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帖学管窥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碑学与帖学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本文先从理论上梳理了碑学、帖学的源流,阐释了碑学、帖学各自的定义及特点,又在书法实践中着重介绍了碑帖融合的实践者赵之谦,并给出在当今书法实践中对待碑学与帖学的态度与启示。
  一、碑学、帖学理论源流
  清代碑派书法理论家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钟繇、卫瓘、王羲之、献之……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南北书法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他在《北碑南帖论》里论述了“帖”定义及碑帖各自的特点,“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自此,人们正式把碑版石刻和历代法帖作为中国书法的两个组成部分来相提并论,标志着碑派书法理论的出现。
  接着,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鼓吹碑学,尊碑、卑唐,掀起了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大变革。
  后来,清代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标榜碑学,他在包世臣的基础上谈论了“尊碑卑唐”的原因,即魏晋法帖经多次翻刻已非原来面目、馆阁体书风去古意甚远、魏碑有十美。此外,他批判了阮元、包世臣南北分派的观点,认为“书法可分派,南北不可分派”,并举出了南方的《谷朗碑》《葛军府碑》《瘗鹤铭》和北方的《郑文公碑》《石门铭》《龙藏寺碑》都是体兼南北的作品。书法风格没有绝对的南北之分。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辩证地论述了他关于碑与帖的精辟见解,他认为“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就是说,北碑中不仅有人们都能很容易看到的雄健,也有文雅,南帖中不仅有人们容易看到的文雅,也有雄健。所以,不能简单地、绝对化地把北碑和南帖分别看成是雄健和文雅的代名词。“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他认为理想的书风应该是“阳刚”与“阴柔”的结合,即碑帖兼容。
  阮元提出的北碑、南帖实际上是几个问题杂糅在一起的,即南北方书法风格的差异问题、刚与柔风格差异问题、碑刻文字与简札文字的功用的差异问题。他误把这三个问题简化为一个“北碑”“南帖”作为雄健和温雅代名词的碑学与帖学的问题。由此可见,阮元、包世臣的观点有失偏颇。康有为、刘熙载都不同程度地看到了阮元观点的偏颇,而刘熙载认识更加有见地。
  二、碑学与帖学的定义、特点
  纵观书法史,人们可以看到碑学帖学的起源和发展,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书家有的推崇帖学,有的推崇碑版,有的主张碑帖兼容,他们看法各异,甚至针锋相对。而碑与帖的关系问题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来说是关乎取法的重要问题。所以,理清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碑学的产生,源于宋代大量出土的地下文物,研究金石(金指青铜器,石指刻石和碑刻)的学科逐渐建立起来,形成“金石学”,并出现了像欧阳修、赵明诚等金石学大家。他们的金石学著作分别有《集古录》《金石录》。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碑派书法理论家出现,正式有了碑学的概念,当时的碑学主要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金石的特点是除了原本的书写以外,又经过了刀锋的二次加工,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细节不太清晰,字的轮廓整體性较强,比起墨迹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显得更加古朴、雄壮、厚重,有阳刚之气。
  帖学兴起于宋代,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令王著摹刻《淳化阁帖》,其中包含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之后,历代对《淳化阁帖》多有重刻、翻刻,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对这些版本的研究被称为帖学。
  宋元以来,帖学的含义不断扩大,最后泛指一切学习古代书法墨迹的一个系统,其中主要以“二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为学习对象,多以手札为主。手札是日常书写的反映,特点是细节生动传神,更具有人的气息,是书家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刀锋的二次加工。
  三、碑学、帖学在书法实践中的探索与启示
  (一)书法实践中对于碑学与帖学的态度
  碑学与帖学对于书法学习者都是很重要的营养来源。历史上,有的书家只重帖学,有的书家只重视碑学,观点甚至针锋相对。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是有问题的,不能只偏重任意一边。所以,笔者赞同刘熙载的“碑帖兼容”观点。如果过于偏重碑学,则显得刻意、做作。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不存在碑更好或者帖更好的问题,它们只是两种学习素材,在历史中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它们处于彼此共生、相互促进的状态。元明清的书家大多学习碑刻,其墨迹又拓成碑刻,供大家学习。所以,碑与帖的关系如同盐掺在水里一样,是不能单拎出来的。
  (二)碑帖兼容的探索——赵之谦的北碑书
  历史上有一些在书法实践上探索碑帖兼容的书家,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赵之谦。
  赵之谦,字撝叔,号悲庵。早年,其楷书、行书取法颜真卿,而篆书、隶书师法邓石如,后来,他接受北碑理论,专攻北碑。他用北碑法写篆隶,起收笔多侧锋,形态生动,大大丰富了篆隶的艺术表现力,并将汉隶与颜体相融通,外秀内遒,雅中含朴。同时,又用北碑法化生行书,书风古朴飘逸,独树一帜。其北碑书历来争议不断。例如,康有为对其颇有微词:“撝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撝叔之罪也。”这是康有为对赵之谦北碑书的评价。康有为认为,赵之谦的北碑书把北碑的雄强有力特点挥洒殆尽。笔者认为,赵之谦的北碑书确实不如前人那么有阳刚之气。但它把北碑写得温雅而不失遒丽,能够把碑帖较好地融合,已属不易。康有为的言论也有偏颇。无论如何,赵之谦是较为成功的碑帖融合的探索者,他的北碑书开一代新风,为清末书风的转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也是他对中国书法最大的贡献。
  (三)对书法学习者的一些启示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实际上并没有学碑比学帖好或者学帖比学碑好这样的情况,因为执死法者损天机,学碑或学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实的情况是,碑与帖的选用取决于学习者当前的书法技艺进展情况,即当前书法学习者手上的惯性是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平衡或者处理。所以,碑帖选择和取舍的着眼点在于学习者本身,而不在于学碑或者学帖到底哪个好。
  针对碑与帖的营养,人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分类。对于碑刻,重点取用它的整体概括性、字形结构、线条的稳定性、字型轮廓及字间和行间的空间关系。启功在《论书绝句》中有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是说人们要透过刀锋去体察其背后用笔规律。从审美来看,主要感受和表现金石气,即偏“质”(质朴)的方面,这也是历代书论家所讲的“古意”的来源。
  对于法帖墨迹,人们要重点学习用笔、细节、精度与丰富程度的提升、时间、速度、节奏、神采等问题,即能做到姜白石所讲的“观之若挥运之时”。从审美来看,主要感受和表现流丽的特点,即偏“文”(装饰)的方面。两者的平衡就是“文质彬彬”。
