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四年后,62岁的村民周随华一家四口,还挤在一间活动板房里。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玉泉村,坐落在一片大山脚下。随着灾后重建工程完成,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捐建的板房区已陆续拆除,周随华寄居的这间板房在这片空地上孤零零地矗立着。
四年里没再新添家具,一张桌子和一台彩色电视机,三张床,已塞得这间18平方米的板房满满当当。“虽然冬天冷、夏天热,但早就习惯了。”周随华夫妇和儿子、女儿生活在板房里,周家老房子还保留在荒山上,受大地震影响,内侧墙体出现明显开裂损坏。
灾后重建资金覆盖了玉泉村其他20个贫困户,却未能惠及周随华一家。像玉泉村所在地一样,受汶川地震波及、未严重受损的全国186个县(市、区) 被归为一般灾区,除100个位于四川,其余分布在甘肃、陕西、云南、重庆和宁夏五地。
2012年4月底,《财经》记者前往甘肃省的一般灾区——天水市秦州区、甘谷县、定西市陇西县等地调查发现,10多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并无重建项目依托,而被当成“扶贫款”发放。即便如此,这些资金亦仅能覆盖有限的贫困户,多数村民对资金分配规则表示质疑。
作为长期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如何做到合理分配、稳定基层农民情绪,且又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灾后重建政策,亦让基层政府左右为难。
而这些争议多与“灾后重建”无关,仅为“贫困帮扶”问题,亦凸显出重建资金在统筹决策上的偏差,以至四年之后,矛盾在基层显现。
“一般灾区”虚实
自4月22日起,为期一周的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庙会如期举行,县城中心人群熙攘,汶川大地震在甘谷人的记忆中早已远去。
地震当时,“一般灾区”甘谷县城虽有强烈震感,但无房屋倒塌,亦无人员伤亡。受地震影响的乡村、山地,灾情也不严重,仅有一些年代久、质量差的土坯房出现裂隙,少量倒塌。
毗邻的“一般灾区”定西市陇西县亦是如此。该县民政局官员和一些乡镇商人、居民表示,他们在地震后还向重灾区几次捐款。“没有想到过了不久,我们也被叫做‘灾区’了。”陇西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文斌说。
2008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3次会议讨论通过《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确定了10个极重灾区、41个重灾区,以及186个一般灾区。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州、甘谷、陇西等32个县(区)名列一般灾区。
据当地一名官员介绍,秦岭余脉所分布的一般灾区,几乎都是非灾区,情况均为震感强烈,但损失较轻,砖混结构住房基本未倒塌,真正受影响的多为偏远山区贫困村民所居住的,质量原本不佳的土坯房。
为应对上级检查,一般灾区都要建档,存档中有原始的危房照片。据前述官员透露,这些原始照片就是针对房屋局部裂缝的特写,而房屋全貌基本不拍,“因为没有倒房,根本不是危房,所以只能将这些情况放大”。
重建资金的获得,并非当地政府主动争取,“县委书记曾多次下乡调研后发现受灾情况不重,也表明了不能发‘地震财’,而上级领导说有这么好的机遇不应错过,借着地震的名义,将钱用在扶贫上并不为过。”陇西县民政局一位官员说,不存在骗取国家资金行为,“是国家主动给的”。
灾后重建资金分配给各地的数额差异较大。如甘肃甘谷县共接收各级灾后重建资金1.78亿元,而毗邻的陇西县仅有1343万元。上述陇西县民政局官员认为,重建资金分配额度不同,主要是综合考虑各地农民经济状况,因而扶贫力度迥异。不过,两者相同的是,无论灾害评估统计,还是上报的经济损失,这些“一般灾区”的相应账目都有不实之处。
陇西县共有17个乡镇215个村,灾害评估统计为所有乡镇、村全部受灾;甘谷县则为全县所有乡镇、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35.58万人,占据了全县城乡总人口一半以上。
