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尽的西洋古董上千年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徐汇区百色路一个并不起眼的门脸里,竟然藏着上千件古董。而这些古董——家具木器、宗教肖像、画、工艺品,全都是西方古典范儿的——或来自西欧北美,或来自上海人家源于1930年代的旧藏。
  这些古董的主人,来自台湾的林明洋先生,已经在上海生活近二十年了。从当初在台湾从事影视剧创作,到后来发现了影视剧布景和西洋家具之间的关系,到如今潜心西洋古董家具的收藏与经营,林明洋得到一句心得:中国文物,明清家具、青花瓷器等等,是13亿人留给世界的物质与文化遗产;而外国的那些家具、古董,则能使中国人获得56亿人的物质与文化遗产。大国崛起,收藏其他民族的古董是一个重要象征。
  收不尽上千年的西洋古董,林明洋有一个理想,就是在圆明园边上,开一家西洋古典家俬博物馆。
  这些都是可移动的世界遗产
  和记者见面前,林明洋刚好订了去欧洲的机票。他将在那儿待一段时间,主要是为了收旧家具、古董。“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心灵‘私奔’的地方。”英文名Tony的林明洋很享受在中欧之间飞来飞往的感觉。
  “您瞧,我的这些家具,是可移动的世界遗产啊。它们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有些是西欧的贵族文化的东西,也有民间的东西。”林明洋指着一件宗教肖像雕塑说,“中国文物,明清家具、青花瓷器等等,是13亿人留给世界的物质与文化遗产;而外国的那些家具、古董,则能使中国人获得56亿人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我能远涉重洋,将它们带回国内,这是我们中国人在保留世界文化,并重新认识世界文化的一个过程。”
  就像康乾盛世造就的圆明园,吸收了当时许多西洋建筑、工艺等文明成果,造就了万园之园。如果能将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品收藏下来,在林明洋看来,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儿。他甚至觉得,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的西洋城堡古董家俬,能在北京圆明园的遗址旁,建一个西洋古董家俬博物馆。
  “我通过合法的手段,将这些东西买回国。一方面,展示了国家崛起,我们中国人也开始懂得欣赏正宗的西洋文物,另一方面,我就放在圆明园边上,这是怎样一种警醒世人的感觉呢?我觉得,比重造一个圆明园更有意义得多!”林明洋说。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影响了多少人
  林明洋特别钟爱上海1930年代的风华。特别是那些装饰艺术派的建筑(Shanghai Art Deco)。“如何把上海人变成国际人士,这是我现在想做的事。可实际上,1930年代的上海,就是个非常国际化的都市。”可林明洋最初亲自接触到的上海,让他感觉与一代风华大相径庭。
  1993年,林明洋来到上海。那时候,他曾经掏200元人民币,买到了上海人家中所藏1930年代的旧的西洋家具。“那时候,上海人当我傻子!上海人大量抛售这些东西,以旧换新,去换组合柜、家用电器等等。2003-2004年,东大名路拆迁的时候,是我收获最丰厚的时候,也是对我个人来说,最后的一场关于上海Art Deco的盛宴。”林明洋说。林明洋曾经以低廉的价格,一年收了三千多件旧家具。而如今在上海,他不仅要花费不菲的金钱,而且一年也只能受到一千件左右的旧家具。“上海人不再抛售了。”林明洋感叹道,“不过,这也说明上海正在度过这一文化断层。”
  “比如我曾经收藏过一把上海‘小姐椅’,”林明洋说,“不高不矮。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啊。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安公子不能见到未来的媳妇儿,小姐只能站在弄堂里二楼的阳台上,透过阳台的栅栏,惊鸿一瞥。那小姐椅的高度,和石库门房子阳台的栅栏的高度是相吻合的!”在林明洋看来,1930年代的上海,是上海最过瘾的岁月。
