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振铎曾说《三国演义》实际上就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林庚指出“《三国演义》最精彩的场面无疑乃是赤壁之战。书中首尾共用了八回(第四十三回至五十回)的巨大篇幅来写它”。《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虽然题为“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但实际上是诸葛亮的“独角戏”,鲁肃不过是线索人物,起的主要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诸葛亮在本回的“独角戏”可分为两幕:一是“舌战群儒”,二是“智激孙权”。本文探讨的是诸葛亮在这两幕戏中的论辩艺术。
  一
  “舌战群儒”是本回的“重头戏”,字数约占全篇的37%。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首先是张昭。这位“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老谋深算,谈锋甚锐。他避开和、战这个中心问题,而对诸葛亮的个人才干大做文章。一开始,他稍作迂回,明知故问:“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诸葛亮不卑不亢,坦然回答:“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张昭自以为抓住了口实,立即大举进攻。一方面,他极口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另一方面,大肆攻击诸葛亮:“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从而讽刺诸葛亮根本无法与管、乐相比。这番话,语言刻薄,用心险恶:既然诸葛亮是累败之将,连刘备都辅佐不好,还有什么资格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呢?
  面对张昭的贬损,诸葛亮不急不躁,沉着应战。首先,他以病重之人应逐步调治作比喻,指出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正是自己出山以后,才使刘备集团有所发展。接着,他分三个层次驳斥了张昭:第一,尽管刘备在新野时“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战: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第二,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而又不忍夺同宗之基业,在形势突变的危难关头,刘备仍不忍抛弃百姓,这是大仁大义;第三,尽管刘备遭到当阳之败,但“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有什么可指责的?当年汉高祖不是曾屡败于项羽,最后一战成功吗?这样一来,张昭讽刺诸葛亮无法与管、乐相比的论调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反唇相讥:“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像这样“虚誉欺人”的“夸辩之徒” ,才真要被天下人嘲笑呢!
  主降派见通过贬低诸葛亮来堵住他的嘴这一招没能奏效,不得不把论战引到和与战的问题上。这时,虞翻问道:“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他满以为可以用曹操的汹汹气势吓倒诸葛亮,证明投降的合理性。没想到诸葛亮丝毫不为所动,反而轻蔑地说:“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诸葛亮不惧曹操,指责诸葛亮“大言欺人”。诸葛亮则以事实说明刘备集团尽管力量单薄,却并不害怕曹操;随即话锋一转,指出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然而张昭、虞翻之流却“欲使其主屈膝降贼”,岂不可耻?这有力的对比,使虞翻无话可说。
  另一位主降派步骘,见诸葛亮议论风发,言词犀利,不由得问道:“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这种避开论战的实质,单就对方的口才做文章的手法,正好暴露了问者自己的无能和虚弱。诸葛亮正好接过话头,指出苏秦、张仪都堪称豪杰,二人“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随之又反戈一击:“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这又刺中了主降派在危难临头时只知保全自己的怯懦心理。对此,步骘除了“默然无语”,还有什么办法?
