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执网平台建设是当前体制改革与信息革命双重压力下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成都市基层政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调查基础上从角色定位、问政效度和渠道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地方政府执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了“以权威式带动微服式”“由博客走向威客”“新旧媒体联动”的整合优化路径,协同互补以市场化路径提升问政效度和执网力度,强化执网平台的公信力。
关键词:虚拟社会 执网平台 网络问政
在我国互联网政治生态环境中,执网平台是指党和政府依托网络技术建立,并依法调控、管理和运用的各类与公众沟通、互动的信息渠道和传播机制。
一、执网平台建设的样本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在信息传递、民意沟通等方面的优势凸显,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执网平台,利用各种网络途径了解民意,不仅鼓舞了网民,还带动了一大批公务人员触网。鉴于此,本课题组与隶属成都传媒集团的成都全搜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以成都市20个区(市)县共计2524名普通市民为有效样本,围绕对网络问政的态度与渠道选择,采用拦截访问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
(一)市民对政府建立执网平台持肯定、支持态度
1.大多数网民期待网上政务公开与沟通。调查数据显示,在上网(57.6%)的受访市民中,网民对政府一把手触网表示非常希望和比较希望的分别是29.2%和46.3%,七成以上(75.5%)的网民希望区(市)县长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或与大家沟通,七成(70.8%)网民认为这种沟通可以了解民意,是一种进步。
2.超过半数网民支持政府建立在线沟通渠道。数据显示,56.2%的网民建议政府主要领导在网站开设博客或微博,39.1%的网民表示无所谓,4.7%的网民不建议。此外,在网民是否愿意与区(市)县长在网络上直接交流的题项中,54.3%的网民表示愿意,33.5%的网民不置可否,12.2%的网民明确表示不愿意。
(二)市民对民生政务信息的关注度远高于官员私人信息
调查表明,79.0%的网民希望从政府网站或博客上了解民生信息,61.5%的网民希望了解政务信息,其他内容分别为工作心得(30.7%)、留言回复(19.8%)、私人信息(6.4%)。
(三)市民对政府网站的期望值与其实际利用率不匹配
1.政府公众信息网是向政府反映情况的首选网络渠道。调查发现,在选择通过上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市民中,五成以上(54.0%)的受访者选择政府公众信息网,其余各种方式的选择比例分别是论坛贴吧(40.0%)、市长信箱(35.0%)、QQ等即时通讯(29.4%)、搜索引擎(26.7%)、官员博客(21.3%)。
2.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浏览率较低。目前,网民会“经常”和“有时”浏览该区(市)县的门户网站的分别是6.4%和22.0%,很少或从不浏览的占71.6%。
(四)市民在获取信息与反映问题时选择网络的次序差异较大
1.市民获取政府与政策信息的渠道选择。调查表明,约两成(21.8%)市民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政府与政策信息,是在电视(86_8%)、报纸(55.9%)和身边朋友(26.3%)之后的第4位选择。直接询问政府部门(5.5%)列于最后一位。
2.市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渠道选择。数据显示,网络是市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第2位选择,近三成(28.0%),仅次于上访(66.4%)。另外,选择找传统媒体记者曝光和写信的比例分别是24.4%、12.9%。
二、地方政府执网的现实困境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笔者结合课题组对西南五省(市)区(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的干部互联网传播行为调查以及典型触网官员的个案调查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发现,随着网络问政的深入展开,在地方政府执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形势与新挑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角色定位难以把握。在网络问政中,官员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难题。谈工作还是谈生活,微博中的官员往往不得不面临职务角色与个人身份转换的矛盾,以及官员与普通民众话语表达空间、自由度的差异,一时间很难收放自如。一些官员通过博客写作取得网友信任,往往是基于其博客的性情化和私人性。公私不分,在自己的私人博客里讨论公共事务,将会导致这些官员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众资源受网民的影响而偏离其公共性,让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化。另有部分官员在执网过程中对民生热点话题无法律依据地随便评论,凭其个人兴趣爱好夸夸其谈。这些自我化、个性化色彩浓厚的信息传播行为,既不利于执网能力的有效提升,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党群和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
2.问政效度尚未达标。网络问政并非单向的网络民意表达,而是在此基础上政府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是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然而,课题组调查显示:常在网上发布信息的官员只占总数的10%,官员博客更新率低(2~3天更新一次的仅为8.83%),政府网站信息匮乏,访客寥寥无几;市民对政府效率的满意度在12项基层政府工作中排名倒数第三。当前的公众信息网、政府机构博客等更多起到的还是信息发布作用,在与网民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少有突破,与网民的期待存在相当距离,执网平台的功能和效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官博的出现被民众寄予较高的关注和期盼,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网络民意沟通渠道还欠缺高效率和制度化的运作,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作用较为单一等情况。
3.上传下达渠道分离。在市民选择“获取政府与政策信息”的渠道时,传统大众媒体和人际传播优先于网络和直接咨询政府部门。而在市民“向政府领导反映情况”的渠道选择中,上访和网络则优先于求助传统媒体,形成明显反差。同时,论坛贴吧作为市民向政府反映情况的主要网络渠道之一,很多问题和新闻事件都是先由本地网站或论坛发布,进而扩大至其他网站,从而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跟进,最终得到领导重视并予以解决的。上情下达以传统媒体为主、下情上传以网络媒体较为优先的调查结果印证了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具有匿名性和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同时说明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仍逊于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两者需要形成合力,不可偏废。
