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一方面是由于其理论的先进性、指导性、正确性;另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巨大的渗透性、传播的广泛性。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过共产党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扎根并使之本土化,和列宁主义一起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大众传媒 视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精英到大众的过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靠中国先进的、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外语的机会是有限的,当时一般的知识分子、知识青年都难以直接阅读外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更何况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目不识丁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要通过文化素质较高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由于他们的阅历、眼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由他们介绍传入中国并使之中国化,并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使之大众化奠定了基础。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实际需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翻译成中国人所习惯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然后广为宣传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没有这样一个重要中介,马克思主义就难以在人民群众中传播,而且也不会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
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翻译和介绍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学说已经通过一些留洋国外的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介绍到中国。1899年,中国的《万国公报》通过翻译登载的英国社会进化论者基尔特的《社会进化》这篇文章,首次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报撰文指出:当今“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①稍后,又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科学巨著《资本论》,指出:“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②《万国公报》的发行,为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启了一道门窗,使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
1900年12月6日,中国留日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最早创办了《译书汇编》。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平等,而为雇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谓之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著作。1902年10月他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马克思,说“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③此后,梁启超相继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以1904年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开始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梁启超也因此成为在其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国人。
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都曾学习和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
马君武于1903年2月在《译书汇编》第11期发表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认为“马克思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斗争为历史之钥。”④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历史解释方法和著作,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论角度解释历史,他们把阶级斗争看做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社会。1903年8月,《浙江潮》发表了《新社会的理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者,将以增人间福祉,而消除其厄难也,普及之卫生术、治疗术也”。“今社会主义之披靡欧美,如雷奔电掣山摧海啸之奇观者,非共产主义与极端民主主义乎?是故白人之输入品未可漫不介意者。”⑤这篇文章是中国人自己撰写介绍社会主义,而且是最早给社会主义很高评价的作品,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朱执信在《民报》上相继发表了他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文中简单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这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最早的中文译本。朱执信还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比较,明确表示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推崇,指出:“顾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⑥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唯物史观的发现。朱执信的文章显示了应用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某种意向。
与此同时,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分别在《民报》上登载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刊发,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虽然《民报》的出版时间不足5年,但它使革命党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相当一批接受过新学教育,有进步意识的人士耳目一新,从而由思想上同情革命到全身心参加革命,使革命力量日益壮大。
1907年6月10日,中国无政府主义派别主办的《天义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正面的介绍。1908年1月15日该报第15期,发表了民鸣翻译的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序言的部分内容。在该刊16~19期合刊中,登载了民鸣根据日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译文,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的一章全部译出。
辛亥革命的胜利,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刊物也有了较快发展。以《新世界》为例,该刊创办于1912年5月14日,是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的机关报。此刊第2期发表了《社会主义大家马尔克之学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把马克思学说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在第3、6、8期连载了施仁荣翻译的命名为《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的文章,提出了在中国易于实行社会主义的四大理由。
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仅限于精英知识阶层和上流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阶段