  1980年代,林明洋在从事电视行业的时候,就开始在台湾收集西洋旧家具,最初用来作为电视剧的布景。那时候,他就从欧洲进货了。2002年开始,林明洋在上海,也开始从欧洲进口西洋家具。这时候,正是上海人大量抛售上海装饰艺术派风格家具的最后一波风潮。之后,果然如林明洋所料,上海人开始关注这些西洋风格家具。
  “我注意到,做我们这个行当,对下一代的教育与传承非常重要。不是说我藏到了一件东西,会升值多少,这样的事当然也令我兴奋,可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为目标,而是看你影响了多少人。”
  我喜欢那些有故事的家俬
  台湾人将家具称为家俬。林明洋喜欢的,正是那些有故事的家俬。他说:“以一个酒柜来说,和达芬奇品牌再造的一个酒柜,风格、大小、材质,都很接近。我买下的这个,是欧洲1900年的货色,包铜的,现在市场价八九万元。而达芬奇新的要十几万元。而我这个酒柜,不仅仅是一个酒柜,你购买的还有文化。比如你买了一个桌子,是上海Art Deco风格的,你的另一个柜子,是芝加哥波普艺术风格的。你家的客厅,拥有这么多世界各地的宝贝,你能说自己不是一个国际人士吗?”
  在林明洋看来,这些有故事的家具,早已经不是空间的摆设了。以富三代才能生养一个贵族来看,林明洋觉得,如果能收藏到好的有故事的家俬,那更是“Pose your time”(没有白费时间)。所以,他贩卖的是一种生活!
  “也有一件几千块钱的,比如你看我这沙发边上的一对灯,才一万多块,说老实话,新的都不止这个价。可如果你的生活品位和眼力足够,你就能花合适的价格,把它带回家。”
  林明洋注意到了2012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中国明代的罗汉床、黄花梨的书案等,拍出了两千万美金的高价。“以目前市场来看,两千万美元可以买到世界级的文物,而非物料。”在林明洋看来,黄花梨虽然金贵,可“又有多少人会去鉴赏这类物品?毕竟它是中国的东西,而非世界的。两千万,我可以去大英博物馆淘换东西了,却无法从故宫带走什么,这说明,如今中国古代文物的价格偏高,正是收藏西洋文物的大好时候啊!”
  “和你聊完后,我马上就要去意大利。你看,我1993年到上海,收藏了大量上海Art Deco风格的物件,可十年后,就找不到多少Art Deco风格的原件了。其实欧洲并不大,去晚了,再过些时候,恐怕就收不到什么我中意的东西了。”
其他文献
中央公园南端的59街是纽约曼哈顿上城与中城的分界线;与居于公园东西两侧、多为居民区、安静的上城不同,中城是纽约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是中央车站、宾夕法尼亚车站等交通枢纽的所在地。此外,最东面有联合国总部大厦临东河而立,中心地带第五大道和西边的时报广场都是商铺和名品店云集的购物天堂。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半岛酒店、广场酒店等著名建筑与酒店也集中在这一区。59街上一座透明的立方体是深受
期刊
相比较前十年,现在反对艺术介入社会的人在专业界似乎少了不少,在前十年,当我在主张艺术要介入社会的时候,总有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及其他的学科的专家会提出来,这不是艺术家做的事,而应该由政府官员或者搞社会政治科学的人去做,2000年以后,艺术介入社会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并扩大开来了,从理论上来讲,波德莱尔的介入社会与艺术自主的理论又在这样的批评理论中被回顾,如同波德莱尔所推崇的插图,敏锐的观察和主观表达
期刊
中国现在是美术馆建设大飞跃,从各个媒体渠道传来的消息是各省市、各种规模的美术馆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不断传来庆祝开馆的喧嚣声。省有省一级的美术馆,市有市一级的美术馆;而私立美术馆也开始登上时代舞台,正要显示出它应有的特殊性。  不管老馆、还是新馆,国立馆、还是私立馆,美术馆重要的是什么呢?都会说藏品重要,都会说学术重要。对于美术馆的性质和责任,口头上都能说,但是否能落到实处却不一定。这在中国似乎成了
期刊
