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点墨 尽得风流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814606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的叙述,于极平常、自然之中透出博大和深厚。故事娓娓道来,却平常而不平淡,活泼而不轻浮,细腻而不琐碎,绚丽而不喧哗,“浑然天成、博大精汤”八个字是当之无愧的。
  以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是红楼梦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关于林黛玉的刻薄和聪明便是一例。比如第八回中黛玉的那句“哎哟,我来的不巧了”,明显带有奚客和妒意,而在宝钗的追问下,她的解释既充分显示了林的聪明,也显示出林内心的矛盾——因内心敏感而略显刻薄,同时又不想伤害或得罪别人,尤其是对像薛家成员这样熟识而有感情基础的人,情感上有一种既依赖又排斥的矛盾。于是,一个性格鲜明、鲜活饱满的林黛玉的形象跃然纸上。稍后雪雁来送手炉,林指桑骂槐,而后又向薛姨妈作的解释,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第七回,周瑞家的给林黛玉送宫花时与林的一番对话,充分显现了林在下人面前的不避嫌和一种略显过激的敏感。再如第三十二回中,贾政要贾宝玉出去见贾雨村,贾宝玉和袭人以及史湘云三人的对话,极生动又极自然地显现了史、薛、贾、林等人的性格形象和处世态度。尤其是贾说的一番话,或许正道出了曹翁的本意。
  《红楼梦》还常常通过故事的叙述来逐渐地显现人物形象的复杂丰满。如第二十七回中的“宝钗扑蝶”是一个很著名的情节片段,有不少人认为,此处暗藏玄机:将一对“玉色蝴蝶”当作了宝玉、黛玉的象征,宝钗的追扑,反映出她内心深处对宝黛的嫉恨。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有点牵强的,曹翁原意已无法追问,但至少文章的主旨不在于这种玄机或伏笔。端庄凝重如宝钗者,竟会去追扑玩耍一对蝴蝶,以至“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段描写生动活泼,有一种昂然的春意,一方面使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她并非一个迂执无情的冷面少女,她也有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另一方面,在文章结构上,这里的生动活泼与前面的相对沉重。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另外,在叙事上,蝴蝶将宝钗引至滴翠亭,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隔窗偷听”。而接下来宝钗偷听到的一段对话,直至宝钗设法脱身,则几乎只有纯粹的叙述,任情节自然发展,环环相扣,无任何渲染雕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色尽在于此,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在平常、悠闲、优雅、诗意的生活后面,是赤裸裸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无须耸人听闻的夸张和惊叹,只要冷静而平常的叙述,轻轻几笔,便足以震慑人心。
  附文:
  一
  第二十七回
  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喊喊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哟!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说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遭:“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侍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
  二
  第八回
  宝玉与宝钗互识锁、玉之后,黛玉也来到梨香院。书中写道: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 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下面接着写宝玉因听了宝钗的劝告,放下冷酒,换了热酒来饮。可巧雪雁此时来给黛玉送手炉。
  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有这样心。”
  三
  第七回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枝。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罢,又想着他们作什么。”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a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四
  第三十二回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套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儿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其他文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以一人杀三人的场面写得最精彩。一人对多人应是纷纭拿斗的场面,林冲却杀得忙而不乱,忙而不烈。因为对手人虽多,却非林冲的敌手,别说对抗,就连招架之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逃”,林冲无须应付“斗”,只须全力以赴“追”,所以场面不激烈。但毕竟以一追三,林冲不是孙悟空,不能一变三,所以虽不激烈却较紧张。林冲的追杀忙而不乱,他交互时间,利用一敌倒地挣扎的空隙,追杀另一敌。暂纵挣扎负伤之敌
期刊
安妮日记(1943年10月29日)  “(密室中的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铁栏。‘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声音在哭喊。”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林登菲希特(希姆莱发迹后迁入与其身份相当的庄园)以后准归我所有,囚徒们已在周围安上了篱笆。”  安妮日记(1943年6月15日)  “收音机是我与
期刊
训练目标  文言文翻译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同学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大家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命题解读  1.分值:08年两套全国卷、山东卷、海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为10分,其他省市卷6分至9分不等,预计09年各省市都会向全国卷看齐,稳定在9分到10分之间;全国卷再加大分值也不太可能
期刊
有的同学总是很困惑:作文应写什么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写小事、身边事、底层人的事,重视对生活原生态的描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发现不少同学的作文内容在应试意识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应试潜意识的作祟下,有一种蹈虚的现象,作文内容大而空,泛泛而论的情况很严重。作文基本上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围拥在我们身边丰富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我们当下的思维所能达及的“生活”之域,在技巧、方式、方法里找出
期刊
一、大题小作    思路导航  1.小时空,集中体现大话题。时间跨度要小,空间转换要少,一旦选取了时空点,故事就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典型事件集中反映大主题,从而成为佳作。  2.小角度,深刻反映大话题。从小角度人手,这个角度还需是这个命题的一个“子目录”,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断其一指”的效果。  3.小场景,烘托大话题。在写作时,有意识地以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可使矛盾更集
期刊
徐迅的《春天的速度》寓理于景,以其深邃的哲理妙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于春天东风骀荡、繁花似锦的美丽妖娆的景象,要警惕春天的速度,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让时光从我们身边白白流逝。  除此之外,作者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赋象以形的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春天的速度》的特点。  在内容上。寓理于景,提醒人们:要警惕春天的速度。  苏叔阳
期刊
乡土,是当代散文书写的一个重要场域。在汹涌的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乡村的贫瘠、荒凉、落寞已经越来越触目惊心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散文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自然会生出无限感慨。因此,追怀、铭记乡村尘俗生活的自然、朴野、宁馨、温情的一面,便成为诸多感怀、沉思散文中的重要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雪峰的《偷秋》一文可算是一篇佳作。它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颇具童趣的乡村偷秋的民俗风情图,展现了“村庄人”朴素、本
期刊
也许,人和自然的和谐本来就是自然界唯一的法则,于是在人类前行的历程中,它演绎成种种情调,种种人生的感悟。长天庆《飘逝的芦花》就向人们唱响了一曲天人合一的穿越岁月的歌。  首先,描摹了魂牵梦萦的故乡那片芦苇的自然和纯美。文章开篇即直抒胸臆,“故乡的那片芦苇真美”!之所以美,是因为芦苇是属于自然的,于是作者写春天的芦苇,写明净的泉水,写飞来飞去的小鸟,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故乡的这片芦苇,也浸透着他
期刊
初读本文,感觉文章只是讲了一个“我”天黑过桥洞、和两个民工认识聊天的简单故事。“我”在约会结束后独自回家,因图省时而抄“便道”——走桥洞。桥洞内漆黑一片,“我”想转身返回,不料一个趔趄。这时,一个有刺青的民工有力地搂住了“我”,我被吓得魂不附体。以为遇到劫匪了。然而,事实上是“我”误会了他们。待误会消除,“我”为表谢意,便请他们喝可乐,聊天中知道了一些有关他们的事。再次读文章,却发现,这简单的故事
期刊
几多炊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应该就是写村落的炊烟。“依依”真软,一种情态,一声呼唤,一份柔情,亲切地让人想落泪。  记得儿时,与几个村童牧牛晚归,常驻足于村口的山腿上。牛在晚霞下自在地啃草,人在山包上任情嬉戏。于是相呼相和,于是指指点点,数落村庄的那些正在冒着炊烟的烟囱,哪一根是自家的。我注目,我寻找,很快就找到我家的了,因为我家住在村头,极易找到。炊烟,徐徐、悠悠。  那时,我常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