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康(化名)是一名高中男生,七年级前他从未出现过口吃,七年级时有次买早餐因紧张第一次出现口吃,后与人沟通时有时也会因紧张而出现口吃。九年级后情况突然严重,现在已无法与人面对面沟通,如必须与人交流,只能通过写信写纸条完成。心理教师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结合肌肉放松训练对他进行辅导,效果较好。
〔关键词〕系统脱敏;心因性口吃;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7-0054-02
一、个案背景
小康(化名),高二男生,16岁,家中独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父母均大学本科学历,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本地一家三甲医院做护士长,在我们这个小县城,这样的家庭环境虽不算大富大贵,但总体也还不错。在家庭关系中,小康母亲显得较强势,在我对小康的首次咨询中多次打断、纠正小康。在家庭生活中,母亲处于家庭主导地位,小康就是在妈妈的殷切期望和严格管教中成长的。妈妈对小康不论学习成绩还是生活能力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常喜欢拿小康与同事家孩子对比,这让小康压力很大。
二、主要问题
七年级下学期一次买早餐在说需要买的早餐名称时突感紧张,第一次出现口吃,此时恰逢小康在班长改选中落选。从此便时有口吃,九年级时开始变得严重,但因为当时学习成绩有波动,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学习上,忽视了这个问题。这样任症状发展了两年,现在高二了,口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与人交流。比如去药店买感冒药,药名只有几个字,在没有任何事情分散他注意力的情况下,他需要在内心不停地重复药名很多次,花上十多分钟反复演练这一过程才能完成买药这个行为,如果店员推荐其他药品或询问感冒症状,他立马会很紧张,口吃到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有时要向班主任讲一些事情,在找班主任的前几个小时,他会变得很焦虑、忧心忡忡,注意力无法集中。
每一次口吃后小康都感觉受到沉重打击,下一次口吃持续时间就会越来越长,情况也越严重。渐渐的,小康就不再愿意与人沟通了。包括这次咨询的内容,小康因害怕与咨询师面谈而选择带来了一封写了满满三页纸的信,里面具体描述了自己所有的症状和感受。
三、分析
(一)问题类型的界定
小康妈妈反映,自从发现小康口吃后,她曾带小康到多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他身体有任何问题。结合小康给我的信,内容完整,逻辑清晰,有自知力又是主动来咨询室,我判断小康的口吃不是因为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紧张、焦虑而引起的心因性口吃。
(二)原因分析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个体周围的人太过权威与挑剔,个体主观上对表达就会有所顾虑,含糊其词,不能完全自在地说出自己的需求,避免潜意识浮现到意识之中致使喉咙恐惧和紧缩;加上幼年受到抑制不敢发泄内心的压力,避免直接说出内心的话,后期就慢慢演变成心因性条件反射。通过分析小康口吃问题的几个关键时期,我推断小康口吃的深层原因在于人格中的自卑情节,所以他一边渴望正常地与人沟通,另一边又因为对口吃的焦虑而回避。我从第一次和小康的谈话中发现,小康妈妈非常健谈,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母亲的权威性与小康口吃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从小康的信件中描述的自己第一次和父母说口吃这件事,小康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从决定和他们说到把要说的写信给父母,他用了三四天的时间。为什么?一是觉得对不起父母,他们辛苦挣钱供自己上学、生活,但自己身上却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压力和焦虑是造成小康口吃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二是养成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习惯,因为母亲在他做得不够好时常表现出指责的态度,慢慢地小康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四、辅导过程
我先向小康妈妈解释了小康口吃形成的原因,希望她今后能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挑剔,小康妈妈欣然同意,表示会积极配合。然后我和小康沟通,希望他能大胆回答我的问题,我能理解他现在的状况身不由己,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如果出现口吃我也不会介意。接着我给他介绍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系统脱敏法又叫交互抑制法,讓当事者慢慢暴露于导致其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焦虑情绪,从而逐步消除焦虑反应。
首先,我让小康躺在咨询室的躺椅上,给他讲述了放松的技巧,为了让他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体验身心放松的状态,我们一起做了一次放松训练。指导语如下:
请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脚尖,渐渐的,你会感到双脚的力气消失了,你感到非常舒服,继续体验,继续体验双脚力气消失后舒服的感觉。现在,请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你的双膝,渐渐的,你会感到双膝的力气也消失了,两条腿不能动,也不想动,你感到非常舒服,双膝在放松,继续体验双膝力气消失的感觉。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腰部,摒弃一切杂念,你体验到腰部力气消失的感觉,腰部的力气在渐渐消失,非常舒服,你继续体验腰部力气消失后舒服感觉。……好的,你的全部身心现在都已经完全松弛下来了,你感到非常轻松,非常舒服,好好体验这种轻松舒服的感觉吧!