  主降派见强弱之势压不倒诸葛亮,又祭起“名分”“地位”的法宝。于是,薛综吹捧曹操“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指责刘备“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 陆绩声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针对这种论调,诸葛亮来了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以士大夫最看重的“忠孝”观念为依据,痛斥薛综吹捧曹操之论为“无父无君之言”,使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又批评陆绩之论为“小儿之见”,使陆绩也为之“语塞”。
  这时,主降派阵脚已乱,但又不甘服输,只好又转移话题。严■询问“孔明治何经典”, 程德枢则指责孔明“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对于这些无关和、战大计的问题,诸葛亮也不轻易放过。他指出伊尹、子牙、张良、陈平等安邦定国的大贤,都并非寻章摘句,舞文弄墨之徒。他把儒者分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指出前者是要建功立业、利国利民,“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而后者“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实在毫无价值。这番振聋发聩、雄深雅健的阔论,对那些不明大义、沾沾自喜于一孔之见的“小人之儒”无异于当头棒喝,难怪严■、程德枢都“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经过这几个回合的交锋,主降派的精神武器被一一剥夺,不禁“尽皆失色”,舌战群儒以诸葛亮的全胜而告终。
  当然,论战双方都是谋士,论战主要围绕着谋士的志向、见识、才干、如何辅佐其主等方面进行,而对于决定和、战大计的关键问题即曹操究竟可不可怕,主战究竟能否获胜,则未正面展开。这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留给随后的“智激孙权”。
  二
  “智激孙权”,字数约占全文的24%。与“舌战群儒”的37%相比,篇幅虽少,却至关重要:究竟是和是战,毕竟得孙权决断。
  在曹、孙、刘三方的角逐中,孙权极想战胜其他两个集团,以保住并扩展江东的地盘。但曹操势力急骤壮大,刘备势力日见其弱,再加之曹操的驰檄拉拢,孙权正处于举棋不定、难以割舍的境地。为了使孙权放弃曹操,坚定地站到刘备的统一战线中来,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诸葛亮初识孙权,见此人“相貌非常”,就暗暗打定主意“用言激之”。当孙权向诸葛亮打听曹操的兵力时,诸葛亮有意夸大曹操的军事实力,故意怂恿孙权拿定主意,“按兵束甲”,“北面事曹”。孙权自然地问起刘豫州为何不降曹,诸葛亮趁机对正在与曹操争高下的刘豫州大加赞赏,夸刘备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就间接地贬低了孙权,使得好胜心、自尊心极强的孙权大受刺激,从而也调动了他极想奋起超过刘备,与曹操一争高下的强烈欲望。诸葛亮及时抓住孙权的这种心理状态,帮助孙权分析形势,弄清三个集团军事力量对比情况,以及大战中军事力量可能发生的变化:曹操北军远来,犯兵家诸多大忌;加上连年征战,极其疲惫,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与此同时,向孙权展示了孙刘联盟的胜利前景和三国鼎立的必然发展趋势,终于使孙权看清了“诚能与豫州同心协力,破曹军必矣”。
  在说服争取孙权的过程中,诸葛亮紧紧抓住问题的核心:利与害,得与失。趋利避害,保存自己进而发展自己是孙权心理上的症结,在用反话激起孙权奋发向上的强烈欲望之后,诸葛亮又很及时地对孙权晓以利害,发其深思,让孙权看到未来的方向。当孙权转怒为喜,发出“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誓言的时候,诸葛亮东吴之行,争取盟友,建立统一战线的工作已见胜利的曙光。赤壁之战的帷幕由此拉开。
  三
  在“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论辩艺术发挥得酣畅淋漓,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对步骘的“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之论弃之不理,而从苏秦、张仪二人豪杰本色入手,转守为攻;对薛综则厉声责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对陆绩,诸葛亮以不温不火的语调反唇相讥,指出其以出身论英雄的荒诞不经,使陆绩语塞。而对严■的“治何经典”,诸葛亮只以三句话回应,首先认为“寻章摘句”者为“世之腐儒”,并不能“兴邦立事”;既而举例,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邓禹、耿弇,“皆有匡扶宇宙之才”,而并未死钻书本;最后总括为“舞文弄墨”只是书生所为。短短数语,有理有据,在一连串的古圣今贤的列举中反衬出书生的无用,从而使以治经典为荣的严■垂头丧气。
  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这一点突出在他的反问语气上。如反诘张昭:“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这些一连串的反问句,语势强烈,咄咄逼人,大有战国策士纵横捭阖,锋颖精密,长短角势,弛张相随之风。
  另外,短句、排比、对偶等也使“舌战”如见如闻。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适于论辩。排比、对偶 “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如此简明,壮气势,广文义(如上引“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战: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等),使对手的攻势刹那间变为守势,加之一路穷追猛打,遂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势。
  语势磅礴源于理直气壮,“理直”是因,“气壮”是果。在诸葛亮的意识中,此番东吴之行乃为正义而来,故而正气浩然,处变不惊。对张昭等,诸葛亮可以尽情批驳,使其理屈词穷。对一国之君孙权,当然不能如此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因此,在“智激孙权”中,诸葛亮采用的是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的方法。这种方法迂回曲折,委婉含蓄,欲近故远,从容不迫,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心理战术。
  诸葛亮对孙权的心理了如指掌,在刘备集团明显处于劣势情境下,如果直言相求,就是明白示弱,必使孙权以主自居,心生骄慢,即使孙刘得以联盟,也必然影响联盟的公平性和己方的自主性,此其一。其二,孙权是英雄,求之会无动于衷,激之才能引起其注意,然后始能使其求己,说之则易。这是一般常理。而诸葛亮的高明在于,明知道孙权是英雄,偏偏拿他当普通人看,劝孙权说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尽快投降,否则,祸至无日。孙权反问,那刘备为何不降。此话正中诸葛亮下怀,当即答道,刘备是“王室之胄,……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等于是说,孙权你既不是出身高贵,又无英才,凭什么与刘备相提并论。这就激起了孙权的英雄气概,使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也使随后的建言献策显得顺理成章。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有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以及“说尔飞钳,呼吸沮劝(游说用飞钳的技术把你抓住,在呼吸之间或者阻止你,或者劝诱你,有这样魅力)”。我们也可以说,“舌战群儒”及“智激孙权”,正是达到如此境界的典范之一。
  
