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背诵默写技巧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aiyizhizailiu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背诵默写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但总有不少学生出现错误,还有不少同学好不容易把课文背下来,时间一长就又忘光了。记忆古诗文,死记硬背、打“疲劳战”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提高效率。怎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记得更加牢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背诵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一、掌握记忆规律
  实践证明,记忆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思考越积极,记忆的效果越好;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好。因此,教师要布置明确的背诵默写任务,学生要积极动脑;一定要大声读出来,让自己听到;把手伸出来,写一写关键字形。达到熟记后,还要及时复习,最好能利用睡前和醒后这两个记忆的“黄金时段”复习、巩固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可知,对于一天以内接触过的信息,一般人只能保持34%的记忆,如果在24小时里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然而许多时候学生是“边背边丢”,到期中、期末复习时,对三四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前所学内容已经陌生。如果能在平时增加复习的次数,考前就不会觉得吃力。
  二、融会贯通
  欧阳修的《卖油翁》中有这样一句:“公亦以此自矜。”这句话中“矜”是一个生字,对于粗心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挑战,因为这个字无论左右部件,字形均容易混淆:左边到底有没有一撇,右边到底有没有一點呢?
  因此,在课堂上,我先从这个字的构造说起:这是一个形声字,右边是它的声旁,所以应该是“今”而不是“令”字;再从字义来理解:这里的“矜”是“夸耀”的意思。我借用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为学生建立“记忆链接”,说那个商人既卖矛又卖盾,在市场上“自卖自夸”。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左边是个“矛”而不是“予”。用这样的方法去记文言文和生字,就容易记得牢固且准确。
  三、存“同”记“异”
  《诗经·王风·黍离》的首章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全诗一共三章,背诵完第一章,背诵第二、三章时只要把每章第八、第十五、第十六字换一下,全诗拿下就不在话下。《诗经》中的很多篇目都有这个特点。
  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的各段落之间都会有这么高的相似度,但可以把这样的方法用到记文言文上。再如“唯”与“惟”,两个字意思相同,在文言文中常常通用,那么如何区分,从而正确记忆呢?我通常把初一下册课文中“惟吾德馨”“惟解漫天作雪飞”与“唯闻女叹息”等三个含有这两个字的诗句都找出来,让学生记住最后一句中是用“口”来“叹息”即可。
  四、时刻“查漏补缺”
  都说“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但学生在默写时常常会犯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正确率总是不高。笔者觉得,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回头看”,时间一长,之前犯过的错误就不记得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生每次默写完,都要把自己默写错误的字句做上记号。复习时,一望即知哪些是自己的漏洞。这样就能避免“均衡用力”,可以在错过的地方多花一点时间,提高下次默写的正确率。教师应该把学生默写中出现的共性错误指出来,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除了易错字句外,一些在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言警语也应该做上记号,提高考试得分率。
  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背诵默写时常常会默完上句忘了下句,或者给出下句想不起上句。这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行文的逻辑与线索,对文本理解得还不够。理解了诗文的内容,才能为背诵夯实基础。
  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文章以“铭”为文体,讲究用韵,读来朗朗上口。我提示学生根据课文的条理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来背诵。第一个层次是前六句,作者运用比兴手法,以山水引出自己的陋室;第二层次是中间八句,从三个方面论述“陋室”不“陋”的原因:一、二句讲陋室周围环境清雅,三、四句讲与自己来往的人物之不俗,后四句讲自己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层是文章最后三句,以诸葛庐、子云亭与自己的陋室类比,展示了作者的豪气,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豪迈地表明自己以君子自居的态度。厘清了文章的层次关系,还会忘记上下句吗?
  六、小处不可随便
  部分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在默写时随意加减笔画。如《河中石兽》中有“转转不已”一句,一些学生信手而来,对于自己把这个字写成了“己”“已”还是“巳”毫不在意。他们心里似乎觉得只要写出来就完了,根本不考虑自己写的字是否准确、能否得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最简单的“纸”字,右边明明是个“氏”字,他偏偏要在底下加个点。我曾提示他:“这个点就像是脏东西,纸上脏了就没用了”。我已经说得如此形象,但是下次他仍然写错,真可谓“不走心”!除此以外,书写潦草,导致阅卷老师无法辨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少学生写的字如同一团乱麻。因此,让学生认识到“随意”会给自己造成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本学年在初中八年级开展的《基于学生需要的初中语文导学单课题研究》,我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语文导学单。导学单的使用目的是让學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效果。  笔者去年申报了课题《基于学生需要的初中语文导学单课题研究》,同时整个备课组在平时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单,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及时修改弥补,不断完善,不断的反思与总结。  一、目前
[摘 要:对高职院校在疫情期间展开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显示,对在线学习形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外界因素干扰、线上教学视频过长和学习资料枯燥乏味,而且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学校缺乏网络教学设备、教师缺少线上教学的经验等。基于此,疫情时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着力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改善“教”与“学”的模式等方面,期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疫情期间;高
积极心理学是近十多年来一門新兴学科,创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等人。他们把积极心理学定位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一门学科,重点研究以人的幸福心理为核心的一切积极正向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积极心理学 X”的研究热潮,即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在“积极心理学 教育”这一领域,已从一些理论研究,走向实践研究。那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阅读教学该如何实施,才能激活学
[摘 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直到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但是教材中的知识包含概念、计算和各种化学物质,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是一种碎片性的知识,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很难吸收和掌握,因此本文主要对提高学生对化学碎片性知识的整合能力进行探究,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化学;碎片性知识;整合能力]  传统教学所传递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破碎而不完整的知识,学生将知识学得很“死”,不能将学到
[摘 要:互联网在我们日常生活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需要考虑到网络带来不安全问题,作为参与学院网络的建设者、管理者,我们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防范及措施,将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加强学院网络安全的重要对策来加以重视,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关键词: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信
伴随课堂教学和中考命题的改革,语文学科不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引起大家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学生日常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信息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但是,由于各學科的课程负担过重,极大地压缩了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加上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和老师指导不力,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结合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如何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笔
摘 要: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健康成长,初中学校应对校园管理提高重视程度,由此初中学校需格外注重落实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落实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校园管理中落实人文关怀措施,同时运用恰当的校园管理方式,以免管理不得当,而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说,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改变硬性的管理方式,从而落实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源于其读书功底的深厚,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学生读的书并不少,写作能力却未见提高,我认为是光读书而不动笔造成的。在此,我建议“不动笔,不读书”。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
我国母语教育陷入“少、慢、差、费”的困境已经多年,尽管上至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下至教学行为的实施者都想尽办法想破“冰”而出,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母语只是五门中考学科中的一门,且由于母语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很多后进生对母语学习不知所措。也有些孩子误解了海量阅读这个概念,认为海量阅读就是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文字信息吞到肚子里去,将阅读变成掐着秒表的读书竞
美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存在:无论是景色美,还是心灵美;也无论是节奏美,还是音乐美……这些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只是缺少发现的慧眼。同样,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去体味、欣赏,然后热爱美和追求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语文教学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