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g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善于表达和传递感情,很容易引起听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使二者动静结合,相互辉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整合;音乐
  一、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审美体验,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音乐对审美意识的构建能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把世纪看成你的课堂,将所有的科目融合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说语文教学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生活的话,那么音乐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形象思维的;如果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把这两个学科的优点、特点融为一体,就能够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
  二、文学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文学与音乐同根同源
  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在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众所周知,孔子一生酷爱音乐,尤其对韶乐情有独钟,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当时将《诗经》作为教授学生的主要“教材”,势必关注其音乐元素。汉乐府、唐诗、宋词和元曲,在今天的语文教材中,也是作为文学作品出现的,但在当时,它们也无不是可以配以曲子进行吟唱的。可以说,它们都是文学和音乐结合的源头和集中体现。而今天的歌曲,又何尝不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呢?
  2.文学和音乐有着同样的表达方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贵以情动人,好的文学,无不是作者真情的流淌,无不是作者心灵的倾诉,好的文学,正是凭此去感染读者、教育读者;而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更是以其“情感性”,讲究以声动人,或跳跃起伏,或舒缓缠绵,或回旋激荡......引发听者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受到熏陶和感染。总之,文学和音乐以他们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扣人心弦,激发感情共鸣,最终提高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力。语文教学正可以借助音乐语言,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也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2]
  3.文學与音乐都是富有“节奏感”的艺术
  节奏之于音乐的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和生命,它与音高一起构成了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人们常说,汉语文学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而这种美的本质正在于“节奏”。以诗为例,诗的节奏即诗句鲜明的顿逗及抑扬的节拍感,正如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感一样,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古诗中,大多五言诗节奏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最为自然、经典的声律节奏。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那除了诗歌,其他文学样式是否也包含“节奏”元素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时会看到“这小说节奏太平缓,看着累(无趣)”,又或者说“这本书节奏太快,看不明白”。这其实正是文学“节奏感”的问题。
  三、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表现形式
  1.背景音乐的适时运用
  好的语文课堂,要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真正的参与,应该是思维的参与,情感的投入。在这一点上,适时地运用背景音乐便是很有效的途径。
  首先,配乐导入,创设情境。每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生活气息、思想情感甚至意境。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选用特定的背景音乐作为烘托,为学生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初步感受作品。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用老男孩的歌曲《父亲》作为导入的背景音乐或者直接用歌曲导入:“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学生很容易被感染,那么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其次,配乐朗诵,情感共鸣。音乐是一种特别能够表情达意、渲染情境的方法。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感官,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在其头脑中浮现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思想共鸣。如在指导朗读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可以将班得瑞的《春野》(One day in Spring)作为背景音乐,该曲子舒缓恬淡,听之,如饮一盏春茶,又如在花海中嗅到阵阵花香。相信在音乐的烘托渲染之下,学生对文本意境和朗诵魅力的感受会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再次,情感升华,余音绕梁。在课堂小结时,也可使用恰当的音乐,比如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时,最后升华到“感恩”的情感和育人高度,这时可以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至此,我们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学生的跟唱声中结束一堂课。这样有助于情感升华,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2.为唐诗、宋词、元曲穿上音乐的美丽外衣   前面提到,唐诗、宋词、元曲原本都是配以曲子进行吟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可以说他们在当时就是文学与音乐很好的结合体。那么我们在教授这些诗词曲时,何不还原他们如此的本色,为它们配上曲子呢?我们可以选取现有的曲子,更可以专门为它们谱写上风格、意境相符的曲子。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在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后经人谱曲,成为由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整首歌的歌词与曲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境界更加高远。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这首词时,除了赏析文字层面的词作之外,完全可以配以该曲,让音乐弥补诗词曲教学略显枯燥、呆板的缺憾,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还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更高效地背诵诗词,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积累。
  再如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被谱曲成为歌曲《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被谱曲成为歌曲《几多愁》;岳飞的《满江红》谱曲成为《射雕英雄传》主题曲《满江红》;《诗经·蒹葭》谱曲成为歌曲《在水一方》;陆游的《游山西村》谱曲成同名少儿国学歌曲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诗文教学的很好素材。
  3.歌词中的语言、手法鉴赏
  很多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还极具可读性甚至可鉴赏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选取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歌曲,进行歌词文字层面的赏析,品味语言,探究手法,配以演唱,会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浅显,更高效。
  试举一例:一首《送别》,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起初,这本是由李叔同创作的一首词,以长短句形式写成,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后经填曲,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整首歌的歌词与曲调结合完美,堪称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典范。
  声韵上,全词韵脚——“边”“天”“山”“寒”,押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而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意象上,本词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其中“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不禁让人想起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用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思,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情感上看,全词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离别晚景,渲染了一种冷落的氛围,也道出了淡淡的离愁。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整首词作來看,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端起酒杯,无限感伤。
  另外,众所周知,修辞手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歌词这一生活化而富有生动性的“教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修辞手法。试举几例,“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我心窝”(《冬天里的一把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同桌的你》)运用了排比;“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运用了反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有座弯弯的小桥”(《弯弯的月亮》)运用了顶真,等等。
  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通过与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整合,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兴趣盎然。[3]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文学是凝固的音乐,她们仿佛是一“动”一“静”的姐妹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语文与音乐的相通之处,将音乐元素引入语文教学,使二者巧妙融合、配合,不仅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高效,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学科素养及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郭德凤,吴国敏,谈新课程语文与音乐学科的整合[J].黑河教育,2007(04).
  [2]李王香,让语文因音乐而更美[J].考试·教研,2017(07).
  [3]俞天明,徐建花,巧融音乐元素于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2017(06).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好奇心驱使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促使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能达到新时代的要求。但就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讲,在这一类素质培养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没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故本文将具体分析当前教学当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在高效数学课堂构建中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高校课堂  引言:  为适应新课
期刊
摘 要:在各地区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在各个学校中都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对创新授课模式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年龄太小,使得课堂气氛很难把控。小学科学对小学生而言属于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都很难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授课的方式进行改变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的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教育游戏的方
期刊
摘 要: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有明确要求:“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环节。”可见,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鼓励学生主动发散思维,阅读文本时寻找与作者的感情共鸣,自由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我们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还需重视问题式复习法在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而本文就是结合当前初中英语课堂的特点及内容,探讨了问题式复习法在初中英语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重点也转向了阅读和写作。其中就阅读部分规定:小学生要达到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要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等等。2011年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教师应改变传统封闭式教学。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阅读教学内容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借以来提升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习数学知识时,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逻辑性不够,不能设计最好的解题思路。实际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数学知识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一个难度提高的过程,若学生小学基础薄弱,初中数学学习中就容易出现问题。为此,教师应重点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引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是在初中阶段,此时更容易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一阶段必须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迅速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预习能力成为学生需要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之一。基于这种认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对学生预习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意义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有效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能够让学生们的数学得到教育者积极正确的科学引导,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果学生们
期刊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文中不仅包含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积淀,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有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语文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新时代文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以新人教版教材、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状况为论述对象,探讨在新时期语文教育模式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扬,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
期刊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示个性,抒写真情,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本文从突破传统作文命题、坚决抛弃惯用套路、适当淡化文体意识、提倡教师多留少改和鼓励师生平等交流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实施小学高年段开放式作文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
期刊
摘 要:数学有效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兴趣激发,引导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提高学生对读书学习的认识,学生学习的动机;加强教學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加强教态,提高课堂信息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时全面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