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旧事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城的街市情趣盎然,给古城增添了意味无穷的俗世乐趣。历史上,丽江古城是滇藏贸易的重镇和中印贸易的枢纽。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个远近闻名的集市,过去,四方街上的摊位都撑一顶很大的红油纸伞,从街西面的狮子山望下去,四方街在高原的蓝天下闪烁着一片夺目的红光,煞是好看。街上卖东西都依照传统的规矩进行,街上每一地段都有固定的名称,如卖鸡处、卖米处、卖腊肉处、卖麻布处、卖棉布处、卖草鞋处等等。由于摊位固定,买主很容易找到地方。四方街上的摊位都是代代相传的。可卖可租。街市上过去还有一种专门用木升为人量米面、苞谷的职业,其摊位亦是祖传的。
  我小时侯每天吃过晚饭,常与小伙伴到四方街玩耍。古城的一些老人在晚饭后也不约而同地来到四方街,在北面店铺前成一排坐下,慢慢从怀中掏出各种各样的小酒瓶,边呷边说古道今,讲的多是地方掌故和民间故事,有时还互相争论谁对谁错。
  我常与小伙伴静静地坐在一边听这些老人神侃,有听不懂的可以问这些老人,但插话不能多,因为当这些老人侃得高兴时,是不喜欢话头被打断的。听这些老人的神侃,至今想来受益不少。如今四方街上变化不小,晚饭后老人神聊海吹的这一道古城风景早已如烟消逝,我有时走在四方街上,眼睛还常常禁不住地去望那一块如今已成店铺的地方,想起往年那些生活在古老的古城故事中的老人们。
  悠悠岁月中,四方街迎来送往八方客,小时候,常常见到一队队藏族马帮赶着打扮得光鲜漂亮的骡马穿梭般往来于古城,领头的马或骡往往神气活现地戴着漂亮的头饰,上面有各种刺绣图案,中间嵌着一面明晃晃的镜子,脖颈上挂一个大铜铃。此为“茶马古道”马帮的古风,既图吉祥,也是炫耀自己的马队。石板路上留下一串串铃声和马蹄声。
  由于赶马汉子穿的是钉过铁钉的皮靴,马蹄上钉了铁掌,殊不知这是走丽江古城五花石板路的大忌,有时一不小心,就人仰马翻在那奇滑无比的五花石路面上,引起周围一片善意的哄笑声,跌倒的赶马汉子也不恼,笑着起来,照料那跌得晕头转向的马,将马背上的驮子扶正,与笑得最凶的几个卖菜纳西女开上几个粗鲁的玩笑,拍拍屁股又赶自己的路。
  由于“茶马古道”商贸的繁荣,丽江古城中产生了不少为藏族商人而设的马店,辟出了专门的卖草场。我家所在的那条街道上在我小时都还有几户人家开着马店,展现着“茶马古道”的遗风。
  过去,古城人与藏族常打交道,因此很多纳西人都会讲一口流利的藏语。古城中并产生了不少主要与藏人做生意,走拉萨、跑印度,生意越做越大的商人,他们被称为“藏客”,在藏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为古城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离我家不远的“告肯”石桥附近,有一个在“茶马古道”和整个藏区商界都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小时不太知道这位老人的底细,只知道他是丽江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中的一个,是个大商人。解放后把自己所有的资产捐献给了人民政府,我读书的兴仁小学后面一片很大的梨园就是他捐献出来的。当时这位神秘的老人在我眼里是再也平凡不过的一个老人,他一脸笃厚之相,手拄一根拐杖,穿一件米黄色的旧风衣,带着两条狼狗天天清晨去北门坡散步,风雨无阻,有时一身泥水地回来,显然是在山上跌了跤。
  这个老人是“达记”商号之主李达三。他靠在“茶马古道”上与藏民做生意起家,性情豪爽,精通藏语。生意做得很大,在昆明、康定、昌都、察隅、拉萨、印度等地都设有分号。仅在1943年,他运往西藏和印度的货物就达3000多驮。他与藏区各路显贵和百姓都十分相熟,常让做生意的对方赊账取货,信誉极高,各地藏民亲切地称他“冲本达三”,“冲本”是“生意官”的意思。
  当时“茶马古道”上常有强盗出没,但对“达记”马帮却从不侵扰。民间传说当时达三老人的一张纸条,胜过成百上千的军队。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欲勘测中印公路,要经过察隅等藏区,遭到一些地方头人的抵制,最后靠达三老人与藏区上层的亲密关系,亲自出面从中调停协商,使此项工程得以顺利进展,达三老人因此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印公路少将副专员”。