《财经》记者随机走访上述两县几个行政村,均有村干部指出全村未有一户倒房受灾。上报的经济损失,以甘谷县为例,据2008年5月28日当地官方媒体《天水日报》报道,地震造成经济损失9899.28万元;两天后的5月30日,该媒体报道的这一数据激增为3.2亿元;至当年12月30日,该媒体报道该数据已增为5.36亿元。半年时间,直接经济损失翻了5倍多。
“一般灾区都是这样的情况,根本没受什么灾,怎么报灾情?房子只是摇晃了,但没倒,你说这个该怎么统计评估?”一位一般灾区政府官员表示,地震之后,村干部逐户上门到农户家中,“手指伸到墙壁里,看几个手指宽,如果伸不进去,找个棍子向里面捅。一些缝在地震前就有的,但无论缝隙新旧,都核定为地震受灾”。
而多个一般灾区的村民亦坦承,“土坯房质量本身不好,与地震关系不大。”
救灾款变身扶贫款
“由于没有灾情,所以这笔重建资金只能当成扶贫款,发给最贫困人群,当然如果这些贫困人群家里的房子在地震后有裂缝,就更应该优先安排。”陇西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了资金发放规则,“这相当于国家给了一袋糖,考验我们怎么把这袋糖摊平。”
据多位一般灾区的政府官员介绍,甘肃省一般灾区共得到各类灾后重建资金10多亿元,包括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和捐助资金,以及大型企业的省内对口援建资金等多类别。
由于道路桥梁交通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城镇居民住房受损不大,因此这笔资金基本投入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工程。这与重建资金大规模投向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类别的重灾区有较大区别。
一般灾区的重建资金分为两项:住房重建资金与危房改造资金。根据《甘肃省震后受灾农民住房重建维修资金补助办法》:倒塌房屋和严重受损需要重建的,包干补助标准为每户2万元;房屋一般破坏需要维修的,按每户3000元补助。通常由县财政局在农村信用社设立“灾后重建资金专户”,经县民政局、乡镇财政所核定后,将重建资金打入资金专户,然后转至农民的“重建资金专户”或者“强农惠农财政补贴专用存折”上。
此外,拆除重建住房的村民,经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以及乡镇政府审核确认后,每户还可贷款不超过3万元的额度,享受三年贴息优惠。
对于一般灾区,最具指导价值的条款是“优先安排优抚对象、低保对象、政策照顾对象,兼顾一般家庭”的指导原则。于是,将这笔重建资金与其他扶贫、建设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的整合模式,在一般灾区被重点铺开。2009年底竣工的陇西县菜子镇的东风村整体重建,将三个自然村138户统一规划建成了新农村。甘谷县亦有地区依此模式复制新农村。
菜子镇民政站站长张静森坦承,该村能享受到这笔重建资金,“主要原因不是地震倒房,而是在这些村民易地之前,原本住在山上,吃水困难,离学校、医疗机构都远。”
另外,将五保户集中联建的“五保家园”模式也比较常见。五保家园是对一些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特困群体,把几名老人的重建资金,统一汇总交由政府来建设新房,包括共有厨房、几间新房、套起外墙,可安置多名老人。甘谷县共建成52处五保家园,陇西县共建有41处。
集中资金打造这些样板工程,一方面改变了贫困人群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应对上级部门和审计单位的检查。据一般灾区的官员介绍,虽然这些重建工程与“地震无太大关系”,但“并非是县城擅自做主如此发放,而是有了省里领导的许可”。
对于灾后重建资金被用于扶贫款,一般灾区的态度亦截然不同。有的地方官员认为,这笔资金“沾了汶川大地震的光”,在当地扶贫上解决了不小的问题;亦有官员认为,这种扶贫款更加剧了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维。“越扶越贫,贫困地区发展必须有自主造血能力,发展自主产业,因为这种灾后重建资金是一种特殊款项,也是一种不具持久性的短期行为。”一位陇西县委官员说。
分配不公隐患
按照甘肃省的补助办法,重建及维修工作由各一般灾区的县市区级政府负责,乡镇政府具体承办。
一般灾区的正常补助对象圈定原则,系农户提出申请,由村民小组长核定登记,村委会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进行公示,上报乡镇政府审核,再由乡镇政府公示。两次公示无异议的,上报至县民政局审批。
