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少了烟火味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2015年夏天,王静25岁,在绍兴一家银行上班的她,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文艺男同事小默,两人坠入爱河并步入婚姻殿堂。婚礼结束后那天晚上,小默说酒喝多了,胃不舒服,想喝点粥,从来没做过饭的王静决定煮个粥。这是王静第一次在自己厨房开火,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结婚三年厨房只用过一次”。也许,这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近日,两人终于离婚了。
  原本是你侬我侬,原本是真情相守。就因為“结婚三年只做过一次饭”,幸福的婚姻,甜蜜的爱情,就这样破碎了。看到这样的“离婚故事”,很多人不由感叹:丈夫应该多理解,现在的女性几个喜欢做饭?如果爱情是真挚的,如果真情是甜蜜的,何必在意“一顿饭”?“三年只做一顿饭”,丈夫为啥没有做饭?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很难就此说,这对小夫妻的婚姻破碎,都是“三年厨房只用一次”惹的祸。但是,从这起事件中,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懒人时代的人生没有烟火气息的问题。
  居家过日子,锅碗瓢勺曾经是离不开的标准配置。家庭里可以没有电视,没有冰箱,没有洗衣机。但是,一定不能少了锅碗瓢勺,这是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服务的深入,在一些家庭锅碗瓢勺早就不是必需品了,甚至成为了摆设,锅碗瓢勺制作的工艺越来越精细了,锅碗瓢勺的外观越来越漂亮了,但是却落满了灰尘。
  科技的发展,让“自己动手”变得遥远了。自动做饭机,自动洗碗机,自动炒菜机,一批批崭新的“懒汉产品”充满了生活。最近还有消息说,在长沙热销“妈妈的味道”炒菜机,说是这个智能产品能做出“妈妈的味道”。高科技的来临,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现实。然而,当“懒汉科技”充满生活的时候,所有东西都依靠遥控器完成的时候,总是感到是有点遗憾的。高科技能带来生活便捷,却带不来“生活的味道”。


  服务的延伸,让“饭来张口”变得唾手可及。网络上,社会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餐饮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吃遍天下美味。遥远一点的,可以借助快递实现。近距离一点的可以借助外卖小哥实现。看过一篇报道,说是一位年轻人曾经创下“崭新记录”,一个月没有出门,所有饭菜都是依靠外卖实现的。新的经营业态,在活跃了市场氛围的时候,在便捷了生活需求的时候,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了。
  失去了烟火气息的生活,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本真。生活是忙忙碌碌的,生活是匆匆忙忙的,但是这都不是让生活失去烟火气息的理由。“自己动手”的美好,即使累点,即使苦点,也是幸福的味道。想想丈夫择菜,妻子做菜,满屋子都是“幸福的味道”,会是怎样的场景?
  去年,一家大学开设了“厨艺课程”,会做饭也可以加学分。看来,倡导“自己动手”是时候了。“三年厨房只用一次”,生活不能少了烟火味。
其他文献
读一位著名学者开出的愉悦身心“五然”妙方,联想到与之相通的古文雅句和名人雅事,遂生感悟。  处事为人宜蔼然。蔼然,既指待人和气、和善,亦应含有谦恭、宽容之意。《尚书·伊训》有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是说对别人不求全责备,而检查、检点自身总怕不够。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大师,幼年与一位老师学戏,被贬为“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的笨学生,因之该老师一气罢教拂袖而去。后来梅兰芳师从他人,以勤补拙,刻苦
期刊
自控是自觉控制所言所行,自由是挥洒自己的个性;自控与自由,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自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才做什么。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只有绝不做某些事,才有可能做成一些事。所以,自控与自由,本质上高度一致。  体现在行为方式和道德修养上,自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日常言行方面的自控。简单地说就是:不该你说的话不说,不该你做的事不做;
