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动画中的诗书韵味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其在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画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张宣纸上,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动画是当代新兴的艺术种类,中国的水墨动画不仅在造型与笔墨的绘画技法上学习了水墨画的形式、结合了诗书画印的形式,在画面意境和深远意味上也沿袭了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在水墨动画中,富有诗意是其特有的区别于西方动画的显著特征。含蓄、谦和的中国水墨精神正通过水墨动画的方式向大众普及,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水墨画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水墨动画;诗意;韵味
  “吾国唐宋以后之绘画,是综合文章、诗词、书法、印章而成者。其丰富多彩。非西洋画所能比拟……故吾曰:‘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章是也’。”[1]水墨动画中的水墨画面渗透出文学中诗的韵味。“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诗画自古就是不分家的,并且自古便属于一系,画家在画后总会题上一两句诗句为画面画龙点睛,而水墨画的绝妙之处也在于此。水墨动画中利用了温晕的水墨画,画面慢悠悠地诉说着故事,保留了水墨画的质感;同时还运用了电影语言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延续诗的韵味,将动画中如诗般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够联想到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水墨画面,进而沉浸在如诗一般的画面里,飘荡在如诗一般含蓄的情感中。
  1 富有诗意的文学性画面——画中有诗
  水墨画与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有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2]这句话足以显示画与诗的关系。它们同是用来表现情感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画一般会给人以直观的形象视觉感受,而形态被赋予的情感则更加深刻。1962年,文学家茅盾在欣赏了《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即兴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3]法国《世界报》也在评论《小蝌蚪找妈妈》时说:“中国水墨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还有小蝌蚪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虽然这部动画剧情简单且有些幼稚,但是它优雅的画面、水墨画诗意的氛围却使人眼前一亮。静谧的荷塘、欢快地甩着尾巴的小蝌蚪以及满荧幕代表着水的留白畫面,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尤其是金鱼游动的那段画面(如图1),金鱼游动的优雅姿态如同羞答答的少女,轻摇着如裙摆般的鱼尾,如轻纱飘渺,如梦如幻地缓缓地进入画面中。以至于当年唐澄带着片子去捷克参加电影节时,关于金鱼的这一小段还无故失踪了,也许是外国人也喜欢这段水墨金鱼画面的缘故吧。
  《牧笛》的水墨画面描绘了一幅幅牧童放牛的画面。图2中,在被夕阳晕染的傍晚,牧童斜坐在牛背上,悠然地吹起短笛,缓缓踱步的水牛载着牧童渐渐地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消失在田埂深处。牧童与牛的形象倒映在水田中,与景物融为一体。这幅牧童与牛的画面将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韵味表达得恰到好处,并且完美再现了这句诗所折射出的影像。画中牧童吹笛、溪中戏水、摇曳的竹枝等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一派中国情调,使原来需要通过读诗而联想出来的画面,现在用水墨画面就能直接表现了。有意思的是,最终牧童悠扬的笛声较之湍急的瀑布的流水声,更能吸引水牛而将其召回的情节刻画,生动地表现了艺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主题。
