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之前,先做道数学题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莎约我在北京东四地铁站旁的一家咖啡馆里见面。
  莎莎是我表妹的同学,大学学中文,本科毕业3年,来北京1年,目前在一家电商网站做文案工作。
  我知道,莎莎不会平白无故约我。果然,当我们入座,聊起彼此的近况,莎莎很快将谈话带入正题。她问我:“特特姐,听说你现在全职在家写作,怎么样,还好吗?”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莎莎紧接着说:“我想把工作辞了,学你做自由职业者,全心全意写小说。你觉得我能行吗?”
  她恳切地看着我。
  说实话,这几年,莎莎提的问题,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问到。莎莎这样的文艺青年,我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遇到。
  他们大多年轻、有梦想,梦想大多与文化、艺术有关。他们做着一份自觉鸡肋的工作,养活自己有余,但总觉得趣味性不足,意义感不强,工作和理想相差甚远。
  “莎莎,你以前因为写作得到过承认、赞扬、奖项或经济收入吗?”我抬起头,看着莎莎的眼睛问道。



  “从小我的作文就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当众朗读。”莎莎自信地回答。
  “除此之外呢?”
  “大学时,我在校报上发过几篇文章;现在,我喜欢在论坛上发些小随笔,总有人给我点赞。”
  “好,你现在写的是哪一类小说?写了多久?多少字?”我接着问。
  “一部言情小说,写了10多万字,断断续续,写了快两年。”莎莎的眼中有把火,火星四溅。
  “这稿子你打算在哪里出版?”我追问。
  “还没想好。”莎莎嗫嚅。
  “那你打算在哪里发表?”我又问。
  “还没想好,先写吧,我就想先把工作辞了,把小说写完,像你一样,用写作谋生。”
  接下来,莎莎用10分钟描述了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很无聊,每天就是给各种产品写软文”“把说明文当散文写”“经常加班,下班后,才有时间写自己的东西”“感觉我的才华日复一日被消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你写的小说,当代同类小说中最成功的,你认为是哪一部?”我问道。
  “啊,我没注意,我只顾着写自己的。”莎莎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你知道这一类小说,变现有哪些方式吗?”
  我的问题又让莎莎局促不安了,于是,我换了个方式问道:“你想好你的小说能卖给谁,怎样让读者看见,是图书、影视剧、网络小说还是期刊连载,以及能卖什么价钱吗?”
  莎莎摇摇头,沉默了。
  等沉默过去,莎莎主动开口:“难道……我需要先考虑这些?”
  “没错,还不止考虑这些,全职写作,甚至所有决心辞职从事自由职业的人,首先要做的,都是数学题。”
  “数学题?”莎莎歪着头。
  我挥挥手,找服务员要了一支笔、一张纸。
  我将纸对折,再展开,用笔把折痕描出来,一张纸变成清晰的两栏。
  左栏,我写上“小说”;右栏,我标上“账本”。
  在“小说”栏,我列了4项:计划字数、计划完成时间、发表渠道、如何变现;在“账本”栏也有4项:存款、月开支、可支撑时间、积蓄耗完后的收入来源。
  我把纸笔推给莎莎,让她填空。
  她花了20分钟,先看看,再想想,其间还默默数手指头,最后,把写满数字的纸还给我。
  莎莎的小说计划写40万字,還剩20多万字没写,打算2年完成。
  发表渠道:未知;如何变现:未知。
  我给莎莎布置了一项作业,从现在开始,对“未知”做市场调查—
  “把你的作品可能发表的渠道和平台列出来,做成一张表,想一想,怎么才能接触到它们。
  “把作品可能变现的方式列出来。比如,一本小说除了出书,还能卖数字、有声、影视版权等,为自己估个价。你可以对标一下,在这个行当中,做到金字塔尖的人是什么样,做得最差的人又是什么样。做得最差的人也许是零收入、零回报,问问自己,能接受吗?不能接受就放弃吧。”
  莎莎本来频频点头,听到“放弃”,身体紧绷,脱口而出:“不能放弃!”