事实上,村民对这部分资金的发放存在较大意见。两次公示均应七天以上。但实际上,一些村委会干部透露称,“很难做到公示,不用说七天,即使公示一天都得炸锅。” 因为现实情况是“挨着我家的农户得了钱,我和他条件一样,我却什么都没有”。
一般灾区的村民们称,“关系户”即使不是危房也能优先得到钱。另有一些村民表示,地震后,村、乡镇的两级干部多次到家里拍照、评估,但几年里也未能得到重建资金,最后只能自行推倒重建。秦州区玉泉镇玉泉村共有村民345户,地震后全村情况基本相同,但只有20户享受到了2万元的灾后重建资金,另有67户享受到了4000元的危房维修改造资金。
住在板房中的周随华一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重建资金补助。村主任坚新虎则为自己享受到了4000元的维修资金后悔不已,“当时我是不要这笔钱的,但最后没有推脱掉,乡镇领导说你的房子裂缝比较大。但我拿了钱以后,村民每天都在骂。”
摸点调查时也困难重重,有的已得到补助款的村民不愿承认自己得了重建资金。据知情人透露,为了不激化矛盾,有的村委会在与确定可以补助的村民签订协议时秘密进行,不让其对外声张。
甘谷县共接收并全部下拨的重建资金共计1.78亿元,按每户2万元的重建资金来计算,仅可发放不足1万户,而全县共有50多万农业人口。甘谷县副县长张发茂向《财经》记者表示,这些重建资金远不够平均分配,因此很多没有享受到重建资金的村民意见很大。
随机摸点显示,甘谷县六峰镇共有143个村民小组,7820户不同程度受损,但能享受到灾后重建资金的只有253户。陇西县菜子镇菜子村500多户,共有20户享受到灾后重建资金。
在“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的国家规划背景之下,一般灾区的重建工作早已完成,工程和资金的审计检查,也全部通过。甘谷、陇西等地政府官员皆称,当地重建工作未在审计中发现问题。
瑕疵显露
实际上,有些村民即便有资格重建新居,也力有不逮。给付2万元重建资金的前提条件是:要达到灾后重建房屋的合格标准,重建结构统一规定为砖混结构平顶房或者砖木结构马鞍架房,而且新建房屋总面积需不低于45平方米,且要设上下圈梁和抗震柱。
另外,这笔重建资金也并非一次性拨付,为保障完成重建任务,通常在动工、地基完成、主体建筑等不同阶段分期拨付,以避免“村民得到重建资金后作为他用”。
陇西县、甘谷县、天水市秦州区等地村民告诉《财经》记者,要达到上述标准,按照2008年当年的农村房屋造价,每平方米新房的建筑成本至少需800元。即使算上可以三年免息的两三万元贷款,村民还需自筹数万元,这令贫困地区的村民难以承担。周随华一家曾耗费10万元建老房子,至今还有8万多元债务缠身,如再拿出几万元建新居,是他一家无法承受的重压。
甘谷、陇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两县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有3300余元。因此“必须有自筹能力、必须按要求实施灾后重建”的执行原则,只能让重建资金落入相对富裕的居民手中。
上述陇西县民政局官员介绍,针对灾后重建工程及资金情况的审计检查,通常在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后,由国家、省、市三级审计部门来检查,每次审计都十分严格。有时“国家审计局来人检查,越过省市直接来到县民政局”。
甘谷县六峰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李定福表示,上级检查非常频繁,“今年不足半年,乡镇上已经接受了上级单位的民政、发改局以及检察院系统的四轮检查了。”
官方一些有失规范的做法并不难发现。如按甘肃省定下的重建资金分配标准,每个重建户应补助2万元,维修户应补助3000元,但陇西县的执行方式是,不发放维修补助金,重建资金缩减为1万元,其中,4000元现金,剩余的6000元由县政府采购中心转手采购水泥、砖瓦等物资,最后将物资发给重建户。这6000元政府采购物资,使村民满腹疑虑、多被诟病。
陇西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文斌对此解释为,“发放1万元,尽量做到铺开更多的面,覆盖更多户;6000元用于政府集中采购,是为了让村民们统一用料,保证建筑质量。”截至目前,陇西县共筹灾后重建资金3410万元,但也仅完成了1266户农户住房重建,仅约为全县原计划的半数。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认为,当年地震后国家预算重建资金必须“资金优先保障”无可厚非,但之后核实到各灾区不同受灾情况,应在资金分配上作出调整和更正。通过一般灾区的这种救灾款被当成扶贫款的案例来看,凸显出资金分配机制僵化,映射出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在统筹决策上有失妥善考量。