  碑帖的学习是有次第的。首先,用碑刻建立整体概括的结构感觉,再进入墨迹的学习,去理解微妙的细节,先实后虚,而后虚实相生。总之,最终要达到苏轼所说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董月(1992—),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书法。
其他文献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书法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史料,对书法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书法创作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书法有上千年的历史。书法工具较为简单,毛笔一支,宣纸一张,墨水一瓶,便能够进行书法创作。不仅在本土,国外华人也热衷于这一艺术。书法看起来简单,但是拥有较高的造诣却很难。本文将探讨书法的本质,以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期刊
小剧场话剧是在有限的观演空间内,通过演员的动作、语言等向观众生动呈现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场景,近距离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小剧场话剧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近年来,小剧场话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基于此,本文从小剧场话剧的由来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兴起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小剧场话剧的特征以及小剧场话剧舞台空间进行探索。  由林兆华导演的
期刊
笔墨是我国书法中必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元素,笔墨也是书法呈现出独特韵味的根本所在。墨色变化就是墨浓淡、干湿以及墨在纸上扩散的线条变化。书法创作中的墨色变化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明暗变化的感觉,使得书法作品更具美感。笔者针对行草书法创作中的墨色变化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希望有助于行草书法创作美感的呈现。  在书法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行草书法是继隶书发展后出现了一种与楷书相对的书体。起初,人们应用行草书法仅仅是因
期刊
当今世界,日本的设计一直名列前茅,独树一帜,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因此日本这一设计强国的设计理念对中国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设计简述  (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史  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随着国门打开,一大批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思想理念从西方流入。也就是在这时,日本人对于工业设计开始产生一定认知。当然,文化的传输是双向的,西方的
期刊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自始至终遵循着一套调剂人际关系的礼俗规范,但是文化不同,礼俗规范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对本族文化的交际习俗习焉不察,并且常常不自觉地以本族文化的习俗和规范,衡量和判断其他文化的交际行为,得出褒此贬彼的结论。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来说,初学者只关注词典的简单释义,却未考虑到词语运用时的礼貌交际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学习和教学中,人们必须深入了解礼貌语言
期刊
中国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歌曲。基于此,本文以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当中,井冈山革命时期,湖南茶陵红色歌曲为例进行红色歌曲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湖南茶陵地区红色歌曲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井冈山革命时期,湖南茶陵红色歌曲的艺术特色。最后,根据目前红色歌曲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促进红色歌曲传承与创新的有效对策。  湖南茶陵的红色歌曲,在精神内核上,具有中国红色歌曲
期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人的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而雕塑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持续的创新、继承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实现突破。在这样一个时代,雕塑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雕塑艺术创作多元化发展的策略进行具体研究,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为提升其雕塑艺术创作的时代感、丰富其艺术格局带来启发。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社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自身产业的革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摄影技术最开始作为一种记录工具出现,但是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开始走向美学,成为一种艺术。由此,这个时代不仅仅对摄影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还包括了画面所呈现的美感、比例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对摄影艺术要求的提升,美术领域的艺术也开始影响到摄影艺术,并在摄影艺术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摄影形式和观念都得到了丰富和
期刊
在历代文人书法大家中,“气”的内涵贯穿于书法家自身及其作品中,“气”是构成书法的重要因素,也是书法家生命精神的外在发挥。书法传承到当代,“气”在书法艺术中反而追其“形”,丢其“气”。从最近10多年的全国书展上来看,表现得最为突出。这种状况显然是背离书法自身意义的。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书法创作中,如何能够“养气”,提高书法创作的文化内涵,值得书法家们思考。  中国书法的发展从“三代吉金”到现代已有2 0
期刊
要想学习书法,人们必须先学习楷书,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不可绕行。如果一个人对楷书无知或者一知半解,其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谈到楷书,必然要谈欧阳询的楷书,也就是常说的欧楷,其楷书作品被称为“翰墨之冠”,是楷书艺术的最高极则。《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作品,这块刻碑是欧阳询的书法代表之作,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学习价值极高。它适合书法学习者临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