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gx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要求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从“多元解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阅读主动性、积极性,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落实。但审视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形要么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造成课堂的高耗低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放任学生对文本内容“指鹿为马”的任意曲解或“不设边界”的过度解读,导致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表面上百花齐放的现象。
  那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打破传统地“一元解读”的教学现状,引领学生进行合理地、科学地个性化阅读呢?笔者将结合《伤仲永》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微笑着抛出问题: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由于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
  突然,一位一向沉默内向的同学表示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不能仅仅归咎其父亲的“不使学”。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先是几个同学点头附和,接着大部分同学自发地小声讨论起来。我在心里进行着激烈地思想斗争,是轻描淡写地“敷衍”带过,还是珍视课堂的“生成”?思虑再三,我决定让学生重新研读文本,讨论“悲剧谁之过”这一问题。
  五分钟后……
  生1:我认为仲永的悲剧是父亲造成的。正因为他父亲鼠目寸光,贪图眼前蝇头小利,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耽误了仲永接受后天教育。
  师: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无利可图,仲永父亲就一定会让他好好接受后天教育。
  生2:地不一定。因为他们家“世隶耕”,缺乏经济基础,理论上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文中“借旁近与之”可以验证。
  生3:正因为“世隶耕”,所以突然受到“宾客之礼”相待,还有人以钱币乞诗,他何乐而不为呢!用我们今天时髦话说则是“小农意识”爆表啦!
  师:所以父亲的“利其然”“不使学”只是造成仲永悲剧的直接原因、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仲永出生的家庭阶层所具有的思想意识。
  生4:仲永自己也难逃其咎。就算父亲目光短浅,可是他自己为什么不要求接受后天教育呢?就算当时他只有五岁,难道十二三岁,甚至二十岁还不能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吗?何况他还是个早慧的孩子!
  生5:因为他孝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说明他是个孝顺孩子。
  生6:我觉得邑人也是造成仲永悲剧的因素:“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
  生7:对,邑人做法麻痹了仲永父子,助长了他们内心深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师:的确,北宋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重文轻武,相对于唐朝的“储官”制度,宋朝只要科举在榜便是准官员。因此,如果说父亲的“不使学”是“棒杀”了仲永,那么邑人做法则是“捧杀”了仲永。总之北宋当时的风气的确是造成仲永悲剧的深层原因。
  师:其实“棒杀”也好,“捧杀”也罢,仲永的悲剧已经造成了,因此作者在文中向读者阐述了一个沉重的道理,那就是——
  生齐: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生8:老师,我认为作者也不是“好人”,他亲闻亲历了仲永才能由盛而衰,直至“泯然众人”,可是他为什么只是充当看客?
  生9:可能仲永并不真实存在,作者只是借题发挥。
  师:的确,在当时的北宋,由于教育资源缺失,类似于仲永的悲剧不胜枚举,作者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仲永”,所以北宋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已无关紧要,他只是在借此现象来阐述道理。实践证明,在后来的变法中,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学校地位,普及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可见,在本文中作者哀伤的不是仲永个人才能“泯然众人”的悲剧,而是哀伤?
  生:(抢着回答)哀伤造成仲永悲剧的社会现实、经济状况、思想理念、社会文化……
  反思本课教学,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深层阅读,进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下结如下:
  一、正视文本的生成取向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在本课教学中从“世隶耕”一句中敏锐地分析出经济基础薄弱是仲永悲剧的原因之一,从“稍稍”一词中悟出邑人那种观望、权衡、投资的复杂心态。由此可见,学生的独特感悟、个性体验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离开对文本的研读,个性化阅读生成便成了无本之木。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在关注知识“生成”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承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的科学性,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一千个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的事实。
  二、珍视学生的潜在经验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经验,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都使其具有自己的“前知识”,这样必然会对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体会,正所谓“见仁见智”;另外,因为文本的语言文字本身包容性极大,所以不同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同一文本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对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前经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参与思考、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情感积累,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自己的眼去触及作品,用自己的心去抚摸作品,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审视师生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学生的角色:学生不僅是具有自主性的个体,而且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同时新课标还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仁者”“智者”的交流碰撞中悟出“真谛”。当然实施个性化阅读也要掌握好“度”,既要避免放任自流,也要避免刻意追求“新奇特”,对学生的“误读”一定要加以纠正引导,因为个性化阅读绝不是随意而漫无目标的“放羊式”阅读。
  四、重视解读的开放多元
  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学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千差万别,是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很好佐证。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他们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鼓励他们用多种形式呈现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
其他文献
一、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
当落日的余晖洒向贺兰山巅的时候,贺兰山象一位身披金盔银甲的武士,庄严肃穆地伫立在银川平原上。登高远望,鸟瞰山下,山水園林、昔日煤城、工业重镇,包容了废圮的长城,逶逶迤迤,宛如游龙,身披霞光,驳驳斑斑,气度非凡。  登临贺兰山俯瞰古长城,古时的烽燧斥堠虽然已成残垣废迹,但当年古人为了保卫边陲家乡,建关隘筑边墙,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累断了筋骨,甚至捐躯守寨,爱国之精神不可轻估。在这里笔者以故
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已经十几年,在这漫漫征途上摸爬滚打,虽有些许成就感,但是更多的则是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是我认为最困难的版块,从教之初,我始终认为,只要给学生多讲,让学生多练、多看,作文一定是能提高的,事实也证明,这样长期坚持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机械训练最终的结果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便是我深感遗憾的,想必也有很多同仁和我一样,这样清醒而矛盾地坚持着。  一、高中作文评语现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即“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情感地表达”。高中语文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以及作文水准。  一、明确积累目标,重视语言迁移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学生
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材料的加工。加工水平越深刻,则理解越透彻,储存越牢固,回忆和提取的效果也就越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在学生阅读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注意授之以策略。  那么,阅读中怎样对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呢?这就要强调精读,使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慢慢咀嚼咀嚼,认真体味、感受、想象、理解、反思。  一、动心:注重想象和体验  从本质属性上说,阅读活动是主体间
语文学习一旦回归到生活中,学生就会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汲取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发展个性,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个性化的积累。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综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多种学习方式并举中获得体验。再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社会及大自然进行接触,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借助生活体验,增加生活积累  生活化课堂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是要激发学生把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近年来,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的确,语文教学是需要朗读的,但仔细回味起来,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在笔者看来,书声琅琅固然重要,但课堂上也需要默默静思。  一、在阅读中养成默读的习惯  所
做老师没意思,做语文老师更没意思,做初中语文老师简直让人绝望,近日,一位同行对我发出如此感慨,现在的人对初中语文太不重视了,小学刚教认字,很有新奇感,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关注语文的挺多,高中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和家长无形中会重视,唯有这初中语文,学生觉得认识的字挺多的,也没有了新奇的感觉,再加上又是义务教育,所以重视的人就少了许多,更别说那种发自内心去热爱的人啦。  听到这样的话,难免有些心酸,身为一名
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感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学生的感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知识或方法获得升华的契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2.鉴赏词作的情感、手法,理解其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词句,准确诵读,深入体会词作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和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阅读诗词的兴趣,汲取作品的营养,丰富文学积淀。  2.让学生正视苦难,明白苦难是一笔财富,使人拥有精神的高度,使艺术灵魂高飞。  教学重点  1.品味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