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外交通事故的认定和处理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此,道路外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称的“道路”以外所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物损失的事故,即道路外发生的人身伤亡、财物损失的事故或其它事故,具体地说上述九类地点所发生的事故都应纳入道路外交通事故。
  二、当前道路外交通事故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处理模式混乱。
  由于公安机关内部的分工有所差别,对交通事故侦查、调解的法定义务认识不一致,各地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处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对道路外交通事故接处警、现场勘察、调查取证、原因分析、责任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完全由交巡警部门承担;也有对道路外交通事故从接处警,到损害赔偿调解全部程序完全由基层派出所承担;还有的地方交巡警和基层派出所联合处理,事故严重、案情复杂的道路外交通事故由交巡警部门出面处理,一般性的道路外交通事故由基层派出所协助处理;或者是绝大多数道路外交通事故交巡警部门出面处理,涉及到重伤、死亡的事故由派出所、刑侦或治安等部门联合处理。
  (二)定罪量刑不统一。
  驾驶机动车在城区、公路等道路上行驶时,如果发生因自己的过失致人死亡的事故,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就构成了交通肇事罪。而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定罪量刑,依照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有规定,明确了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刑罚法律适用问题,即应以刑法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量刑。
  从理论上分析,发生在道路外上的致人死亡事故、过失伤害致人重伤事故,只要肇事者负有事故责任,都应当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发生在道路上的致人死亡事故,只有当肇事者负本起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时才承担刑事责任。一些地方的民警经常处理道路外交通事故,如果民警不是十分熟悉或者太熟悉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将道路外交通事故参照道路交通事故来处理,给道路外交通事故划分事故责任,根据事故责任的多少、危害后果程度的大小来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定性为交通肇事罪,会造成十分严重的问题。许多原本应当依照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的,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肇事者会逃脱法律的追究,这是一个罪与非罪的问题。如果交通民警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另外,对道路外交通事故犯罪,以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量刑标准也不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罪名定罪量刑没有清楚的规定,留下明显的漏洞,有失法律的公平。
  (三)赔偿标准不统一。
  由于定罪量刑的标准不一,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一导致道路外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标准也不统一,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讼累。机动车在道路上肇事,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构成交通事故,由于机动车都强制上了第三者责任险,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负责了大部分的损害赔偿,减轻了肇事者的负担,也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的得到赔偿金进行治疗,把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但如果交通事故的发生地点在道路外,则保险公司往往依据保险条款免责,按民事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肇事方此时需按过错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肇事方,承担赔偿责任显然是巨大的负担,对于受害人,也不利于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
  出现以上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有法律对道路和道路外的区分规定不明,使公安交警部门无法可依。导致行政、刑事、民事执法和司法目的难以实现。二是、执法主体不明,管辖混乱。对于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处理,将本应为其主管的职责规定为配合职责,致使用使实践中根本无法执行,造成了一种无法定职责管理而又不得不管的错位现象。
  三、对道路外交通事故认定和处理的构想
  要彻底解决道路外交通事故认定和处理难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消除道路和道路外的区别,实现以车辆为主的交通事故管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交通安全法律制度。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之规定:造成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理处罚的,对其违章行为依照《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它道路交通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但由于农村道路外的特殊性,对肇事者的处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样性质及后果的一起事故,如果发生在公路上,肇事者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如果发生在道路外上的话,肇事者就只须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而不需要承担行政责任,得不到行政处罚,存在间接地放纵违法行为,对肇事者起不到应有的惩诫作用。可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发生在道路上的交通伤亡事故属于交通肇事罪,在三年以下定罪量刑;而发生在道路外上的交通伤亡事故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定罪量刑。大量发生的是城乡道路外上的交通伤亡事故,而这类事故与发生在道路上的交通伤亡事故根本没有本质区别。这一规定使刑罚失去统一尺度,偏离公正。
  实践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处理道路外交通事故案件和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在调解处理方式、赔偿标准、工作程序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对道路和道路外的交通事故案件的两种处理方法,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实际意义。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现在一些乡镇之间、村之间的公路已经在质量要求上完全达到国家对道路的要求标准,有的甚至成为交通要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也特别多,将交通事故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做法,已经不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脱离实际???。因此只要是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不管是在道路上,还是在道路外,都应当统一罪名,统一量刑标准,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使道路外交通管理有法可依。
  (二)明确道路外交通事故的管辖权。
  应明确公安交警部门对道路外应明确公安交警部门对道路外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理的法定职责,无论是进行行政处理或追究刑事责任或民事诉讼,公安交警部门的行政处理应当是一个法定前置程序,不应当存在发生交通安全事故而交警部门不管的空白。明确交巡警部门和公安派出所共同负责接处警,负责事故现场前期处置工作,勘察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固定证据,分析事故原因,同时根据案情发展情况及案件性质,及时移交刑侦部门处理,追究肇事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处理,可延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模式:交巡警部门接处警,承担现场勘查、痕迹鉴定和原因分析等相关工作,而由属地公安派出所协助责任处罚,赔偿调解工作。发挥各个警种的优势,基层社区民警熟悉农村地名、路名,与当地老百姓、村干部较为熟悉,这样取证工作容易开展、遇到疑难问题或赔偿调解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可寻求村干部或老百姓出面帮助协商、解决,从而提高处警效能。
