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宜居了几十亿年,仅仅是因为幸运吗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经过了三四十亿年才进化出智人(Homo sapiens)。但在此期间,即使地球气候只出现一次大的差错,都会导致进化彻底停止,而我们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想要弄清楚我们为何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就需要探究地球在几十亿年间是如何保持宜居的。
  这并不是什么小事。当前的全球变暖告诉我们,气候可以在短短几个世纪里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会更加容易。计算结果显示,在未来几百万年内,地球气候可能会趋于恶化,地球气温会变得低于冰点或超过沸点。
  依据目前的观点,太阳的亮度相较于生命进化之初已提高了30%。按理来说,当时的地球并没有普遍结冰,那么到现在地球上的海水应该已经被烧干,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就是黯淡太阳悖论(faint young Sun paradox)。但不管怎样,我们已经解开了这个宜居性的谜团。
  科学家们提出了两个主要理论。第一个认为地球可能拥有类似于恒温器的功能,即拥有一种(或多种)预防地球气温滑向极值的反馈机制。第二个理论认为,地球可能就是众多星球中幸运的一颗,走到今天全凭运气。随着近几十年对太阳系以外的许多行星(即系外行星)的发现,第二个理论变得越来越合理。对于遥远恒星的天文观测显示,这些恒星大多都有行星环绕,其中一部分行星拥有合适的大小、密度和轨道距离,其表面的温度在理论上适合生命存活。科学家们估计,单单银河系至少就有20亿个类似的候选行星。
  科学家们很乐意前往这些系外行星,以考察它们是否和地球一样,能保持几十亿年的气候稳定。但就算是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围绕比邻星运行的行星)也在4光年之外,因此很难获得观测和实验证据。
  于是本文通过建模探究了相同的问题。通过利用电脑程序模拟一般行星(不只是地球)气候演变的过程,生成10万颗随机具有不同气候反馈的行星。气候反馈过程(Climate feedbacks)可以增强或减弱气候变化,以北极的海冰融化为例,吸收阳光的海水会逐渐取代反射阳光的海冰,进而加速海洋暖化和海冰融化。
  为了探究这些不同的星球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保持宜居的可能性,给它们各自设置了100次模拟。每次起始温度都不同,经历的气候事件也完全随机。这些事件代表改变气候的不同因素,比如超级火山爆发(类似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但规模要大得多)和小行星撞击(类似恐龙灭绝)。在这100次模拟中,我们会追踪各行星的温度,直到它们变得过热或过冷,或者还有一些星球坚持了30亿年后,可能是孕育智慧生命的摇篮。
  这些模拟结果至少明确指出了气候反馈和运气对行星宜居性的重要性。但是,极少行星(实际上10万颗行星中只有1颗)具有如此强大的稳定性反馈,能在100次随机的气候试验中始终保持宜居。
  实际上,大多数行星在100次模拟中至少有1次保持宜居,但极少数保持宜居的次数会超过10次。如果一个行星保持30亿年的宜居状态,也就是通过了模拟中几乎每一个情况,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运气,但光有运气还不够。一些设置没有气候反馈或随机受气候事件任意摆布的行星,一次都没有成功过。
  气候模拟结果顯示,行星的宜居性取决于反馈机制和运气的共同作用。这一结论具有可靠性,不受任何模型的影响。同时这一结果间接表明,地球需要具有一定的气候稳定反馈机制,但“好运气”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假使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或影响地球的太阳耀斑比原来的稍大一些,或者发生在不同(更加关键)的时间点,我们也可能将不复存在。这些研究,也为我们考虑一些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例如为何人类有机会回望地球非凡且极其漫长的生命史,看它不断演化、繁荣并日趋复杂并最终进化出人类。
其他文献
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测绘基本术语》中有“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一词,其定义为“观测两点间的天顶距,再根据已知距离推求高差的测量方法。”在《大地测量术语》中也有“三角高程测量trigonometric leveling 通过观测三角网中各边端点的天顶距,利用已知边长确定三角网各点高程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而且在其“前言”中还强调:“凡在此以前的有关术语标
期刊
摘 要 如何以汉语拼音正确表达我国论文作者人名的问题非常重要。国家语委过去制定的几个相关文件颁布以后,中国人姓名的拼写有了规矩,但仍不能适应文献著录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要求。为了规范数据库中重要检索和评价项目的数据格式,提高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效率,我们制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该规范对汉语姓名拼写法作了变通处理。执行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期刊
长期以来科技翻译界在引进外来术语 都必须译为汉语;译名应以意译为主,往往刻时有一些习惯方法,诸如原文中的每一词语 意追求“信达雅”,有时造成译名中的长期争
期刊
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科学家    马大猷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声学家,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  20世纪50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成为发展我国声学科学的重要基地;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音质的主要设计者;他组建科研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70年代,马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
期刊
编者按 "碳"与"炭"是与不少学科都有关的常用字,长期以来使用十分混乱,加之此二字的跨多学科(行业)性,给规范化工作带来困难。本刊曾于1999年第4期,及2001年第4期刊登过一部分讨论如何规范化的文章。本期我们特再次约请几位专家进行书面讨论,谈谈他们的意见,供读者分析、比较。全国科技名词委将进行专题研究,力争拿出比较可行的规范化意见,改变"无所遵循"的混乱状况。欢迎有关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统一
期刊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物方面的开支所占比重就越来越小。该定律由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ngel)提出而得名。恩格尔定律用公式表示为: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分母为收入变动百分比。恩格尔定律反映了收入变动与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因此被认为是分析消费结构的有用工具。  与该定律有关的恩格尔系数可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或
期刊
三月底,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审定工作会议。过去,笔者参加过许多学科名词委员会的审定会议,然而这次审定会使我有许多特殊的感受,会上有的发言令人感动。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凝聚并推动着这项工作,概括一句话就是委员会出色的工作,源自委员们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决心以最好的成果将中医药学推向全球。
期刊
一项新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由暗物质产生超大质量黑洞的新机制。这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直接由星系中心高密度区域的暗物质形成,而不是传统的包含“正常”物质的形成场景。这一结果对早期宇宙的宇宙學有重要意义。  超大质量黑洞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是当今星系演化研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超大质量黑洞早在大爆炸8亿年后就已经被观测到,它们是如何增长如此之快的,至今仍未有解释。  标准的形成模型包括正常的
期刊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一些基本物理学的概念,比如对时空的认知。但它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深刻的谜团。其中一个正是黑洞,但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已证实它的存在。另一个谜团则是“虫洞”的存在,它是连接时空中不同点的桥梁,理论上能为太空旅行者提供捷径。  目前,我们对虫洞的了解仍停留在想象阶段。有些科学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能发现虫洞。近几个月来,一些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方法,或能推动有关虫
期刊
现代科技、经济和人文文化正在发生互动和整合,我们的术语工作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世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深入学习WTO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在学习和领会WTO内容过程中,弄清楚其中一些术语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WTO相关术语及其概念作一介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