关键词:虚拟社会 执网平台 网络问政
在我国互联网政治生态环境中,执网平台是指党和政府依托网络技术建立,并依法调控、管理和运用的各类与公众沟通、互动的信息渠道和传播机制。
一、执网平台建设的样本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在信息传递、民意沟通等方面的优势凸显,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执网平台,利用各种网络途径了解民意,不仅鼓舞了网民,还带动了一大批公务人员触网。鉴于此,本课题组与隶属成都传媒集团的成都全搜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以成都市20个区(市)县共计2524名普通市民为有效样本,围绕对网络问政的态度与渠道选择,采用拦截访问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
(一)市民对政府建立执网平台持肯定、支持态度
1.大多数网民期待网上政务公开与沟通。调查数据显示,在上网(57.6%)的受访市民中,网民对政府一把手触网表示非常希望和比较希望的分别是29.2%和46.3%,七成以上(75.5%)的网民希望区(市)县长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或与大家沟通,七成(70.8%)网民认为这种沟通可以了解民意,是一种进步。
2.超过半数网民支持政府建立在线沟通渠道。数据显示,56.2%的网民建议政府主要领导在网站开设博客或微博,39.1%的网民表示无所谓,4.7%的网民不建议。此外,在网民是否愿意与区(市)县长在网络上直接交流的题项中,54.3%的网民表示愿意,33.5%的网民不置可否,12.2%的网民明确表示不愿意。
(二)市民对民生政务信息的关注度远高于官员私人信息
调查表明,79.0%的网民希望从政府网站或博客上了解民生信息,61.5%的网民希望了解政务信息,其他内容分别为工作心得(30.7%)、留言回复(19.8%)、私人信息(6.4%)。
(三)市民对政府网站的期望值与其实际利用率不匹配
1.政府公众信息网是向政府反映情况的首选网络渠道。调查发现,在选择通过上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市民中,五成以上(54.0%)的受访者选择政府公众信息网,其余各种方式的选择比例分别是论坛贴吧(40.0%)、市长信箱(35.0%)、QQ等即时通讯(29.4%)、搜索引擎(26.7%)、官员博客(21.3%)。
2.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浏览率较低。目前,网民会“经常”和“有时”浏览该区(市)县的门户网站的分别是6.4%和22.0%,很少或从不浏览的占71.6%。
(四)市民在获取信息与反映问题时选择网络的次序差异较大
1.市民获取政府与政策信息的渠道选择。调查表明,约两成(21.8%)市民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政府与政策信息,是在电视(86_8%)、报纸(55.9%)和身边朋友(26.3%)之后的第4位选择。直接询问政府部门(5.5%)列于最后一位。
2.市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渠道选择。数据显示,网络是市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第2位选择,近三成(28.0%),仅次于上访(66.4%)。另外,选择找传统媒体记者曝光和写信的比例分别是24.4%、12.9%。
二、地方政府执网的现实困境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笔者结合课题组对西南五省(市)区(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的干部互联网传播行为调查以及典型触网官员的个案调查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发现,随着网络问政的深入展开,在地方政府执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形势与新挑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角色定位难以把握。在网络问政中,官员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难题。谈工作还是谈生活,微博中的官员往往不得不面临职务角色与个人身份转换的矛盾,以及官员与普通民众话语表达空间、自由度的差异,一时间很难收放自如。一些官员通过博客写作取得网友信任,往往是基于其博客的性情化和私人性。公私不分,在自己的私人博客里讨论公共事务,将会导致这些官员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众资源受网民的影响而偏离其公共性,让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化。另有部分官员在执网过程中对民生热点话题无法律依据地随便评论,凭其个人兴趣爱好夸夸其谈。这些自我化、个性化色彩浓厚的信息传播行为,既不利于执网能力的有效提升,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党群和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
2.问政效度尚未达标。网络问政并非单向的网络民意表达,而是在此基础上政府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是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然而,课题组调查显示:常在网上发布信息的官员只占总数的10%,官员博客更新率低(2~3天更新一次的仅为8.83%),政府网站信息匮乏,访客寥寥无几;市民对政府效率的满意度在12项基层政府工作中排名倒数第三。当前的公众信息网、政府机构博客等更多起到的还是信息发布作用,在与网民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少有突破,与网民的期待存在相当距离,执网平台的功能和效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官博的出现被民众寄予较高的关注和期盼,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网络民意沟通渠道还欠缺高效率和制度化的运作,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作用较为单一等情况。
3.上传下达渠道分离。在市民选择“获取政府与政策信息”的渠道时,传统大众媒体和人际传播优先于网络和直接咨询政府部门。而在市民“向政府领导反映情况”的渠道选择中,上访和网络则优先于求助传统媒体,形成明显反差。同时,论坛贴吧作为市民向政府反映情况的主要网络渠道之一,很多问题和新闻事件都是先由本地网站或论坛发布,进而扩大至其他网站,从而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跟进,最终得到领导重视并予以解决的。上情下达以传统媒体为主、下情上传以网络媒体较为优先的调查结果印证了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具有匿名性和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同时说明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仍逊于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两者需要形成合力,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