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智力开发的高峰期与关键期,是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阶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创造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71-1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课程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新课标在培养目标中着重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呢?我们不妨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用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此,他们会很快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并且趣味盎然地参与其中,这样能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在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创新的空间,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通过早餐店买1元钱的油条这一情境,从两种不同的付法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一张1元和10张1角的价值相等,从而感知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银行存压岁钱这一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形式多样的钱币呈现方式,灵活运用元与角的关系,找到正確的兑换方法。最后的超市购物环节,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更是让学生在现学现用,活学活用中搭建了创新思维的平台。
二、重视动手操作,推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大纲》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又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此,低年级课堂教学将动手操作作为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取体验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可以充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感知这些数的认识。在请小朋友们数出12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后,又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有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12根小棒?”学生们跃跃欲试,自主动手摆小棒,呈现不同的摆的方法。有把12根小棒2根2根摆的,也有5根5根2根摆的,还有摆1捆加两根小棒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感受到摆12根小棒时,可以先摆1捆小棒,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这样的摆法表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看起来比较清楚,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在下一个教学认识20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很快用小棒摆出20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直接摆两捆小棒,清楚地认识到2个十是20。这样的操作探究让学生们在轻松又有挑战性的气氛中掌握新知,兴趣浓厚,在愉快的操作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加强实践探究,增添创新思考的机会
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懵懵懂懂,在这个阶段就对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时过早了。其实,在我们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适当渗透“自主探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尝试操作,尝试计算、尝试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尝试在生活中找数学问题、尝试辩一辩……这些探究行为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
例如教学“9加几”,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列出“9 4”这个算式后,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启发学生先数出9根小棒放在一边,再数出4根小棒放在另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很方便地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棒呢?学生同桌合作探究,给予一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后,再请学生上台演示,把自己的想法用小棒摆给大家看,边摆边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大致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根一根数。②把4根加6根凑成10。③把9根加1根凑成10。④先想10根小棒加4根,最后再减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际上已经在自发地积累“凑十法”的认知表象,再集体讨论哪种方法最方便。学生在亲历“9 4”的探究过程中,对“凑十法”算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方法的探究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再如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这一内容,通常,教师列出算式后,会指名让学生一步步讲先怎么算再怎么算,尽管不是由老师直接教授,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从个别优等生那里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思考,他们同样失去了自主思维的机会。反之,如果老师先适当点拨一下,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完整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遇到的困难。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孩子的自主探究机会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会慢慢提高。
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课堂上我们也需要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创新探究的意识。课本上的“实践活动课”就给了学生很多实践创造的途径。如“有趣的拼搭”,“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上的尺”,“小小商店”,“测定方向”等,这些活动都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机会。我们教师应该把握并组织好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手动一动,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71-1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课程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新课标在培养目标中着重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呢?我们不妨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用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此,他们会很快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并且趣味盎然地参与其中,这样能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在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创新的空间,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通过早餐店买1元钱的油条这一情境,从两种不同的付法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一张1元和10张1角的价值相等,从而感知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银行存压岁钱这一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形式多样的钱币呈现方式,灵活运用元与角的关系,找到正確的兑换方法。最后的超市购物环节,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更是让学生在现学现用,活学活用中搭建了创新思维的平台。
二、重视动手操作,推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大纲》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又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此,低年级课堂教学将动手操作作为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取体验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可以充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感知这些数的认识。在请小朋友们数出12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后,又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有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12根小棒?”学生们跃跃欲试,自主动手摆小棒,呈现不同的摆的方法。有把12根小棒2根2根摆的,也有5根5根2根摆的,还有摆1捆加两根小棒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感受到摆12根小棒时,可以先摆1捆小棒,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这样的摆法表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看起来比较清楚,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在下一个教学认识20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很快用小棒摆出20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直接摆两捆小棒,清楚地认识到2个十是20。这样的操作探究让学生们在轻松又有挑战性的气氛中掌握新知,兴趣浓厚,在愉快的操作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加强实践探究,增添创新思考的机会
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懵懵懂懂,在这个阶段就对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时过早了。其实,在我们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适当渗透“自主探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尝试操作,尝试计算、尝试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尝试在生活中找数学问题、尝试辩一辩……这些探究行为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
例如教学“9加几”,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列出“9 4”这个算式后,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启发学生先数出9根小棒放在一边,再数出4根小棒放在另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很方便地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棒呢?学生同桌合作探究,给予一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后,再请学生上台演示,把自己的想法用小棒摆给大家看,边摆边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大致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根一根数。②把4根加6根凑成10。③把9根加1根凑成10。④先想10根小棒加4根,最后再减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际上已经在自发地积累“凑十法”的认知表象,再集体讨论哪种方法最方便。学生在亲历“9 4”的探究过程中,对“凑十法”算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方法的探究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再如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这一内容,通常,教师列出算式后,会指名让学生一步步讲先怎么算再怎么算,尽管不是由老师直接教授,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从个别优等生那里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思考,他们同样失去了自主思维的机会。反之,如果老师先适当点拨一下,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完整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遇到的困难。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孩子的自主探究机会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会慢慢提高。
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课堂上我们也需要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创新探究的意识。课本上的“实践活动课”就给了学生很多实践创造的途径。如“有趣的拼搭”,“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上的尺”,“小小商店”,“测定方向”等,这些活动都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机会。我们教师应该把握并组织好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手动一动,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