辛亥革命以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中国的道路,特别是一战带给他们的巨大震撼,促使他们去反思什么样的理论思想适合中国社会,为他们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1918年7月~1919年2月,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新纪元》、《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战后之世界潮流》等文章,热情欢呼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史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以及旅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此后又相继出版了郑次川翻译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袁让翻译的《工资劳动与资本》、费觉天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序言(题为《资本论自序》)。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公开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共发表这类文章137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经验,譬如《俄罗斯国民党过去与现在》、《苏维埃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改造》、《俄国农民阶级斗争史》以及《俄罗斯苏维埃政府》、《劳农俄国的劳动联合》、《俄国的社会教育》等。不仅如此,《新青年》还刊登了列宁著作一览表,以写作和发表的年代为序,列举了列宁的19篇论著,包括《俄罗斯的资本制度发达史》、《要做什么》、《进一步退两步》、《民主革命中的社会民主党两个政策》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末日》等。这都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了极好的条件。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又创立了《共产党》月刊。它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大量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的发展,报道许多国家建立或筹建共产主义政党的消息,刊载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工人斗争等材料。同时它还与《新青年》配合,共同刊登介绍列宁主义的文章,为中共建党做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其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配合上海组的行动,利用已有或自己创办的公开刊物,如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励新》半月刊等,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这些报刊的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壮大,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真理,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论战。通过论战,更加坚定了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由于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为了使中国广大工人阶级也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精髓,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大量的通俗刊物,如《劳动界》周刊、《劳动者》周刊、《劳动音》周刊以及《上海伙友》、《机器工人》、《工人周刊》等杂志。这些刊物用浅显的语言向工人阐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向工人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向工人宣传团结战斗的意义和争取自身解放必须遵循的途径。指出:“种田的得不到半饱,纺织的没有蔽体的衣裳,建造的没有房子可住”,“实在是天下间最不平之事”。⑦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大家才能有饭吃有衣穿,要实现社会主义,“唯一的靠着,就是‘联合’”,“热心联合的是好友!反对联合的是叛徒”。⑧据统计,《劳动界》周刊每期发行达5000份,《劳动音》周刊每期发行达4000份,《工人周刊》每期销量一般在几千份,最多达两万份。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工人阶级中的影响扩大、深化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光在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的介绍和大力宣传,还在于有毛泽东等一批深刻了解中国实际、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到中国社会实际中来的人。如果只有一些死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的人,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不会成为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只有懂得中国实际而没有正确指导思想的人,中国革命同样也不可能成功。因此,既要有忠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介绍者,同时也要有理论的实践者,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只有从精英走向大众,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持久的指导思想。
注 释:
①②《万国公报》,第121期,第123期。
③《新民丛报》,第18号,1902年10月16日。
④《译书汇编》,第2号第11期,1903年2月。
⑤《浙江潮》,第8期,1903年10月。
⑥《民报》,第5号,1906年6月。
⑦《劳动音》,第1号,1920年11月7日。
⑧《劳动界》,第7册。
(李军伟为河南城建学院教师,哲学硕士;张瑜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关键词:大众传媒 视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精英到大众的过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靠中国先进的、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外语的机会是有限的,当时一般的知识分子、知识青年都难以直接阅读外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更何况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目不识丁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要通过文化素质较高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由于他们的阅历、眼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由他们介绍传入中国并使之中国化,并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使之大众化奠定了基础。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实际需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翻译成中国人所习惯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然后广为宣传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没有这样一个重要中介,马克思主义就难以在人民群众中传播,而且也不会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
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翻译和介绍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学说已经通过一些留洋国外的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介绍到中国。1899年,中国的《万国公报》通过翻译登载的英国社会进化论者基尔特的《社会进化》这篇文章,首次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报撰文指出:当今“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①稍后,又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科学巨著《资本论》,指出:“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②《万国公报》的发行,为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启了一道门窗,使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
1900年12月6日,中国留日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最早创办了《译书汇编》。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平等,而为雇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谓之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著作。1902年10月他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马克思,说“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③此后,梁启超相继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以1904年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开始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梁启超也因此成为在其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国人。
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都曾学习和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