  《鹿铃》作为这四部作品中唯一一部由女性导演的水墨动画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并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这与冯骥才写的文章《珍珠鸟》如出一辙。“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鹿铃》。小女孩刚把小鹿带回家的时候,小鹿与她的关系还很生疏。在小女孩不断地付出爱心之下,小鹿也渐渐地对小女孩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至于小女孩受伤后,小鹿甘愿替她分担事务,如去集市买东西。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与表情的变化非常丰富,而这些丰富的表情动作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面,赋予了动画文学性的色彩,使这部动画诗意盎然、生动形象。(图3)
  《山水情》中,老琴师传授了少年琴艺,并在将古琴赠予少年后默默离开。少年弹琴送别师傅时(图4),画面切换到了满山云海的画面,画面中,一艘小帆徐徐地从左下角斜驶入画面,消失在右上方的水的尽头,仿佛老琴师乘帆而去,令人产生无限落寞和惆怅之感,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韵味。
  此外,《山水情》的场景中还运用了许多小元素,缓缓而行的小船、立于水边的茅草屋、蝴蝶般飞舞的枫叶、屋后茂密的竹林、竹林之上的圆月、夏日的荷花塘、鼓着腮帮的青蛙、悠闲的小鱼、自由翱翔的老鹰等,这些元素的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面,为影片增添了色彩,烘托了诗意气氛。老琴师随身携带的古琴就是他身份的象征,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气度。而老琴师带着渔家少年领略高山、瀑布、树林、鸟儿等大自然的造物之美,让渔家少年感受到了广阔的天地,领略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谛,从而顿悟,弹奏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古琴曲。最后,老琴师离开并走向茫茫前途时,画面中出现了大泼墨的重峦叠嶂,以及响彻耳际的呼啸着的风声,渲染了浓烈的师徒离别之情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心。
  2 富有韵味的画中题跋——写意书法
  题款一般指的是写在书法或是画作上的文字。书画作品中的题款一般是用来交代作者、作品名称、作品创作时间或是题诗。水墨动画中不仅有水墨画的画面,在序幕和演职员表中还应用到了书法这一水墨元素。水墨氤氲的画面配合书法字体,给水墨动画的画面更增添了几分魅力。
  书法式的题款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这四部水墨动画中,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四部水墨动画中,书法题款出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它以逐渐完善的发展方式,最终与水墨画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水墨动画发展的初期作品《小蝌蚪找妈妈》中,书法还没有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在水墨动画的画面中。《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一个画面是由一本放在桌上的书开始的,书的封面写着“小蝌蚪找妈妈”(如图5)。书的第一页是书法字体的演职员表,并且是以翻书的形式来介绍制作班底的。演职员表占据了整个屏幕,每一页都附有工作者的工作职称和姓名。我国美术电影动画很多是用一幅静止的画面为背景,并在画面上展示演职员表,作为动画电影的开场(如图6)。而这类动画的字幕一般用的是一些造型奇特的美术字。当然,像《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类似的开场动画也是有的,如1959年的动画片《一幅僮锦》,其序幕是从一个名为“一幅僮锦”的盒子中的一轴卷轴里拉开的,卷轴上就出现了演职员表(如图7、图8)。这与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片头形式有些类似,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字幕用的是书法字体。由此可见,在当时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整部动画的整体风格要统一的问题了。   而在《牧笛》中,序幕的出场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开始与水墨画面相结合,比《小蝌蚪找妈妈》的序幕精致且秀气了不少。在出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字样之后,片名“牧笛”两个字十分醒目地出现在一片绿荫环绕的乡间小道中(如图9)。
  当画面淡出之后,就出现了一幅绿树成荫的水墨长卷,而演职员表就穿插在氤氲的水墨间;采用动画移镜头的表现方式,将水墨长卷向左移动,演职员表彷佛是写在水墨长卷上的字,随着画卷的移动,画上的题字便逐一显现了(如图10)。这种方式不仅让观众能够边欣赏水墨画,边了解整个动画制作的团队,同时随着背景音乐的渐入,镜头推近至树林的局部,观众仿佛被带进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树林,并慢慢地进入了动画中的世界,进入了水墨的氛围中。
