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这位优秀的民族资本家,铸就了南洋公学历史上最初的腾飞,为交大定下了横跨三个世纪的品格与气象
闲暖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新上院敞开的前门里,一直伸展到立于大厅正中的一尊铜像上。
每天,不计其数的学子们涌来,或端坐受学,或聆听教诲,川流不息。被无数人擦身而过的这尊老者的半身铜像,则是头戴花翎,胡须长长,神色严峻,目光深沉。在他的正面,书写着这样几行字:“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1844年生,1916年卒”。
这座名为“新上”的院楼是上海交通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很难想像,这个有着110年传奇历史的学府,就是从一位看上去普通而瘦削的老者那里诞生出来的。
但事情却从来如此,一个传奇的背后,总是会有另一个传奇。
一个商人的强国梦
1844年的中国,一场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噩梦才刚刚开始。7月,清政府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10月,又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古老中国的大门,正无奈地向西方列强逐步敞开。
也正是这一年,盛宣怀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命运里的跌宕起伏,注定要与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那时,科举制度仍是读书致仕的正途。但国运日艰,只懂得埋首读经的传统知识分子已无法担当匡时济世之大任。盛宣怀多次应试,却屡屡受挫,最终他绝意科举,倾其心力致实学、办实业,投身洋务运动,以实现国富民强之梦想。李鸿章对他深为器赏,他的才具在波澜壮阔的洋务运动中,终得以尽情发挥。
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皆由盛宣怀创下:他参与兴办了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电讯企业——电报局,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开主持修建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卢汉铁路。洋务派掌握的轮、电、煤、纺四大企业,盛宣怀直接管理者有其三,遂成为清末洋务派官吏中最大的实业家,其成就也每每为后人所称颂。
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盛宣怀深刻体会到因“不谙文语”,则“每逢办理交涉,备尝艰苦”。他认为“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要使洋务事业不断发展和巩固,必须培养通晓外语和掌握技术的新式人才,否则将一事无成。
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得记取的年份: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天朝大国几千年来的自傲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一同遭遇幻灭。人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要救国图存,仅靠兴办企业、打造军队,还远远不够。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盛宣怀提出了这一主张。一位商人强烈的救国济世情怀,皆包含于这十二字之中。1896年,盛宣怀于1895年创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之后,又捐资于上海徐家汇购买基地,筹建南洋公学,即今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请设学堂片》中,他写道:
“中国遣使交邻,时逾廿载,同文之馆培植不为不殷,随使之员阅历不为不广,然犹不免有乏才之叹者,何欤?毋亦孔孟义理之学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故米通其大,虽娴熟其语言文字,仅同于小道,可观而不足以致远也。”
办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堂,是盛宣怀对南洋公学的期望。以北洋大学堂为鉴,根据中国实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盛宣怀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和谋划,提出了更高、更全的办学设想。上海是人文荟萃,经济领先之区,地理位置也得天独厚,盛宣怀希望能凭借上海的地域优势,将南洋公学办成培养各项及各级新政人才的大本营。他亲任督办,负责学校大事谋划和决策,1897年春又亲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为公学总理,相当于校长,负责处理全校大小事务。
后任校长唐文治曾评价盛宣怀道:“当世论公(盛宣怀)政绩者,曰轮船、铁路、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根砥。”盛宣怀的一生有着丰富的办学实践,除了北洋、南洋两所高等学校外,他还创办了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吴淞商船学堂等。盛宣怀曾这样解释自己办学的目的:“人笑我收效不能速,十年树人,视十年若远,若不树之,并无此十年矣!”