  我再回过头研究莎莎的“账本”。
  银行卡上剩2万元,月开支8000元。莎莎解释:“房租就要4000元,当然,不工作,我可以省着点儿花,嗯,月开支能省到6000元吧。”
  按每个月6000元算,能撑3个月,至于“钱花完了怎么办”,莎莎的答案包括“找父母支援”“打零工”“再去工作”。
  找父母能要来多少资金呢?莎莎竖起一个指头,我故作惊讶:“一辈子?”她笑了,怪不好意思地说:“最多一年。”
  左栏需要2年,右栏可支撑15个月。
  我警告莎莎,成年人不要让父母承担追梦的成本。
  “不靠父母,我现在也没那么多钱啊。”现在,莎莎眼里的火的形状,有点像人民币符号“¥”。
  “靠父母,也仍然有5个月的缺口。”我提醒莎莎。
  因此,我的建议是,等有一笔梦想启动资金后再去追梦,以每月开支6000元、24个月来计算,目前缺口是12.4万元。
  “坚持工作,存够它;或者降低成本,回老家写,也许只要6万元甚至更少的梦想启动金。”
  莎莎又数手指头了,数完,她叹口气说:“那这段时间,我就先继续忍耐,边工作边写作吧。”
  我抓着笔在纸上做标记,等她说完,我给她看,在“发表渠道”项,我标记上“跳槽”和“利用工作,取得连接”。
  “既然你学的是中文,与发表渠道相契合,不如跳槽去你的目标渠道工作。你想出一本书,就去出版社工作;想在自媒体上发表,就去一家自媒体工作。在目标渠道工作,会让你了解这个行业的流程,以及你该怎样参与其中。”
  “你也可以利用工作关系和出版单位多沟通,将客户变成私人朋友,借机请教你遇到的问题。或者,干脆从对方那儿获得招聘消息。”
  莎莎的眼睛亮了。
  我抬起手腕,看看表,时间差不多了。临走前,我嘱咐莎莎,别忘了存一笔梦想基金再追梦,做好市场调查再追梦,研究好变现方式再追梦,盘点目前拥有的资源,利用好它们再追梦……
  莎莎捏着写满数字的纸,若有所思:“到什么时间节点,我才能不工作,只写作呢?”
  我无法回答,只能拿我的经验做答案:“辞职回家前,我手上握着11份合同,收了一半预付款,它们能让我维持3年到5年的生活。而三五年后,我又有新作品可以变现,再维持新的三五年。”
  你看,无计划,不执行;无保障,不能进入梦乡;无良性循环,不可持续—这还是一道数学题。
其他文献
每片叶子里都有一条庞大的河流  表面的平静,不代表激情消失  每一条河流里都深藏着火焰  这些一往无前的大河,团结无数细流  自四面八方,举起无处不在的春天  每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这些神秘的河流  它们的奔腾、浪花与小小的惊涛骇浪  从广袤的内心出发,抵达生命的诗与远方  一条又一条河流大写春天的神采飞扬衡州窑  從烈火里取出光和时间的骨头  工匠们都是异想天开的诗人  他们,在低处写高于
期刊
一  我还是更喜欢叫它“指甲花”,尽管它的正经名字是“凤仙花”。指甲花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小时候,我姐姐和她的小姐妹们摘下指甲花,揉碎,给指甲上色。这场景回忆起来让人心头暖洋洋的。而“凤仙花”却很难让我想起指甲,想起姐姐,想起小时候。  指甲花的种子熟了,裹在一个椭圆形的小球里,用手一捏,小球立马四分五裂,褐色种子蹦了出来。指甲花还有个别名叫“急性子”,也许就因此而来。  指甲花的种子也可以
期刊
坎贝尔和斯蒂娜是一对夫妻。丈夫坎贝尔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妻子斯蒂娜却认为凡事不必過于追求完美。最近,他们开始重新给房子贴墙纸。忙活了好几天,墙纸终于贴好了。  “我们的家又焕然一新了!”斯蒂娜高兴地说道。坎贝尔看着全新的墙纸却闷闷不乐。斯蒂娜问丈夫怎么了,坎贝尔说:“墙纸是我喜欢的款式,可是我觉得我们没有把墙纸贴好。”  斯蒂娜知道丈夫的毛病又犯了,她看着墙上几乎无可挑剔的墙纸,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
期刊