  《鹿铃》的序幕显然更加成熟了,在水墨动画《鹿铃》的开头中,书法也与动画结合得很和谐。在该动画中,第一个画面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字样,而背景画面则是册页的封面。第二个画面是用苍劲有利的毛笔在洒金纸上书写动画片名“鹿铃”两字(见图11)。第三个画面是出演职员表(见图12)。笔者认为,《鹿铃》中的书法与水墨画面的表现方式是最好的。它巧妙地将介绍工作人员的名单以题跋的形式融合在画面中,并配以完整的静态水墨山水画,使观者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幅水墨小品画。并且,每幅小品中的书写采用了很俏皮的字体形式,大头大脑的,很具有趣味性。这样既保持了水墨动画风格的统一,又使画面精致了不少。
  水墨动画《山水情》是水墨动画中的绝唱,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美与认同。《山水情》中的片名是以题字的形式出现的,而动画的制作班底是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在动画结尾的。图13是《山水情》的片名,用行草的书法字体错落地进行表现,很有书法的韵味。随着画面向右移动,字体也逐渐淡出画面,老琴师就在这写意的大墨块中若隐若现地登场了。图14是动画片末出现的演职员表。画面左边,少年抱着古琴站在大石块上,仿佛是目送着老琴师离去,延续了故事情节,夸張、变形的小楷字体逐一淡入淡出。《山水情》中的书法元素体现在片头出现的“山水情”以及在片尾出现的演职员表上。“山水情”这三个字的墨法有浓有淡,笔画有粗有细。三个字错落地出现在画面的中心,而不在一条直线上,有大有小。“山”字虽小,但笔墨浓重;“水”在中间,笔画较细,质感轻逸;“情”字字号最大,笔画蜿蜒婉转,动情流畅。题目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开始,随着“山水情”三字的淡出,老者作为主角便登场了。
  王伯敏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中国画题款的发展,与书法的发展极为密切。中国书法具有它的形式美,乃是‘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一幅好画,加上好款,便是锦上添花,所以题款佳者,向有‘一字抵千花’之誉。”[4]画中题跋不见得用笔、章法、结字、墨法处处到位,就称得上是好的题跋。要想“一字抵千花”,就必须将书法题跋与水墨画面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未题跋的用笔、章法、结字、墨法都应当符合水墨画面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中并没有将书法融入动画中,笔者在此便不讨论了。在《牧笛》的第二幅画面中,“牧笛”二字以一幅农家乡间的水墨画面为背景(见图9)出现。画面的上半部分是浓密的树林,下半部分是一大半留白的乡间小路。“牧笛”二字较大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平衡了画面的“上重下轻”。“牧笛”二字似行楷的笔意,而“笛”字有连笔的意向。笔画的粗细变化分明,竖画细挺、横画方圆,有强烈的毛笔字的顿挫感。笔画起始处笔锋显露,勾、捺之处尖锐挺拔,有几笔收笔处笔锋稍转,笔画呈现水滴的尖圆之势。二字呈现的线面结合形式匀称稳当,呈现出潇洒的气势。当题目淡出后,演职员表的字幕出现(见图10),该字幕的毛笔字体秀气,撇、捺笔画体势较长,非常秀气且符合青山绿水的背景效果。职位名称用的是红色字体,不仅层次分明,并且颜色搭配也仿佛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给画面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鹿铃》中,第二个画面册页上的“鹿铃”二字笔墨有润有枯、有粗有细、有疏有密,苍劲有力的笔法背后仿佛隐藏着深刻的故事。并且,《鹿铃》中的书法风格与程十发的书法风格较为相似。程十发的书法造型十分独特,从造型上看不出出自哪个流派。他曾经风趣地说道:“谁不学二王,我就投他一票。”[5]程十发的书法不盲目模仿、套用套路,而是讲究推陈出新,推崇更广的创作思路,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注重笔画线条的趣味性。如图15中,程十发的书法作品将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相互组合,同时还加入了隶书“蚕头燕尾”的笔意,呈现出多种字体杂糅的独特的书法风格。这样既强化了“蚕头燕尾”的隶书效果,又增添了古朴稚趣,并且两者的字形都较扁,有隶书的笔法和强烈的装饰性。
  3 结语
  水墨动画中的每一种水墨画元素都为动画画面增添了水墨效果。动画中,水墨画画面的意境含蓄内敛,富有诗意,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且,水墨氤氲的画面有时不需要用剧情来表现,仅仅用这种独特的水墨形式就能表现出一种心境,体现出诗意和韵味。书法虽然不是水墨动画中的主角,但它作为水墨画的一部分、动画中的小细节,映衬出了动画中的水墨画的画面氛围。有了书法元素的加入,水墨动画的意蕴就显得更加浓厚了,文人画的诗意情怀也因此在动画这门新艺术中得到了呈现。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听天阁画笔随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上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04,108.
