掌”等。因此,我们今天要通过体态语词解读体态语,尤其是古代体态语,就必须加以辨析,弄清楚体态动作与含义的关系,弄清楚体态语与体态语词的区别。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句中的“拊掌”应注为:“拍手,这里是右手背击左手心,表示激愤、怨怪、数落。”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6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国学宝典,http://www.guoxue.com。
  〔5〕周国光《体态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其他文献
“新课改”已经20年,弹指一挥间。  其间有无数的故事,或精彩或平淡。  教师的故事无疑是最多的。这不仅因为教师人数多,发生故事的机会多,更因为教师身处课改第一线,最先感受课改带来的变化与调整,最真切地遭遇课改中的问题与困难,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论愿意与否,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处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课改之中,都是课改的参与者、见证者。20年间,教师的探索或疑惑、激情或颓唐、成就或失败、欢
編者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面对师德建设这一传统且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围绕“共情润心 双格发展”的办园理念,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四维”师德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支“德”“能”兼备的师资队伍。本期,本刊围绕“师德”这一主题,展示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
仿写题自1998年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至今历经12个年头,基本成为相对稳固的一种题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9套保留了该题型。12年来,该道题赋分大多在4~6分之间,2009年全国卷Ⅱ赋7分,2008年四川卷设两道仿写题,共赋11分。仿写与写作教学一目标要求中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属于同一范畴,一般是以优秀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新的
背景介绍    《心声》为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默读,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在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语言,说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切入角度    以“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
一、创意说明    《项脊轩志》是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或是找几个问题来讨论,或是截取几个片段来赏析。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贴近文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收获不大。评点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学习现代汉语。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的比例约占12%,这充分体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纵观2009年全国各套高考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在这个十分稳定的测试板块中也有一些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1 选材呈现多样化趋势    高考文言文试题素材一般以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为主,而所选传主也多为历
坚守语文的“家”  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学思想的精髓呢?  张庆(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教研室):在当前深化语文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主要应当向于老师学习两点:一是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家”的坚守。什么是语文的“家”?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
[设计特点]  从文本出发,设计三个有梯度的语文活动:“画一画”“填一填”和“背一背”。这种教学形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汉,形成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普遍觉得陌生和艰涩,“画一画”可以把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教学,变成一个有意思的画画活动,因为学生要画出来就必须看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填一填”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明晰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厌倦
【摘 要】食品标签上的百分数真实存在,深入其里,聚焦问题,在解读中,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数学深度学习的资源。回归生活,深入探究,反复体悟,可以感受真实性问题的价值,凸显“大哉数学”的美妙。  【关键词】百分数 真实性问题 开发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华罗庚先生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中曾这样精彩地描述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关汉卿的著名剧作《窦娥冤》的第三折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拒绝再嫁,张驴儿父子与蔡婆、窦娥的关系陷入僵局,张驴儿想趁蔡婆生病之时将她毒死,以打破僵局,使窦娥屈从于己,却因误药死自己的父亲,最终导致了窦娥屈死的悲剧结局。对于张驴儿为什么如此筹谋,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摘引研究者的表述说:张驴儿先害死蔡婆,更有利于霸占窦娥。这样表述看似合乎情理,但却造成了剧本情节的前后矛盾:蔡婆此前已经答应自己嫁给张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