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格雷厄姆:为什么总是“边缘人”在改变世界

来源 :阅读(决策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当人们觉得你不行,或者认为你做的事情不对时,怎么作决定?放弃还是坚持?如果人们对你一直抱有这种态度,你怎样作出正确的判断,帮助自己确信做了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当人们对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在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罢了。然而,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是“边缘人”,而不是精英。
  几年前,我和朋友特雷弗来到诞生苹果的那间简陋车库时,我真的无法想象: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一个车库里,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才能获得创业的成功。我想他们当时肯定都被冻僵了。
  在硅谷,有很多著名的公司在车库诞生。乔布斯的苹果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现在,即便是苹果公司的公关人员也认为,这种工作方式并不是主流路径,甚至过于边缘化。
  在大多数人看来,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也都是边缘人物:他们虽然很聪明,但学习成绩并不好,先后辍学不说,还做过为电话系统安装“蓝盒子”这种既不赚钱又不合法的蠢事。
  当然,现在的硅谷,在一个车库里诞生一家公司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至少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1976年,当时的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976年,所有人包括创业者自己,都看不起在车库里创办的公司。乔布斯自己也是如此:在有了一些资金后,乔布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一间办公室,因为他想让苹果公司看上去像一个真正的公司。
  很多创业者和乔布斯的心态一样,他们已经有了一家真正的公司该有的东西,比如设计不错且性能优良的产品。你会觉得,他们本应更加自信才对,事实却不是这样。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创造了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却为“我没有漂亮的商务名片,我的办公场地看上去很low”这类的琐事而焦虑。这个过程,很多创业者也都经历过。
  伟大的新事物往往来源于“边缘力量”,而发现他们的人,往往低估了这种力量。我想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伟大想法都来自于边缘?它们具体是些什么样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来鼓励这样的想法?如何帮助他们,才能推进这种力量?
  “内部人”做事的弊端
  好的想法往往来源于“边缘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边缘人”相对于那些“内部人”来说,往往更为机警,更为敏锐,更为灵活。
  如果政府想找一位作家去写一本官方版的“伟大的美国小说”,你觉得政府会找谁?
  首先,大多数最优秀作家都会被排除,因为他们派系鲜明,请他们容易触犯到其他派系。而在剩下的那些人当中,聪明的人会选择拒绝,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接受。
  然后,政府会挑选一个正处于创作巅峰的人,就是已经有些名气,有成功作品的人,然后交代给他无数关于政府的禁忌,条条框框,又要尽可能正面积极,继而给你搬来许多可供参考的文献等等。
  这个悲催的作家,将会坐在桌前背负着巨大压力,进行中规中矩、任务般的写作。而这样被创作出来的小说,你会看吗?谁会看?必须为美国政府买单的人当然会去看,这是任务。
  然而这样的创作往往不会成功。
  这个小小思维试验说明了“内部人”做事情的弊端:首先,选了一个错误的人;其次,过泛的范围;再次,无力承担风险,还得看起来严肃正经,有过重的期望值负担,受既定利益力量影响;还有,面对一群没有辨别能力的读者。
  而最可怕的是,这类工作更可能成为一种责任,而不是乐趣。所以这就是“内部人”和“边缘人”的差别。“内部人”眼里它是责任,是任务,“边缘人”把它当成乐趣,去创造。
  如何区分“内部人”和“边缘人?
  如果这样来看,这世界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内部人”,一种是“边缘人”,那么,怎么区分这两种人,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测试。但是问题来了,大多数挑选“精英”的方法,都面临一个难题:是以他们所在领域的“出色度”为标准,还是以他们完成测验的出色度为标准?