期刊
如果你问中国的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好不好?恐怕十有八九的父母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否定的回答。然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溺爱和娇惯孩子的父母绝对不会少于十之八九。这证明,理智上明白,不等于现实中执行。子女教育中,中国父母最善于感情用事。  有两则很有意思的子女教育的小故事。一则是讲一个年轻的父亲领着自己的孩子在路上走,孩子不小心掉进了路旁的水沟里,那爸爸却继续向前走,仿佛没事人一样。结果是,那孩子先哭喊了几
期刊
凡成大事者,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曾国藩自然也不例外。不说别的,就是一生所下的自省功夫,曾国藩就超出了同时代与后来的许多人。曾国藩的自省既见于家书,更见之于日记。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黎月乔前辈来,示以近作诗。赞叹有不由中语,谈诗妄作深语。己所不逮者万万。”看了熟人写的诗,明知道不怎么样,却违心吹捧,还要故作高深,曾国藩觉得自己太装。初九日,曾国藩在日记中批评
期刊
”一点儿”,表示很少的意思。可就这很少的“一点儿”都还很有人特别喜欢。是什么人?我道是有的手中握有小权力者。  这样的小权力者,喜欢吃“一点儿”、拿“一点儿”、要“一点儿”。有一市场收费的,很理直气壮地跟一小贩说:“拿个塑料袋,我装几根黄瓜!”小贩没吭声,马上拿个塑料袋递过去,这人装了些黄瓜走人。这种小权力,在市场上谋生的人是不敢招惹的。只能以忍耐来掩盖心中的无奈。真要是流露岀什么不满之意,那招来
期刊
工作中、生活中難免会遇到尴尬事,处置起来使人十分头疼。但“麻”老师却能巧妙地应对。不妨看看他的巧妙之处。  “麻”老师其实并不姓麻,他长了一脸大麻子,因为一次授课出了名,“麻”老师就这样被叫上了。“麻”老师是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70岁,尽管早已退休,但因他的心理学课教得好,许多学校、单位都争相聘他为心理咨询师或教心理学课,他也乐得去发挥这个“余热”。前年,当地一所中学聘他去讲心理学课。第一天上课就
期刊
记得《人民的名义》一开头,有一个小处长大贪官,这个小处长赵德汉看似清廉,平时一饭一菜,住房简陋,上班骑着自行车,俨然是个清官。可是在廉洁的伪装下,他的另一处豪宅,却满屋子都是钱,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有的贪官外表并不奢华,而是貌似清廉,实际上却投机取巧,蒙蔽世人,博得清名,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鲜见。  刘瑾乃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大宦官。他拥有的家产近乎天文般的数字———6750万两白银!这么多的家
期刊
俗语有“人心不足蛇吞象”,意谓某些人对于物质或者其它东西,存在十分强烈的欲望而罔顾自身有限的能力。有趣的是,明人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之三十一》中,真有一个一条蛇面对巨物的诱惑不愿放弃,结果惹火烧身、坠死于河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条大蛇生活在岩石下,常常卷起尾巴悬吊在树顶,脑袋垂于河中,伺机攫取鱼鳖之类。有一天,这条蛇在河中觅食,竟然起不来了,只是它的尾巴还卷在树顶。这条蛇身体每动一次,那么,
期刊
鲁迅先生曾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一文中说到过帮闲群体。《红楼梦》一书中的贾府里,也有一批这样的帮闲。曹雪芹给他们的名字取得很有趣,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文人们出路狭窄,自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贾政虽不能给这些帮闲们加官晋爵,但贾府也是举国皆知的侯门望族,托身于此,不特衣食无忧,而且地位也会因这种附丽而抬升,他们当然趋之若鹜。  不过,不可小瞧的是,这些寄
期刊
王述这个人活得很真,人皆以为“痴”。这和现在的观念类似,老实人活得真实,常被人当作傻帽。就连女婿谢万也抱怨:“人们说您痴,您确实痴。”王述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成名晚点而已。”王述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安贫自足,不求闻达,并不为世人所知,后为丞相王导赏识提拔,征召他做属官,三十岁以后才渐渐知名。古人寿命短,相较于魏晋那些七八岁的神童,三十岁已算大器晚成了。  一次宴席上,王导每发一言,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