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放佤山展豪情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结稳定固边关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中缅边境,辖6乡2镇,3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6乡1镇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89.33公里。全县有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830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许多民族都跨境而居,边民习俗相近、宗教信仰相同、通商往来频繁,做好民族工作,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工作。
  解放前的西盟,各种矛盾引发的纷争不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西盟各族人民才得以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共同谋求繁荣发展。强烈的对比,使西盟干部群众对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有着深切的体会。1951年元旦期间,西盟就曾派代表与其他代表一起赴普洱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庄严签名。1965年3月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倾斜扶持政策,使西盟开始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盟县政通人和、万象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1980年和2004年相比,地方财政收入由18万元上升到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元上升为721元,各项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西盟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立足县情、找准西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了加大做好民族工作的力度,县委、县政府不仅加强了领导,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民族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民族工作的副县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宣传部长、武装部部长为副组长,18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全县8个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和配备了专(兼)职干部,安排了专项资金,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政府考核;二是县民宗局每年与各乡(镇)民族专干签订民族团结考核目标,把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工作层层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到村委会,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三是积极走乡入村宣传落实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使各族群众都知道党的民族政策;四是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大事不出乡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的贯彻落实。五是县、乡成立了社会治安等处理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领导小组,负责积极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举措有力地保证了民族团结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也是《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颁布实施的开局之年,西盟民族工作部门结合实际,采取召开座谈会、悬挂横幅、利用广播电视播放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一堂民族课”、“一首民族歌”、“一个民族舞”的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平等、团结、互助的意识,在全县掀起了学习贯彻高潮。
  佤山的巨变和长期深入的宣传,使西盟的干部群众形成了一个共识:“民族团结问题在西盟至关重要,是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县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全县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意义尤为重大。”全县民族工作呈现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兴边富民旺佤山
  
  多年来,西盟县一直坚持以扶贫攻坚为重点,大力培植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柱,努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990年以来,县民宗局共向上级民族部门争取到民族专项资金828.3万元,扶持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种养殖业、人畜饮水、电力建设、高稳产农田基本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县各族群众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市场经济意识。对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县民宗局还按照县委、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做好扶贫挂钩点帮扶工作,启动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建设。民宗局的扶贫挂钩点龙坎村委员会是翁嘎科乡最边远、最贫穷的行政村,通过大力扶持和多方协调,在基本实现县委、政府提出“三通”、“两固定”(即通水、通路、通电,居住固定、耕地固定)和的扶贫方案基础上,目前已开始转入县委、政府制定的“七有”目标建设,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植了自我发展能力。
  “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实施以来,在省民委、思茅市民宗局的关心支持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盟县民宗局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形成了《西盟县“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的调研报告》和《西盟县“兴边富民”项目实施方案》的撰写和申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先后在边境沿线及散杂居民族地区,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了一批种养殖业、水利、能源和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在这些地方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坚持固定耕地,退耕还林,逐步取消轮歇地,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村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使六乡两镇的8万多各族群众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
  2003年,县民宗局在民族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民房改造工程,帮助岳宋乡堆翁寨、木古坝村民240户农户完成民房改造,使5个村民小组240户894人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在四面通风,夏不避雨,冬不保暖的茅草房,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使他们安心生产。2004年,在翁嘎科乡、新厂乡进行高稳产农田基本建设1200亩,让两乡的佤族、拉祜族群众亩产增产84斤,农户经济收入有明显提高。一系列的的措施和行动让各族群众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成效。当前,要结合县委提出的“基础设施立县、绿色经济富县、改革开放活县、阿佤文化兴县”战略和“七有”(有饭吃、有房住、有钱用、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有病能就医)目标,紧紧抓住当前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谋划思路、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进一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取得更大成效。
  
  “三免”教育暖民心
  
  西盟县基础教育薄弱,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云南省对边境沿线行政村中小学生免除“杂费、课本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民族教育政策在西盟受到广泛地欢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好“三免费”教育政策,使用好“三免费”教育经费,经过认真研究布置,专门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并由县民宗局、县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具体抓落实。
  至2004年,上级为西盟县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小学生和扶贫攻坚乡中学生安排“三免费”民族教育经费589.76万元,有40753名小学生和6343名中学生受益。另外,县民宗局还极积筹集资金,为岳宋乡班帅村小学修缮校舍,资助特困生,迄今一共资助了27人次。2004年至2005年,上级下达西盟的“三免费”教育经费167.76万元已全部到位,并已拨付各享受学校。“三免费”教育的实施,使6个乡(镇)、4所中学、72所小学的10078名边境学生受益,使他们从党的民族政策中享受照顾,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三免费”教育实施以来,西盟县的民族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各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由2000年的95%提高到2004年的99.2%,巩固率由2000年的97.5提高到2004的99.5%,极大地巩固了全县“普六”成果,也加快了全县“普九”进程。据统计,少数民族初中在校生2003年达3418人,2004年达4227人,两年中,全县初中在校生增加了近800多人。“三免费”教育是佤山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也是一项德政工程。为西盟县顺利实现义务教育目标提供了保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树立了良好的国门形象,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下一步,西盟县民宗局将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与财政、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边境乡(镇)的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的监督检查的落实工作。
  