就这样,咨询师借助渐进式的肌肉放松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康对抗与人沟通场景引发的焦虑。
然后,根据引起小康焦虑情景的主观尺度,我们做了一个列表,列表顺序从小康焦虑引起口吃可能最低的场景到最高的焦虑场景,通过想象技术,逐步脱敏。根据焦虑等级,我和小康一起列出了四个情景:在家和爸爸妈妈交流学校发生的事;给亲戚家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和班主任交流自己近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门问路、买东西,与陌生人交流。
第三步,让小康想像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训练。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引导小康从和父母交流开始想象,想像内容尽可能详细到每一句话的内容、说话的音量和眼神对视,如果在想像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立即通过放松训练予以缓解,对该刺激适应后,情绪平静下来就继续想像。当第一个情景不再引起焦虑就转向第二个情景,依次往下,一直到恐惧等级最高的刺激,即与陌生人沟通,逐步克服口吃问题。如果某一等级的刺激引起了焦虑和恐惧,则在放松训练后重复这一情景,直到能在想像这一情景时保持完全放松为止。
以与陌生人沟通为例,咨询师的指导语如下:
现在,请你想像自己正走在大街上,阳光和煦,街上人来人往,你的心情很舒畅,情绪很稳定。由于不太确定要去的地方怎么走,你决定问一个路人。以前,你可能对这种情景感到很害怕,今天可不是这样,今天你感到很正常、很自如,一点儿也不焦虑。你迎上去,礼貌地拦下一个人,清楚地说出了你想问的地名,你一点儿也没有焦虑、没有口吃,今后也是这样的,你再也不会害怕与人讲话了,再也不会口吃了。好的,你对这一刺激情景已经完全适应了,今后,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按照这个系统脱敏的方案,我对小康进行了四次辅导,最后一次辅导后,小康已经可以克服内心的焦虑与陌生人正常沟通了。虽然没有到很放松很健谈的程度,但在基本的沟通中已不会出现口吃了,这表明他的基本社会功能在恢复。
五、反思与讨论
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的积极干预和正确疏导,使其心因性口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给予教育工作者一定启示:心因性口吃背后可能有很多的因素,小康口吃背后是自卑和压抑的焦虑,成长过程中的挫折(班长落选、成绩波动)导致了自卑,父母的强势控制激发了焦虑,这些自卑与焦虑无处安放,只能转向内部,引发了口吃。通过放松训练与系统脱敏,小康克服了自卑,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恢复了沟通的能力。
父母和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小康的行为矫正已经完成,但问题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探究与思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遇到自己无法应对的困难时,多做情感上的疏导,多一些鼓励,让孩子真正做到接纳自我,敢于表达自我。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一中,孝感,4325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关键词〕系统脱敏;心因性口吃;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7-0054-02
一、个案背景
小康(化名),高二男生,16岁,家中独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父母均大学本科学历,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本地一家三甲医院做护士长,在我们这个小县城,这样的家庭环境虽不算大富大贵,但总体也还不错。在家庭关系中,小康母亲显得较强势,在我对小康的首次咨询中多次打断、纠正小康。在家庭生活中,母亲处于家庭主导地位,小康就是在妈妈的殷切期望和严格管教中成长的。妈妈对小康不论学习成绩还是生活能力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常喜欢拿小康与同事家孩子对比,这让小康压力很大。
二、主要问题
七年级下学期一次买早餐在说需要买的早餐名称时突感紧张,第一次出现口吃,此时恰逢小康在班长改选中落选。从此便时有口吃,九年级时开始变得严重,但因为当时学习成绩有波动,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学习上,忽视了这个问题。这样任症状发展了两年,现在高二了,口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与人交流。比如去药店买感冒药,药名只有几个字,在没有任何事情分散他注意力的情况下,他需要在内心不停地重复药名很多次,花上十多分钟反复演练这一过程才能完成买药这个行为,如果店员推荐其他药品或询问感冒症状,他立马会很紧张,口吃到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有时要向班主任讲一些事情,在找班主任的前几个小时,他会变得很焦虑、忧心忡忡,注意力无法集中。
每一次口吃后小康都感觉受到沉重打击,下一次口吃持续时间就会越来越长,情况也越严重。渐渐的,小康就不再愿意与人沟通了。包括这次咨询的内容,小康因害怕与咨询师面谈而选择带来了一封写了满满三页纸的信,里面具体描述了自己所有的症状和感受。
三、分析
(一)问题类型的界定
小康妈妈反映,自从发现小康口吃后,她曾带小康到多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他身体有任何问题。结合小康给我的信,内容完整,逻辑清晰,有自知力又是主动来咨询室,我判断小康的口吃不是因为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紧张、焦虑而引起的心因性口吃。