在任南洋公学督办期间,盛宣怀几次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知难而进,矢志不渝地把学校办下去。1902年发生“墨水瓶事件”(南洋公学的一次学潮,盛在其中的角色历史学上评价不一),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扩张个人势力,企图借此机会一举搞垮南洋公学。他要盛宣怀停办南洋公学,开将停拨办学经费,意欲趁势夺取盛宣怀在轮船招商局及电报局的控制权。盛宣怀并不退缩,他一面致信袁世凯,说明南洋公学的重要性,一面通过收缩办学规模和起用积存和劝募的方法解决经费问题,袁世凯的阴谋终于未能得逞。
1905年,盛宣怀辞去南洋公学督办一职。他在学校的权力虽然告终,却依然密切关注着公学的发展。学生留洋及新专业的创办等事务,皆倾注了盛宣怀的心血。正是这位优秀的民族资本家,铸就了南洋公学历史上最初的腾飞,为交大定下了横跨三个世纪的品格与气象。
“师道立则善人多”
洋务运动虽然遭遇挫败,其精神、其追求却化作了新式学堂坚实的根基。110年来,求真务实、严谨治学、锐意革新、爱国荣校的优良校风已经根深蒂固,为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镌刻下了鲜明的精神气质。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交大校友都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交大的历史传统是他们最大的骄傲。
洋务运动几十年的经验告诉盛宣怀,为救中国,必须培养能够“学成致用”的人才,像旧式儒生那样只会填词吟诗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要求学生在研习“西文”、“西艺”、“西政”、“西技”时,特别注重实践。他强调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设置学科、安排课程、布置教学。当时南洋公学外院主要开设地理,理科、笔算、珠算、习字、图画等课程,完全不同于中国旧式私塾和书院的课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他要求学生讲求实用,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动手操作,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普通学科的专长。
随着时代的变化,盛宣怀及时改变专业设置,及时添设新的学科。如为迅速培养翻译人才,他办了译书院、东文学堂;为了适应清政府经济特科的选拔,他又精心开办了“特班”,专门培养政府官吏;为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还专门开办了“铁路班”。在盛宣怀看来,既然兴办公学是为了培养真正成为能满足时代之需的新式人才,则学校制度也不应墨守成规,一切皆随时代需要所动。
1897年4月,盛宣怀又做出了一项开天辟地的改革:上奏请求清政府免除新设各学堂学生的岁科两试。在奏章中他写道:“中西 各课精进难而荒废易,一暴十寒,卒业何日。……拟请嗣后新设各学堂书院内学生,凡系增附生一体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新学,以仰副朝廷育才致用之至意。”盛宣怀把这篇奏折直接递交到了光绪帝手中,光绪即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就这样,科举制度先在南洋公学停办了。这离全国性废除科举制度的1905年,尚有八年之久。交大人深为自豪的大胆创新精神,亦可溯源于此。
待何嗣焜上任后,即主持起草《南洋公学章程》,将学校分立外院、中院、上院、师范四院,逐级递升。外院相当于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师范院即师范教育。这一从低到高、分层设学、相互衔接的制度,囊括了普通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因此,《清史稿》认为,南洋公学是中国教育有系统组织之肇端。“师道立则善人多”、“蒙养正则圣功始”,这些教育思想在当时无疑开风气之先。
盛宣怀对南洋公学教习的待遇是优厚的,平均每月支付给总理、监院、总教习、教习及各司事等的薪金逐年增长,到1902年达到2368两银子之多。对任教多年的教习,还给予出国进修机会,对工作辛劳、教学达五至八年以上的教师进行表彰。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和稳定师资,促进了公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无论招生考试还是学籍管理,课堂教学还是实验实习,升级留级还是留学出洋,操行评定还是体育锻炼,南洋公学一律“严字当头”。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被称作“霸王课”,考试中高达30%的硬性不及格率令学子暗暗咋舌想不用功也难。
“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110年来,交大几经变迁,校歌也几度更改。但在校友张生眼里,最能体现交大精神的那首,还是出自老校长唐文治的手笔:
“珠光灿青龙飞,美哉吾国徽
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
愿吾师生全体,明白其中意
既醒勿睡,既明勿眯,精神常提起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在交大的历史上,唐文治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名字。1907至1920年,他担任交大校长,是早年交大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在明确学校定位、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上功不可没。他出任校长前一年,交大刚刚由一所旨在培育“内政、外交、理则”方面人才的新式公学转变为由邮传部管理的高等实业学堂。交大以理工为重的传统,也正是从此时建立起来的。
在提倡“求实学、务实业”的同时,唐文治作为国学大师,也尤其注意保持国粹,重视学生的国文教育。崇德、尚实、重文、健身,这四条办学思想,是唐文治留给今日交大的宝贵财富。
唐文治在任期间,清廷覆亡,学校改为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于1912年换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这也是“交通”之名的由来。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被一届又一届交大人传承不辍,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块金字招牌。