  “电脑农业”促发展
  
  在省、市电脑农业推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盟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克服县里电脑应用人才短缺,难以独立开发本地软件的困难,西盟县专门组织人员积极参加省、市民委举办的电脑农业推广技术培训,还到友邻县去学习软件的应用知识和水稻、玉米施肥系统安装到本县的电脑上,依托这套系统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来促进推广。4年间共设样板面积1200亩,其中水稻的平均亩产为530公斤,最高达636公斤;陆稻平均亩产450公斤,最高49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480公斤,最高达600公斤。水稻平均每亩增产36.4公斤,陆稻增产36.7公斤,玉米增产96.8公斤。在开展水稻、陆稻和玉米的试验示范收到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电脑农业推广的质量和效益,西盟县还加强了对乡镇农技人员的培训,3年来,西盟共办各种培训班6期1500人次。虽然西盟县电脑应用起步较晚,但自2001年至2004年短短4年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在推广电脑农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年来,全县主要在水稻、陆稻、玉米三种粮食作物上实施推广面积5.417万亩,新增产量347.4324万公斤,新增产值380.3726万元。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6个乡(镇)10500户农户34206人参加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并都直接受益。使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种子也迅速播撒进了地处偏僻山区的阿佤山人民心中。
  
  宗教平稳筑和谐
  
  西盟县主要存在两种宗教信仰:一是勐梭镇的勐梭村民委员会傣族群众信仰的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二是中课乡永不落村达碟社村民小组拉祜族信仰的基督教。全县6个宗教活动场所全都进行了依法登记,其中,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分布在勐梭镇勐梭村的6个自然村(有5个缅寺),信教群众均为傣族,3025人;基督教:分布在中课乡达碟村的1个村民小组(有1个教堂)。信教群众均为拉祜族58人。
  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为了加强西盟县宗教工作的力度,2001年县委、政府专门为边境乡(镇)配置了民族宗教专职干部,各乡(镇)均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具体由一名副乡长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西盟县民宗局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调动6个边境乡(镇)民族专(兼)干的工作积极性,密切注意境外宗教活动情况,及时跟踪非正常渠道传教人员以及国内非法传教的外籍贯人员,排查不良影响。对矛盾纠纷较多的“热点、难点”区域,各级党委、政府实行领导带队,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干部参加组成的工作组,长期蹲点帮助指导、协调和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宗教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贯彻执行“三句话”和“三自”等有关宗教政策和规定坚决抵制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和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渗透、分裂、破坏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抵御境外宗教敌对势力的渗透。
其他文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中央反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心思放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把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依靠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民宗局作为
期刊
玉溪市通海县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农业县,全县共有少数民族乡(镇)4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0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130个。至2004年底,全县有彝族、回族、蒙古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43%。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人才需求规划,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期刊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农业县,全县辖八乡两镇,共70个村(居)民委员会,1795个村民小组,截至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4.8万多人,有壮、苗、瑶、彝、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52%。全县共有干部105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49人,占23.6%,女干部264人,占25%。全县共有党员7551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535人,占20.3
期刊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  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
期刊
在我的面前,挂着一张奇特的地图,一张1975年泰国文化图书公司发行的《历史挂图》:一头大象从中国新疆北部山地出发,经过长城,穿越中国北方和南方广大地区,进入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然后渡过大海,抵达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这并不是一张大象迁徙图,图下附有文字说明:大象代表泰族,这是泰人历史上4次迁徙路线图。果真如此吗?从看到这张图的那天起,我就对泰族起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有了2001年
期刊
迎着党的十六大的春风,随着国家民委、省民委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扶贫安居工程的实施,深锁云雾山中的岳宋乡堆翁寨、木古坝的佤族、拉祜族人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伴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喜迁新居,向“七有”奋斗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两缺、三低、四难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353.57平方公里,100%为山地,国境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的 2月 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从此,华夏大地涌动起改革开放的春潮。30年间,华夏大地沧海桑田;30年间,世界瞩目东方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变迁。“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一批批新名词的出现,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惊叹。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国际中国问题专家和长期在华居住
期刊
秦光荣到怒江调研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最近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和水电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加快怒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水电、矿业、交通、城镇建设、社会事业、扶贫攻坚、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  (丰振光)     云南省民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     3月16日,云南省民委召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会,省民委副主任高广、马泽
期刊
云南自古至今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在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石城(曲靖古称)盟誓碑亭中的碑刻文物——《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以下简称《盟誓碑》)便是明证。此碑是研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见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语言及章法的实物证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蜚声海内外,是国内外
期刊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县城距省会675公里,距思茅市政府驻地26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53.57平方公里,全部为山地;年平均降雨2739毫米,居全省之首;西南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89.33公里。辖6乡2镇36个村委会3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0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农业人口70672人,其中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有5.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