(二)原因分析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个体周围的人太过权威与挑剔,个体主观上对表达就会有所顾虑,含糊其词,不能完全自在地说出自己的需求,避免潜意识浮现到意识之中致使喉咙恐惧和紧缩;加上幼年受到抑制不敢发泄内心的压力,避免直接说出内心的话,后期就慢慢演变成心因性条件反射。通过分析小康口吃问题的几个关键时期,我推断小康口吃的深层原因在于人格中的自卑情节,所以他一边渴望正常地与人沟通,另一边又因为对口吃的焦虑而回避。我从第一次和小康的谈话中发现,小康妈妈非常健谈,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母亲的权威性与小康口吃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从小康的信件中描述的自己第一次和父母说口吃这件事,小康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从决定和他们说到把要说的写信给父母,他用了三四天的时间。为什么?一是觉得对不起父母,他们辛苦挣钱供自己上学、生活,但自己身上却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压力和焦虑是造成小康口吃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二是养成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习惯,因为母亲在他做得不够好时常表现出指责的态度,慢慢地小康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四、辅导过程
我先向小康妈妈解释了小康口吃形成的原因,希望她今后能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挑剔,小康妈妈欣然同意,表示会积极配合。然后我和小康沟通,希望他能大胆回答我的问题,我能理解他现在的状况身不由己,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如果出现口吃我也不会介意。接着我给他介绍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系统脱敏法又叫交互抑制法,讓当事者慢慢暴露于导致其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焦虑情绪,从而逐步消除焦虑反应。
首先,我让小康躺在咨询室的躺椅上,给他讲述了放松的技巧,为了让他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体验身心放松的状态,我们一起做了一次放松训练。指导语如下:
请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脚尖,渐渐的,你会感到双脚的力气消失了,你感到非常舒服,继续体验,继续体验双脚力气消失后舒服的感觉。现在,请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你的双膝,渐渐的,你会感到双膝的力气也消失了,两条腿不能动,也不想动,你感到非常舒服,双膝在放松,继续体验双膝力气消失的感觉。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腰部,摒弃一切杂念,你体验到腰部力气消失的感觉,腰部的力气在渐渐消失,非常舒服,你继续体验腰部力气消失后舒服感觉。……好的,你的全部身心现在都已经完全松弛下来了,你感到非常轻松,非常舒服,好好体验这种轻松舒服的感觉吧!
就这样,咨询师借助渐进式的肌肉放松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康对抗与人沟通场景引发的焦虑。
然后,根据引起小康焦虑情景的主观尺度,我们做了一个列表,列表顺序从小康焦虑引起口吃可能最低的场景到最高的焦虑场景,通过想象技术,逐步脱敏。根据焦虑等级,我和小康一起列出了四个情景:在家和爸爸妈妈交流学校发生的事;给亲戚家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和班主任交流自己近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门问路、买东西,与陌生人交流。
第三步,让小康想像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训练。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引导小康从和父母交流开始想象,想像内容尽可能详细到每一句话的内容、说话的音量和眼神对视,如果在想像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立即通过放松训练予以缓解,对该刺激适应后,情绪平静下来就继续想像。当第一个情景不再引起焦虑就转向第二个情景,依次往下,一直到恐惧等级最高的刺激,即与陌生人沟通,逐步克服口吃问题。如果某一等级的刺激引起了焦虑和恐惧,则在放松训练后重复这一情景,直到能在想像这一情景时保持完全放松为止。
以与陌生人沟通为例,咨询师的指导语如下:
现在,请你想像自己正走在大街上,阳光和煦,街上人来人往,你的心情很舒畅,情绪很稳定。由于不太确定要去的地方怎么走,你决定问一个路人。以前,你可能对这种情景感到很害怕,今天可不是这样,今天你感到很正常、很自如,一点儿也不焦虑。你迎上去,礼貌地拦下一个人,清楚地说出了你想问的地名,你一点儿也没有焦虑、没有口吃,今后也是这样的,你再也不会害怕与人讲话了,再也不会口吃了。好的,你对这一刺激情景已经完全适应了,今后,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按照这个系统脱敏的方案,我对小康进行了四次辅导,最后一次辅导后,小康已经可以克服内心的焦虑与陌生人正常沟通了。虽然没有到很放松很健谈的程度,但在基本的沟通中已不会出现口吃了,这表明他的基本社会功能在恢复。
五、反思与讨论
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的积极干预和正确疏导,使其心因性口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给予教育工作者一定启示:心因性口吃背后可能有很多的因素,小康口吃背后是自卑和压抑的焦虑,成长过程中的挫折(班长落选、成绩波动)导致了自卑,父母的强势控制激发了焦虑,这些自卑与焦虑无处安放,只能转向内部,引发了口吃。通过放松训练与系统脱敏,小康克服了自卑,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恢复了沟通的能力。
父母和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小康的行为矫正已经完成,但问题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探究与思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遇到自己无法应对的困难时,多做情感上的疏导,多一些鼓励,让孩子真正做到接纳自我,敢于表达自我。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一中,孝感,4325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