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隨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向着生态、环保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绿色建筑设计作为现在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提法,以其高效的环保、节能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其实指的并不是绿色的建筑,而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以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并能高效使用的空间同时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分析
“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选址的合理性,是“绿色建筑”的前提
选址,包括区域的规划和单体建筑两方面的选址。如果说“绿色建筑”是一个庞大系统的话,那么正确的选址,就是使这个系统得以正常、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是最可以发挥“绿色建筑”对城市发展起到有效作用的前提。
(二)节约能源与减少污染是“绿色建筑”的目的
节约能源与减少污染是“绿色建筑”的出发点。资源包括能源、土地、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建筑的光污染、垃圾处理等。
(三)弹性设计是延长建筑生命的重要措施
建筑的弹性设计需要,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设计时的灵活性,使设计具有招商后调整的可能性,以此避免因为商家的不同需要而进行二次装修时的巨大浪费。
建筑的弹性设计,必须把建筑的改、扩建可能性提到日程上来,在前期的规划中留有足够的余地,以适应将来改、扩建可能。拆除重建与改、扩建相比,前者的浪费显然是巨大的。建筑的弹性设计,还需要对建筑风格的适应性有前瞻性的设计。任何时尚的标新立异的建筑风格,必然是不能持久的,终将被时代所抛弃,这与绿色建筑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建筑风格的长久之计在于,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当下的新技术、新手段,创造性的发掘传统的建筑语言,设计出一种更持久的、具有更大适用性的建筑风格。
(四)创作舒适的环境,是绿色建筑的目标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业主的眼光越来越把建筑的舒适性、节能性、健康性放到第一位,绿色建筑作为这一目标的最恰当载体,已经得到社会广泛承认。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1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
绿色建筑设计对于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就是在建筑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强调能在不增用或少增用土地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当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地铁建设,应优先发展地下车库、地下贮库
等地下工程。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也可充分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已有的建筑、设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废旧厂房结合现有的树木通过生态恢复后,成为开放休闲场地等等。
2.2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
绿色建筑寻求自然、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目前,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最广泛利用的太阳能就是可再生绿色能源。太阳能集热器本身具有防水隔热的作用,这与建筑物屋顶的作用具有相似之处,即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设施部分或全部代替屋顶覆盖层的作用,从而可节约投资。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就是要把建筑物与太阳能设施实现有机结合,既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不受破坏,又最大限度的利用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问题。
2.3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可采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自动调节适应,这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如很多大型地下车库为封闭形,若设计在车库顶板上保证足够的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开了一些透光的、通风的天窗,就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既解决了节能与生态这个问题,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开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降低维护和运行费用,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2.4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符合绿色建筑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应遵循整体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性的原则,以节水及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目标,对雨水资源收集并加以利用,经过雨水收集系统后处理,全部用来补充湖泊的景观水。也可将生活中的优质排水经过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排入湖体,用于补充景观水,并通过景观水综合处理系统得到进一步净化。使得景观水体不仅丰富、美化了景观视觉,同时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2.5设计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
设计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即把绿色植物作为重要元素引入,将生态性、人性话的因素融入到建筑之中。目前,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建筑覆盖率持续增高,屋顶绿化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设计中,屋面布置成空中花园,种植各种耐寒常绿的草坪花卉。不但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反射作用降低燥热,同时植被本身吸收的热量通过蒸发散失,从而降低耗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屋面要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要求,解决蓄水和通风问题,同时该技术构造必须保证建筑顶部防水层不受植物根系的破坏,从而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2.6选择绿色材料
选择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材料系统是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生态的需要。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生态建筑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要加快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并引进或提高先进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和探索,给各行业提出了一个原则和要求,要求用全局的观点,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以最低的能耗,以可持续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室内环境应当满足必要的要求,应有合适的温、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等。既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关注环境,在自身和对环境的需求上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又要在使用过程中保护使用者,不污染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告诫人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推动建筑向绿色、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是整个世界建筑领域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节能型城市建筑设计通过城市建筑的规划、单体、细部等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创造利用自然能源的便利条件,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节约城市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英 徐伟 王桂英 论生态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曹锋.浅谈建筑节能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06,(11).
【3】龙卫飞建筑创作中节能设计的运用【J】.建设科技.2010(4).