2012年10月19日至11月30日,中国用户最熟悉的瑞士名表之一欧米茄(OMEGA),在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名为“探秘·同轴”的展览,通过对同轴机芯、元件、腕表的展示,回顾了欧米茄自产同轴机芯的发展之路。  欧米茄全球总裁欧科华(Stephen Urquhart)在该展览上表示:“革命性的同轴擒纵系统解决了困扰制表业两个多世纪的润滑问题,堪称机械腕表领域的重大革新。1999
期刊
在最近举行的2012上海国际摄影节上,上海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国际摄影邀请展、国际摄影名家论坛、国际摄影画廊四大板块热闹纷呈。  其中,在上海著名摄影理论家、复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主持的摄影论坛上,来自纽约、巴黎、上海等地的名家、学者,纵论摄影学术问题以及城市发展引发的摄影话题。此论坛与摄影节各档展出,同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时间,摄影成为了一个相当热的艺术门类。论坛上,有藏家咨询道:“什么样
期刊
那天对李亚鹏先生的访谈是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某高级摄影棚阁楼,他刚刚接受完一个摄影加采访的大工程,脸上露出倦意。随着感受性、回顾性的话题切入,他兴致盎然并且深刻回答,言语之中带着成熟男人的沉稳,“靖哥哥”的睿智和踏实。  引子  如果评这2012年度艺术类跨界人物引发的最轰动事件,“李亚鹏担任策展人”一定会高票当选。实际上影视娱乐界的圈内人都会知道,李亚鹏自2010年电影《将爱》杀青以后,就正式退
期刊
2013年1月初,一场名为《回家的路》的海归艺术家群展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美术馆举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归艺术家群展,艺术家的年龄跨度从50后至80后,他们曾留学旅居法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漫长的旅居生涯中,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生活在别处的这些艺术家们,在东西方交流里是否经历过文化冲突与内心的矛盾痛苦?他们寻求的精神家园何在?“回家的路”通往何处?在策展人
期刊
2012年5月,上海春季艺术沙龙首辟“玻璃主题馆”,推出一大批国际一流当代玻璃艺术家的杰作;2012年11月,上海博物馆拿出藏品,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联手举办“远航的玻璃——法国三大世家作品展”,集中展示了19至20世纪数十件跨越“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两个时期的法国名家力作。这些展览都进一步提升了玻璃在国人心目中的艺术地位。  玻璃是大家感觉非常熟悉和亲近的材料,近几年,玻璃艺术品一进入人们
期刊
2012年11月21日夜,在上海参加一场名表的慈善拍卖晚宴。拍卖主角是一块独一无二宝珀(BLANCPAIN)微绘珐琅“化蝶”腕表。所得拍卖善款全部捐给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基金。原本估价30万的表在很短时间内不断飙升,最终以110万元人民币被现场一位女士收入囊中。拍卖的气氛很热烈,那块在晚宴前、由众多嘉宾媒体认真欣赏把玩的表在几分钟拍卖瞬间内“化蝶”,成为一个人独有的艺术品和私人佩戴饰物;也经
期刊
去年和今年是当代艺术的冬季。以往极受追捧的F4大佬频遭拍卖会“滑铁卢”,可是就在这当口,周春芽成了市场的砥柱。哪个当代艺术展,哪场当代艺术拍卖,若没有周春芽作品,似乎黯然失色。以前拍卖单价一直未能突破千万元的周春芽作品,去年开始发力,逆市直上3000万元,俨然成为拍价“千万元俱乐部”里最耀眼的明星。  日前周春芽在上海举办新作展,我正在国外度假,没能去感受开幕式的“炫”。当下画展开幕式是社交也是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