四年里没再新添家具,一张桌子和一台彩色电视机,三张床,已塞得这间18平方米的板房满满当当。“虽然冬天冷、夏天热,但早就习惯了。”周随华夫妇和儿子、女儿生活在板房里,周家老房子还保留在荒山上,受大地震影响,内侧墙体出现明显开裂损坏。
灾后重建资金覆盖了玉泉村其他20个贫困户,却未能惠及周随华一家。像玉泉村所在地一样,受汶川地震波及、未严重受损的全国186个县(市、区) 被归为一般灾区,除100个位于四川,其余分布在甘肃、陕西、云南、重庆和宁夏五地。
2012年4月底,《财经》记者前往甘肃省的一般灾区——天水市秦州区、甘谷县、定西市陇西县等地调查发现,10多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并无重建项目依托,而被当成“扶贫款”发放。即便如此,这些资金亦仅能覆盖有限的贫困户,多数村民对资金分配规则表示质疑。
作为长期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如何做到合理分配、稳定基层农民情绪,且又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灾后重建政策,亦让基层政府左右为难。
而这些争议多与“灾后重建”无关,仅为“贫困帮扶”问题,亦凸显出重建资金在统筹决策上的偏差,以至四年之后,矛盾在基层显现。
“一般灾区”虚实
自4月22日起,为期一周的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庙会如期举行,县城中心人群熙攘,汶川大地震在甘谷人的记忆中早已远去。
地震当时,“一般灾区”甘谷县城虽有强烈震感,但无房屋倒塌,亦无人员伤亡。受地震影响的乡村、山地,灾情也不严重,仅有一些年代久、质量差的土坯房出现裂隙,少量倒塌。
毗邻的“一般灾区”定西市陇西县亦是如此。该县民政局官员和一些乡镇商人、居民表示,他们在地震后还向重灾区几次捐款。“没有想到过了不久,我们也被叫做‘灾区’了。”陇西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文斌说。
2008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3次会议讨论通过《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确定了10个极重灾区、41个重灾区,以及186个一般灾区。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州、甘谷、陇西等32个县(区)名列一般灾区。
据当地一名官员介绍,秦岭余脉所分布的一般灾区,几乎都是非灾区,情况均为震感强烈,但损失较轻,砖混结构住房基本未倒塌,真正受影响的多为偏远山区贫困村民所居住的,质量原本不佳的土坯房。
为应对上级检查,一般灾区都要建档,存档中有原始的危房照片。据前述官员透露,这些原始照片就是针对房屋局部裂缝的特写,而房屋全貌基本不拍,“因为没有倒房,根本不是危房,所以只能将这些情况放大”。
重建资金的获得,并非当地政府主动争取,“县委书记曾多次下乡调研后发现受灾情况不重,也表明了不能发‘地震财’,而上级领导说有这么好的机遇不应错过,借着地震的名义,将钱用在扶贫上并不为过。”陇西县民政局一位官员说,不存在骗取国家资金行为,“是国家主动给的”。
灾后重建资金分配给各地的数额差异较大。如甘肃甘谷县共接收各级灾后重建资金1.78亿元,而毗邻的陇西县仅有1343万元。上述陇西县民政局官员认为,重建资金分配额度不同,主要是综合考虑各地农民经济状况,因而扶贫力度迥异。不过,两者相同的是,无论灾害评估统计,还是上报的经济损失,这些“一般灾区”的相应账目都有不实之处。
陇西县共有17个乡镇215个村,灾害评估统计为所有乡镇、村全部受灾;甘谷县则为全县所有乡镇、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35.58万人,占据了全县城乡总人口一半以上。
《财经》记者随机走访上述两县几个行政村,均有村干部指出全村未有一户倒房受灾。上报的经济损失,以甘谷县为例,据2008年5月28日当地官方媒体《天水日报》报道,地震造成经济损失9899.28万元;两天后的5月30日,该媒体报道的这一数据激增为3.2亿元;至当年12月30日,该媒体报道该数据已增为5.36亿元。半年时间,直接经济损失翻了5倍多。
