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学风、古风、清风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展览的主题『静观风来』非常好。『静观』是黄惇先生的一种心态,是他常年坚守的一个思想,也是他现在的一个艺术状态。『风来』是他的堂号,叫『风来堂』。这名字起的很妙—风,来了,看了黄惇先生的展览以后,我觉得有几股风吹来:
  一是纯正、严谨的家风。黄惇先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这对他学术研究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二是深厚的学风。黄惇先生具有学者的风范,整个展览的氛围有非常浓厚的学术色彩,不是单纯的写写字而已。当代能称得上学者的人不多,很多都只是单方面的,比如诗人、作家、书法家等。真正能称为学者的,需要综合的实力,需要在文化上有深厚的底蕴,黄惇先生的展览中就有一种学者风范的体现。
  三是古风。严谨的家风和深厚的学风造成的黄惇先生一种耳濡目染的古风。他的展览、学术、著作以及为人就是一种古风。我有幸能给黄惇先生写展览前言,我这样写道:如果黄先生穿上长袍,一定很有古风,他微微的驼背,说话抑扬顿挫—一位严师,我觉得配上长袍非常合适。
  四是这个展览给书法界、学术界带来一股清风。这个清风就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风清才能气正。这清风正是『静观风来』的风。感谢黄惇先生能为我们江苏乃至全国的书法界、学术界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带来这么好的一个展览。
其他文献
一九九〇年代中期,我组织编写《篆刻学》,培尔兄推荐楚默先生主撰『篆刻创作』一章。之前我不认识楚默先生,但我相信培尔兄的眼光。那次,楚默先生没有参加编写会,却很快写出了近六万字的书稿。我匆匆读过一遍,深羡其视野宏阔、思路通脱、胸藏万卷、文笔畅达,诚如培尔兄所言,是处于默而做大学问者。当时我将远游,以《篆刻学》理论部分各章节的统稿工作相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楚默先生。他讷于言而敏于行,穿着不合时宜到不屑
期刊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和多方努力,为推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凝聚力量、广泛团结和组织全国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教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水平,服务于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发现和培养高等书法教育的尖端人才,使其成为高等优秀书法人才的平台。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于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执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
期刊
一册篆刻集,一册刻瓦作品,真实反映了何效义近年来对以玺印形式为主体的古代文字表现形式的思考与探索。正如效义所说,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总有一种想法而不能直接表达在自己作品上的欲望。』这种『欲望』与表达方式方法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一方面促使他更广泛、更深入地潜心于对古代玺印形式、文字形式的探索与学习,一方面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多元的、不甚确定的艺术取向,并由此构成了这两本册子的基调。  客观地看,艺术思想
期刊
沈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儿童时代,他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坚持勤学苦练。十二岁时,沈浩的书法天赋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的垂爱,遂收他为人室弟子,开始接受严格的书法训练,并得到大家风范的熏陶,这在同龄人中是非常幸运的。一九九一年,沈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班,这更让他的爱好成为他终身的事业追求。一九九五年,沈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其间得到了刘江、
期刊
组委会  艺术顾问:沈 鹏 欧阳中石 李 铎  主任:李 屹 张 海 钱建民  执行主任:陈洪武 刘尚军 俞志宏  副主任:李培隽 张陆一 姚 远  委员:王家新 申万胜 苏士澍 吴东民  吴善璋 何应辉 何奇耶徒 言恭达 张业法  张改琴 陈振濂 赵长青 胡抗美 聂成文  曹建明 潘文海 高克明 鲍贤伦 赵雁君 沈安龙  秘书长:张陆一(兼) 刘 恒 赵雁君 沈安龙  副秘书长:罗江华 王 彦
期刊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组委会于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发布『征稿启事』,标志着这项备受全国书法界瞩目的大展正式拉开帷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华影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作品征集自『征稿启事』公布之日起,至二〇一五年四月三十日截稿。展览定于二〇一五年八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届时将展出入展作品约七百件(含优秀作品)。同期还将举办名家学术邀请展、国展
期刊
二O一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在浙江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为提升本届兰亭奖活动的学术含量,本届兰亭奖活动特别增设了『兰亭论坛』,主题是『王羲之的真相』,杉村邦彦、王连起、王玉池、萩信雄、祁小春五位来自国内外『王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应邀在论坛发表了学术演讲。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潘文海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王羲之的真相』上致辞时
期刊
首先,黄惇先生是个学者。他学识功底很深厚,作为老师,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同时又指出哪些地方有疏漏之处。郑板桥有副名联:『隔靴瘙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黄惇先生就是一个反对隔靴搔痒,善于入木三分的人。他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次,黄惇先生是一个智者。他不仅擅长书法篆刻,而且通哲学。他是站在哲学思维的高度,自觉扬弃了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辩证地看待书法的问题
期刊
这个展览的亮点是什么呢?我说两点:一是帖学,一是汉印。  帖学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黄惇先生首先提出了帖学的振兴,又身体力行,进行帖学创作,同时对清代的整个书法理论、碑学观念进行清理,重新审视传统,回归古法,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我们今天再来看这种开创性,发现今天的书坛帖学已经是蔚为大观了。在帖学发展中,黄惇先生是不是被更年轻的一代超越了?答案是不仅没有,而且显示出他的特立独行!黄惇先
期刊
黄惇先生是这个时代优秀书家的代表人物,是最符合或最能体现书法艺术传统、本质精神的这一类书家的一个代表。这次展览的主要是书法、篆刻作品,但也有一部分他的学术成果、著作的展示。其实应该把黄惇先生的著作读一读,再和他的书法、篆刻的实践结合来看,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黄惇先生写字的时间可能不一定比看书、写文章的时间长,他的主要精力,我看还是在学术研究上。他做学术研究很沉得住气,他从最基础、最传统的治学方式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