  达三老人虽是商界巨子,但生性简朴,发达后也常身着有补丁的衣服。又笃信藏传佛教,每天晨起必念经,常周济僧侣和寺庙,亦周济穷人。听老人讲,过去每到藏民朝拜鸡足山的季节,藏民首先要来丽江“香格里牟波”神山(即文笔山)来“借”噶玛巴活佛(大宝法王)留在此山的钥匙,这些一路化缘,风尘仆仆而来的藏民从来都受到丽江民众的热情欢迎,到时李达三家在门外通常摆出几个炭火烧得很旺的火盆,以酥油茶、粑粑等食品招待这些化缘朝山的藏民。丽江五大寺之一普济寺的铜瓦殿修建时,达三老人多次捐款相助。
  据他的女儿德英讲,丽江噶玛噶举派五大寺庙的僧人是他家的常客,众多僧人一来,她母亲就忙着去买很多菜,然后交给厨师去做饭招待客人。普济寺的住持圣露活佛是个名闻省内外的高僧,在三十和四十年代多次被国民政府邀请去南京、重庆等地讲经和主持超度抗战阵亡将士法事。他是达三老人的莫逆之交,在达三老人的家中有一个固定的住所。
  达三老人曾花巨资买回一套卷秩浩繁的《大藏经》珍本(达三女儿德英讲是《大藏经》,女婿周廷椿讲是一部在中国已仅存三套的藏医书),供养在家,日日烧香祭拜。可惜这套国宝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缴到“街公所”(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无人识宝,乱堆在院落中,被风雨侵蚀殆尽,有的妇女以为这是一堆废纸,便捡来用它做古子帽(纳西已婚妇女戴的一种纱帽)里面的衬纸。听说后来西藏佛教界和中国科技界的人数次来丽江寻问此套书的下落,知其结果后皆跌足叹惜,怅然而回。
  达三身为一代商业巨子,而其大女儿德英则一生坎坷,虽是纳西妇女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但五十年代后靠拾粪苦度时日,她常来我家捡鸡粪,与我全家很熟。今年我回家探望她,她已经是一个多病的孱弱老人。所喜老伴在数年前得以“落实政策”,得到“离休干部”的待遇,从邻县一个陶瓷厂回到故乡,两老相聚,所居住的庭院宽敞惬意,两个孙子孙女活泼可爱,学习相当出色,给饱经生命风霜,如今处于垂暮之年的老人以不少慰籍。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有一句纳西话叫“达娃纳西努”,意思是说纳西人一到腊月就疯了,因为忙着办年货呢。纳西族一般都在农历的冬月里就已经将年猪杀好,最少也是两头,猪肉一直要吃到年后四五月份,因了丽江的天气并不会变坏,有些山区的甚至杀三四头,这样,整年都有了肉吃。  和三叔是今年第三次杀猪了。年初的时候,三叔的小儿子娶了媳妇,冬月里又杀了两头,现在杀的是另外的两头。三叔家猪圈里还有一头母猪,另外有四头还有两个月就可出栏,而母
期刊
当地人从来不进酒吧,很难想象一位大研镇的老鞋匠或者祖母坐在里面,端着一杯咖啡会有什么风度。曾经强横地立在大研镇中心的一栋七十年代建筑的丑陋的大楼已经被拆掉,那里将改成一个花园。大研镇正在被另一种东西冠冕堂皇地侵蚀,这种东西就叫旅游,它一旦过度,仅仅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其作用不会亚于昔日那些丑陋的生戳进大研镇的建筑和工厂。到处是旅游商店、古董店。一种东巴文字刻盘正在流行,许多房间里坐着的不再是正在打
期刊
1992年3月,在丽江县石鼓镇格子行政村,当地村民在整修公路时挖出一块久埋于地下的古代石碑,石碑由藏文碑文、“臣服图”、碑饰及动物图等几部分组成。后由当时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现为丽江市博物院)收藏。1995年12月,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此碑被定为唐代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经文物专家考证,按碑上的藏文及内容,我们把此碑称之为“吐蕃碑”。  吐蕃碑碑质为层岩石,碑质坚硬,高209厘米,宽88厘
期刊
周霖(1902-1977),字慰苍,纳西族,出生于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其祖父周兰坪,清末举人,早年游历南洋诸国,考察现代工业。回乡后,在石鼓、大研等地创办工业,后任弥勒县教谕、丽江学务总董、雪山书院山长。父亲周冠南,清末举人,清公费留日学生,攻读教育科,回国后任双柏县和凤仪县县长。随后回丽任丽江中学校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丽、鹤、剑、中、维、兰联合中学校校长等职。周霖先生的祖、父二人被丽江父