“一般灾区都是这样的情况,根本没受什么灾,怎么报灾情?房子只是摇晃了,但没倒,你说这个该怎么统计评估?”一位一般灾区政府官员表示,地震之后,村干部逐户上门到农户家中,“手指伸到墙壁里,看几个手指宽,如果伸不进去,找个棍子向里面捅。一些缝在地震前就有的,但无论缝隙新旧,都核定为地震受灾”。
而多个一般灾区的村民亦坦承,“土坯房质量本身不好,与地震关系不大。”
救灾款变身扶贫款
“由于没有灾情,所以这笔重建资金只能当成扶贫款,发给最贫困人群,当然如果这些贫困人群家里的房子在地震后有裂缝,就更应该优先安排。”陇西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了资金发放规则,“这相当于国家给了一袋糖,考验我们怎么把这袋糖摊平。”
据多位一般灾区的政府官员介绍,甘肃省一般灾区共得到各类灾后重建资金10多亿元,包括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和捐助资金,以及大型企业的省内对口援建资金等多类别。
由于道路桥梁交通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城镇居民住房受损不大,因此这笔资金基本投入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工程。这与重建资金大规模投向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类别的重灾区有较大区别。
一般灾区的重建资金分为两项:住房重建资金与危房改造资金。根据《甘肃省震后受灾农民住房重建维修资金补助办法》:倒塌房屋和严重受损需要重建的,包干补助标准为每户2万元;房屋一般破坏需要维修的,按每户3000元补助。通常由县财政局在农村信用社设立“灾后重建资金专户”,经县民政局、乡镇财政所核定后,将重建资金打入资金专户,然后转至农民的“重建资金专户”或者“强农惠农财政补贴专用存折”上。
此外,拆除重建住房的村民,经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以及乡镇政府审核确认后,每户还可贷款不超过3万元的额度,享受三年贴息优惠。
对于一般灾区,最具指导价值的条款是“优先安排优抚对象、低保对象、政策照顾对象,兼顾一般家庭”的指导原则。于是,将这笔重建资金与其他扶贫、建设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的整合模式,在一般灾区被重点铺开。2009年底竣工的陇西县菜子镇的东风村整体重建,将三个自然村138户统一规划建成了新农村。甘谷县亦有地区依此模式复制新农村。
菜子镇民政站站长张静森坦承,该村能享受到这笔重建资金,“主要原因不是地震倒房,而是在这些村民易地之前,原本住在山上,吃水困难,离学校、医疗机构都远。”
另外,将五保户集中联建的“五保家园”模式也比较常见。五保家园是对一些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特困群体,把几名老人的重建资金,统一汇总交由政府来建设新房,包括共有厨房、几间新房、套起外墙,可安置多名老人。甘谷县共建成52处五保家园,陇西县共建有41处。
集中资金打造这些样板工程,一方面改变了贫困人群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应对上级部门和审计单位的检查。据一般灾区的官员介绍,虽然这些重建工程与“地震无太大关系”,但“并非是县城擅自做主如此发放,而是有了省里领导的许可”。
对于灾后重建资金被用于扶贫款,一般灾区的态度亦截然不同。有的地方官员认为,这笔资金“沾了汶川大地震的光”,在当地扶贫上解决了不小的问题;亦有官员认为,这种扶贫款更加剧了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维。“越扶越贫,贫困地区发展必须有自主造血能力,发展自主产业,因为这种灾后重建资金是一种特殊款项,也是一种不具持久性的短期行为。”一位陇西县委官员说。
分配不公隐患
按照甘肃省的补助办法,重建及维修工作由各一般灾区的县市区级政府负责,乡镇政府具体承办。
一般灾区的正常补助对象圈定原则,系农户提出申请,由村民小组长核定登记,村委会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进行公示,上报乡镇政府审核,再由乡镇政府公示。两次公示无异议的,上报至县民政局审批。
事实上,村民对这部分资金的发放存在较大意见。两次公示均应七天以上。但实际上,一些村委会干部透露称,“很难做到公示,不用说七天,即使公示一天都得炸锅。” 因为现实情况是“挨着我家的农户得了钱,我和他条件一样,我却什么都没有”。