听说林森森“被开”,我吓了 一跳。  前几天,林森森还在线上和我沟通一场活动的细节;今天,就换另一位公关李雷与我对接工作。我问他:“林森森怎么了?”李雷欲言又止。我追问,他说:“特特老师,您看新闻吧。”  新闻?林森森被解雇竟然上了新闻?我赶紧上网,搜他的名字和单位,果然,弹出一条“A公司员工林森森面临行业封杀”的新闻。  事情原委如下—  一位行业名人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丧夫的消息。熟悉这位名人的
期刊
在大学画上的句号,其实只是个小句号,你们真正的人生起点在前头。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应该坚持学习;不单要有志气,还要争气;不单要有热情,更要有激情!  —钟南山  肩负硬核担当,勇敢担当,始终秉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信守硬核道理,崇尚科学,严守规则,务求精细;拥有硬核心态,大气包容,感恩秉善,阳光自信。硬核担当塑造出彩人生,硬核道理助力成功人生
期刊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广告。  一个少年从小就有篮球梦,但他身材瘦小,天分不高,比赛中总是坐冷板凳。只要他有比赛,他的父亲每次都会去看。面对自己屡投不中的瘦弱儿子,这个父亲没有讽刺他“看你那个小身板儿,练什么篮球”,也没有说教“打不好球还不好好学习”,更没有呵斥“你怎么这么笨,一个球都投不进”。他总能看到儿子每一次微小的努力—上一次坐冷板凳,这次能上场,就是进步;投错了篮筐,但能投
期刊
一  除了写作,我更喜欢画画。童年的记忆里,我总是在信手涂鸦—给我一沓纸、一支笔,我就能安安静静稳坐一隅大半天。但因为画画容易受工具等因素的限制,而且也总被家长骂“玩物丧志”,上初中后,我逐渐转向更便捷隐秘的文字表达。我没日没夜地写小说,很快,成绩一落千丈,中考之后,被迫去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中。  那是我生命中格外压抑、灰暗的一段时光。在手忙脚乱地与忙碌的学业磨合之际,我逐渐发现,或许只有握紧手
期刊
一  午休时分,我靠在躺椅上,拿着手机,随意点开一个视频。视频里,孩子们排着队很有秩序地离开校园,他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有的把书本和试卷抱在怀中,边走边大声喊口号:“21班,铸就辉煌!”“少年立志,15最强!”……  也许是配乐煽情的缘故,也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高三孩子的妈妈,我的眼泪哗地就涌出来了。视频短,觉得仓促,我点开又看,刚刚抹干的眼泪,又飞速冒出来。  孩子们这一次离开校园,回来是什么
期刊
坐大姐的車,一路聊天,说到中年人的困境:不开空调嫌热,开了空调关节又隐隐作痛。大姐抱怨:“我现在在空调房都得穿羽绒护膝。”不免回忆起过去那些40℃的日子,我们都是干挨过去的,有个吊扇都得念“谢天谢地”—还老停电。后来终于装上空调,我们的心情就跟龙须沟人民得解放似的。那时家里就一间房有空调,全家人都聚在里面,每晚关门关窗,冷空气清冽得似有禅意;我们三姐妹吵吵闹闹,像挤在一个窝里的小鼹鼠,热闹得像卡通
期刊
如果你渐渐看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那说明你长高了—很多事物你不再需要仰视,而是平视甚至俯视。  到了初中以后,慢慢会有一些学生意识到:老师可能不喜欢自己。  一位初中生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科学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一次测试,我考砸了,只得了84分。最后一道填空题,全班只有两个同学算对了,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我忘了写单位,被扣了分。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大声地说:‘某某,你是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