  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测试最可靠?如果选拔精英的方式腐化到不可理喻的程度,那么多数真正的人才,都将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的“边缘人”。
  比如在艺术领域,有关艺术家的一个形象标准是:普遍而且贫穷。但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去解读,非常有可能误判一个天才。因为普通而贫穷,不能代表所有可能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人物形象。正如不是所有骑白马的都是王子一样。
  在这里,最讽刺的是,测试竟然演变为“反测试”,因为,这恰恰是在一群不符合要求的人当中,来挑选出合乎要求的人。
  比如,能在一般大公司中晋升,你往往需要懂一些政治等等和业务没什么关系的事情,而真正有想法的人,却很少有时间花在这些不太相关的事情上面。
  就像比尔·盖茨,他能把这么大一家公司经营好,但你很难想象,他会有时间和精力再去通用电气领域里钻研。恐怕,即使在微软内部,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就是大公司经常被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打得措手不及的原因之一。而大公司内部,员工更无法意识到,他们所工作的环境,恰好就是一个巨大的、正运转中的、有着错误标准的测试。
  如果你是一个边缘人,打败内部人的最佳时机就是,在由腐化测试选拔出无能精英的那些领域做出点成绩来。
  然而这实际上仍可能是一个陷阱,如果这个测验本身是腐化的,你再怎么杰出,你的成功也不会被认可。你有可能会打败某些内部人,但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里,你会因此丢失机会,没有任何成就感。
  聚焦被精英忽略的层面
  精英人士的本领往往成为他们的软肋,因为人一旦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往往就会想要动用一切时间去做那件事。精英人士的专注当然很有价值,但是他们越专注于专业本身,就越容易忽略这一领域之外的世界,在其他领域,精英变得一无所知。   要想胜过精英人士的“边缘人”,这个时候你有两条路可以选:其中一个,便是让自己什么事都做一些。既然你选择一条狭窄的路,就意味你的收益可能会很少,但你可以广撒网,从不同领域的相似处获取利益。你可以横向竞争,也可以纵向竞争,好比出书,不仅写写文章,还要给书画上插图。
  第二种,找到他们可能忽视的点,特别是那些新事物。如果目前你不擅长做些什么,不如考虑做一些新的、别人没做过的事。尽管做这些暂时不会有什么成绩,但是你要知道,这件事目前没人比你更擅长,你一旦做成了,你就是这个领域的领航者。比如雕刻,是把图片化的东西实体化。但是在杜勒尝试雕刻前,没有人把雕刻当回事,更别说艺术。
  那些所谓的内部人员,除了比较喜欢做些固定的工作之外,还有一个既定兴趣,就是通常他们也希望能保持原有工作模式。
  大多数公司也是如此。许多成功企业的唯一弱点,就在于他们不会想要去打破它的现有状态,他们习惯了现状并且安于现状。
  所以,作为一个“边缘人”,你应该努力去找那些内行人觉得不行、冷门的东西,而不是去做那些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东西,或者去模仿他们方式,试图做得比他们更好。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方法,并不是那些“内部人”觉得完全没戏的方法,而是那些“内部人”因为觉得它们还不够完善,因而被忽略的方法。
  尝试做点什么:源于好奇而非责任感
  如果我不得不将边缘化力量浓缩为一句话,那么它会是:尝试做出点什么吧。
  尝试做点什么,意味着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一味执行老板命令。这同时也暗示了:其结果可能并不是很好。
  通常一个作品,都是在材料不充足的情况下,将就着、匆忙地做出来的。也许,做出的东西有点用,但却没有好到让人愿意把自己名字贴在产品标签上。而那些一群人一起试着搞出来的东西,通常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甚至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但你,却能找到另外一条路线:尝试。
  我认为,人们应当想着尝试。这意味着:就算你失败了,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你的动力,源自于好奇心而非责任感。所以,你将不再受到拖延症的影响;你不会去逃避这样的工作,而且,在你做这样的工作时,你也会感到快乐。
  如果我能回到20岁重新来过,有件事我会花更多时间做,那就是尝试着做出点什么。就像许多20出头的年轻人一样,我曾花大把时间为我该做什么感到焦虑,但其实上,我应该少花点时间去犹豫和顾虑,应该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比如50年前的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出一部影片,但现在,你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批量生产很多影片,只要做出样子来,放到网上卖就可以了。
  正确的路:“你这样做不太好”
  如果你真的想去干点大事,那么,你就该着眼于边缘中的边缘区域:那些仅仅刚被精英人士占领的区域。在那里,你会找到很有空间,但却还没人做好的事。
  这是我最后一条建议:教你确定自己是否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的技巧。当人们觉得你不行,或者认为你做的事情不对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你已经走上一条正确的路。如果人们对你一直抱有这种态度,这就意味着,你非常有可能做了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没有虚度光阴。
  最好的就是,当人们对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的时候,你记住,作为批评,这只是一句空话,他内心深处其实是在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罢了。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家银行,开了三个窗口,三个窗口都排满了人,当第四个窗口打开的时候,是谁最先站过去?很显然是那些排在队伍最后面的人。因为他们足够机警,总是在观察周围的环境。他们不在前排,没有那么多诱惑,没有那么多束缚,他们就站在边缘,随时可以灵活改变。