1920年12月14日,交通大学迎来了校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在提交北洋政府的呈文中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那个时候,交大是国内公认的顶尖高校之一。但当时的学生也许并没有想到,交大可以担当起“东方MIT”的美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即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工程系学习。他刚到M1T就惊讶地发现,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安排全部是“照抄”此校的,就连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也都是一样的。在回忆母校的文章《回顾与展望》中,钱学森写道:“交通大学是把MIT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民智日开,人才蔚起”,盛宣怀创办公学之始的梦想,终于在后人手中逐渐得以实现。
闲暖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新上院敞开的前门里,一直伸展到立于大厅正中的一尊铜像上。
每天,不计其数的学子们涌来,或端坐受学,或聆听教诲,川流不息。被无数人擦身而过的这尊老者的半身铜像,则是头戴花翎,胡须长长,神色严峻,目光深沉。在他的正面,书写着这样几行字:“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1844年生,1916年卒”。
这座名为“新上”的院楼是上海交通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很难想像,这个有着110年传奇历史的学府,就是从一位看上去普通而瘦削的老者那里诞生出来的。
但事情却从来如此,一个传奇的背后,总是会有另一个传奇。
一个商人的强国梦
1844年的中国,一场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噩梦才刚刚开始。7月,清政府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10月,又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古老中国的大门,正无奈地向西方列强逐步敞开。
也正是这一年,盛宣怀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命运里的跌宕起伏,注定要与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那时,科举制度仍是读书致仕的正途。但国运日艰,只懂得埋首读经的传统知识分子已无法担当匡时济世之大任。盛宣怀多次应试,却屡屡受挫,最终他绝意科举,倾其心力致实学、办实业,投身洋务运动,以实现国富民强之梦想。李鸿章对他深为器赏,他的才具在波澜壮阔的洋务运动中,终得以尽情发挥。
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皆由盛宣怀创下:他参与兴办了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电讯企业——电报局,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开主持修建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卢汉铁路。洋务派掌握的轮、电、煤、纺四大企业,盛宣怀直接管理者有其三,遂成为清末洋务派官吏中最大的实业家,其成就也每每为后人所称颂。
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盛宣怀深刻体会到因“不谙文语”,则“每逢办理交涉,备尝艰苦”。他认为“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要使洋务事业不断发展和巩固,必须培养通晓外语和掌握技术的新式人才,否则将一事无成。
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得记取的年份: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天朝大国几千年来的自傲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一同遭遇幻灭。人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要救国图存,仅靠兴办企业、打造军队,还远远不够。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盛宣怀提出了这一主张。一位商人强烈的救国济世情怀,皆包含于这十二字之中。1896年,盛宣怀于1895年创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之后,又捐资于上海徐家汇购买基地,筹建南洋公学,即今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请设学堂片》中,他写道:
“中国遣使交邻,时逾廿载,同文之馆培植不为不殷,随使之员阅历不为不广,然犹不免有乏才之叹者,何欤?毋亦孔孟义理之学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故米通其大,虽娴熟其语言文字,仅同于小道,可观而不足以致远也。”
办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堂,是盛宣怀对南洋公学的期望。以北洋大学堂为鉴,根据中国实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盛宣怀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和谋划,提出了更高、更全的办学设想。上海是人文荟萃,经济领先之区,地理位置也得天独厚,盛宣怀希望能凭借上海的地域优势,将南洋公学办成培养各项及各级新政人才的大本营。他亲任督办,负责学校大事谋划和决策,1897年春又亲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为公学总理,相当于校长,负责处理全校大小事务。
后任校长唐文治曾评价盛宣怀道:“当世论公(盛宣怀)政绩者,曰轮船、铁路、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根砥。”盛宣怀的一生有着丰富的办学实践,除了北洋、南洋两所高等学校外,他还创办了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吴淞商船学堂等。盛宣怀曾这样解释自己办学的目的:“人笑我收效不能速,十年树人,视十年若远,若不树之,并无此十年矣!”