  [3] 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7.
  [4]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38.
  [5] 王悦阳.画家十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9.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本文希望通过对传统家具中文化元素的分析阐释,让大家能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传统家具的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传统家具;文化;设计  以中国传统家具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深埋于中华民族内心中的儒、释、道三家,此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所有的传统器物的精神内核,包括传统中式家具文化,都是这个文化宝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公共精神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实施面。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产品的开发层面取得出可喜的成果。美国公共艺术教育则通过“跨元性”“交互性”以及“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与灵活的机制建设成果,对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和基本教育理念更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跨元性;交互性;实践性  法国思想家卢
期刊
摘 要:现阶段,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动漫和游戏产业作为重要的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应从卡通雕塑出发,积极培养创作者的三维空间造型能力,为动漫和游戏行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从卡通雕塑创作中需要的能力入手,全面细致地分析和介绍了以卡通雕塑创作为例培养三维空间造型能力的各种情况。  关键词: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培养;卡通雕塑;创作  0 前言  随着社会
期刊
摘 要: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影视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影视作品井喷式出现。叙事作为影视作品艺术特性的核心特征,是保证影视作品作為艺术独立性的根本,因此关注影视叙事能力、纯粹影视艺术性、回归价值导向本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叙事能力”;缺失;现象;危害  0 前言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观影人次为
期刊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创作途经与创作方法。从主题诉求、叙事节奏、镜头语言、艺术烘托及人物台词等五个方面,我们可以对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有较为明晰的认识,进而找到通往电影美学领域的路径。  关键词:电影创作;主题诉求;叙事节奏;镜头语言;艺术烘托;人物台词  电影艺术是现代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结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及多种先进科技手段的综合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相异的美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创作特征、调性布局、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总结该作品第一乐章的协奏曲特征,从而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对该作品的音乐创作特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格里格;民族;音乐特征;调性;协奏曲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年),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民族主义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期刊
摘 要:欧洲语境里的“哥特式”指蛮荒粗野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哥特艺术影响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个拥有多重意义的艺术和文化象征运动。除了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在文学领域也颇具影响,哥特式小说所描绘的中世纪城堡、修道院、荒野废墟奠定了哥特式影片的美学基础。哥特式运用在动画当中多以恐怖、阴森、黑暗为主题,以浓重的色彩渲染气氛,从而表现人内心的
期刊
摘 要:《1699桃花扇》是东西方戏剧的一次尝试性融合,对副末角色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本文将从副末角色的叙述性、抒情性、空间牵引性方面,结合西方戲剧中歌队的功能,分析其在剧中的功能及意义。  关键词: 《1699桃花扇》;副末;歌队;间离效果  昆曲中的副末的产生发展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早在唐代之时,参军戏中便有苍鹘一角,而副末正是源自于此。而在宋代官本杂剧中,便已经产生了称为副末的角色。宋代吴自牧
期刊
摘 要:施光南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以卓著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因此,探讨和研究施光南创作的音乐,对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文化;艺术创作  1 施光南的音乐之路  施光南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是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旋律优美,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
期刊
摘 要:“侘寂”的本质含义是指一种残缺之美,需要我们从世俗的审美中跳脱出来,静下心去欣赏人、事、物的不完美。这种理念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即简洁并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本文中将从“侘寂”的源头禅宗思想切入,通过传统和现代设计界的相关案例,浅析日本的“侘寂”之美,以及它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发展和衍生。  关键词:“侘寂”之美;禅宗思想;朴素;简约;本质;自然  1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