马君武于1903年2月在《译书汇编》第11期发表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认为“马克思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斗争为历史之钥。”④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历史解释方法和著作,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论角度解释历史,他们把阶级斗争看做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社会。1903年8月,《浙江潮》发表了《新社会的理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者,将以增人间福祉,而消除其厄难也,普及之卫生术、治疗术也”。“今社会主义之披靡欧美,如雷奔电掣山摧海啸之奇观者,非共产主义与极端民主主义乎?是故白人之输入品未可漫不介意者。”⑤这篇文章是中国人自己撰写介绍社会主义,而且是最早给社会主义很高评价的作品,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朱执信在《民报》上相继发表了他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文中简单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这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最早的中文译本。朱执信还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比较,明确表示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推崇,指出:“顾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⑥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唯物史观的发现。朱执信的文章显示了应用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某种意向。
与此同时,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分别在《民报》上登载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刊发,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虽然《民报》的出版时间不足5年,但它使革命党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相当一批接受过新学教育,有进步意识的人士耳目一新,从而由思想上同情革命到全身心参加革命,使革命力量日益壮大。
1907年6月10日,中国无政府主义派别主办的《天义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正面的介绍。1908年1月15日该报第15期,发表了民鸣翻译的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序言的部分内容。在该刊16~19期合刊中,登载了民鸣根据日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译文,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的一章全部译出。
辛亥革命的胜利,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刊物也有了较快发展。以《新世界》为例,该刊创办于1912年5月14日,是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的机关报。此刊第2期发表了《社会主义大家马尔克之学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把马克思学说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在第3、6、8期连载了施仁荣翻译的命名为《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的文章,提出了在中国易于实行社会主义的四大理由。
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仅限于精英知识阶层和上流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阶段
辛亥革命以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中国的道路,特别是一战带给他们的巨大震撼,促使他们去反思什么样的理论思想适合中国社会,为他们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1918年7月~1919年2月,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新纪元》、《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战后之世界潮流》等文章,热情欢呼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史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以及旅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此后又相继出版了郑次川翻译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袁让翻译的《工资劳动与资本》、费觉天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序言(题为《资本论自序》)。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公开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共发表这类文章137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经验,譬如《俄罗斯国民党过去与现在》、《苏维埃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改造》、《俄国农民阶级斗争史》以及《俄罗斯苏维埃政府》、《劳农俄国的劳动联合》、《俄国的社会教育》等。不仅如此,《新青年》还刊登了列宁著作一览表,以写作和发表的年代为序,列举了列宁的19篇论著,包括《俄罗斯的资本制度发达史》、《要做什么》、《进一步退两步》、《民主革命中的社会民主党两个政策》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末日》等。这都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了极好的条件。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又创立了《共产党》月刊。它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大量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的发展,报道许多国家建立或筹建共产主义政党的消息,刊载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工人斗争等材料。同时它还与《新青年》配合,共同刊登介绍列宁主义的文章,为中共建党做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其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配合上海组的行动,利用已有或自己创办的公开刊物,如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励新》半月刊等,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这些报刊的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壮大,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真理,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论战。通过论战,更加坚定了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由于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为了使中国广大工人阶级也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精髓,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大量的通俗刊物,如《劳动界》周刊、《劳动者》周刊、《劳动音》周刊以及《上海伙友》、《机器工人》、《工人周刊》等杂志。这些刊物用浅显的语言向工人阐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向工人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向工人宣传团结战斗的意义和争取自身解放必须遵循的途径。指出:“种田的得不到半饱,纺织的没有蔽体的衣裳,建造的没有房子可住”,“实在是天下间最不平之事”。⑦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大家才能有饭吃有衣穿,要实现社会主义,“唯一的靠着,就是‘联合’”,“热心联合的是好友!反对联合的是叛徒”。⑧据统计,《劳动界》周刊每期发行达5000份,《劳动音》周刊每期发行达4000份,《工人周刊》每期销量一般在几千份,最多达两万份。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工人阶级中的影响扩大、深化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光在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的介绍和大力宣传,还在于有毛泽东等一批深刻了解中国实际、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到中国社会实际中来的人。如果只有一些死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的人,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不会成为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只有懂得中国实际而没有正确指导思想的人,中国革命同样也不可能成功。因此,既要有忠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介绍者,同时也要有理论的实践者,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只有从精英走向大众,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持久的指导思想。
注 释:
①②《万国公报》,第121期,第123期。
③《新民丛报》,第18号,1902年10月16日。
④《译书汇编》,第2号第11期,1903年2月。
⑤《浙江潮》,第8期,1903年10月。
⑥《民报》,第5号,1906年6月。
⑦《劳动音》,第1号,1920年11月7日。
⑧《劳动界》,第7册。
(李军伟为河南城建学院教师,哲学硕士;张瑜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