一般灾区的村民们称,“关系户”即使不是危房也能优先得到钱。另有一些村民表示,地震后,村、乡镇的两级干部多次到家里拍照、评估,但几年里也未能得到重建资金,最后只能自行推倒重建。秦州区玉泉镇玉泉村共有村民345户,地震后全村情况基本相同,但只有20户享受到了2万元的灾后重建资金,另有67户享受到了4000元的危房维修改造资金。
住在板房中的周随华一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重建资金补助。村主任坚新虎则为自己享受到了4000元的维修资金后悔不已,“当时我是不要这笔钱的,但最后没有推脱掉,乡镇领导说你的房子裂缝比较大。但我拿了钱以后,村民每天都在骂。”
摸点调查时也困难重重,有的已得到补助款的村民不愿承认自己得了重建资金。据知情人透露,为了不激化矛盾,有的村委会在与确定可以补助的村民签订协议时秘密进行,不让其对外声张。
甘谷县共接收并全部下拨的重建资金共计1.78亿元,按每户2万元的重建资金来计算,仅可发放不足1万户,而全县共有50多万农业人口。甘谷县副县长张发茂向《财经》记者表示,这些重建资金远不够平均分配,因此很多没有享受到重建资金的村民意见很大。
随机摸点显示,甘谷县六峰镇共有143个村民小组,7820户不同程度受损,但能享受到灾后重建资金的只有253户。陇西县菜子镇菜子村500多户,共有20户享受到灾后重建资金。
在“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的国家规划背景之下,一般灾区的重建工作早已完成,工程和资金的审计检查,也全部通过。甘谷、陇西等地政府官员皆称,当地重建工作未在审计中发现问题。
瑕疵显露
实际上,有些村民即便有资格重建新居,也力有不逮。给付2万元重建资金的前提条件是:要达到灾后重建房屋的合格标准,重建结构统一规定为砖混结构平顶房或者砖木结构马鞍架房,而且新建房屋总面积需不低于45平方米,且要设上下圈梁和抗震柱。
另外,这笔重建资金也并非一次性拨付,为保障完成重建任务,通常在动工、地基完成、主体建筑等不同阶段分期拨付,以避免“村民得到重建资金后作为他用”。
陇西县、甘谷县、天水市秦州区等地村民告诉《财经》记者,要达到上述标准,按照2008年当年的农村房屋造价,每平方米新房的建筑成本至少需800元。即使算上可以三年免息的两三万元贷款,村民还需自筹数万元,这令贫困地区的村民难以承担。周随华一家曾耗费10万元建老房子,至今还有8万多元债务缠身,如再拿出几万元建新居,是他一家无法承受的重压。
甘谷、陇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两县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有3300余元。因此“必须有自筹能力、必须按要求实施灾后重建”的执行原则,只能让重建资金落入相对富裕的居民手中。
上述陇西县民政局官员介绍,针对灾后重建工程及资金情况的审计检查,通常在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后,由国家、省、市三级审计部门来检查,每次审计都十分严格。有时“国家审计局来人检查,越过省市直接来到县民政局”。
甘谷县六峰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李定福表示,上级检查非常频繁,“今年不足半年,乡镇上已经接受了上级单位的民政、发改局以及检察院系统的四轮检查了。”
官方一些有失规范的做法并不难发现。如按甘肃省定下的重建资金分配标准,每个重建户应补助2万元,维修户应补助3000元,但陇西县的执行方式是,不发放维修补助金,重建资金缩减为1万元,其中,4000元现金,剩余的6000元由县政府采购中心转手采购水泥、砖瓦等物资,最后将物资发给重建户。这6000元政府采购物资,使村民满腹疑虑、多被诟病。
陇西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文斌对此解释为,“发放1万元,尽量做到铺开更多的面,覆盖更多户;6000元用于政府集中采购,是为了让村民们统一用料,保证建筑质量。”截至目前,陇西县共筹灾后重建资金3410万元,但也仅完成了1266户农户住房重建,仅约为全县原计划的半数。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认为,当年地震后国家预算重建资金必须“资金优先保障”无可厚非,但之后核实到各灾区不同受灾情况,应在资金分配上作出调整和更正。通过一般灾区的这种救灾款被当成扶贫款的案例来看,凸显出资金分配机制僵化,映射出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在统筹决策上有失妥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