  所以创新总是发生在边缘。
  (作者系美国著名的创投公司Y Combinator创始人,被誉为“硅谷教父”,摘自中国商界网)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通过连续3年对普通小学的学困生进行智商筛查,发现轻度智障儿童并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为随班就读生。方法 利用美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测验。结果 150例学困生中有35例属轻度智障,9例属中度智障,3例属重度智障。结论 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中重度学生的教育和训练,妥善解决他们的就读问题,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师资培训,逐步改变随班混读的状况。  【关键词】特殊教育; 随班就读; 智商;
期刊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2月  2016年是我国转入“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国转型发展的历史性特点十分突出。面对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十三五”如何“克服困难,闯过关口”?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化改革研究为鲜明特征,对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剖析,并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
期刊
现在在美国,学校里类似家长委员会这样的组织分两种:一种称为“家长老师协会”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缩写为PTA),另外一种称为“老师家长组织” (Parent-Teacher Organization,缩写为PTO)。这两个组织从起源、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PTA始于1897年艾丽丝·伯尼夫人创办的“母亲全国委员会”。现在在美国大概有1/4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
期刊
2008年那场惊动世界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7年了,但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并未减弱。《国家为什么会崩溃》的作者希夫曾准确预测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他的书中,对于危机爆发的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虽然他坚定信仰市场的态度受到争议,但基于大量数据和逻辑推理的论述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今的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类似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政府不遗余力地刺激计划……在改革的关口,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教训中得到什
期刊
在新兴力量中,中国的崛起如此显著,这是在几十年前我们不曾预料的。无论以什么标准评判,中国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1820 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32.9%。这一数字在1979 年中国经济复苏前的一个半世纪里锐减到5%左右。1979—2012 年,中国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使中国的经济规模实现了每8 年翻一番。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霍米·卡拉斯把中国的崛起和其他国家
期刊
在当今及未来,人们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似乎变得愈发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愈发复杂(Complex) 和模糊化(Ambiguous),而这种高度复杂变化的环境状态,实际上已经成为常态。这种“新常态”对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企业亟待突破与创新。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中国经济与企业转型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已经开始发生
期刊
“少即是多”理论出自建筑学领域,最早由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后来延伸到产品设计甚至商业模式中,此后简单、专注、极致等词汇成了很多创业者的信条。创造小米帝国的雷军总结小米成功的七字诀为“专注、极致、口碑、快”,支付宝、微信等现象级APP在功能上也信奉简单才是最好。虽然有这些经典案例,但大多数创业者对“少即是多”的真正意义仍然有些摸不到头脑。  2015年信奉
期刊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
期刊
发出的信息要有价值  当然不是要你每句话都煞有介事啦,所谓“交流的价值”就在于,让对方产生和你交流的兴趣。如果总是“想我吗”、“干嘛呢”、“晚上吃什么”这类口水话,不但让对话显得苍白,还会让你的价值降低。这类信息暴露了你对对方的依赖,又调动不起谈话的兴趣和情绪。相反,你发出的信息越具体,越调皮幽默,才会不断提升形象,让他对你“爱不释手”。  带表情的信息更温和  文字是苍白的符号,所以,尽量不要将
期刊
像汉子般努力工作的你,保养时,一定要像公主般宠爱自己。这些颜值极高的奢华美颜品,让你瞬间闪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