【4】同济大学主编.《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04),2004.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其实指的并不是绿色的建筑,而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以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并能高效使用的空间同时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分析
“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选址的合理性,是“绿色建筑”的前提
选址,包括区域的规划和单体建筑两方面的选址。如果说“绿色建筑”是一个庞大系统的话,那么正确的选址,就是使这个系统得以正常、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是最可以发挥“绿色建筑”对城市发展起到有效作用的前提。
(二)节约能源与减少污染是“绿色建筑”的目的
节约能源与减少污染是“绿色建筑”的出发点。资源包括能源、土地、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建筑的光污染、垃圾处理等。
(三)弹性设计是延长建筑生命的重要措施
建筑的弹性设计需要,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设计时的灵活性,使设计具有招商后调整的可能性,以此避免因为商家的不同需要而进行二次装修时的巨大浪费。
建筑的弹性设计,必须把建筑的改、扩建可能性提到日程上来,在前期的规划中留有足够的余地,以适应将来改、扩建可能。拆除重建与改、扩建相比,前者的浪费显然是巨大的。建筑的弹性设计,还需要对建筑风格的适应性有前瞻性的设计。任何时尚的标新立异的建筑风格,必然是不能持久的,终将被时代所抛弃,这与绿色建筑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建筑风格的长久之计在于,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当下的新技术、新手段,创造性的发掘传统的建筑语言,设计出一种更持久的、具有更大适用性的建筑风格。
(四)创作舒适的环境,是绿色建筑的目标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业主的眼光越来越把建筑的舒适性、节能性、健康性放到第一位,绿色建筑作为这一目标的最恰当载体,已经得到社会广泛承认。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1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
绿色建筑设计对于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就是在建筑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强调能在不增用或少增用土地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当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地铁建设,应优先发展地下车库、地下贮库
等地下工程。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也可充分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已有的建筑、设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废旧厂房结合现有的树木通过生态恢复后,成为开放休闲场地等等。
2.2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
绿色建筑寻求自然、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目前,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最广泛利用的太阳能就是可再生绿色能源。太阳能集热器本身具有防水隔热的作用,这与建筑物屋顶的作用具有相似之处,即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设施部分或全部代替屋顶覆盖层的作用,从而可节约投资。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就是要把建筑物与太阳能设施实现有机结合,既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不受破坏,又最大限度的利用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问题。
2.3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可采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自动调节适应,这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如很多大型地下车库为封闭形,若设计在车库顶板上保证足够的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开了一些透光的、通风的天窗,就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既解决了节能与生态这个问题,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开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降低维护和运行费用,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2.4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符合绿色建筑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应遵循整体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性的原则,以节水及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目标,对雨水资源收集并加以利用,经过雨水收集系统后处理,全部用来补充湖泊的景观水。也可将生活中的优质排水经过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排入湖体,用于补充景观水,并通过景观水综合处理系统得到进一步净化。使得景观水体不仅丰富、美化了景观视觉,同时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2.5设计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
设计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即把绿色植物作为重要元素引入,将生态性、人性话的因素融入到建筑之中。目前,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建筑覆盖率持续增高,屋顶绿化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设计中,屋面布置成空中花园,种植各种耐寒常绿的草坪花卉。不但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反射作用降低燥热,同时植被本身吸收的热量通过蒸发散失,从而降低耗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屋面要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要求,解决蓄水和通风问题,同时该技术构造必须保证建筑顶部防水层不受植物根系的破坏,从而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2.6选择绿色材料
选择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材料系统是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生态的需要。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生态建筑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要加快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并引进或提高先进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和探索,给各行业提出了一个原则和要求,要求用全局的观点,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以最低的能耗,以可持续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室内环境应当满足必要的要求,应有合适的温、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等。既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关注环境,在自身和对环境的需求上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又要在使用过程中保护使用者,不污染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告诫人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推动建筑向绿色、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是整个世界建筑领域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节能型城市建筑设计通过城市建筑的规划、单体、细部等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创造利用自然能源的便利条件,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节约城市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英 徐伟 王桂英 论生态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曹锋.浅谈建筑节能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06,(11).
【3】龙卫飞建筑创作中节能设计的运用【J】.建设科技.2010(4).
【4】同济大学主编.《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0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