  作者简介:陕西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彼此相融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言语的生长,从而获得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也是苏派“言意教学”破译的语文本质。  言语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找到文本、教师、学生
期刊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探讨,领悟作者是“怎么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有意识地进行练笔训练,充分做到“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随文练笔”出现,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及课堂的生成,挖掘、开发、充实“随文练笔”,使之更丰富,更有针对性。  一、练在文字的空白处  细心的老师也许
期刊
乱花渐欲迷人眼  误区一:“蜻蜓点水”式拓展,游离学生学情  【案例1】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在临下课前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课后继续搜集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资料。  【分析】这样的拓展,似乎只是为了有“拓展”这一教学环节而设立,可以想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在课后继续去搜集相关资料呢?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拓展屡见不鲜。其实这样的拓展,无异于“蜻蜓点水”,没有任何实效。  误区二:“天马行空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文本具有无限的敞开性。而事实上,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约束,“语言一旦形成,它就被规定了”。更要紧的是,不是每个文本都一望便知,即使再望三望乃至百望也未可尽知的也不在少数。文本有其隐喻性,创作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写作的内在秘密,各种复杂的因素往往会遮蔽文本的深层含意和真正意图。教师的作用,当在于通过种种还原行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堂奥。现以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应该从学生作文中发现教学的“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这样教学才有实效。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插叙的。主要是借助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指导,利用学生文章进行思维重组。  这次作文指导源于作文训练——《 ,我想对你说》。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主体事件不清楚,或主体事件与插叙事件详略不当,或衔接不自然等问题。鉴于学情,我选用《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
期刊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爱的馈赠》:《望星星》《两只小青蛙》《狮子和老鼠》  课外相关内容:《风》《狐狸和花公鸡》《犟脾气的小鸭子》  古诗词:《小儿垂钓》《池上》《所见》《清平乐·村居》《观游鱼》《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 交流汇报本主题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2. 通过阅读古
期刊
2014年3月25日,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实验与研究”教研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戴晓娥主持,江苏省数字化学习专家组组长、教育学会秘书长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叶水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钱文玉,武进区电教中心教研员宋惠平等应邀参加。  周家巷小学此次展
期刊
三年前至今,我们学校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走过了一段“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范式”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一、 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器获取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各种交互式网站及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于是,我们师生尝试运用“飞信”记录日记,用“微博”发表感想,用“数字故事”记录生活,着力构建“
期刊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练习内容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并与经典诗文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正深切地感受着、经历着童年生活,并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了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和“教什么”“怎么教”关系最大。  王尚文先生在批评语文教学的弊病时曾指出:“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5页)这里所说的“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而“语文”则是“教学内容”。他认为,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往往就有问题。这个观点也强调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  一堂语文“
期刊