期刊
当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反生态的轨迹上运行了数个世纪之后,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终于变得迫切起来,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之一。  记得多年前,由世界自然灾害引发的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辩论席卷中国学术界,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堪称惨烈。而当交战焦点集中在“保护自然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观点上时,辩论成了持久战。这一辩论的本质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态度及由此衍生的方法和尺度问题。由于中国人长
期刊
俄亚乡位于川、滇两省的木里、稻城、中甸、宁蒗、丽江等五个县的接壤处,东面是由北向南奔腾的冲天河,西面是高峻险恶的峡峭山脉,南面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北面是直插云霄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宁蒗大山,四面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交通非常闭塞,人们与外界交流非常困难,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因而在婚姻等许多民俗方面,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古老的民族特点。全乡有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等民族,其中纳西族占大多数。  俄亚纳西族的
期刊
也许是因了纳西爱狗的传统,因了这一方土地的海阔天空,丽江对于狗也是宽容的。丽江的狗很多,在古城的巷子里溜达,常会撞见热心的主人牵着自己的爱犬散步,如果那只狗碰巧是牛牛,一定会引起一阵交通堵塞;如果是MAX,身旁定有保镖将军跟着;而换了虎子,你或许会害怕地躲开。有人说,在丽江的很多狗虽然貌似凶恶,其实它们是友好的。所以就有了一句话“丽江的狗不咬人”。不管你同意与否,有一点却是你不得不认可的:和狗相处
期刊
在大研古城的人流中走过,在绯红灯笼下驻足;在束河古镇的某个巷道流连,在清澈水边望到发呆。喜欢热闹人群中的归属感,也喜欢独处的宁静大研镇或者束河镇?每一个在丽江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双城记。  也有人说旅行是用双脚的劳累换取眼睛的享受,那么为什么不停下来,舒展身心,然后也关照一下你的胃?丽江的多元和包容,在饮食上也可以窥见:中餐西餐,山茅野味都不会少。喜欢丽江的人来自各地,当然也带来了绝对正宗的各地饮食
期刊
世间总有那么一些地方,让所有的生命自由地享受自然的甘露。丽江,这方“怀抱在幸福之源”中的土地,不仅仅是人类心灵重归宁静的精神家园,也是奇花异草与珍禽走兽的天然栖居地。  丽江地处云南西北,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地形地貌特殊,气候复杂多样,拥有中国近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的统计,在丽江,
期刊
本栏目撰文杨桂芳、萧雨、言道、爱在丽江  本栏目摄影龙勇诚、李小兵、寸雪松、马晓锋、影居  方震东、李昊民、代队、和钟泽  本栏目责编唐晓雨、李永惠    大自然以伟大的造化之功,创造了一方神奇美丽的土地。丽江,以淳朴而真实的文化气息和完好而原始的自然风光,成为世人争相追逐的精神家园。在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人类在自己一手造就的荒原上,苦苦地寻找着丢失已久的心灵圣地。在追寻中,人类发现,神奇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