  (三)责任认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有着详尽的规定,而对于道路外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以上规定皆是在区分道路和道路外的前提下作出的,如果消除道路与道路外的区别,则道路外交通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也就理所当然地与道路交通事故的认定处理适用相同的法律法规,而在责任的认定方面,也应当与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标准一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规定承担赔偿责任。”道路外交通事故与道路交通事故适用相同的法律法规,保险公司则不能以交通事故发生在道路外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南丹县人民检察院,广西 南丹 547200)
  
其他文献
摘 要:就当前影响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明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检察队伍;问题;原因;对策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检察工作中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要始终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不动摇。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日益艰巨的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如何把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是新时
期刊
摘 要:批准逮捕与审判权、公诉权是不同性质的权力,因而,批准逮捕权由实行“检察一体”的检察机关行使会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在中国,司法独立仅仅是法院的独立,而不是法官的独立,所以,批准逮捕权也不能配置给现行体制下的法院。理想状态下的批准逮捕权应当由一个独立的机构行使才能避免出现“双重角色问题”。但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批准逮捕应当继续由检察机关行使,同时应辅以相应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批准逮捕
期刊
公正和效率是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两大主题。在保证公正的同时,效率既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也是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现仅就尝试轻罪案件非刑化,提高公诉工作效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轻罪案件非刑化的必要性   司法实践中,只要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大多起诉到了法院,将所有诉讼程序走完,由法院进行最终判决。这样势必大大提高诉讼成本,造成司法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量浪费,在时间和精力上很容易影响对其它重、特
期刊
一、“构罪即捕”逮捕观的形成  “构罪即捕”这种逮捕观念,它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社会的原因,更有些是案件现实的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罪该捕一直以来是我们办案的传统习惯。在执法理念上,一直奉行国家本位主义的诉讼观念,强调国家职权在刑事诉讼中的广泛运用,主张惩罚论;往往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以“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为方针,认为只有逮捕才能达到起到挽救教育警示犯罪的作
期刊
摘 要:《侵权责任法》于2010 年7 月1 日起实施,作为一部规范侵权责任方面的基本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是此法一大亮点,尤其明确了医疗机构告知义务,既保护了患者知情权,又保护了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字:侵权责任法;知情同意权  一、由一则医疗事件引发的思考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北京某医院收治一名因难产生命垂危的孕妇,其丈夫(后查明系未结
期刊
在基层检察院,副检察长在院领导班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性。一方面,作为被领导的副检察长,要精心辅佐好检察长,当好配角;作为副职领导,要领导协调好各科局室。相对检察长而言,是矛盾的非重要方面,相对副检察长而言,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忽略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基层检察院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基层副职检察长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其面临正确处理好与检察长、与其他副检察长
期刊
迄今为止,金融危机已有近百年历史。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和破坏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十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现仍未见底的环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政府“救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系列后果,已经让我们领略到,同十九世纪亨利·梅因时代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相比,当今社会正发生着“从确定性到风险(不确定性)的运动”。人们获得了极大自由的同时也陷入巨大危机和恐惧之中。
期刊
摘 要:  做好检察机关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检察机关完成各项检察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证,检察后勤管理工作搞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因此,对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进行调研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创新机制  检察机关的后勤部门是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具有检察后勤服务保障和行政装备管理的双重职能。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只管办公用品发放和
期刊
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机关了解群众心声、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涉检信访是党的大信访格局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构建涉检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衢州市检察机关涉检信访工作的主要做法  市县两级检察院高度重视涉检信访工作,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涉法涉诉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维
期刊
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行政权是借助行政行为来发挥权力作用的,所以行政法核心内容就是规范行政行为,进而控制行政权。理论界依据行政作用的范围不同,将行政行为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并认为内部行政行为仅有内部意义。文章从联系、发展角度,分析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发现内部行政行为同样具有外部效果,即内部行政行为同样可能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本着“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控制内部行政行为,完善其救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