在任南洋公学督办期间,盛宣怀几次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知难而进,矢志不渝地把学校办下去。1902年发生“墨水瓶事件”(南洋公学的一次学潮,盛在其中的角色历史学上评价不一),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扩张个人势力,企图借此机会一举搞垮南洋公学。他要盛宣怀停办南洋公学,开将停拨办学经费,意欲趁势夺取盛宣怀在轮船招商局及电报局的控制权。盛宣怀并不退缩,他一面致信袁世凯,说明南洋公学的重要性,一面通过收缩办学规模和起用积存和劝募的方法解决经费问题,袁世凯的阴谋终于未能得逞。
1905年,盛宣怀辞去南洋公学督办一职。他在学校的权力虽然告终,却依然密切关注着公学的发展。学生留洋及新专业的创办等事务,皆倾注了盛宣怀的心血。正是这位优秀的民族资本家,铸就了南洋公学历史上最初的腾飞,为交大定下了横跨三个世纪的品格与气象。
“师道立则善人多”
洋务运动虽然遭遇挫败,其精神、其追求却化作了新式学堂坚实的根基。110年来,求真务实、严谨治学、锐意革新、爱国荣校的优良校风已经根深蒂固,为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镌刻下了鲜明的精神气质。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交大校友都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交大的历史传统是他们最大的骄傲。
洋务运动几十年的经验告诉盛宣怀,为救中国,必须培养能够“学成致用”的人才,像旧式儒生那样只会填词吟诗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要求学生在研习“西文”、“西艺”、“西政”、“西技”时,特别注重实践。他强调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设置学科、安排课程、布置教学。当时南洋公学外院主要开设地理,理科、笔算、珠算、习字、图画等课程,完全不同于中国旧式私塾和书院的课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他要求学生讲求实用,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动手操作,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普通学科的专长。
随着时代的变化,盛宣怀及时改变专业设置,及时添设新的学科。如为迅速培养翻译人才,他办了译书院、东文学堂;为了适应清政府经济特科的选拔,他又精心开办了“特班”,专门培养政府官吏;为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还专门开办了“铁路班”。在盛宣怀看来,既然兴办公学是为了培养真正成为能满足时代之需的新式人才,则学校制度也不应墨守成规,一切皆随时代需要所动。
1897年4月,盛宣怀又做出了一项开天辟地的改革:上奏请求清政府免除新设各学堂学生的岁科两试。在奏章中他写道:“中西 各课精进难而荒废易,一暴十寒,卒业何日。……拟请嗣后新设各学堂书院内学生,凡系增附生一体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新学,以仰副朝廷育才致用之至意。”盛宣怀把这篇奏折直接递交到了光绪帝手中,光绪即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就这样,科举制度先在南洋公学停办了。这离全国性废除科举制度的1905年,尚有八年之久。交大人深为自豪的大胆创新精神,亦可溯源于此。
待何嗣焜上任后,即主持起草《南洋公学章程》,将学校分立外院、中院、上院、师范四院,逐级递升。外院相当于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师范院即师范教育。这一从低到高、分层设学、相互衔接的制度,囊括了普通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因此,《清史稿》认为,南洋公学是中国教育有系统组织之肇端。“师道立则善人多”、“蒙养正则圣功始”,这些教育思想在当时无疑开风气之先。
盛宣怀对南洋公学教习的待遇是优厚的,平均每月支付给总理、监院、总教习、教习及各司事等的薪金逐年增长,到1902年达到2368两银子之多。对任教多年的教习,还给予出国进修机会,对工作辛劳、教学达五至八年以上的教师进行表彰。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和稳定师资,促进了公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无论招生考试还是学籍管理,课堂教学还是实验实习,升级留级还是留学出洋,操行评定还是体育锻炼,南洋公学一律“严字当头”。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被称作“霸王课”,考试中高达30%的硬性不及格率令学子暗暗咋舌想不用功也难。
“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110年来,交大几经变迁,校歌也几度更改。但在校友张生眼里,最能体现交大精神的那首,还是出自老校长唐文治的手笔:
“珠光灿青龙飞,美哉吾国徽
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
愿吾师生全体,明白其中意
既醒勿睡,既明勿眯,精神常提起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在交大的历史上,唐文治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名字。1907至1920年,他担任交大校长,是早年交大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在明确学校定位、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上功不可没。他出任校长前一年,交大刚刚由一所旨在培育“内政、外交、理则”方面人才的新式公学转变为由邮传部管理的高等实业学堂。交大以理工为重的传统,也正是从此时建立起来的。
在提倡“求实学、务实业”的同时,唐文治作为国学大师,也尤其注意保持国粹,重视学生的国文教育。崇德、尚实、重文、健身,这四条办学思想,是唐文治留给今日交大的宝贵财富。
唐文治在任期间,清廷覆亡,学校改为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于1912年换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这也是“交通”之名的由来。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被一届又一届交大人传承不辍,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块金字招牌。
1920年12月14日,交通大学迎来了校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在提交北洋政府的呈文中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那个时候,交大是国内公认的顶尖高校之一。但当时的学生也许并没有想到,交大可以担当起“东方MIT”的美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即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工程系学习。他刚到M1T就惊讶地发现,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安排全部是“照抄”此校的,就连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也都是一样的。在回忆母校的文章《回顾与展望》中,钱学森写道:“交通大学是把MIT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民智日开,人才蔚起”,盛宣怀创办公学之始的梦想,终于在后人手中逐渐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